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大学毕业是在医院工作吗
医学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1. 医学物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21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心血管疾病、各类肿瘤疾病、呼吸疾病、肝胆疾病、艾滋病等恶疾的严重威胁。早期诊断、准确诊断、及时治疗、精确治疗是现代临床医学发展及造福人类的必由之路,这就必须应用现代先进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先进的治疗设备,这些高新技术设备必须由现代化的医师、现代化的医学物理师充分合作,互相配合,有效地使用大批现代化数字化的医疗器械为病人有效地服务。这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的医院也应该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医学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医学物理学家或医学物理师在中国医院中应有重要的职位和地位,也是时代的要求。忽视培养中国的医学物理学家,不建立医学物理师在医院的职位编制,将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并妨碍着现代化医院的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前进是不可阻挡的,与时俱进才是我们应走之路。
中国的医院建立医学物理师的职位编制,医院的领导重视医学物理师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作用,是医学物理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以国家、社会和专业职位的需求为基础,才能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专业应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例如国家、社会和医院需要大批各类医师治病救人,临床医师的大批职位需要大批医学院培养大批临床医师,这是显而易见的。医学物理学的发展也不例外。
为此,我们建议国家卫生部重视医学物理学科的发展,并给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并支持有关的高等院校及医院培养医学物理学的人才。这是医疗改革的大事。
2. 名牌大学与名牌医院合作培养新一代医学物理学家
医学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首先应该通过名牌大学与名牌医院的物理学家和医学家充分合作,培养既掌握物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也掌握临床医学的知识和技术的新一代医学物理学家。医学物理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以物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其特点是把物理学的理论知识及方法、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医学研究,其服务对象是病人,同医师一样,负有治病救人的责任。例如放射肿瘤医师对癌症病人进行诊断后,开出处方与医学物理师共同制定放射治疗方案,由医学物理师实施治疗方案,共同对病人负责。医学物理师虽然没有开处方权,但他们实施治疗计划,面对病人,与医院的工程师责任不同,责任更重大。必须认清,医学物理学是一门物理学,而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工程学,两者的性质不同,作用也不同。
据了解,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的医学物理学家,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Ph.D),少数为硕士,掌握物理学理论知识较深厚,都是在医院与医师一起工作,熟悉有关临床医学技术。他们在医学物理学杂志发表的论文,都是理论性、技术性与医用性并重的高水平创作,而不是一般的技术性文章。在美国,医学物理学家不参加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会议,生物医学工程学家也不参加医学物理学会的会议,只有三年一度的“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工程世界大会”(World Congress on Medical Phys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才共同参加,发表论文,交流经验,但设有两个主席,一个代表IOMP,一个代表IFMBE。可见,这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两个独立的学会。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医学物理学家都是具有哲学博士学位?因为同他们合作的医师也都具有医学博士学位,而且美国的医学博士都是8年制的医学院毕业的,前四年在综合大学学习理工课程,数理化、电脑与电子学都有较好的基础,他们需要与高水平的医学物理学博士合作进行诊疗工作。而我国的医师是5~6年制医学院毕业生,数理化、电脑与电子学基础较差,对使用高科技医疗设备难免有一定困难,经过短期培训也难以全面掌握高档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更需要具有高水平的医学物理师合作,掌握好高档设备的技术性能进行诊疗。例如一般CT的技术参数有20个之多,高档CT更复杂,只有医师与医学物理师合作才能真正全面掌握CT的技术性能。其他更高级复杂的现代化医疗器械,更加需要临床医师与医学物理师合作,才能充分利用高档设备治病救人。否则,进口价值昂贵的医疗器械未能充分利用,是一大浪费。
为什么中国新一代医学物理学家需要名牌大学与名牌医院合作培养呢?因为医学物理学这门新兴边缘学科,需要名牌大学开设医学物理学专业,讲授医学物理学的各门课程,还需要名牌医院的名牌医师讲授临床应用的课程及指导学生在医院实习使用高档医疗器械,名牌大学和名牌医院合作培养出来的医学物理学学士、硕士、博士,才是真正符合现代医院需要的人才。例如,清华大学与协和医科大学强强合作,属下有协和医院,阜外医院和肿瘤医院等名牌医院,就完全具备培养新一代医学物理学家的条件。其他各大城市也有类似的条件,也可培养医学物理学家。
为此,我们建议国家教育部大力支持名牌大学与名牌医院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培养新一代医学物理学家(师),这是教育改革的大事。
3. 科学研究是发展医学物理学的动力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以科研为动力,医学物理学也不例外。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立刻应用于医学,是最伟大的医学物理学家,获得了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在医学诊断与治疗的应用及研究,建立了放射学这门伟大的学科,发展至今,开花结果,造福人类。1972年医学物理学家阿伦·科马克(Allan M.Cormack)创立了CT的重建图像理论,发展了放射学,解决了X射线成像无法克服的困难,为数字影像学这门新学科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光辉大道,197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磁共振成像首先是由英国Aberdeen大学医学物理学教授John Mallard研制出样机作人体成像。美国著名医学物理学家甘美伦教授(John R.Cameron)发明研制了热释光剂量仪(TLD)和骨矿物质密度测量仪。还有IMRT、TOMOTHERAPY、γ刀、医用加速器等等现代医疗器械,都是医学物理学家与医学家合作研制的。新的科研成果,引出新的学科,如CT物理学,MR物理学,放射治疗物理学,γ刀物理学等。
新一代的中国医学物理学家,应该在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三方面发展。高等医学院校的物理教授、副教授、讲师及研究生,应该按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三结合的方向进行工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与医学院、医院合作进行高新医学科研项目的研究,如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仪,医学直线加速器等高技术医疗器械的研制,实行高等院校、高级研究所、医院及厂家充分合作,科学家、工程学家、医学家三结合进行科研工作,这是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我们建议国家科技部重视医学物理学的科研工作,纳入国家科研计划,以促进医学物理学科的发展。
2.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基本信息
