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学术成果诗

学术成果诗

发布时间:2021-02-22 14:05:12

A. 关于学术的诗句有哪些

  1. 唐来.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万物有自丑好,各一姿状分。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2. 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3.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 唐.贾岛《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5. 唐.孟郊《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B. 关于学术的诗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版曹师等诗》

3.十年权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C. 关于学术的诗句有哪些

1.
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回,要自拨其根。孝友与答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2.
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3.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
唐.贾岛《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5.
唐.孟郊《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D. 余恕诚的学术成果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与刘学锴先生合作,出版和完成了《李商隐回诗歌集答解》(中华书局)、《李商隐文编年校注》 (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李商隐卷》(中华书局)、《李商隐》(中华书局)、《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杜)。其中《李商隐诗歌集解》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三等奖、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李商隐诗选》获安徽省社科二等奖。
二是唐诗风貌系列研究,独著有《唐诗风貌》和重要论文20余篇。《唐诗风貌》由安徽大学和台湾内文律出版社出版,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在李白研究方面有《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又一确证》、《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李白与李商隐》、《李白与长江》论文及赏析文章20余篇。其中《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获安徽省社科二等奖。

E. 陈卫星的学术成果

近五年发表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中国小说史研究:
(一)专著:
1、《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独著;
2、《水浒传文化读本》,岳麓书社,2010(第二);
(二)论文:
1、《小说观念与中国小说理论史的构建》,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1期,独著;
2、《〈少室山房笔丛〉与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独著;
3、《胡应麟年谱》补正,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独著;
4、《展示中国文学的绚丽风景》,载《人民日报》,2008年3月2日,独著;
5、《学说之别而非文体之分——〈汉志〉小说观探原》,载《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独著;
6、《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综述》,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独著;
7、《论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
8、《胡应麟学术成就述论》,载《兰州学刊》,2009年第3期,独著;
9、《从〈汉志〉小说观看历代史志小说家混杂面貌的历史成因》,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独著;
10、《“五四”新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2期,独著。
二、古典文献研究:
(一)论著:
1、《容与堂本水浒传(点校)》,岳麓书社,2008年,独著;
2、《古典文献与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独著。
(二)论文:
1、《〈太平经〉作者考》,载《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独著;
2、《内礼还是大礼――〈上博楚竹书(四)·内礼〉篇名考辨》,载《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独著;
3、《〈坛经〉所载“九江驿”考释》,载《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独著;
4、《诗薮》撰年新证,载《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3期,独著;
5、《胡应麟著述考》,载《图书情报论坛》,2007年第4期,独著;
6、《〈世说新语〉书名考论》,载《天中学刊》,2006年第1期,第1;
7、《承大师传统,成一家新说――评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载《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10月19日,独著;
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学术信息),载《光明日报》,2007年1月26日,独著。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
(一)论著:
1、《中学与西学--清末民初国学思潮的历史考察》,武汉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2010年6月。
2、《国学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3、《巫山诗文》,重庆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三)。
(二)论文:
1、《世俗化、庸俗化与当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问题》,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独著;
2、《引领科举文化研究热潮,展示明代文学研究新貌》,载《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独著;
3、《〈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独著;
4、《编纂〈四库全书〉的功与过》,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独著;
5、《鱼雁与书信》,载《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3期,第1;
6、《〈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与胡适的国学思想》,载《时代文学》,2009年第3期,独著。
四、其它:
1、《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副主编;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分类精选》(大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
3、《大学人文语文》(大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参编;
4、《地方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的思考》,《延边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5、《构建校地多维合作平台,创新高校开放办学模式》,《三峡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
主要科研项目:
1、《二十五史〈艺文志〉著录小说资料集解》,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子课题,主持,2011;
2、《明清禁毁小说的传播学研究》,教育部规划青年项目,主持,2012;
3、《明清禁书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独立承担,2011;
4、《禅林宝训音义》点校,中华大藏经编委会,独立承担,2008;
5、《平石如砥禅师语录》点校,中华大藏经编委会,独立承担,2009;
6、《清末民初的国学思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独立承担,2007;
7、《当代中国佛教的世俗化问题研究》,重庆社科规划项目,主持,2010;
8、《文学类课程教学对中文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重庆市教委,主持,2011。
