『壹』 周庆山的主要成果
学术论文
1 周庆山,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实施,图书情报知识 20112 周庆山,张薇,网络视听节目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地区中学生的调查分析,现代传播,20113 周庆山,三十而立 硕果满园——为《情报资料工作》贺岁,情报资料工作 20104 周庆山,评价与保护网络信息生态,社会科学报 20105 周庆山,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优势所在,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6 周庆山,骆杨,网络媒介生态的跨文化冲突与伦理规范,现代传播,20107 翟金金,周庆山,企业竞争情报搜集中的伦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情报资料工作 20108 董燕影,周庆山,开放获取自存档的版权许可障碍与解决措施初探,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9 董燕影,周庆山,网络隐私第三方认证机制初探,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10 赵需要,周庆山,张文德,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略,情报学报 200911 周庆山,黄国彬,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典型分析与启示,图书情报工作 200912 周庆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贤,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生态战略研究(下) ,图书馆 200813 周庆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贤,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生态战略研究(上) ,图书馆 200814 周庆山,图书馆伦理与法律研究进展,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15 赵需要,周庆山,张文德,我国情报学教育及学科发展新动向分析——基于2007年新增情报学硕士点的统计,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16 陈淑云,周庆山,高校自主管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版权管理模式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17 周庆山,王京山,维基网络信息自组织模式探析,情报资料工作 200718 周庆山,基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整合构建的文献交流思想述略,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719 周庆山,李瀚瀛,朱建荣,李腾东,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图书与情报 200620 周庆山,计算机网络信息专业伦理守则制定问题初论 周庆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期刊】图书与情报 200621 周庆山,《文献交流引论》出版20周年北大信息管理系座谈会纪念,图书与情报 200624 赵需要,周庆山,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取向分析——基于我国情报学硕士点研究方向的统计,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25 周庆山,图书馆立法势在必行 周庆山,图书与情报 200626 周庆山,数字时代图书馆权益的保障与著作权法的完善,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431 周庆山; 周城雄,我国B2C电子商务支付方式及信用风险分析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南方经济 200334 周庆山; 施燕,香港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津图学刊 200236 周庆山; 王涛,Trips协议与我国信息立法完善策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情报资料工作 200237 周庆山,孙洁,美国数据库保护立法的新进展——兼论我国数据库专门权利法律保护之定位 ,图书馆学研究 200238 周庆山,情报交流研究的文本阐释学取向引论,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40 周庆山,政府信息立法及权利义务分析,图书情报知识 200242 专业杂志中的精品 学术创新上的园地——贺《图书情报工作》创刊45周年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大学信息传播研究所 北京 【期刊】图书情报工作 200144 大众传播信息合理使用原则分析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期刊】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45 澳门文献信息跨文化交流发展战略探析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期刊】情报资料工作 200146 香港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47 