他们中不少是国内外知名的医学教育家和学科带头人,尽管这批老专家大都不在现有岗位上,但学院现有物理学、数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法医学、放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共15个教研室和机能实验中心。医学物理学、生物化学、机能学、普通生物学、人体解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解剖学教学实验室被评为重庆市教委合格实验室。通过中央与地方经费的投入,近年已建设成立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其实验室条件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学院现有市级重点课程三门,即病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其中病理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病理生物学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学院承担着临床医学、儿科医学、医学检验、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口腔、麻醉、影像等30余个专业的博、硕士生、留学生、七年制与五年制本科、成教、高职等公共基础与医学基础教学任务,开设理论课程80余门,实验课程300余门。教学工作量占全校教学计划的近50%,年均教学工作量约5万学时。
学院以教学为中心工作,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旨在为培养和造就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能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基础。在当今医学人才培养的国内外形势下,学院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为先导,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学科与课程建设为龙头,不断带动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及内部改革为主题;以引入现代化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建立较完善的医学基础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为保障来提升基础医学教学水平。近年来已立项的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20余项,获省级人民政府教学改革一等奖等多项教学成果奖,发表改革论文200余篇,有20余位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金银奖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二等奖。
学院现有基础医学病原生物学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组织与细胞工程、生物信息学博士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化学、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组织工程与细胞工程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博士导师29人,硕士导师60人,年均招收博、硕士生100余名。学院有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市级重点实验室;有人体解剖学、法医学、病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4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基础医学研究所,应用解剖学研究室,肿瘤病理生理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等7个校属研究机构。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围绕生命科学前沿,组织多学科配合攻关,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了基础医学博士点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数和获资助数实现历史性突破,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专利。近5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部、国家新药基金课题40余项,年均发表论著150余篇,80%论著被SCI或CSCD收录,有20项课题通过主管部门成果鉴定。
学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较为合理。现有教职工227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1人,教职工有博、硕士学位人员占73.91%,学院有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名师、全国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各1名,有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库专家1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有重庆市高校骨干教师10余名,也有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正在茁壮成长。学院十分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加强对外学术交流,近年先后选取派20余名教师赴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瑞典等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邀请了一批外籍专家来院开展讲学与研讨,并正在与国外著名大学协商科研合作和研究生培养等事宜。
3. 郑钧正的我国资深辐射防护专家郑钧正教授简介
1942.年9.月生于福建省永春县。初、高中就读于.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1965.年福州大学.物理系.五年制本科毕业,随即分配到北京工作,从此就与.放射防护.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5.年8.月至1993.年10.月,连续28.年余.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所属的.放射医学研究所。在我国 “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该研究所于1969.年秋,从北京市.内迁“三线”到四川省简阳县;经历了粉碎“四人帮”和“拨乱反正” 之后,1984.年该研究所又再次搬迁到天津市重建。1985.年初起连续.6.年,郑钧正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主管科研的.副所长。
1990.年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院.校.的学术委员会执委会.考核与答辩.评审,在那个历史时期属于破格而获突破任职年限,提前晋升 并聘任为研究员(教.授)。之前经过遴选评审,1988.年获.卫生部.为.优秀中青年.颁发的孙氏鼓励医学科研奖。1992.年起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底调回北京,以解决双职工长期两地分居的家庭困难,在卫生部直属的.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任研究室主任等,继续从事.核辐射防护.等领域科研。2002.年5.月,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划归新组建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改称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主要经历梗概:福建——北京——四川——天津——北京 )
自2001年至今,受聘 客座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承担为“医学物理”和“辐射防护” 等两个硕士研究生班(三年制)开设并讲授专业课.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后来陆续又被 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华大学、泰山医学院、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和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分别聘为.兼职./.客座 教.授(研究员)或顾问。调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之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于2007.年后又称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仍然继续承担该.院.校.研究生院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同时,他已经带培与指导毕业了多名硕士和博士。
