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敦煌回应防护林遭毁坏,为什么媒体报道后才有调查
敦煌回应防护林遭毁坏,为什么媒体报道后才有调查?因为只有调查了才能引起重视,不然都是不考虑后果的。
生态保护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事情。其他的利益,特别是其他的眼前利益,都要为他们让路。
❷ 为什么以敦煌为名敦煌是什么意思
敦煌自汉代设郡以后,成为中原地区与各国交流的口岸。汉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四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才仅仅四千万。当时有长安、泉州、敦煌三大都会之称,可见敦煌在汉代的繁华程度。整个汉魏之际,多有战乱,但敦煌的经济和商业日渐繁荣,中原文化广为传播,佛教日渐兴盛,敦煌一度成为五凉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时的敦煌进入历史兴盛时期。敦煌在历史上曾经被匈奴、乌孙、羌族、党项、突厥、回胡等民族所占领和统治。敦煌长期以来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汉文化为主体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着独特的风格,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说彻底改变敦煌历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间的洪水。洪水使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敦煌城荡然无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随波而去,导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历史断层,形成了很多敦煌学研究的悬案。1528年,明朝政府关闭嘉峪关,从此瓜州、敦煌(沙州)旷无建置200年,敦煌日见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沙州所,旋升为沙州卫,当时的敦煌人口已经少的可怜。雍正四年(1726年),从甘肃56州县移民2400多户到敦煌屯垦,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现在敦煌可以见到很多以甘肃地名为名的村庄,如:兰州村、肃州乡、会宁、清水、合水、兰亭、高台、漳县等等。
目前,敦煌总人口18万,耕地24万亩。2000年财政收入7268万元,当年财政支出9420万元,从以上数字看敦煌市的经济情况和其城市品牌极不相称。农业、旅游是敦煌的两大支柱产业,但这两大产业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形成敦煌经济强势。农业是敦煌的传统产业,金皇后(甜瓜)、李广杏、鸣山枣等特产享誉省内外。但仅仅24万亩耕地(就算全是高产田)难以形成农业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资源制约着敦煌农业发展。敦煌旅游在甘肃全省旅游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约着旅游的发展。旅游经济在敦煌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2001年敦煌机场主体工程扩建完工,将对敦煌旅游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敦煌市决定在市西肃州乡建设新城区,向西发展与七里镇(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联成一体,远景规划30万人口,以此来推动敦煌市城市化建设,但这样的城市扩张生态环境能否承受得住。去过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情况,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城市扩张;人口增加;过量采水,后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于近几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党河上游肃北、阿克塞两县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党河水已经无法满足三县市的需求。敦煌党河桥下黄沙随风而起象一条黄龙顺着河道窜腾而下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这条河道已经多年没有流过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观月牙泉已面临干枯。前几年,有人提出“引哈济党”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济党”工程遭到上游青海省的反对,因为青海的生态环境比甘肃更脆弱,“引哈济党”工程最终被否决。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汉穿小鞋,应建立地级市发展敦煌,我们应该想想一个年生产总值10亿元,财政收入不过亿元的县级城市,再去负担一级政府开销,财政补贴都没着落谈何发展,1997年由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敦煌旅游经济特区,享受特殊政策已经多年,事实表明地方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提高行政级别就能解决。柳敦铁路建设已经论证多年,也有外资和民营资本想参与建设,但实地考察和论证后都闭口不谈了。为什么,因为看不到这条铁路建成后的效益,就算建设起来了,庞大的铁路运营、养护资金谁来出。这样的项目建成后不但不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反而会拖垮地方经济。 关于如何发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谈敦煌发展,的确有很多好的建议和设想,但站在现实的角度上来看敦煌发展,不能单纯以城市品牌来硬性加固城市规模,我觉得应该有个更为理智和深刻的认识。城市需要发展,人民想往富裕,这是最基本的发展愿望。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生存环境允许的基础上,敦煌发展首要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失去这一根本的保证,世界文化遗产将毁于一旦。
发展敦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为敦煌的发展对全省旅游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们首先应客观现实的对待。这样更有利于发展敦煌,敦煌发展起来了,甘肃旅游经济发展就有了后劲和动力。
几点建议:
一、不求城市规模 但求特色经典