信息法结构模型分析(英文)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图书情报工作 200148 初景利,周庆山,变革中的西方图书情报学教育,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49 王锦贵,周庆山,香港的社科信息服务业,情报资料工作 199850 周庆山,面向21世纪的信息法学,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851 周庆山,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 199752 周庆山,中西合壁的澳门市政厅图书馆,图书与情报 199753 周庆山,论图书情报工作的公共传播原理,图书情报工作 199754 周庆山,文本阐释原理与文献传播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755 周庆山,继承与创新:学科建设管见,图书情报工作 199756 周庆山,交流、合作与共享———澳门首届国际图书资讯学学术会议述略 ,图书馆 199657 吴慰慈,周庆山,面向21世纪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探讨,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658 周庆山,杨鼎家,情报科学共同体初探,情报杂志 199659 周庆山,试评《信息管理学》的学术特色,情报资料工作 199660 周庆山,文献传播的非均衡性分析,图书与情报 199661 周庆山,文献传播立法问题研究述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662 周庆山,我国信息政策的调整与信息立法的完善,信息与研究 199663 周庆山,文献学与古籍整理,中国图书馆年鉴 199664 周庆山,文献传播障碍的人文考察研究,图书情报工作 199565 周庆山,国际文献传播非均衡性研究,情报资料工作 199566 周庆山,跨文化战略:文献传播的国际共享,图书馆 199567 周庆山,论文献传播的网络化发展策略,津图学刊 199568 周庆山,论文献传播的文化功能,图书与情报 199569 周庆山,文献社会传播渠道形式的对比评价,高校图书馆工作 199570 周庆山,文献传播的社会功能简论,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571 周庆山,文献传播产业化发展政策研究,图书馆学研究 199572 周庆山,文献的人际传播形式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573 周庆山,跨国资料流通的社会影响与对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99574 周庆山,世纪之交的信息咨询产业的发展对策,现代情报 199475 周文骏,周庆山,以信息为基点的情报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 199476 J.柯克; 周庆山,增值信息服务:信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图书馆学刊 199377 周庆山,周文骏图书馆学情报学思想述略,图书与情报 199278 周庆山,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及对改革我国专业教育的启示,山东图书馆季刊 199179 周庆山,传播学的启示与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模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8980 周庆山,初景利,论图书馆管理中的公共关系策略,图书情报工作 198881 周庆山,图书情报机构有偿服务理论综述,黑龙江图书馆 198882 周庆山,传播理论与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研究 1986
『贰』 四川话,云南话,贵州话之间有什么区别
1、分布不同区域: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重庆市及内陕南境内容。
云南话属于汉语西南官话,主要分布于云南省。
贵州话属于西南官话,又称上江官话。分布于中国西南的四川、重庆等。
2、所属汉语系不同:
四川话属西南官话,云南话属于北方方言,贵州话属于西南官话。
3、疏远关系
西南官话区外,湘语与四川话联系最为紧密,两者拥有大量的独具特色的共有词汇,与川渝地区以外云、贵、鄂等地的西南官话关系却比较疏远。
(2)成果四川话扩展阅读:
西南官话古入声未发生分化,整体保留或整体混入它调(主要混入阳平)。例如四川话和重庆话中,入声整体混入阳平;岷江小片中整体保留了入声,部分地区甚至还保留塞音韵尾;仁富小片入声整体派入去声;雅棉小片入声整体派入阴平。
在湖广片中,不乏去声分阴阳的次方言,同时也有少部分入声分阴阳者。例如湖南北部的津市,其方言中古全浊入归阳入,其余归阴入。
『叁』 四川人对于四川话如此骄傲,为什么川剧衰落成这样
说的跟京剧没有衰落一样,整体来说是戏曲全部在衰落,而不单单是川剧。
戏剧的现状———相比于从前,衰落无疑。
衰落原因:
一、艺术创作上的问题。
1.艺术家的技艺水平与艺术功底减弱,引发连锁反应。不得不承认,戏曲和曲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声名最高的几位,和当年的万儿也不可同日而语了。从前看梅兰芳的万人空巷场面,现在大概只有陈奕迅和周杰伦能达到了。于是在当代商品社会,受到商业价值不足的影响,戏曲艺人经济收入严重降低。除了全国性的一些尚还能上得了电视参加的了戏曲颁奖的曲种,很多戏曲演员可是属于一边演出一边务农维持生计的,那这种练习和演出时间就会不同程度减少,所谓“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老师知道,三不练观众就能看出来”,技艺不精就是衰落的开始;而且,很多民间艺术家由于思想文化水平和艺术创造力的局限性,导致无法形成标志性个人艺术风格、无法更好的使自己所表演的这门戏曲具备高记忆度的魅力展现,那这对于本来可能就没有太多戏曲欣赏知识的观众,形成一种“各种曲艺都差不多”的笼统印象。当今这么注重符号价值的社会,没特色绝对不行;活儿不好没人请着去演出,经济收入就微薄,导致艺术家的改行和传承人数的骤减。到现在,我研究的那八百年历史的大鼓艺术,传承人就3个了。