自1981.年起,连任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用射线防护专家咨询委;以及相关专业杂志,例如《辐射防护》、《辐射防护通讯》、《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环境与职业医学》、《中国职业医学》、《中国公共卫生》等诸多核心学术期刊的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或顾问等。许多年来,一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生命科学部、数理科学部.等有关学科评审组专家。2002.年卫生部聘任为卫生部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等等。
参加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郑钧正教授一直勤奋敬业,自强不息地从事放射医学与防护、医学物理、核安全防护.等领域科研,尤其侧重研究 电离辐射剂量学、医用辐射防护、放射防护与安全的法规和标准、核辐射监测.等。在系统性研究放射学与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肿瘤放射治疗等.放射诊疗的防护与安全,推动建立与完善.我国辐射防护标准体系,以及电离辐射剂量学.和医学物理学.等领域颇多建树,是我国辐射防护领域很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迄今已经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达 21.次(任研究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者的占18.次,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例如,负责全国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研究,先后获.1988 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9 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自2000 年以后,新获得的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又达.7.项。(具体详见.第二部分.迄今他已荣获主要科技奖项目录)
已负责完成研制.并按程序报送国家主管部门.获批准发布了《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 8279-2001)、《X.射线诊断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48-1996)、..《临床核医学中患者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61-1996)、《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GBZ/T 146-2002)、..《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等.18.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等。
迄今已经正式出版了《医用.X.线的防护》(独著,1980.年7.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核医学中的辐射防护》、《放射诊断中患者的防护》、《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防护与安全》(主编,50.8 万字;环保部全国防护培训统一教材;2009.年,北京:原子能出版社)等.专业书.17.本。
已经在全国性核心学术期刊.和.美国《保健物理》(Health Physics,SCI.期刊)等国内、外的专业杂志.正式发表中、英文的学术论文.210.多篇。.许多论文已成为本专业核心期刊引用频次颇高的文献;并被收录于权威的.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报告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核信息系统(INIS)等。
鉴于其突出的学术业绩,郑钧正教授.经常获邀在全国性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班上作学术报告(参见.网络网、谷歌网以及.万方医学网、临床工程网等各网上的诸多报道,含许多学术报告课件ppt.和.现场照片等);他不时受邀于国内、外讲学。早就走遍大中华,即到过我国全大陆的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作学术报告。1995.年曾应聘到香港科技大学.担任顾问学者数个月。迄今先后.以高访学者短期工作.或开会及应邀出访过:前苏联、美国、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越南、印度、埃及、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比利时、荷兰、捷克.等世界五大洲的.30.多国家。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郑钧正教授.不满足数十年.刻苦进取.所获得的优异成绩,一直脚踏实地.认真践行自己在办公室上张贴的格言:“人生在世,在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一心敬业,鞠躬尽瘁,做学问永不停息”。进入古稀之年后,仍然坚持“退而不休”,依旧时常应邀赴全国各地出差,继续辛勤地忙碌于他所执著钟爱的专业工作(参见.第三部分.以及网上数十幅记录学术活动的.摘选照片等),他确实当之无愧是 “老骥伏枥”,至今依然不懈坚持.兢兢业业 地.笔耕不辍(参见.第四.和.第五部分.所列已正式发表的大批科研论文目录)。
-------------------------------------------------------
4. 潍坊医学院,泰山医学院,和滨州医学院哪个好些
潍坊医学院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山东省昌潍医士学校,1958年扩建为昌潍医学院,1987年更名为潍坊医学院,是一所以医学为主,管理学、法学、理学、文学等多学科门类相结合,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综合发展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同时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留学生招生资格。
学校现占地14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法学、应用心理学、统计学、生物技术、英语等16个本科专业;有二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主要招收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护理学、口腔临床医学、神经病学、肿瘤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急诊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自2002年起,学校与山东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学校有硕士研究生564人,全日制本专科生13000余人。学校是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是山东省护理学专业专升本自学考试主考学校。学校现有“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个,“十一五”省级重点项目5个,省级学科带头人设岗学科2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2个,省级研究所(室)8个;有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医学研究实验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有功能学、形态学、化学分析、临床技能等17个综合或专业实验室;拥有各类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000余台(套),设备总值1亿余元;图书馆各类藏书160余万册;有综合性附属医院12所,教学、实习医院50余所,其它教学基地20余处。学校是《社区医学杂志》主编单位,定期出版发行《潍坊医学院学报》和《潍坊医学院报》。