在多数人的眼里看城市发展,总是觉得规模第一。但大西北的生态环境不允许过多的发展规模型城市,敦煌水资源极其匮乏,城市规模不宜扩大。敦煌市城市建设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城市建设首先摆脱“向大看”的思想,应借鉴参考欧洲一些文化名城的建设成就,强化总体规划布局,突出文化特色,绿化环保工作先行。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加大城区改造的投入,合理布局专业性商业小区。比如将一些商业零售企业改造,建设旅游文化交易市场。对主要街道进行合理分工和布局,鼓励民营企业建立一些如茶道、字画等高消费文化企业,以此吸引日、韩、台游客。保持现有城区规模,最大限度的发挥民营资本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对老建筑进行外表改造、装修,突出敦煌文化内涵。形成自身独特的城市景观,小而精制、小而独特、小而经典。努力打造西部第一文化经典城市。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形成产业链条 实现再造敦煌
全球经济发展的资料表明,经济越是发达,其国内的文化产业越是繁荣。英国文化产业在本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以现代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已经超过了机械制造业产值,日本的文化产业2000年也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可见,经济的繁荣发达是文化产业兴起的基础,文化产业是一项投资少获利高的产业,对地域的依赖性较强,对外扩散方便、快捷,能迅速形成产业优势。湖南省2001年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湖南的强项广电事业为龙头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甘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敦煌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精华所在,数千年的沉积使她更具魅力。敦煌研究院从事敦煌文化研究多年,硕果累累,但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在书本上,没有人用商业的眼光去开发和利用这些成果。敦煌旅游经济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迎来送往和收取门票上下功夫,这样的发展如何能满足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来敦煌旅游的游客最多的年份也不过百万人次。日本游客来敦煌旅游一次,路费占全部费用的60%,因为敦煌路途遥远和进出不便,很多人想来又来不了。如何让不来敦煌的人去消费敦煌,这就需要利用敦煌这个品牌来发展文化产业,对外扩散敦煌文化产品,真正让敦煌这个品牌成为国内文化市场的消费热点,让敦煌这个品牌变成生产力。文化产业发展应树立走出去的经营战略思想,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敦煌艺术团应该成为对外传播敦煌文化的使者,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敦煌文化。建议以敦煌研究院经营性部门为为依托,组建文化企业,推陈出新,及时将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文化商品。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作用,积极鼓励一批文化企业发展。敦煌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因素是存在的,只要主观上能够充分认识并挖掘这种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旅游经济的链条产业,文化、旅游互动发展才是实现再造敦煌的出路。
三、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经营敦煌的理念
敦煌这个品牌远远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市场上很多以敦煌、飞天等命名的产品,没有一个产自敦煌本地。在发展敦煌经济的思路上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扩思路,客观因素制约这是事实,但敦煌的优势就是有一个“巨无霸”的品牌,如果论无形资产的话,敦煌这个品牌是个无价之宝。现代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经济概念,实体经济搞不了,可以参与虚拟经济。我去过很多地方,没有人不知道敦煌的,但很少看到敦煌的字样。在郑州偶遇一咖啡馆名字叫“莫高窟”,不知老板是不是敦煌人,看了他的门面装潢让人啼笑皆非,但回头想想,河南人都知道利用敦煌这块牌子赚钱,而敦煌怎么就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品牌来赚钱呢?这件事我想了很久。来中国文物游,北京、西安是必到之处,因为敦煌的遥远和交通不便,很多游客大多到西安为止。敦煌虽小但牌子大,如何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需要树立经营敦煌的理念,用商业手段去经营敦煌这个品牌。西安是汉、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敦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营敦煌首先和西安、北京等地建立密切关系,让游客在以上两地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时候,随时都能看到敦煌的字样和介绍。一方面从感官上拉近游客与敦煌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让游客知道敦煌虽为中国传统文化,但她有着更为独特的文化内涵。另外,敦煌市应采用法律手段收归与敦煌有关的商标使用权,通过授权、联营、OEM方式参与生产商的商业活动,为敦煌增加其他收入。
四、密切地企关系 谋求共同发展
青海石油管理局为解决本企业四万多职工长期高原生活、工作的不便,于1984年开始陆续告别青海海西地区,在敦煌七里镇戈壁滩建设新家园,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油田基地已建设成为道路宽阔、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一座新城。2000年开始企业进行了改制,非核心企业正在脱离油田。因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属企业在交通不便捷的地域发展,生产成本高于其他企业,目前一些企业正在面临转产。敦煌市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密切地企关系,全方位开放本地市场。引导这部分企业参与敦煌发展,这些企业资金、技术、人才都不缺,技改可得到资金补贴。帮助这些企业依托敦煌市场走出困境,从而使这些企业本地化。借助青海油田科技力量,联合有关企业进行矿业资源开发和发展天然气下游产业,使本地经济逐步走向多元化。
❸ 敦煌阳关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对这一调查结果你怎么看
敦煌阳关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对这结果你怎么看?