主要获奖/社会荣誉:
2009年4月,获第六次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独);
2008年9月,获重庆三峡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序5);
2009年3月,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序5)。
主要社会兼职/职务:
重庆市万州区政协委员、常委;重庆市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民盟重庆三峡学院总支副主委;三峡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F. 莫砺锋的学术成果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学术性著作:
1、《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
2、《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神女之探寻》(编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中国文学史·宋代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诗歌与道德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7、《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华书局2005年)
8、《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9、《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非学术性著作:
1、《浮生琐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学术论文(1996年以后):
1、评史蒂芬·欧文的初唐诗、盛唐诗,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2、朱熹韩文考异研究,国学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3、论韩愈诗的平易风格,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4、文学史学献疑,《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5、重论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冬,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
6、回顾、评价与展望--关于本世纪宋诗研究的谈话(莫砺锋、陶文鹏、程杰),《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
7、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8、江郎才尽新解,文学评论丛刊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9、评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学术思想评论第3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怅望千秋一洒泪,《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5期
11、杜诗伪苏注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
12、南朝山水文初探,《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13、论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14、一部引人注目的博士论文,《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1
15、论朱熹对历代散文的批评,《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6、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
17、论朱熹的文学理论,《中国国学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18、论朱熹的文学史观,《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
19、论朱熹对诗序的态度,《文献》2000年第1期
20、论朱熹对历代诗歌的批评,《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1、论朱熹对作家人品的态度,《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23、论朱熹的散文创作,《阴山学刊》2000年第1期
24、批评与考证相结合的学术创获,《学术界》2000年第3期
25、论朱熹的清远诗风,《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5辑,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9年
26、长使英雄泪满襟--论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
27、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莫砺锋、程杰,《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
28、程千帆评传,《学术界》2000年第4期
29、论晚唐的咏史组诗,《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
30、莫信诗人竟平淡,《读书》2000年第9期
31、朱熹的文学活动,《人民政协报》2000年9月15日第4版
32、怎样读杜甫诗,《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5期
33、论朱熹文学家身份的历史性消解,《江汉论坛》2000年第10期
34、郭祥正--元祐诗坛的落伍者,《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中华书局2000年
35、论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
36、诗以奇趣为宗--论苏诗的艺术个性,人文论丛2000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37、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中国文化17、18期(2001)
38、从经学走向文学:朱熹“淫诗”说的实质,文学评论2001年2期 / 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
39、关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0、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41、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求索2001年第4期
42、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
43、论唐宋诗醇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4、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45、朱鹤龄杜诗辑注平议,文史2002年第4期
46、陆游读书诗的文学意味,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7、陆游诗中的学者自画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8、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49、陆游诗中的巴蜀情结,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50、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51、台湾的中文系述评,东方文化2003年第4期
52、读剑南诗稿校注献疑,中华文史论丛第7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3、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
54、大家阴影下的焦虑--唐代诗人薛能论,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55、读陆游入蜀记札记,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56、宋诗三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7、论宋人校勘杜诗的成就及影响 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3期
58、陆游诗中的自画像 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
59、贯通历代弥纶群言,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60、论宋代杜诗注释的特点与成就,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辑
61、台湾大学的学科评鉴,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5期
62、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
63、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G. 谭汝为的学术成果