潍坊医学院主楼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不断强化教学、科研工作,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近年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30%以上,有的专业达60%,应届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保持在30%-50%。近年来,学校获科技计划项目330余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部)级40余项,厅局级260项;获科技成果奖22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40项,厅局级成果150余项;获国家专利10余项,部分科技成果进行了技术转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余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3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9人;有2名教师分别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有10余名教师分别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或称号。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乌克兰、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的有关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和合作关系。学校常年聘请外国专家任教,还聘请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盖蒂谢克博士等多名国际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
学校注重科学管理,着力提高综合办学水平,先后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先进单位、省高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校园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伙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厚德、博学、笃行、济世”是学校的校训,“严谨、求是、勤奋、进取”是学校的校风。建校5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专科生4万余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泰山医学院
泰山医学院的前身是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自1974年起独立办学,1980年由楼德迁至泰安,1981年经国务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泰山医学院”。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4年获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学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继承传统,艰苦创业,教学、医疗、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十五”期间,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果断决策,乘势而上。2002年征地近3000亩建设新校区,该项目被列为山东省和泰安市重点建设项目。新校区的建设,使学校办学资源显著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领域不断拓宽,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高校。
五岳独尊下的泰山医学院目前,我校在职教职工1589人,专任教师111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85人。13名院士受聘为我校教授。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971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13人,本、专科生19200人。学生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学校设有社会科学部、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系、人口与计划生育学院、放射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检验系、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生物科学系、国际教育学院、口腔医学系等16个教学院部系。有生命科学研究所、放射技术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所、运动医学研究所等科学研究机构。有各类实践教学基地182个,其中附属医院10所(直属附院1所、非直属附院9所)。
设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市场营销(医药方向)、英语等29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工学、文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等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骨外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药理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老年医学、影像医学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脑微循环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强化建设实验室。
学校占地总面积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7.2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11亿元(不含土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196万元,各类图书256.56万册。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居于山东省高校先进行列。学校主办的《泰山医学院学报》为山东省优秀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研、医疗、文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乌克兰、新加坡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医院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讲学、研修,与日本、韩国高校互派本科生交流学习。
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观念,秉承“明德、学是、格物、求真”的校训,倡导“日新至善”的优良校风、“业精德馨、诲人不倦”的教风、“勤奋严谨、学而不厌”的学风,弘扬“登攀”泰医精神。坚持“以医学科学为主体,医工结合为特色”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率、考研录取率在山东省同类院校位居前列。
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了“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优秀组织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高校文明校园、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等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滨州医学院
滨州医学院坐落于渤海之滨、黄河之畔的山东省滨州市,是一所省属高等医学院校,前身为青岛医学院。1970年搬迁至山东北镇办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北镇医学院,1983年随驻地更名改称滨州医学院。
历经30多年的努力和开拓,学校面貌日新月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教学、科研、医疗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现有滨州和烟台两个校区,占地1200余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在建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教职工860人,拥有正副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30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近300名。教师中有200余人获得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50余人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两校区全日制在校生5600余人,成教在校生5700余人。现有51个教研室、12个多功能综合实验室、11个研究所(室)和2个研究中心,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医学免疫学、口腔医学、普外科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学校图书馆藏书50.1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拥有附属医院6所、教学实习医院28所,教学实习用病床16000余张。