生态保护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事情。其他的利益,特别是其他的眼前利益,都要为他们让路。
❹ 敦煌古城的城市建设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市域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不含七里镇建成区4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是中国西部一座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敦煌历史悠久,自汉武帝开拓河西,列四郡,据两关,设立敦煌郡以来,已由100年建制史。古时候的敦煌不仅是开拓疆土、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更是古代华戎交汇的大都会和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汇集,西传东渐,使敦煌长期以来吸收了古丝绸之路上荟萃的文明精华,形成了敦煌开放开明、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创造了举世仰慕的敦煌文化。其境内有莫高窟、古阳关、玉门关、鸣沙山月牙泉、西千佛洞、寿昌城、汉代长城、悬泉置遗址、雅丹地貌等珍品景观 20 多处,莫高窟是敦煌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以研究敦煌遗书与石窟艺术为对象的敦煌学已成为国际上一门显学。
敦煌市紧紧围绕加快敦煌国际旅游城建设步伐,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8年以来城市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7.4亿元,其中筹集社会资金2.18亿元,筹资总额相当于1998年前二十年的投资总和。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先后投资4145万元先后完成了滨河路、敦月公路等24条市乡道路拓宽改造;投资5000万元,实施了小北街住宅小区建设工程;投资1800万元,接通了全国广播电视宽带网,新建了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开通了3.2万门程控电话,发展移动用户1.8万户;投资1320万元,建成了沙州乐园、月影广场、市政广场,新增公共绿地74400平方米;对城市主要街道进行了整体亮化包装,先后架设、更换各种大型跨街广告灯箱、路边广告灯箱、路灯、地埋灯1430多个。二是加快了经营城市步伐。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总投资800万元、1. 2亿元、1100万元的天燃气入市、天燃气发电厂、三危山旅游景点开发等建设工程,修通了敦煌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道路;筹资500多万元,建成了宏泰家电市场、建材批发市场、鸣山果蔬批发市场和敦煌名优小吃广场、仿古商业一条街。三是积极争取建设项目的资金。我们积极向上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共完成了投资10257万元的自来水厂二期扩建、投资7693万元的污水处理厂等国债建设项目20余项。四是动员社会捐资建设。先后完成了总投资300万元、125万元、60万元的敦煌三中建设、城市五条大街5万多平方米的人行道铺设和敦煌公园部分工程,又投资1600余万元对市区五条大街排水管网和路面进行了改造,第一批24家实施夜景灯光的单位已完成施工任务,其他各项景观工程正在按计划进行。
2、新城区开发:按照开发建设新城区,改造美化旧城区的思路,积极启动新城区开发。投资1450万元,完成了全长1.81公里的古城路建设工程;投资481万元,完成全长1.5公里的阳关西路改造工程;投资210万元,完成党河大桥的拓宽改造;投资1200万元全长1.85公里的党河西路建设工程已开工建设。同时,吸引投资5596万元,带动了法院综合楼、检察院综合楼、三中、疾控中心、通信公司综合楼、亨源商贸城、天河住宅小区等一批建设项目在新城区开工建设,使新城区开发初具规模。
3、小城镇建设:敦煌目前共有省级试点小城镇4个,建成区面积达到3.74平方公里,人口达14816人。其中肃州镇建成区面积达1平方公里,水、电、路、通讯配套率达到95%,绿化覆盖率达到35%;七里镇建成区面积达0.5平方公里,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85%,绿化覆盖率达35%;杨家桥镇建成区面积达到0.3平方公里,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80%,绿化覆盖率达40%;吕家堡镇建成区面积达0.5平方公里,水、电、路、通信配套率达到80%,绿化覆盖率达到40%。
4、城市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敦煌市现有住宅楼9600套,
平房户3590户,住宅成套率达72%,人均居住面积达25.4平方米。全市共投资1.9亿元,开发建设住宅楼31栋,2000套,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住宅条件不断改善。