2.艺术传播方式太传统。戏曲和曲艺艺术“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与当代传媒社会传播方式现代化有矛盾,戏曲传承人在当代传播趋势大环境中自身推广方式方法也不足。事非经过不知难,我跟着传承人学习了大半年时间,可以说根本没有规范化与系统化的教授,而是只传授基本的艺术入门技巧,之后便让我这个弟子自己练习。比如从唱腔上看,表面上一板一眼非常简单和规律,但实际唱时,每句的开口处和腔的煞笔处都有不同的处理,即使有谱子也没办法完全套用,更何况一些处理更加灵活的部分,是没有准确曲谱可言的。所以想要按照乐谱自学拍子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必须得靠师傅口传身授,然后自己心领神会、细细揣摩。而且还存在一种情况,叫做“丑不丑,一家手”,通常还得是一家人教一家人,因为潜移默化学习的时间也长,我这种机动的、零碎时间的学习,效果完全打折扣;艺术家本身传播上也有问题,虽然其在网上传了视频、传了录音、传了文字、留了联系方式,但这些只是粗放式零散式的推广,而且其仅在个人空间发布的不够规范的研究成果,也无法令更多的专业人士与爱好者对这门艺术产生更多的关注兴趣与深入研究。在商业开发方面,依然是进行个人零散的最传统和初级的下乡演出模式,而且是与其它众多艺术的杂烩性质演出,并未成立独立的机构或与商业性质的曲艺社形成长期合作关系进行商业演出。
二、戏曲作品本身的问题。
1.不得不说,相较于流行歌曲,戏曲本身所具备的难度、完善性与文雅性特征,都是具有演出创作难度的。那些个唱念做打和戏曲的程式化,真的是得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可是随着艺术家的减少,旧作品的“隐身”和新作品内涵不足导致经典作品匮乏。即使黄金时代催生了极具个性魅力的艺术家,但无好作品傍身,再“真风采、大雅才”的艺术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我们甚至无法想象随着一代风华正茂的艺术家谢幕,这一艺术是否也因缺乏经典作品而随之香消玉殒。好作品是沉淀过的,而在这个娱乐时代,一些打着创新旗帜、使原本的戏曲本体丧失的新作品,导致艺术风格变味甚至走上歧途。老票友没留住,新票友没培养起来,尴尬。
三、艺术欣赏的问题。
1.信息化时代变迁造成受众集体人格与审美趣味、习惯的变化。公共空间的压缩导致受众集体人格的变化,过去人们爱在街头巷尾、戏园子里一大群人聚着看戏,不过现在人们好像更喜欢在家看电视。即使大家喜欢去影院看电影,不过那种播放的频率可不是艺术家现场演出所能及的;当前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导致受众审美趣味与习惯变化。过去人们的娱乐方式少,没事的时候就爱听歌戏,在艺术形式选择多元化的今天,企图修改某种形式来涵盖一切观众面的设想肯定是不现实的。而且,如今的年轻受众对于快节奏的艺术表演形式更为崇尚和喜爱,所以叙事缓慢的一些传统戏曲根本不受待见,现在连抒情歌曲的市场都不如电子乐大呢。比如我研究的那个,其中有个著名的花腔“论讲一回”,从前为其独具特色的花腔,使得整个唱腔显得悠扬婉转而节奏缓慢,而如今看来,四个字却可以拖唱出一分钟,一杯茶的功夫都出去了它依然在拖腔,心急的人听不出那韵味。
四、外部环境的问题。
1.中华传统节日、时令节气与庙会集会意识的淡薄,导致戏曲演出土壤减少。中国群众自古看重节日的喜庆气氛,所以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之时,唱大戏可是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各种戏曲形式你方唱罢我登场,台下群众广叫好,有些甚至还要把戏班子请到自己家族来单演。可现在呢,购物,聚餐,去KTV唱歌,去温泉泡汤,去听音乐会,去看电影,哪个选择不比看戏来的容易和洋气?
2.保护机制不健全。先是戏曲艺术保护的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艺术科研“三足鼎立”稳定模式尚未形成,我们艺术学院在大学开设这么多年,戏曲专业几家有?再说政府这里,一直说保护而且也拨了款,可力度不到位啊。政府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艺术资源,可它的把控性却太强,比如一些资料的组织撰写,可经费批了却不给出版,出版了只在文化馆放那么几本做做样子,没能起到保护和推广的作用。有些政府积极申报自己地域内曲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申请上了便束之高阁,各种戏曲机构建立和开展活动不到位,同时政府对其没能进行大力的推广和扶植,也没能形成集合效应。
『肆』 作文里可不可以有四川方言
可以有
普通话也是方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和北方方言为基础,这里的北京语音并不包括北京的土音,北方方言也并不包括北方的土语;这里的北方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我们江淮一带。这样,普通话的词语中,扬州方言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扬州方言是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北方方言。当然,普通话中也不包含扬州方言中的土音土语。普通话是提炼多种方言后的结晶,是方言的升华。
方言的形成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上大约有3500种语言,其中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的价值
方言本身确实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有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试想若用普通话演唱苏州评弹或说扬州评话,那就不成其为地方艺术了。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政府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方言终将消亡