学校直属的附属医院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5亿元,为山东省特别是鲁北地区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中心。现编辑出版《中国医院统计》杂志和《滨州医学院学报》,均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专业设置齐全,专业格局富有特色。目前拥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技术、中医学、法学(医事法律方向)、应用心理学、英语、全科医学、麻醉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十一个本科专业和全科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实验技术等四个专科专业。我院于1985年创办的残疾人临床医学系,是全国第一家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大学本科系,在国内国际产生了很大反响。拥有的全省高校唯一一所医学二级学院--渤海学院,在2002年招生工作中成为亮点,计划200人,报考达4000余人。另外,培养外国留学生已得到省教育厅的批准,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学校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相结合、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相协调的原则,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生外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8%以上,六级通过率达到50%以上,计算机统考优良率达到98%以上,均名列省内前茅,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数一直保持在25%以上,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走向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各学科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毕业生以"思想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1997年高标准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教学工作评价,2001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省教育厅"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
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瑞士等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医学院正式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国际彩虹医疗队"在学校设立了中国学术交流中心。2001年,聘请了1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为学校名誉教授。
学校领导班子思想解放、团结实干,发扬"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使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我院先后有20余个部门或单位受到教育部、省委高校工委、团省委等部门表彰; 60余名教职工分别获得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省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多名学生获"全国三好学生"、省高校师大优秀学生提名奖称号,获第三届胡楚南奖学金。200余名学生受到中国残联、省教育厅、团省委等部门的表彰。学校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人事部、民政部等8部委授予"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称号,相继被省、市有关部门授予"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绿化卫生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文明校园"等称号。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学院已经成为一所综合实力较强、教学质量较高、具有明显专业优势和显著办学特色的高等医学院校。在新世纪的征程上,学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目前滨州医学院的本科部基本都在烟台。滨州部分主要是附属医院和专科、成教以及见习点。
滨州医学院是山东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秉承60年“教学第一、质量至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传统,几代滨医人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历史沿革
滨州医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原青岛医学院。1970年10月,青岛医学院整体搬迁至山东省惠民地区行署驻地北镇;1974年11月,设立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为省属本科高等院校);1981年9月,改称北镇医学院;1983年3月,随驻地更名为滨州医学院。2001年7月,学校在山东省烟台市建立新校区,2002年9月投入使用。
办学规模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0余人,2008年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临床学院、基础学院、特教学院(医学二系)、口腔学院、护理学院、医学人文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药学院、卫生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0个院(系)。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技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法学(医事法律方向)、统计学(卫生统计学方向)、英语(医学方向)、药学(临床药学方向)、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方向)、公共事业管理、预防医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等17个本科专业和方向。
现有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口腔临床医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皮肤病与性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医学免疫学、口腔科学、临床营养支持中心(肝胆外科)、内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另有9个校级重点学科。
口腔医学专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和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病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儿科学等3门课程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等6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另有校级精品课程16门。
科学研究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56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40项,厅局级96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厅局级奖励16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教材150部,发表论文3081篇,其中核心期刊1173篇,被SCI、EI等收录47篇。
主办中国医学统计类核心期刊《中国医院统计》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滨州医学院学报》,均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939人,其中专任教师648人。有教授85人,副教授220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358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2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6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师德标兵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滨州市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