公开出版著作 :
《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人间词话·人间词校注》 王国维著,谭汝为校注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
《词语修辞与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 澳门:澳门语言学会,2003
《汉语语义学讲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汉语与中国民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民俗文化语汇通论》 主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天津地名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震惊海内外的学界打假大案始末》 马庆株,刘树功,谭汝为合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语文现代化论丛 》 副主编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这是天津话(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天津地名故事》 谭汝为,刘利祥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21世纪对外汉语教材:综合教程6》 谭汝为,吴春相合编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文化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词典》 主编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研究与调查》 马庆株,谭汝为,曾晓渝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与津沽文化》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5
核心期刊论文 :
通感散论——兼向周振甫先生请教 文艺理论研究,1982(1).
六言绝句散论——兼谈诗歌六言句式的起源和兴衰 天津社会科学,1983(6)
意象组合漫说——谈古典诗歌一种特殊的句式 天津师大学报,1984(5)
古典诗歌特殊的押韵形式举隅 语文教学通讯,1985(6)
试论“似不通”的修辞方式 天津社会科学,1986(5)
词曲鼎足对简论 天津师大学报,1986(4)
词序变化与修辞 逻辑与语言学习 1986(6)
论韵文三字相叠的修辞方式 当代修辞学,1987(3)
勇于开拓 饶有新意——李凯源《高等应用写作教程》读后 天津社会科学,1988(6)
古诗句法例论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3)
论古诗词的“句中顶真” 当代修辞学,1992(5)
连珠合璧 相映成趣——论“同异”格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 当代修辞学,1993(4)
“A不如B”与“AB不如”——论古典诗歌两种比较句式的异同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古典诗歌“问答体”句法研究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古诗总分结构修辞初探 修辞学习,1994(4)
古典诗歌教学与语言修辞研究的相济互补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
刊名修辞纵横谈 修辞学习,1995(2)
探隐索微,求真务实——评邓景滨《语坛争鸣录》 语言文字应用,1996(3)
汉语修辞研究动态 理论与现代化,1996(2)
试论双音节数词的表数功能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突破藩篱 打通畛域——谈古典诗歌教学与语言修辞研究的相济互补 修辞学习,1996(1)
世界足球劲旅的“绰号” 修辞学习,1996(6)
创新务实,深入浅出——评张炼强新著《修辞》 修辞学习,1997(2)
应该加强清词话修辞思想研究 修辞学习,1997(4)
因声起意与流俗词源 语文建设,1998(1)
古典诗歌的特殊比喻方式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漫谈地名修辞 修辞学习,1998(3)
“流水对”辨误 古汉语研究,1999(1)
澳门的语言状况与语言规划 汉语学习,1999(3)
澳门的语言规划研究 语文建设,1999(1)
澳门楹联:中华文化的标志 语文建设,2000(4)
名字的音韵美 语文建设,2000(5)
汉族四字姓名的五种形式 语文建设,2000(10)
浅析广告与文明 理论与现代化,2000(3)
论汉语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喜新厌旧 舍近求远——用“以人喻物”为例,论比喻运用的两条原则 修辞学习, 2000(3)
汉族人名结构系统的民俗文化阐释 理论与现代化,2001(4)
民俗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5)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建设问题 理论与现代化,2002(1)
中华菜肴命名艺术谈 修辞学习,2002(2)
楼盘命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修辞学习,2004(1)
天津胡同命名理据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天津地名文化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南开语言学刊,2005(2)
无厘头、杀手、麻辣、下课、德比大战……——若干流行词语的语义探幽 修辞学习,2006
(3)
近观韩国2007年高考命题 语文教学通讯,2007(9)
语言修辞“博客”(四则) 修辞学习,2008(1)
泰山北斗 谦谦君子——沉痛悼念著名语言学家曹聪孙教授 社会科学论坛,2010(8)
天津方言与地域文化 社会科学论坛,2010(10)
汉族人名里蕴含的文化典故 社会科学论坛,2010(19)
龙虫并雕 雅俗共赏 追求创意 功在拓荒——追忆李世瑜先生 社会科学论坛,2011(2)
满目春光来新夏——来新夏教授的人格与文品 社会科学论坛,2012(8)
中小学国学教育漫议 语文建设,2014(1)
汉字简体和繁体共同传承文化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