目前世界上的语种尽管有三、四千之多,但被各国定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也就65种左右。由于共同语的建立,各种语言的方言都在逐渐衰退,方言的作用日益缩小。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也是相互影响的。普通话的逐步普及,必然会对方言语音逐渐产生影响,吴语中的王黄两姓不分,扬州话中牛刘读音无别,林凌、苏舒等读音相同的现象终究会要变化的。方言也必然会从普通话中吸收大量词汇,同时摈弃一些只有读音而无相应文字或已明显不合时宜的词语。但这种变化并不是方言的退化,而应看着是方言的进步。当然,普通话也会不断地吸收从方言中流传开来的词汇。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地的方言必然会趋同,将逐步统一在普通话的旗下。
当然,方言的消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就像资本主义必定会消亡一样,谁也说不出会是在什么时候。从目前发达国家来看,尽管他们的民族语早已普及,但方言仍然普遍存在。英国英语以牛津音为标准音。但如你去伦敦旅游,街上能不难听到当地土音及带苏格兰或威尔士腔的非正宗英语
就我国目前情况看,方言远未进入消亡阶段。有些地区由于经济的发达和扩张,当地的方言还处于发展阶段,甚至有外溢现象。说“世界上每年都有语言在消亡”,甚至说“每天都有一两种方言消亡”,是言过其实,是不可能举出实例来的。
方言无须保护
方言的产生,发展,衰退与消亡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方言无法保护,也保护不了。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是工具就得不断改进、更新,以至扔掉落后的,用上更先进的。
鼓励同一方言地区的人群总是使用方言是办不到的。随着人们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文明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是中老年人也喜欢说一两句普通话了。
由于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同接受教育,对外交往密切相关,年轻人爱说普通话往往能借以标榜自己的文化档次。有时候,一个人说话的发音、用语和语调确实可以成为这个人的文化高低和气质雅俗的一个标志。
开设地区语言课也是行不通的。以扬州方言为例。很多方言词语只有语音而写不出文字来。有些词语口头说说时并不在意,但一旦写了出来却发现难登大雅之堂。比如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屙尿”(小便)、“晓不得”(不知道)等。发达的语言的特点之一是特别富于同义词,中古时期的英语往往就能有三个同义词表达同一个概念。三个词当中,一个来自古英语,一个来自法语,还有一个来自拉丁语。而江苏苏北里下河地区方言中的“兜”字,一个词却能表达无数意义。如“曾兜了没有?”(吃饭了没有?)“我兜(打)了他两下。”“我兜(骂)了他两句。”“我兜(睡)了一觉。”“我兜(买)了两斤”等。
要开设方言课还得有教材,课本的内容得从大量的用方言写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去选择。要学好方言还要有较高水准的词典来规范方言的字形、读音和用法。目前,这些条件好像都难以具备。
总之,我们认为普通话一定要大力推广。但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伍』 四川话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四川话和普通话的区别:
四川话是地方方言,普通话使用范围更广。
【四川话 】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 ,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 ,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
【普通话】
普通话(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 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 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普通话可看作官话方言的次方言。所以现代人读唐诗宋词元曲基本都能押韵),从《唐韵》到宋代《广韵》和明代初期的《洪武正韵》是继承。
『陆』 一个搞笑的四川方言段子
搞笑的四川方言段子如下;
1,有个晚上成都先地震又狂风再暴雨的,超恐怖!凌晨了还满街都是人,我旁边一个男的在打电话给他朋友,说,“妈的,还整个地震套餐哦,又是地震又是风雨的!”
2,先吃点烧烤,不然遭埋起了咋撑100多个小时哇……多吃点,我们才好随时创造生命奇迹。
3,一汶川地震幸存者被俄罗斯救援队救出,记者采访他感觉怎样,幸存者说:“狗日的地震好凶噢!老子被挖出来看到外国人还以为把老子震到国外了。
4,有一个人被埋了50多个小时,被救出来时还很清醒,记者前去采访,他看到记者背着笔记本,忘了伤痛问记者,你的笔记本能上网吗?记者回答说能,他说:那你帮我看看大盘涨了没有。”
5,地震时,成都高楼四个老太太在打麻将,其中一个说:“为什么我感觉楼在晃啊?”另外一老太太起身看了看窗外:“没事没事,快出牌吧,别的楼也在晃呢。”
『柒』 成果简述是什么意思
阶段性,是证明你做这是是有分阶段分步骤的,
阶段性成果,你这阶段的成果专或发现,
然后简述出来属。简述:简单的叙述。你可以这样说:xxx事情,的第几阶段(或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后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发现什么,得到什么)
例如;