教学设施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188万册;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实践教学医院60余所。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资产总值5.8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开放床位941张,是鲁北地区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中心。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医学院、佛罗里达海湾海岸大学,韩国延世大学齿科学院、加图立大学医学院,新西兰奥塔古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与美国杜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皇家护理学院等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对外交流与合作频繁。
您比较比较,我觉得还是潍坊医学院好
5. 高分!!有谁知道去年的泰山医学院和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的分数线
泰山医学院07年
社会专升本 应届最低录取分数线 往届最低录取分数线
临床医学 246.5 265.5
济宁医学院07年
社会专升本 应届最低录取分数线 往届最低录取分数线
临床医学 258.5 267.0
济宁医学院:
济宁医学院是山东省省属本科高等医学院校,创建于1952年,1987年1 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定名为济宁医学院。199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学院拥有济宁和日照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686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6多万平方米,藏书100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6亿余元。济宁校本部坐落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称的济宁市。日照校区坐落在黄海之滨、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日照市,整个校区依山傍水,藏风聚气,汇脉纳川,卧虎蛰龙。日照校区占地1426亩,校舍建筑面积为17万多平方米。
美丽的济宁医学院学院现有研究生、本专科在校生14024人,其中日照校区在校生8000多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888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057人,专任教师70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8人,还聘有院外兼职教授、副教授360人。
学院现有临床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精神卫生、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8个院系和基础医学部、实践教学部2个部,下设65个教研室,10个研究所和18个研究室。其中,职业卫生与环境医学实验室 、行为医学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8所附属医院、9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
50年来 ,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近几年来,我院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我院大学生四级英语考试和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也均取得优异成绩。
学院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自1987年以来,共开展科研课题776项,取得科研成果662项,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282篇,出版专著798部,出席各级各类学术会议3166人次,交流论文1201篇。50多年来,学院在振动病、行为医学、流行性出血热、肿瘤分子病理与免疫病理、血液稀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和优势。
学院主办的《济宁医学院学报》和国家级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行为医学科学》,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在近两次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现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4门,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十五”以来,主参编教材105部,其中主编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高等院校规划教材5部;学生在“挑战杯”科技竞赛活动中,共有24项作品9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学校多次组团赴韩国、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和学术交流,与澳大利亚南岸学院、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等10余所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邀请30多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坚持每年聘请2-3名外国文教专家来校任教,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
学院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连续21年被评为“济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连续19年济宁医学院被评为“山东 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6年被授予“山东省文明学校”光荣称号。
学院自1952年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二万余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医疗卫生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法人代表: 武广华
学校名称: 济宁医学院
地址: 济宁校区:山东省济宁市建设南路45号
日照校区:山东济宁日照市大学城学苑路669号
邮编: 济宁校区:272013 日照校区:276826
泰山医学院:
泰山医学院的前身是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自1974年起独立办学,1980年由楼德迁至泰安,1981年经国务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泰山医学院”。学校占地总面积3073.67亩,校舍建筑面积67.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11亿元(不含土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265.53万元,图书127.78万册,电子图书54.48万种,中外文现刊1417种,中外文数据库11个。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居于山东省高校先进行列。
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同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4年获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学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继承传统,艰苦创业,教学、医疗、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十五”期间,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果断决策,乘势而上。2002年征地近3000亩建设新校区,该项目被列为山东省和泰安市重点建设项目。新校区的建设,使学校办学资源显著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领域不断拓宽,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我校在职教职工1408人,专任教师95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6人、硕士学位的435人。13名院士受聘为我校教授。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646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76人,本科生12187人,专科生4006人。学生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