5、城市绿化:199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108.5万元,先后完成了沙州乐园、月影广场、敦月公路、市政广场、党河东路、党河西路、阳关路、古城路、党河防护林及河床绿地等十几项重点绿化工程。现已建成公共绿地五处,总面积9.69万平方米;改造绿化街道6条,18公里;建成园林绿化先进单位38个。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98年的16.5%扩大到20.2%,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2万平方米,新增1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6.8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了2.8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辅相成的城市绿化格局。
❺ 敦煌2万亩防护林被毁,谁该为此事负责
敦煌不仅有着闻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还有着抵御流沙的三北防护林,这些防护林的存在有效的抵御了流沙的入侵,为甘肃和国家的绿化事业打下基础。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防护林的作用是很大的。如没有这些防护林,环境被流沙侵蚀变得恶劣,人类也就无法在附近生存下去。最近却有消息爆出敦煌2万亩防护林近一半遭到秃头式砍伐,曾经拥有约2万亩的三北防护林,如今已不足5000亩。而当地的葡萄园面积增长飞快,达到近万亩的程度。此事被曝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上至国家下到百姓,都高度重视这件事,希望甘肃当地可以给大家一个说法。而出现这事肯定不止一批人在毁坏,而是很多人联合起来做的。需要这些人共同担责任。下面来谈一下我对此事的看法。
一、伐木工首先砍伐树木的伐木工需要负责一部分。在一些地方,法术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而在三北防护林砍伐树木更是罪不可赦。万亩防护林被毁与他们有着直接关系。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❻ 关于人民日报评敦煌防护林被毁一事,你有何看法
关于日报评敦煌防护林被毁一事,你有何看法?
生态保护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事情。其他的利益,特别是其他的眼前利益,都要为他们让路。由于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
❼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成果
。1940~42年张大千对洞窟作了一次清理编号,对洞窟年代作了初步判断,以后出版了《莫高窟记》。[9]1943年何正璜《敦煌莫高窟现存佛窟概况调查》, 是我国初次公布的莫高窟内容总录。[10]1944年李浴完成了《莫高窟各窟内容之调查》(未刊),对洞窟的记录更为详尽。石璋如的《莫高窟形》,收录了许多窟形、照片资料。[11]1943年史岩调查完成的《敦煌石窟画像题识》,是最早的莫高窟供养人题记。[12]1946年阎文儒《安西榆林窟调查报告》,对榆林窟的内容作了调查、登录和研究。[13]一次又一次对石窟的调查、登录,一次比一次更完善,有些是许多人先后多次调查的结果。虽然,其中有些资料一直没有刊布,有些近年才整理出版,但这些资料为以后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和供养人题记等一批研究成果的出版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有一批研究和介绍敦煌石窟的文章,如傅振伦《敦煌艺术论略》、李子青(李浴)《莫高窟艺术志》是对敦煌艺术的总论文章,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敦煌的绘画、彩塑、建筑、音乐以及各时期的艺术风格等方面。[14]向达《敦煌佛教艺术之渊源及其在中国艺术史上之地位》,该稿为整理的1944年在兰州的讲演稿,主要讨论了敦煌艺术渊源的问题。[15]宗白华《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对敦煌艺术与希腊艺术之异同作了研究。[16]李广平《千佛洞231 窟释迦舍身故事图人物考证》,对萨埵太子本生故事中的人物种族问题作了个案研究。[17]劳贞一《伯希和敦煌图录解说》,对伯希和的图录和一些石窟的时代作了说明,[18]等等。
❽ 敦煌环境这么恶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文化遗产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千”意为多。它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可供参观洞窟10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蕴之丰富以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❾ 敦煌绿化向商户收费100元应该吗
敦煌,沙漠中的绿洲,干旱少雨植被稀少,50、60年代为了生活生产的燃料各个生产队都争相派出劳力砍伐周边野生植被,造成人为自然破坏。 近几年大搞葡萄种植推广,人工植树被大量无序采伐用做葡萄架杆,地头、房前树木稀少,风季风吹尘飞。 大力推行绿化是必须的,就要依靠社会力量和各单位(公务员每年都有300——500元绿化费)、企业。 绿化的成本贵(挖坑、铺设水管,苗木采购、管护),管护周期长,一棵树的成活成本都100元了。我们生在敦煌,长在敦煌,给敦煌做一点能做到的事情责无旁贷。 元芳,你怎麽看!?
❿ 敦煌的万亩沙漠防护林被砍了,这些防护林有什么作用
说起防护林的话,作用就非常大了,其实都知道,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经常受风沙影响,导致经常出现雾霾和沙尘暴等等情况,所以才建设防护林用于抵御风沙干扰和影响,这里进行详细的介绍,大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