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一)四川省会理-会东铜金属矿评价项目实物地质资料
四川省会理-会东铜金属矿评价属于大调查项目,取得了重要找矿成果,采集此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进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1.区域地质特征
(1)地层及岩性
区内出露地层为前震旦系昆阳群黑山组(Pt2h)、青龙山组(Pt2q)和会理群淌塘组(Pt2t),在靠近东部金沙江深切割地带有少量河口群马鞍山组(Pt1m)。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观音崖组(Z2g)在区内出露较广。前震旦系会理群力马河组(Pt2lm)组成老油房向斜核部地层。
(2)构造
本区主要褶皱为老油房向斜,分布于雪山、淌塘、岩坝、黄坪一带,与隔江的云南鸡多向斜为南北相呼应的两个含矿盆地,其在构造、地层及含矿层位上均可对比。老油房向斜的轴向为北东80°,长26 km。核部地层为力马河组第一段,两翼主要为青龙山组、淌塘组,淌塘组出露厚1165~250m,长约40km,北部淌塘组被震旦系观音崖组不整合超覆。次级褶曲发育,两翼被北东向、北西向断裂破坏。
受东侧小江断裂、西侧德干断裂、南侧北西向麻塘断裂和北侧小街断裂的挟持,使本区的构造更显复杂。①地层为中元古界会理群和昆阳群;②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发育,并派生有北东向及北西向的压扭性构造;③构造热液成矿作用较强;④矿床类型相对较复杂;⑤受小江断裂影响,东侧深切割的沿江地区出露了河口群马鞍山地层。
(3)岩浆活动
火山岩建造与侵入岩组合具有本区特色。在马鞍山组地层中以细碧岩、角斑岩为主夹火山凝灰岩。而区内广泛分布的是青龙山组及淌塘组中呈层状、似层状的玄武质-钾长流纹质火山岩。侵入岩以辉长岩为主,呈脉状或岩株状,分布于淌塘组和青龙山组中。在小街东西向构造带上有呈脉状、小岩株状的花岗斑岩出露,岩石主要为碱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属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显示为Zr、Nb、Cu含量低,而Ba、Cr、V含量高。
2.矿产简况
工作区具有工业价值和找矿前景的铜矿成因类型有“油房沟式”、“东川式”,以“油房沟式”铜矿为区内最重要的铜矿类型,主要沿老油房向斜淌塘组分布。该区含矿层面积分布广泛,已知矿床(点)较多;除主要矿种铜外,有小而富的铁矿,铁矿中金与铜呈伴生出现。
区内发现有矿产地16处,其中中型矿床1处(油房沟铜矿床)、小型矿床1 处(雷打牛赤铁矿床)、矿点14 处(羊窝窝、后山沟、大垭口、黄坪、下新厂、冷箐沟、松茂科、大火地、新田红尖子、四方井、磨子山、沙坪子、打厂园、水塘子铜矿点)。
3.矿床地质
(1)地层
矿床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变质岩系,主要包括昆阳群青龙山组(Pt2q)、会理群淌塘组(Pt2t)与力马河组(Pt2lm),次为第四系(Q)。
(2)构造
油房沟铜矿区域上位于扬子地台康滇地轴中段东缘双会-东川坳拉槽北部,米市江舟断陷和东川断拱区中部,即老油房向斜南部沿踩马水-小街断裂带、麻塘断裂带与德干断裂带围限断块的西南一隅,德干断裂带之黑家村断层以东,该区经过多期构造变形,构造形迹复杂。
区内总体有3组断裂构造。近南北向组,断层性质不明;近东西向组,断层性质初步判断为压扭性正断层,上盘(北盘)向西错移,下盘(南盘)向东错移,水平断距约80m;北西向组,性质初步判断为压扭性逆断层,水平断距约30m,倾向上错距不清楚。
矿区总体褶皱形态为轴向近南北的紧密复式褶皱,中部为一向斜,东部为一背斜,一系列近东西向的次级褶皱叠加在近南北向褶皱上。向斜核部为淌塘组上亚组地层,两翼为淌塘组中亚组及下亚组地层。背斜核部为淌塘组下亚组地层,两翼为淌塘组中亚组及上亚组地层。揉皱发育,地层产状变化很大。