写论文,计划第一阶段是,市场调查。这个阶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么数据
2。什么问题完成3.~~~
简述最好分点说明~
『捌』 主要成果
一、划分矿床类型与矿产预测类型
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上,按照空间、时间和成因为主要因素,参照著名的典型矿床进行划分,共划分出五种预测类型和14个矿床式。预测类型分别为沉积型、层控(内生)型、热液型、风化型(残坡积型)和火山-沉积型。主要是沉积型矿床,其次为火山-沉积型和层控型,热液型、残积坡积型重晶石矿资源较少。沉积型、火山-沉积型和残积坡积型重晶石矿容易识别,层控型重晶石呈充填交代脉状、浸染状、囊状等形式产出。14个矿床式分别为:秦巴式、大河边式、湘黔式、石榴村式、李坊式、宋官疃式、潘村式、谭子山式、大豁落井式、镜铁山式、铺沟式、大池山式、南庄坪式、象州式。
二、典型矿床研究
在矿床类型与矿产预测类型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26个典型矿床,分别为贵州天柱大河边,湖南贡溪,广西三江板必重晶石、来宾市洪江,湖北省随县柳林,四川省城口县巴山,陕西省安康市石梯,甘肃省肃北大豁落井、文县东风沟,福建永安李坊,安徽石榴村、石桥,浙江临安冷田边,湖北枝城南庄坪,四川彭水,河南汲县大池山,陕西勉县铺沟,浙江绍兴西裘,广西象州县潘村,山东宋官疃,湖南谭子山、秀山,甘肃镜铁山,广西象州县寺村,扶绥县思同、鹿寨黄冕,广东水岭,报告中抽取了15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矿床,并对其进行了所属的成矿区带、区域成矿条件、矿体特征、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总结,绘制了成矿模式图。
三、成矿区带研究
根据成矿的构造背景及成矿作用性质、产物及强度等矿化信息,划分了中国重晶石矿Ⅲ级成矿区带。讨论了各成矿区带的划分原则,给出了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及矿产预测类型、规模和成矿时代,共划分出九个成矿省和23个Ⅲ级成矿区带。
四、矿集区及成矿远景区研究
在典型矿床及成矿区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及成矿条件等因素,划分出九个重晶石矿矿集区,分别为甘南-陕西南-鄂北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黔东-湘西-桂北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鄂西南-川东南-黔中层控(内生)型重晶石矿集区、邢台-汲县-运城层控(内生)型重晶石矿集区、安丘-临沭-含山热液型重晶石矿集区、闽西南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桂粤热液型重晶石矿集区、锡铁山-镜铁山-青铜峡火山-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桂粤琼风化(残坡积)型重晶石矿集区。矿集区的划分基本反映了沉积型、层控(内生)型、火山-沉积型、热液型、风化(残坡积)型重晶石矿矿床的自然分布和成矿的集聚区,表现了我国重要重晶石聚集区的基本特征。对五个资源潜力在2000万吨以上重要找矿远景区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初步预测重晶石矿远景资源量10.2亿吨。可作为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种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的基础。
『玖』 用国际音标归纳四川方言的语音系统
四川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总体上相当接近,而差异最显著的是在语调上。
声调┛┓┻ ┳
四川话与普通话的声母与韵母相拼形式与内容基本一致(不一致的地方下文详述),主要差别在声调上。但为什么四川人初学普通话时,对于声调的转变又基本没什么困难呢?因为转换时出现了潜意识的规律性,也就是基本的四声(如āáǎà)与普通话基本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不一致的地方下文详述)
A 四川话阴平调值为55,表现形式类似汉语拼音,拼音是如“鸡”[jī];
但按“声乐钢琴调”C大调,普通话一声为1,四川话略为12倚音,音略上扬,可用┛表示
B 阳平调值为21,与汉语拼音中的轻声基本一致,如“巢”[cao];
同上,普通话二声为51倚音,四川话为65下滑音,可用┓表示
C 上声调值为53,借用汉语拼音中去声调号表示,如“走”[zòu];
同上,普通话三声为361倚音,四川话为54前倚音,可用┻表示
D 去声调值为213,借用汉语拼音中上声调号表示,如“雾”[wv三声]。
同上,普通话四声为45下滑音,四川话为61倚音,可用┳表示
『拾』 请问,在四川方言里,偷青是什么意思啊
“偷青”来源来于四川,是自一种古老的习俗,就是在正月十五那天的夜晚,年轻人成群结队悄悄潜入别人家的菜园里扯一根蒜苗或者掐摘豆尖,又或者拔上几棵大青菜或者别的农作物,然后再趁着月色潜回家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送走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迎来崭新的一年。据说这样一年都不会生病,而被偷了青的人家也不能骂,越骂越是祝福那“小偷”呢。偷到什么都是有寓意不同——偷到菜,寓意财,偷到葱,寓意聪明,偷到蒜,寓意好打算……
偷青的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而且也在“与时俱进”。正月十五夜晚人们可以暂作一下“贼”,“偷”一点别人菜园里的蔬菜。据说,如果偷菜挨菜园主人诅咒得越刻毒就越“旺相”。
这些年,到了正月十无的晚上,吃了大年饭的人们涌上街头,有些商人也抓住商机,出售火把,还配上煤油,为偷青者提供方便;偷青者也是古今结合,土洋结合,有的是骑着摩托,有的甚至是开着小车去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