学校设有社会科学部、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系、人口与计划生育学院、放射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检验系、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生物科学系等14个教学院部系。有生命科学研究所、放射技术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所、运动医学研究所等科学研究机构。有各类实践教学基地182个,其中附属医院10所(直属附院1所、非直属附院9所),预防医学教学基地9个。2003~2006学年附属医院床位数分别为3939张、5689张、7165张。
设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市场营销(医药方向)、英语等28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工学、文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等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骨外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药理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老年医学、影像医学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脑微循环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强化建设实验室。
2003年至今,学校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68项,获科研成果奖72项,发表科研论文和教研论文2057篇;承担各级教学研究课题181项,获教学研究成果奖101项,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学校主办的《泰山医学院学报》为山东省优秀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研、医疗、文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乌克兰、新加坡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医院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讲学、研修,与日本、韩国高校互派本科生交流学习。
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观念,秉承“明德、学是、格物、求真”的校训,倡导“日新至善”的优良校风、“业精德馨、诲人不倦”的教风、“勤奋严谨、学而不厌”的学风,弘扬“登攀”泰医精神。坚持“以医学科学为主体,医工结合为特色”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率、考研录取率在山东省同类院校位居前列。近三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
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了“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优秀组织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高校文明校园、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等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6. 医学物理学就业前景
医学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1. 医学物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21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心血管疾病、各类肿瘤疾病、呼吸疾病、肝胆疾病、艾滋病等恶疾的严重威胁。早期诊断、准确诊断、及时治疗、精确治疗是现代临床医学发展及造福人类的必由之路,这就必须应用现代先进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先进的治疗设备,这些高新技术设备必须由现代化的医师、现代化的医学物理师充分合作,互相配合,有效地使用大批现代化数字化的医疗器械为病人有效地服务。这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的医院也应该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医学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医学物理学家或医学物理师在中国医院中应有重要的职位和地位,也是时代的要求。忽视培养中国的医学物理学家,不建立医学物理师在医院的职位编制,将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并妨碍着现代化医院的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前进是不可阻挡的,与时俱进才是我们应走之路。
中国的医院建立医学物理师的职位编制,医院的领导重视医学物理师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作用,是医学物理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以国家、社会和专业职位的需求为基础,才能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专业应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例如国家、社会和医院需要大批各类医师治病救人,临床医师的大批职位需要大批医学院培养大批临床医师,这是显而易见的。医学物理学的发展也不例外。
为此,我们建议国家卫生部重视医学物理学科的发展,并给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并支持有关的高等院校及医院培养医学物理学的人才。这是医疗改革的大事。
2. 名牌大学与名牌医院合作培养新一代医学物理学家
医学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首先应该通过名牌大学与名牌医院的物理学家和医学家充分合作,培养既掌握物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也掌握临床医学的知识和技术的新一代医学物理学家。医学物理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以物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其特点是把物理学的理论知识及方法、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医学研究,其服务对象是病人,同医师一样,负有治病救人的责任。例如放射肿瘤医师对癌症病人进行诊断后,开出处方与医学物理师共同制定放射治疗方案,由医学物理师实施治疗方案,共同对病人负责。医学物理师虽然没有开处方权,但他们实施治疗计划,面对病人,与医院的工程师责任不同,责任更重大。必须认清,医学物理学是一门物理学,而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工程学,两者的性质不同,作用也不同。
据了解,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的医学物理学家,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Ph.D),少数为硕士,掌握物理学理论知识较深厚,都是在医院与医师一起工作,熟悉有关临床医学技术。他们在医学物理学杂志发表的论文,都是理论性、技术性与医用性并重的高水平创作,而不是一般的技术性文章。在美国,医学物理学家不参加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会议,生物医学工程学家也不参加医学物理学会的会议,只有三年一度的“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工程世界大会”(World Congress on Medical Phys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才共同参加,发表论文,交流经验,但设有两个主席,一个代表IOMP,一个代表IFMBE。可见,这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两个独立的学会。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医学物理学家都是具有哲学博士学位?因为同他们合作的医师也都具有医学博士学位,而且美国的医学博士都是8年制的医学院毕业的,前四年在综合大学学习理工课程,数理化、电脑与电子学都有较好的基础,他们需要与高水平的医学物理学博士合作进行诊疗工作。而我国的医师是5~6年制医学院毕业生,数理化、电脑与电子学基础较差,对使用高科技医疗设备难免有一定困难,经过短期培训也难以全面掌握高档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更需要具有高水平的医学物理师合作,掌握好高档设备的技术性能进行诊疗。例如一般CT的技术参数有20个之多,高档CT更复杂,只有医师与医学物理师合作才能真正全面掌握CT的技术性能。其他更高级复杂的现代化医疗器械,更加需要临床医师与医学物理师合作,才能充分利用高档设备治病救人。否则,进口价值昂贵的医疗器械未能充分利用,是一大浪费。