(3)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岩不太发育。在矿区北部有一北东走向石英钠长岩体分布,基性岩脉偶有出露,主要为辉绿辉长岩脉、辉绿岩脉,见于北东部。
(4)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区内前震旦系普遍经受区域变质作用。泥质岩石变成千枚岩、片岩或板岩,碳酸盐岩重结晶为大理岩,石英砂岩重结晶为石英岩。
另一个重要变质作用是后期热动力叠加变质,使各类岩石蚀变作用加强,岩石的矿物组合变复杂,矿(化)体富集程度增高,在有利构造部位形成富矿体。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石墨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以前三种蚀变与铜矿的进一步富集有关。与围岩蚀变有关的热液来源,主要来自区域变质过程中的变质热液。一般而言,铜矿体具有多种蚀变时,矿体厚度增大,品位较富。
1)硅化:主要是石英呈不规则脉状、网脉状、团块状出现。铜的硫化物则沿石英粒间充填,在石英脉体中或边缘富集。
2)碳酸盐化:有方解石化与白云石化(包括铁白云石化)两种,多呈不规则团块状、脉状产出,对成岩矿物及早期蚀变矿物多有穿切。往往与硅化相伴出现,少数则单独出现。黄铜矿、黄铁矿则沿碳酸盐脉或团块解理缝隙充填。白云石化主要见于浸染状黄铁-黄铜矿矿石中。
3)石墨化:主要发生在断裂(层间)破碎带内及其顶、底板附近。
4)绢云母化:在千枚岩中较强,在板岩中少见。为鳞片状集合体,呈定向分布。
(5)赋矿层位及矿化特征
油房沟铜矿床主要工业矿体赋存于前震旦系会理群淌塘组中亚组第二段中层
主含矿层总体走向近南北。矿化带沿老厂打厂梁子—熊家沟—关涧子沟—韩家沟,总体呈近南北向展布约3.1 km;在0线以南则随地层转向南西,向北仍继续延伸。矿化带在0线至15线一带由工程连续控制,向北至59线稀疏控制。经商业地勘坑道验证,在0~11勘探线间,含矿层不仅在走向上表现为波状起伏特征,在倾向上同样表现为舒缓波状,向西或向东陡倾;但在11线附近,含矿层走向过渡为北北西向,倾向北东东;在2435 m标高以下中段,含矿层主要呈现为向东陡倾,局部向西倾斜。
顺层形成了厚大的工业铜矿体,局部地段有膨大加富的现象,这可能主要与后期构造热液的富集作用有关。①、②号主要工业矿体严格受层位与岩性控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呈层状、似层状随含矿层褶皱而弯曲变化,为层控型“沉积改造型”铜矿。其次,尚有部分零星小矿条产于①、②号矿体上、下,呈透镜状产出,明显受构造控制的构造热液型铜矿。
4.矿体地质
油房沟铜矿经工程控制,在含矿层内主要圈定出①、②号2 个工业铜矿体,另在其上、下部见沿裂隙充填的不连续透镜状铜矿体,均为隐伏-半隐伏矿体。矿体赋存于淌塘组中亚组第二段中层中、上部,距其底界230~390 m范围内,分布于2~19 勘探线间。其中①、②号工业矿体规模较大,工程控制程度相对较高,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局部有分支现象。其余小矿体规模较小,延伸短,厚度薄,呈透镜状产出。各矿体整体呈南北向近于平行展布,倾角陡立。主要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1)①号矿体
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铜矿体,获铜资源量(333 +3341)8.84×104t。赋矿岩石为炭质(凝灰质)绢云千枚岩、炭质千枚岩、炭质板岩,局部地段略有差异。顶底板岩石主要为绢云千枚岩。
矿体由15~0~+2勘探线控制,北起熊家沟,向南经安家沟至打厂梁子一带。目前工程控制各勘探线矿体顶部埋深0~263m,仅在9线出露地表,7线埋藏较深,5线以南埋藏则相对较浅,为隐伏-半隐伏矿体。工程控制见矿标高为2332~2585 m。