H. 韩陈其的科研成果

韩陈其教授,善于融会贯通,古今比较,研究内容涵容古今汉语的各个领域:羡馀现象论;语义结构论;音义关系论;文字训诂论;语法词汇论;《史记》语言论;《马氏文通》论;中国语学论;中国语史论;语言研究方法论。国学大师徐复教授《中国古汉语学·序》评曰:韩陈其“于语言文字各部门,均所擅长,凡有所陈,无不惬心贵当,卓然有所树立” 。
韩陈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当代社会流行语综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一)科研概况(语言学类成果共约830万字)
[1]、韩陈其《古代汉语教程》上中下三册以及与其配套的韩陈其编写的《古代汉语练习》一册和《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一册(凡共五册)作为徐州师范学院内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约100余万字。
[2]、韩陈其主编《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第七辑,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约150万字。
[3]、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汉语自学指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写其中20万字。
[4]、至2009年发表语言学论文112篇,其中1.6万-7万的单篇论文约10余篇,共约为100万字。
[5]、古籍整理,约为100余万字。
[6]、正式出版独力专著七部(约310万字):
八十年代一部——韩陈其《古代汉语自学练习》,廖序东《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统一书号:7346·498 ;字数26万字。
九十年代以来六部,书名详下,共约为284万字。
(二)九十年代以来的独力语言学专著六部(约284万字)
[1]、韩陈其《中国古汉语学》(上下册),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约82万字
书号: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装)
ISBN 957-17-1387-2(上册:精装)
ISBN 957-17-1388-0(下册:精装)
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装)
ISBN 957-17-1390-2(上册:平装)
ISBN 957-17-1391-0(下册:平装)
[2]、韩陈其《汉语借代义词典》,徐复《序》,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版——实际约66万字 。书号:ISBN 7-5406-3201-1(精装、平装)
[3]、韩陈其《中国语言论》,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
版——约50万字。书号:ISBN 957-17-1628-6(精装),ISBN 957-17-1629-4(平装)
[4]、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研究》,徐复《序》,许惟贤《代序》,齐鲁书社2001年版—约22万字
书号:ISBN 7-5333-0991-X
[5]、韩陈其《汉语词汇论稿》,徐复《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实际约43万字
书号:ISBN 7-80643-732-0/H27
[6]、韩陈其《语言是小河》,于根元《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实际约21万字
书号:ISBN 7-5017-6700-9/G1243
(三)八十年代以来的单篇语言学论文112篇(约100万字)
1981年
1-A.韩陈其《词的借代义》,《徐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江海学刊》1982年第2期有评介
2-B.韩陈其《现代汉语词语中的古义》,《教学与进修》198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C. 韩陈其《报刊病句评改》,《语文教学之友》1981年第6期
4-D. 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词的活用与词义变化》,《语文教学园地》1981年第4期
1982年
5-A. 韩陈其《“境壤界”是一个词吗》,《天津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6-B.韩陈其《试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中国语文通讯》1982年第4期
7-C.韩陈其《〈说文解字〉义训条例举隅》,《盐城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1983年
8-A.韩陈其《〈史记〉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
9-B.韩陈其《〈汉语成语词典〉读后》,《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0-C. 韩陈其《从〈史记〉看介词“于”在古汉语补语中的有无》,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
1984年
11-A.韩陈其《几种“所”字结构之间的层次关系分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5期全文转载
12-B. 韩陈其《再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13-C.韩陈其《谈谈古汉语中的分数表示法》,《中国语文通讯》1984年第2 期
14-D.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的数词》,《教学与进修》1984年第3期
15-E.韩陈其《古今同形的双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9期
16-F 韩陈其《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11期
17-G.韩陈其《汉字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一》,《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8-H.韩陈其《探求词的古义途径》,《语文教学》,1984年第6期
19-I. 韩陈其《论“修饰成分+人称代词”》,《内蒙古师范大学》1984年第4期
20-J.韩陈其《关于〈史记〉名词性补语的句子特点及其影响》,《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985年.
21-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层次》,《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5期全文转载
1986年.
22-A.韩陈其《三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汉语学习》,1986年第1期
23-B. 韩陈其《汉语词汇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5期
24-C.韩陈其《典型的望文生义》,《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
25-D. 韩陈其《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大学文科园地》,1986年第1期
26-E.韩陈其《试论介词“于”字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规律》,《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7-F. 韩陈其《是芭蕉,还是蜡烛》,《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8-G. 韩陈其《古汉语单音假设连词之间的音韵关系》,《中国语文》1986年第5期
29-H. 韩陈其《错误百出的〈语言文字理论新探〉》,《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30-I. 韩陈其《古代汉语单音假设连词的形式特征》,《赣南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987年.
31-A. 韩陈其《〈上古音与通假字〉质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
