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模式确立
2016年2月1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共同研制的中国新一代北斗导航第五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
该卫星采用中国科学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首次集成了自主研发的氢原子钟、高集成度空间抗辐照专用芯片等一批关键技术成果,与先期发射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一起,基本确立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组网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
2、“实践十号”成功发射并返回
2016年4月6日,我国首颗返回式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十号”成功发射,并于4月18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旨在利用太空中微重力和空间辐射等特殊环境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揭示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
该卫星已成功获取大量实验数据和资料,可产出一批重大科学发现和原创成果。
3、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2016年8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主要科学目标是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并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等实验研究。
该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星地量子通信,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对我国巩固和扩大量子通信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实现从经典信息技术时代跟踪者向未来信息技术引领者的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4、“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并开展科学实验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作为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牵头负责空间科学、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空间应用新技术等三大领域的全部14项科学实验,包括全球第一台空间运行的冷原子钟、宽波段成像光谱仪、伴随卫星飞行、高等植物培养等,技术发展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5、C919首次试飞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干线民用飞机C919的首飞完满结束。这标志着大型民用客机的垄断市场在A(Airbus空中客车)和B(Boeing波音)之外,正式迎来了新的参与者C(C919)。
㈡ 中国探索太空的成果
我国对宇宙的探索最突出的成就应该就是航空航天了。我们已经发射了嫦娥专1、2号卫星,并且将属来还要进行更多的有关月球的探索;我们开发出了世界上升空率较高的火箭,我们还能进行载人航天及太空漫步。在宇宙探索中,我觉得我国就只有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突出,在其他方面好像都没有什么成绩。
㈢ 中国对宇宙的探索成果有哪些
人类发现了绕太阳转的九大行星之外,仍有不确定的行星在围绕太阳转;美国向内火星发射的探测容器传回信息,证实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证据是发现火星上有生命产生的甲烷气体;探索月球,证实月球上有水存在,且在月球地层之下;欧盟、美国都收到了宇宙中传来的不明信号,极有可能是宇宙中另外生命发出的;中国通过对月球的探测,绘制了月球的全方位立体图;欧盟研究机构宣布发现一颗类似地球的星球,但离地球十分遥远…
㈣ 目前,我国在对宇宙的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对宇宙的探索最突出的成就应该就是航空航天了。我们已经发射了嫦娥1、2号卫星,内并且将来还容要进行更多的有关月球的探索;我们开发出了世界上升空率较高的火箭,我们还能进行载人航天及太空漫步。在宇宙探索中,我觉得我国就只有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突出,在其他方面好像都没有什么成绩。
㈤ 中国科学家探索宇宙空间的成就
没有出地球系,到月球转了几圈,
㈥ 举出人类探索宇宙所取得的成果
白矮星、中子星的发现。
㈦ 中国参与人类探索太空的巨大成就有那些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探索太空的第一步是飞离地球。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试飞内成功,这是人类飞离容地球的开始。 1932年,前苏联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航天组织,开始研究开发导弹和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首次乘载人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位太空人。苏联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功深深地刺痛了美国人的心。 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并于当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了“和平”号载人空间站(13年来,宇航员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就600多个项目做了大量工作)。 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探索太空中最为惨烈的事件是1971年前 苏联发射“礼炮二号”空间站,三名宇航员在返回时因座舱漏气全部窒息死亡;1986年 1月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后发生爆炸,七名宇航员在全世界数亿电视观众面前悲壮地殉难。迄今为止,共有14名宇航员在发射和返回时以身殉职。
㈧ 中国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火箭在震天憾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急速飞向太空。
10月15日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州六号载人飞船
2005年10月12日09:00时,神州六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飞船着陆成功.
“嫦娥一号”
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绕月球飞行的卫星.
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04秒,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嫦娥一号”肩负4项任务
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3,探测月壤特性
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领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政治领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相关的尖端科技,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又一象征,表明了中国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巨大资源、实现科研创新、凝聚民心、增强国家竞争力等一系列远大目标的决心与行动。嫦娥一号在十七大胜利闭幕之际成功发射升空,无疑是对中共十七大献礼的最好礼物。
经济领域:将带动信息、材料、能源、微机电、遥科学等其它新技术的提高,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进步和深空探测的深入,对相关材料的需求必将促进相关行业、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同时,月球上特有的矿产资源和能源是对地球上矿产资源的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月球表面具有极其丰富的太阳能,月壤中蕴藏的丰富的氦3也能提供新型核聚变的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军事领域:表明我国的导弹技术\火箭技术都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科技领域:将促进中国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中国基础科学的全面发展。月球探测将推进宇宙学、比较行星学、月球科学、地球行星科学、空间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发展,而这些学科的发展又将带动更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文化领域:嫦娥奔月的成功带给中国人的是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通过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嫦娥奔月”的科普知识、时代意义,公众接受了氛围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启蒙。
㈨ 近几年来,中国科学家为探索宇宙胡奥秘而努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9月25日晚,在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的母校——空军航空大学院内,上千名师生聚集在广场上观看神七发射直播。师生们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而欢呼,为学校培养出的三名优秀学子而自豪。 新华社记者 高飞 摄
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10年内融化,“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成都醉驾案疑犯被改判为无期
[孙伟铭父亲称判决不公拟上诉][更多]
·新疆发布公告依法打击针刺犯罪活动
·加拿大部长称希望赖昌星能考虑自愿返华
·印媒再次宣称中国士兵"入侵印度领土"
·山西致277人死溃坝事故现场将建警示广场
·河南平顶山矿难已造成44人死35人失踪
·推广 | 注意!资金正在流向以下板块!