矿体总体呈稳定的层状、似层状延伸,局部地段显分枝、复合、膨缩现象。主要受后期构造热液叠加影响,部分地段厚度显著增加,品位明显增高。
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南延在2勘探线为F1断层破坏所截,其走向沿地层转为南西向。在2勘探线以北,受地层褶曲影响,矿体在走向、倾向上均略呈波状起伏,且向北在11勘探线被F11断层破坏。在走向上,2480m标高以上的中段在5线以南矿体产状总体向西倾斜,局部向东倾斜;在5线以北矿体产状总体向东倾斜,局部向西倾斜。而在倾向上,2435 m标高以下的中段矿体产状总体向东倾斜,局部向西倾斜。矿体总体走向近南北,向西或向东陡倾,倾角72°~89°,平均倾角80°。
矿体倾向延深较大,目前工程控制矿体倾斜延深已达325m,最大埋深为390m。
矿体厚度一般8.65~18.20m,最厚29.03m,最薄1.88m,算术平均厚10.67m。厚度变化系数为75%。矿体从南至北有变薄趋势,由浅部向深部则趋于厚大。
矿体中单样品Cu含量一般为0.40%~1.74%,最高8.86%,最低0.11%。单工程加权平均 Cu 含量一般为0.69%~1.49%,最高1.46%,最低0.40%,含量变化系数为41%。矿体平均Cu含量为1.11%。矿体在浅表表现出风化淋滤特征,Cu含量降低,而向深部则明显有加富的趋势。
(2)②号矿体
是矿区主要矿体之一,其规模仅次于①号矿体,获铜资源量(333 +3341)4.45×104t。赋矿岩石及顶、底板岩石与①号矿体基本一致。
②号矿体位于①号矿体上部(西侧),两者近于平行产出,平面上相距7~47m,一般为17~29m,在3线相距稍远。②号矿体由15~0~+2勘探线控制,目前工程控制各勘探线矿体顶部埋深87~264m,3 线以南埋藏则相对较浅,为隐伏矿体。工程控制见矿标高为2365~2570 m。
②号矿体形态、产状与①号矿体基本一致,但倾角更陡些,一般为75°~89°,平均倾角83°。
矿体由北向南有ZK1501、ZK901、PD2435-207、ZK303、ZK304、ZK101、PD2570-7-1、CM1-5 E等8个工程控制,长约1000 m。
矿体倾向延深较大,目前工程控制矿体倾斜延深已达293m,最大埋深为357m。
矿体厚度一般为6.36~15.46m,最厚22.23m,最薄1.78m,算术平均厚8.70m。厚度变化系数为81%。矿体从南至北有变薄趋势,由浅部向深部则趋于厚大。
矿体中单样品Cu含量一般为0.43%~1.48%,最高6.40%,最低0.05%。单工程加权平均 Cu 含量一般为0.50%~0.85%,最高1.45%,最低0.40%,含量变化系数为55%。矿体平均Cu含量为0.86%。矿体在浅表表现出风化淋滤特征,Cu含量降低,而向深部则明显有加富的趋势。
5.钻孔岩矿心采集
工作区具有工业价值和找矿前景的铜矿成因类型有“油房沟式”、“东川式”,以“油房沟式”铜矿为区内最重要的铜矿类型,主要沿老油房向斜淌塘组分布。收集保管该矿区2个钻孔。
ZK303钻孔,孔深430.53m,穿透多层矿体,包括①、②号主矿体,同时穿透F2断层破碎带。孔内可见炭质凝灰千枚岩、断层破碎带、凝灰千枚岩、钙质千枚岩、白云石石英大理岩、凝灰岩(浸染状铜矿石)、炭质绢云白云岩等。矿石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
ZK304钻孔,孔深600.55m。穿透多层矿体,包括①、②号主矿体,同时穿透F2断层破碎带。孔内可见石英绢云母千枚岩、断层破碎带、白云石绢云母千枚岩与方解石长石石英浅粒岩互层、炭质白云石绢云母千枚岩(团块状、脉状铜矿层)、白云石绢云母千枚岩(尘点状、团块状、脉状铜矿层)。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
6.相关资料
1)四川省会东县油房沟铜矿床地形地质图(电子1∶2000);
2)油房沟铜矿床3号勘探线剖面图(电子1∶1000);
3)油房沟铜矿床ZK303钻孔柱状图(电子1∶500);
4)油房沟铜矿床ZK304钻孔柱状图(电子1∶500);
5)油房沟铜矿床地质特征;
6)油房沟铜矿床ZK303钻孔地质编录簿;