32-B. 韩陈其《论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新疆师范大学》,1987年第1期
33-C 韩陈其《四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4-D.韩陈其《语文随笔三则》,《汉语学习》1987年第3期
35-E.韩陈其《汉语语法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六》,《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36-F.韩陈其《百期纪念,读者评刊》,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10期
37-G.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1987年九总第九期
1988年.
38-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辨证》,《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8年第6期全文转载
39-B.韩陈其《训诂零札两则》,《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
40-C.韩陈其《古汉语单音程度副词之间的音义关系》,《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41-D.韩陈其《试论汉语语词的讹变现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
1989年.
42-A. 韩陈其《从“所”字结构看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言语使用的经济原则之关系---汉语羡馀现象综合研究之八》,《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43-B. 韩陈其《试论文言名词充当动词性谓语时的语义结构程式和语言环境形式》,《徐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44-C. 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综论》,袁晓园主编《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12月
45-D. 韩陈其《话是如何被“砍”出来的》,香港《普通话》1989年第2期
1990年
46-A. 韩陈其《从香港故娘说开去——街头语法站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0年第2期
47- B.韩陈其《论文言今译的科学原则和基本方法及现状》,《徐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1年第1期全文转载
1991年
48-A. 韩陈其《我的他:他是谁?——街头语法站谈之二》,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1期
49-B. 韩陈其《佳丽的家族》,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2期
50-C. 韩陈其《论<说文>会意字》,《徐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51-D.韩陈其《论文言判断句的历时层次》,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7月号
52-E.韩陈其《以今通古掌握词义》,《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1期
53-F.韩陈其《比较<刘氏语通>与申小龙“新说”》,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第32期
1992年
54-A.韩陈其《说“老”道“子”——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1期
55-B.韩陈其《苹果树、女人街及其他——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2期
56-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色彩》,《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
57-D.韩陈其《论<史记>复音词的意义特点》,《语文研究集刊》第一辑,语文出版社1992年
58-E.韩陈其《对文的比照和词义的推求》,《中文自学指导》1992第2期
59-F.韩陈其《五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1993年
60-A.韩陈其《男驴?女驴?——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
61-B.韩陈其《牛奶与情话之类——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
62-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意义》,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2期
63-D.韩陈其《试论古代汉语同义句式繁化的规律性倾向——汉语羡余现象综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994年
64-A.韩陈其《汉字的男女文化》,《学习》(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
65-B.韩陈其《新婚贺语的文化随想》,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
66-C.韩陈其《论连语的演变》,《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67-D.韩陈其《透过古音洞察文言虚词》,《语文之友》1994年第3期
68-E.韩陈其《人名与文化——汉语专名文化要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
1995年
69-A.韩陈其《论“所”字结构》,《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B.韩陈其《同名互指的历史文化义蕴》,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1期
71-C.韩陈其《街名与文化》,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
合刊
1996年
72-A.韩陈其《论语词组合关系历时变化的理据》,《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1997年
73-A.韩陈其《街名与文化》(署名:晓丹)《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1999年
74-A.韩陈其《初读<马氏文通>》,《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第33——47页)
75-B.韩陈其《试论汉语词义:结构单位选择性》,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9年总第59期
76-C.韩陈其《〈经义述闻〉平议》,《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页)
2000年
77-A.韩陈其《论〈马氏文通〉语法观--〈文通〉百年,乡人评说》,载《〈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4——83页)
78-B.韩陈其《〈经义述闻〉评介》,载《中国典籍精华从书语文名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页)
79-C.韩陈其《〈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七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页)
2001年
80-A.韩陈其《论〈史记〉统括性范围副词》,载《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期(第197——206页)
81-B.韩陈其《汉语词汇学引论》,《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65——76页)
2002年
82-A.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
2003年
