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父母子女 谁来成就谁
说到这个主题,首先让我想到到的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目送》中的一段话,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这段话听来,不免有些让人心生悲凉。世上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爱他,所以要和他在一起。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在生命之旅中,我们的上半程没有孩子与之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们也不可能与之共度。无论我们和孩子彼此多么相爱,都无法一路相伴,总归,他的旅程只能他自己去走。我们为人父母的,能为孩子做的,只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对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让孩子时刻有被爱的把握,分享我们的人生经历和一些建议,帮他建立起照顾自己本人人生的能力,最终成就他自己。 谈到目送孩子背影的远去,为人父母的,总不免有一份不舍和无奈。那我们把时钟回拨,穿越回孩子诞生的那一个刻,重温一下那一刻的温情和喜悦。那时,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是那么简单,无非就是健康、平安、快乐。记得孩子刚出生,被护士抱出产房时,我先看的是他的五官、四肢是不是健全,长了几个手指头,对,就这么简单,仅仅希望他是健康的,正常的,就好。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个头比人矮、说话比人晚,成绩比人差,特长比人少,不知不觉中,我们嘴里多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多了一条起跑线,我们开始忙着看别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或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别人看。于是,期待越来越多,苛责和失望也越来越多,爱变成了控制。原本是为了激励自己和孩子,却发现,不断的攀比中,反会让孩子在盲从中失去自我,从原来的的原创、孤品,变成了山寨、赝品,压抑了自己的天赋秉性,丧失了差异胡的核心能力。而我们,成了削弱孩子力量,而不是增加孩子力量的那个人。 试想,如果真如孩子降生时我们的初心,只要孩子做个普通人,健康、平安、快乐就好,那还用得着什么“赢在起跑线”,不停地和别人比吗?即使你有所求,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功成名就,那你见过哪个随波逐流、没有主见和原则的人成功呢?世上原本是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反倒是没路了。天天逼着孩子赢在起跑线,不仅毁掉了孩子的现在,也让孩子失去未来。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个小故事,有位父亲平时非常忙,一日特意放下所有工作,拿出时间来带女儿去看电影。不巧的是路遇塞车,眼看电影就要开演了,父亲非常生气,不停地抱怨。女儿看着焦急的父亲说:“爸爸,别生气了,我们现在不就是在一起嘛!”父亲突然觉醒,今天抽时间不就是为了要和孩子在一起吗?那又何必在乎电影呢?于是调整情绪,和孩子愉快的聊了起来。人的许多动机,是由他的本质出发,但做着做着,常常因为走的太快、太急或太远,而迷失了方向,忘了自己出发时的那个初衷。就如我们常常在对孩子的苛求中,迷失了爱的本质。所以,时常提醒一下自己,回归生命初始状态时,我们的初心无非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乐。 从起点到终点,初心经历了一个轮回,那中间这段是什么呢?对,是一段旅程。孩子不是“一个未来的存在”,所谓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的思维,实际上永远不会得到幸福,因为未来之后还有未来。人只活在当下,人生如果能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已经是意义所在了!所以,当我们真的能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让孩子从小能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从而形成一条与未来的精神通道,让孩子在成年后,即使身处低谷,被爱滋养过的心灵,依然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即使挫折不断,做一些妥协,童年时被植入人性深处的光辉,依然还有剩下的力量去改变现实,成就自我。 有人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我倒是认为,说孩子是一所学校更为恰当,而在孩子前面是不用加上“好”字的。孩子的降临,帮我们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原点,给了我们一次珍贵的寻找自己,走向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让我们更加懂得理解和宽容,懂得自律和责任,懂得珍惜和感恩。这个过程,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而孩子的成长,又促使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增长智慧,逐渐告别昨日的软弱和偏执,超越自身的局限和困境。可以说,一个成人那份源自内心深处的大爱、慈悲、怜悯,都是需要孩子去唤醒的。而无论是在智力品质方面,孩子所表现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还是在心灵品质方面,孩子所体现出的真诚、率性、单纯、自我,都是我们这些成人所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孩子是成就父母,帮助父母成长最好的学校。所以说,从生命的诞生来看,是父母造就了孩子,而从角色形成和自身的成长来看,则是孩子成就了父母,帮助我们不断地完成自我救赎,自我超越。父母和孩子在相互的造就中,实现了有血亲关系的两代人的各自的超越。正所谓,育儿即是育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也是我们自己的时光。 莫忘初心,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场竞赛。不要总试图在途中超过别人或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辜负了这段旅程。不论走那一条路,沿路都有它的风景,旅途都有它的体验。学会享受它,让人生成为学习之旅、快乐之旅、以及爱之旅。我们要做的,是彼此好好相爱,直到在某个拐角,目送他们远去。然后轻轻地道一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2. 孩子的成就是父母的骄傲,父母的鼓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这句话有没有错
这主来要是父母们的观念源不同所导致不同的结果了。有些父母认为,父母是长辈,子女是晚辈,而朋友是同辈,明明辈分不同,做了朋友岂不是没大没小?那不是乱套了吗?而有的父母不太拘泥于辈分的问题,他们想从更亲近的角度了解子女的想法,所以愿意和他们做朋友。也有少数原因是因为子女叛逆,或对家长有负面情绪而不愿意与父母成为朋友。
3. 父母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什么
当然是儿子高中状元的。。
4. 如何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对于进入实习期的大学生的消费尤其是在吃喝方面,我认为应该遵行“四珍”原则,这样才能真正成人、成才、成功!