7)油房沟铜矿床ZK304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
8)油房沟铜矿床ZK304钻孔采样登记表;
9)油房沟铜矿床ZK304钻孔回次记录表。
B.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会理县红格钒钛磁铁矿区深部及外围普查
(1)概况
勘查区位于四川省盐边县城120°方向,中心点距盐边县城平距约15千米。行政区划属攀枝花市盐边县新九乡和红格镇所辖。西攀高速公路从工作区西侧通过,矿区至西攀高速公路新九出口5千米,到攀枝花火车站15千米。工作区属攀枝花南亚热带气候区。普查区内为彝汉杂居,主要以农业为主,另有少量居民从事采矿业,采矿业较发达,但整体经济属欠发达地区。
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开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钒钛磁铁矿,工作程度为普查,勘查资金总投入15570万元,其中:2010年投入6380万元;2011年投入5623万元;2013年投入3567万元。
(2)成果简述
矿床为岩浆分异型钒钛磁铁矿。红格矿区有6个主矿体,现将其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1号矿体:位于辉长岩中含矿层(ν2)中,矿体延长达300米,倾向延深多在200~300米以内,矿体厚8~20米。矿石品位一般为17.10%~30.51%。
2号矿体:位于辉长岩下含矿层(ν3)中,矿体延长达1300米,倾向延深多在200~300米以内,矿体厚一般30~80米。矿石品位一般为15.6%~39.34%。
3号矿体:位于辉石岩上含矿层(φ1)中,矿体延长达3500米以上,倾向延深多在2000~2500米以内,矿体厚一般20~70米。矿石品位一般为17.46%~36.34%。
4号矿体:位于辉石岩中下含矿层(φ2+3)中,矿体延长达2500米以上,倾向延深多在1500米以上,矿体厚一般8~164米。矿石品位一般为17.32%~34.87%。
5号矿体:位于橄辉岩上含矿层(σφ1)中,矿体延长达1000米以上,倾向延深多在900~1000米,矿体厚一般20~80米。矿石品位一般为15.27%~32.69%。
6号矿体:位于橄辉岩下含矿层(σφ2)中,矿体延长1000米以上,倾向延深多在300~500米,矿体厚一般30~90米。矿石品位一般为15.27%~32.69%。
6个主矿体的产状与含矿岩体的韵律层大体一致。在横剖面上,矿体呈鞍状,西边向东倾,倾角20°左右,东边向西倾,倾角15°左右。
主要成分为以铁、钛为主,元素有钒、钛、铜、钴、镍、镓、铬、硫、磷及铂族元素等。
矿石品位一品级(Fe1)矿石平均品位TFe29.01%、TiO211.46%、V2O50.27%。
2010年至2013年,通过普查,初步估算矿区新增资源量(未经评审)为:(332+333)类铁矿石9.86亿吨,预测的(334)类铁矿石资源量1.17亿吨。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2010年至2012年成果取得的过程:项目野外于2010年9月6日正式开始钻探施工,按Ⅱ勘查类型,以400米×(400~280)米的工程间距,总共施工钻孔69个,共计工作量55262米,南矿区西部基本控制了深部主含矿带(橄辉岩相带含矿层),南矿区东部基本证实了F23断层下盘矿体的存在且延深较稳定。
2013年成果取得的过程: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根据2010年至2012年度红格矿区整装勘查取得的成果,于2013年5月进行立项续作,经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下达任务钻探工作量9500米(7孔),实际完成钻探工作量7654米,控制了红格矿区P96、P108、P114、P132勘探线深部的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