83-A.韩陈其《论循境求义》,《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4-B.韩陈其《论汇比求义和文本诠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85-C.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义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86-D.韩陈其《关于汉语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徐州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87-E.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法观》,《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88-F.韩陈其《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004年
89-A.韩陈其《论汉语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原则和释读途径》,《徐州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
90-B.韩陈其《论因声求义》,《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91-C 韩陈其《论比喻义和借代义的释义》,《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
2005年
92-A.韩陈其《论诗歌语词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关系网络——“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新释》,中国人民大会中文系编《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3-B.韩陈其《浅谈“ 几乎”类语词的形式联系和语义强度》,《汉语学习》2005年第5期
2006年
94-A.韩陈其《中国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欣赏系列研究苏轼词释读欣赏(之一)》,《文教资料》2006年第31期
2007年
95-A.韩陈其《韩中语言文化比较漫谈——2004年11月韩国湖西大学大学院演讲稿》,《庆祝廖序东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96-B.韩陈其《论中国诗歌语言的词汇-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以苏词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97-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 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 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苏轼词之一》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7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5月
98-D. 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7 年总第13期;又载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8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10月
99-E. 韩陈其《语言人视域内的关於韩中语言文化教育内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较认识和理性认同思考纲要》,韩中建交15周年纪念, 第9次韩中文化论坛2007年8月
2008年
100-F.韩陈其 立红《论中国古代诗歌的语学释读》,韩国汉阳大学主办《第一届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韩国】李光哲 吴秀琴主编《中国北方文学与文化》,第131---180页,韩国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
101-A.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乡学院学报》2008 年第3期;又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2期【说明:本文与韩国版同名文章, 同名异实】
102-B韩陈其.《尔雅》名义考论新说:尔雅=明义,《辞书研究》2008年6期
103-C.韩陈其《论汉语词典编写的理论原则和规范条例》,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5期
104-D.韩陈其《中华汉族鼠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7期
105-E.韩陈其《同义对称结构四字格所映射的词化现象》,《汉语学习》2008年1期
106-F.韩陈其《视野高而邃发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刘永华博士<马氏文通>研究》,载刘永华《马氏文通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3月
107-G.韩陈其《关于<尔雅>研究的后瞻与前瞻的若干反思与正思》,载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语文论集》(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年
108-A.韩陈其《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启事,刊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
109-B.韩陈其《古诗文言意传输的最新最佳的尝试-----序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载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110-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触觉类、味觉类具象及其感知》,《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11-D.韩陈其《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联觉具象和感知及其变化和转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12-E.韩陈其《中国现行教育的“度”、“量”、“衡”》,《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四)九十年代以来的其它语言学成果(约120万字)
[1]、《古代汉语常识百问百答》(约20万字),载《古代汉语自学指导》(韩陈其主编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全唐文》点校本第794卷——900卷审订(约100余万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五)九十年代以来的语言学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创作
[1]、韩陈其《人:男人·女人》
[2]、韩陈其《花·人·街》
[3]、韩陈其《文身——图腾文化的映现》
[4]、韩陈其《服色与身份》
[5]、 韩陈其《壬申双春喜话猴》
[6]、韩陈其《汉字中的男女文化》
[7]、韩陈其《乡音的魅力和语言的势利》
[8]、韩陈其《花名与名花》
[9]、韩陈其《鸡:人化、神化和文化》
[10]、韩陈其《鸡子·孩子·君子》
[11]、韩陈其《山水咏叹调》(托名)
[12]、韩陈其《读书耦谈》
[13]、韩陈其《父母眼中的子女》
[14]、韩陈其《我的老师》
[15]、 韩陈其《人名与民风》
[16]、韩陈其《景名与游兴》
[17]、韩陈其《酒名与诗歌》
[18]、韩陈其《店名与社会》
[19]、 韩陈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厦》
[20]、韩陈其《新婚贺语随想》
[21]、 韩陈其《三“韩”缘——游韩咏叹调》
[22]、韩陈其《淑明“美”思——游韩咏叹调》
[23]、 韩陈其《韩国教育观“花” ——游韩咏叹调》
[24]、韩陈其《韩中女子名异同谈趣——游韩咏叹调》
[25]、韩陈其《秋色赋——游韩咏叹调》
[26]、 韩陈其《千禧之爱——游韩咏叹调》
[27]、 韩陈其《梦溪乡思》
[28]、 韩陈其《狗头狗脑----狗年的遐思和祝福》
[29]、 韩陈其《乡人赛珍珠墓前的祭思》
[30]、 韩陈其《华盛顿的樱花世界》
[31]、 韩陈其《三游美国费城》
[32]、 韩陈其《美国“牛友”麦乐尼》
[33]、 韩陈其《游祭美国葛底斯堡古战场》