一、珍爱父母的劳动成果。
很多大学生和家长们都认为,家里有钱的大学生胡吃海喝没有关系。只有家里没有钱,尤其是没有多少文化和财力的父母挣的血汗钱才是不能胡乱花的!这不但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和误区,而且贻害无穷。让人们认为只要有钱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做的!让没有钱的人们羡慕、嫉妒、恨!甚至会产生对自己的家庭、父母产生厌弃、抱怨或者报复式的消费,包括胡吃海喝,更有对社会疯狂报复的人渣!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钱无钱,尤其是已经实习之后,更应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珍爱父母的劳动成果。
二、珍重同事的互助真情。
无论是实习还是正式进入职场,与同事之间的真情应该是工作中的相互协作、相互学习中产生的,偶尔请前辈、领导、同事或同学吃吃饭,联络一下感情,无可厚非。如果单纯以请人大吃大喝来维系友情,最多只能算是酒肉朋友,又如何能真正地结下深情厚谊呢?所以,要在工作中虚心向前辈学习,要能容人、容事并能容己,珍重同事间的真诚融入与热情互助,才是正途!
三、珍惜自然的物质财富。
有些人可能会这么认为,我自己家里的物质财富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别人管不着。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大自然是有灵性的,它的产出也会保持一个总量的动态平衡,为了维持人类自身的延续与发展的消费是理所当然,但如果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式的胡吃海喝则是暴殄天物、有违自然。珍惜物质财富,造福后代子孙。
四、珍藏自己的最初经历。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是我们正式结束学生生活进入社会前的职场演练。但是很多实习的大学生功利心太强,总认为实习期应该得到满满的重用,尤其对于一些环境好、工资高、福利厚的用人单位有着满满的渴望。为了能够达到被正式录用等目的,往往采用请相关人员大吃大喝。或者明知无望而用胡吃海喝的方式逃避压力等。其实,实习只是一次事业起跑前的深蹲与助跑,是对自己学校学习知识的一次检验和查漏补缺。因此,好好珍藏自己最初的实习经历,把它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俗话说,养儿才知父母恩!换句话说,实习才知父母苦!又快到寒假实习期了,希望同学们在实习中既能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也要能够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别人、感恩社会!
5. 成年之后爸妈养活自己和自己养活自己的区别 成果靠自己努力得到的和通过钱财得到的区别
我觉得成年之后自己养活自己叫自食其力,靠父母养活自己叫啃老族,这是不好的,靠自己努力得到的成果就像自己的孩子,倍感荣幸,通过金钱得到的成果是昙花一现。
6. 一个人的成就和他父母的成就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回于教导。
作为孩答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父母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别人的50倍。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的是否勇敢自信,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
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高品质的陪伴要每天专注地陪伴孩子至少15分钟!也就是在陪伴孩子的当时,父亲或母亲是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一起互动,父母关系不融洽的太多弊端是,软弱,缺乏自信和探索欲,以及缺乏处理问题的理智。
7. 结合现实如何做到成就父母
结合现实,如何做到成就父母,成就父母,就是给父母最好的,然后好好孝顺父母,做一个孝顺多回家看看父母
8. 什么样的父母成就什么样的孩子
这个很多的。
要是父母有能力。
孩子也不会差。
但是孩子的教育
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