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日电视剧上都有些什么特别差异呢最好是能体现文化差异的那种。谢谢!
1.日剧一般都比较短,十集左右,中国电视剧都比较长
2.日本的大河剧,也就是历史剧比较长
3.推荐看木村拓哉的剧,都很经典
⑵ 哥哥找罗教授希望接受研究成果是哪部电视剧
跟我回家 (2014)
导演: 顾晶
编剧: 庸人
主演: 辛柏青 / 周璞 / 杜源 / 黄曼 / 傅迦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专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属话
首播: 2014-11-18(中国大陆)
集数: 42
⑶ 中日合拍的电视剧 都有什么 越多越好 完结的
电视剧:苍穹之昴,记忆的证明,爱在左情在右
电影:最后的爱最初的爱,军火,恋爱地图,凤凰,天地英雄,紫日,夜上海,月光浪子,秋雨,海角七号
⑷ 中日电视剧比较
日剧:心理层面比较刻意描写,友情、爱情、青春活力、内心黑暗等都有,日剧也专经常表达出日本的生活属态度。
韩剧:日常生活,家庭文化味道比较浓郁,爱情与亲情为主要,癌症与生离死别是家常便饭,都为特别刻画出爱情与亲情的重要性而存在。
中国电视剧:平庸、不符合现实、不合逻辑、完全脱离现今世界的现实、也不包含中国的文化、基本在邻国没有带来什么影视贡献、极少被邻国与外国引进,但国产剧还是有少数值得观看的(在你无可选择的时候)。
台湾剧:台湾以青春偶像剧为主,虽然也是脱离现实,但娱乐、搞笑、感人的场面也有不少,所以没有中国电视剧那种死闷模仿的尴尬。
⑸ 日本人拍的关于中日战争的电视剧
《硫磺岛家书》《山本五十六》《男人的大和号》《我愿意为你去死》《啊 海军》等
⑹ 中日双语电视剧有哪些
异乡人
⑺ 中日韩地电视剧拍摄区别
韩国有一段时间流行悲剧,现在总会有公主王子式的爱情故事,韩剧有的较长,会有三回四部好答几百集,大多数以那种浪漫为主。
我了解的日剧都比较短,在他们那十多集就算长的了,最近有个电影死亡笔记很好。
中国就不用说了,因为是中国人,所以我们看到的什么样的电视剧都有,中国大多数以圆满结局结尾!
⑻ 中日战争电视剧
真也罢假也罢,小日本确实是被我们打败了。
即便是有些虚也无所谓了。
⑼ 中日在电视业的合作,创作出了哪些作品
中日双方的合作形式是:共同投资组成联合摄制组,拍摄所得素材双方共用,双方各自剪辑自己的版本。但总体而言,NHK担任主要的资金、设备和人员的提供方,中央电视台更多是配合与辅助的角色,日方总计为该片投入了500万美元。合作的最终成果是,中方剪辑版本共17集(一说15集,一说19集),日方剪辑版本共13集(一说14集,但实际播出了12集)。
这部以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及丝路沿线的壮美风光和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同时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中日两国电视荧屏最令人瞩目的视觉奇观,在日本播出后,不但最高收视率达到21%,而且打破了日本电视节目从不重播的传统,原因是观众的强烈要求。此外,还有50多个国家引进播出了这部纪录片。
由于中国此时电视机的普及率远不及日本,因此该片在国内观众中并未形成话题效应。中央电视台著名纪录片编导、后来担任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总撰稿人的陈汉元曾公允地评价:"《丝绸之路》的制作非常成功,质量非常高,完全是当代世界一流水准,为什么它的影响不如《话说长江》……原因是《丝绸之路》播放时中国拥有的电视机还很少。"比起吸引国内观众来,党和国家更看重的是参与合拍所带来的外宣效果,但与世界著名的老牌电视机构NHK的这次合作无疑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走上专业化道路的起点。
这次合作给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跟日本电视机构合作拍摄成为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生产的常态。此外,《丝绸之路》在国际上产生的良好影响,也令电视业的决策者和从业者看到了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所拥有的巨大的文化潜能,这类题材不但成为80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流题材,而且也成为塑造80年代中国电视文化气质的一支重要力量。
除《丝绸之路》这样的"大手笔"外,创作者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已驾轻就熟的风光、人物、建设成就等题材的纪录片,也得以继续发展,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美丽的北京》《三峡传说》《雕塑家刘焕章》,上海电视台摄制的《青春的选择》《凤阳人的喜悦》等。
这些传统形式的纪录片与新闻片,甚至一些电视剧的界限均很模糊,人们对它们的称呼也并不一致,有叫"电视系列片"的,有叫"电视片"的,还有人称人物、事件题材的纪录片为"电视报告文学"。这类集合了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等形态的若干特征的电视片,也势必要在电视节目专业化的大趋势下,日渐衰落。而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专业纪录片,开始成为中国创作者效仿和追逐的对象。
⑽ 中日合作的电视剧有哪些
爱在左 情在右
《不知其名》
上海人在东京
《爱上世纪初》
夜上海
《非常档案》 (中日合拍二十集电视剧)
中日合拍电视剧《大地之子》
中日合拍片《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