I. 章文钦的学术成果

在本校戴裔煊、蔡鸿生、姜伯勤诸先生和校外韦庆远、汪熙、梁嘉彬诸先生多年栽培下,致力于澳门历史文化、清代广东十三行与早期中西关系和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史的研究。其主要成果如下。 1、《澳门纪略研究》,论文,3万字,中华书局《文史》第33辑(1990年10月)。
2、《澳门与中华历史文化》,专著,22万字,澳门基金会1995年版。
3、龙思泰《早期澳门史》,译著,31万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负责校注。
4、《澳门历史文化》,专著,34.6万字,中华书局1999年版。
5、《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二册,120万字,澳门基金会1999年版,与澳门学者刘芳合作。
6、《澳门诗词笺注》,三卷四册,100万字,澳门文化局,珠海出版社2003年版。
7、另发表论文20余篇。
8、《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澳门卷》,中央文史研究馆项目,2008年至2010年,任项目主持人。 1、《从封建官商到买办商人——清代广东著名行商伍怡和家族剖析》,论文,4万字,《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3、4期。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译著,五卷三册,141.7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负责校注。
3、亨特《旧中国杂记》,译著,21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2002年第2版,负责校注。
4、亨特《广州“番鬼”录》,译著,11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负责校注。
5、《明清时代荷兰与广州口岸的贸易和交往》,论文,3.5万字,载蔡鸿生主编《广州与海洋文明》,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清代广州十三行与澳门》,论文,2万字,《澳门杂志》第9期(1999年4月)。
7、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增订本,30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受著者委托负责校注。
8、《广东十三行与早期中西关系》,专著,30万字,已交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
9、另发表论文近20篇。 1、《清代澳门诗中关于天主教的描述》,论文,1.8万字,澳门《文化杂志》第21期(1994年冬季)。
2、Os Poemas de Wu YUshan(Simon Xavier da Cunha)Sobre O Cristianismo(《吴渔山天学诗研究》),论文,中文本2.5万字,葡文本载Religiao E Cultura, Macau,1997.
3、《吴渔山的明遗民形象》,论文,3万字,澳门《文化杂志》第43期(2002年夏季)。
4、《吴渔山为修士前与佛道两教的关系》,论文,1.5万字,澳门《文化杂志》第44期(2002年秋季)。
5、《吴渔山绘画与天学》,论文,0.8万字,澳门《文化杂志》第47期(2003年夏季)。
6、《澳门与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联系——利玛窦等在肇庆传教活动剖析》,论文,2万字,澳门《文化杂志》第56期(2005年秋季)。
7、《吴渔山集笺注》,著作,60万字,中华书局2007年版。
8、《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专著,30万字,中华书局2008年版。
9、另发表论文近10篇。

J. 用一句诗形容科研学术成果

按所求拟一文章开篇引导诗:

学术讲座连周排,
科技活动隔月新。

注:学生会围绕学回术与科技所展开的答,多数为周学术讲座和科技活动月等,故以此诗句开篇。

希望我的解答能使你满意。

阅读全文

与学术成果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