独家:历史学家眼中60年中国
[日军国主义不会复活][中国民族自信心重建]
·深度 | “快女”粉丝江湖的“无间道”
·军事 | 美军将解放军列为假想敌
·博客 | “砖家”点评快女 赌城结婚的明星
·互动 | 真实记录一个农民工的北漂生活
·推广 | 中信信用卡免费申请 即获QQ会员
新华网酒泉9月26日电 题:从飞天梦想到太空漫步——回眸中国探索太空历程
记者徐壮志、李宣良
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于太空的渴望,中国航天员第3次飞向太空。在这次飞行中,他们将进行出舱活动,首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宇宙空间。
公元1076年那个明月高悬的秋夜,当宋代大诗人苏轼把酒问青天时,是否会想到,932年之后的这个夜晚,中华民族开始了又一次超越梦想的飞天。
从5年前的金秋杨利伟造访太空,到今年同一个季节,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携手飞天,中国人不仅把飞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而且还把目光投向了更为深远的宇宙空间……
流传千古的梦想
在距离中国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百公里的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来这里,不仅能欣赏壁画上飞天女神的婀娜身姿和曼妙舞态,还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亘古不灭的飞天梦想。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远在文字出现之前,中国人就用口耳相传的传说,诉说着对于太空的向往。
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奇文《天问》中,诗人屈原一口气提出了174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人物历史无不涉及。屈原对于天的追问,寄予着一个民族的丰富想像。
梦想,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力量。500多年前,还在哥白尼的“日心说”与统治欧洲1000多年的“地心说”艰难争斗的同一时代,明朝的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已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1945年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万户的生命,最终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遗憾的是,诞生了“人类航天始祖”的中华民族,未能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也未能成为现代航天事业的先驱。然而,梦想却深深地植根在了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力量使桂花树永远砍不倒呢?”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回忆,正是小时候的幻想,使他深深爱上了航天。
中国航天人的“长征”
托起神舟的火箭被命名为“长征”。
在红军长征胜利20年后——1956年,尚处于贫弱之中的新中国,又开始了新的长征——向太空进军。
同世界其他航天大国一样,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
4年后,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又一个4年后,中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1966年,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向世界公开宣示。
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的张劲夫曾回忆说,当时中央决定拨款2亿元支持搞卫星。“那个年代,国家能够拿出如此巨款,谁都能够掂得出它那沉甸甸的分量。”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第一颗中国造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从卫星上接收的《东方红》乐曲声响彻中国的大江南北时,中国人航天之路开始了全新的篇章。
“朝天上打的东西应该叫什么?天高路长,太空任务的艰巨性,似乎只有红军长征能够相比。”回忆起当年为运载火箭命名的过程时,85岁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冬春说,“对于这个名字,大家的意见高度一致。”
30多年后,中国已经拥有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捆、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9种型号的运载火箭,不仅把40多颗不同类型的国产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还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神舟飞天,没有止境的足迹
“我们人类是唯一的吗……人类也可能搬家,搬到别的星球去。”说这句话的不是幻想家,也不是科学家,而是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时间是1970年冬天。
就在举国欢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时候,中国航天人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搞载人飞天。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然而,梦想被压抑太久了就会以加倍的力量迸发。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2天准确着陆。
关于“神舟”的来源,王永志回忆说,当时提出了包括“飞天”“神舟”等在内的4个名字,他和刘纪原、沈荣骏3人反复商量,认为用“神舟”较好。
神舟二号、三号、四号,无人飞船接连发射成功——中国人“摘星揽月”已进入倒计时。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长征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轰然起飞。浩瀚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38岁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两年后的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开始了多人多天的太空生活……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奔月”,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成为现实。约一个月后,嫦娥一号从38万公里外的环月轨道成功传回第一张月面图片。
又是金秋。3名航天员乘坐神舟七号飞船再度遨游太空,他们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进行太空行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指出,如果任务顺利完成,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将是航天器交会对接和建造空间实验室……
长征、神舟、飞天……就像这些中国特色的名字所寓意的那样,在太空,谁也无法预测中国人的脚步将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