为什么中国新一代医学物理学家需要名牌大学与名牌医院合作培养呢?因为医学物理学这门新兴边缘学科,需要名牌大学开设医学物理学专业,讲授医学物理学的各门课程,还需要名牌医院的名牌医师讲授临床应用的课程及指导学生在医院实习使用高档医疗器械,名牌大学和名牌医院合作培养出来的医学物理学学士、硕士、博士,才是真正符合现代医院需要的人才。例如,清华大学与协和医科大学强强合作,属下有协和医院,阜外医院和肿瘤医院等名牌医院,就完全具备培养新一代医学物理学家的条件。其他各大城市也有类似的条件,也可培养医学物理学家。
为此,我们建议国家教育部大力支持名牌大学与名牌医院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培养新一代医学物理学家(师),这是教育改革的大事。
3. 科学研究是发展医学物理学的动力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以科研为动力,医学物理学也不例外。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立刻应用于医学,是最伟大的医学物理学家,获得了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在医学诊断与治疗的应用及研究,建立了放射学这门伟大的学科,发展至今,开花结果,造福人类。1972年医学物理学家阿伦·科马克(Allan M.Cormack)创立了CT的重建图像理论,发展了放射学,解决了X射线成像无法克服的困难,为数字影像学这门新学科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光辉大道,197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磁共振成像首先是由英国Aberdeen大学医学物理学教授John Mallard研制出样机作人体成像。美国著名医学物理学家甘美伦教授(John R.Cameron)发明研制了热释光剂量仪(TLD)和骨矿物质密度测量仪。还有IMRT、TOMOTHERAPY、γ刀、医用加速器等等现代医疗器械,都是医学物理学家与医学家合作研制的。新的科研成果,引出新的学科,如CT物理学,MR物理学,放射治疗物理学,γ刀物理学等。
新一代的中国医学物理学家,应该在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三方面发展。高等医学院校的物理教授、副教授、讲师及研究生,应该按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三结合的方向进行工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与医学院、医院合作进行高新医学科研项目的研究,如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仪,医学直线加速器等高技术医疗器械的研制,实行高等院校、高级研究所、医院及厂家充分合作,科学家、工程学家、医学家三结合进行科研工作,这是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我们建议国家科技部重视医学物理学的科研工作,纳入国家科研计划,以促进医学物理学科的发展。
7. 重庆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专业好吗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原名重庆医学院基础医学部(校本部)是伴随学校的组建于1956年成立。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部抽调一半(约100多名)基础医学师资组成的重庆医科大学基础部的教师队伍,他们中不少是国内外知名的医学教育家和学科带头人,尽管这批老专家大都不在现有岗位上,但他们为该校的基础医学教育与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96年基础医学部更名为基础医学院。历经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基础医学院已成为学校最大的教学单位和校本部最大的科研单位,在整个学校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院现有物理学、数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法医学、放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共15个教研室和机能实验中心。医学物理学、生物化学、机能学、普通生物学、人体解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解剖学教学实验室被评为重庆市教委合格实验室。通过中央与地方经费的投入,近年已建设成立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其实验室条件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学院现有市级重点课程三门,即病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其中病理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病理生物学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学院承担着临床医学、儿科医学、医学检验、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口腔、麻醉、影像等30余个专业的博、硕士生、留学生、七年制与五年制本科、成教、高职等公共基础与医学基础教学任务,开设理论课程80余门,实验课程300余门。教学工作量占全校教学计划的近50%,年均教学工作量约5万学时。
学院以教学为中心工作,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旨在为培养和造就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能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基础。在当今医学人才培养的国内外形势下,学院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为先导,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学科与课程建设为龙头,不断带动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及内部改革为主题;以引入现代化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建立较完善的医学基础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为保障来提升基础医学教学水平。近年来已立项的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20余项,获省级人民政府教学改革一等奖等多项教学成果奖,发表改革论文200余篇,有20余位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金银奖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二等奖。
学院现有基础医学病原生物学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组织与细胞工程、生物信息学博士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化学、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组织工程与细胞工程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博士导师29人,硕士导师60人,年均招收博、硕士生100余名。学院有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市级重点实验室;有人体解剖学、法医学、病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4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基础医学研究所,应用解剖学研究室,肿瘤病理生理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等7个校属研究机构。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围绕生命科学前沿,组织多学科配合攻关,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了基础医学博士点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数和获资助数实现历史性突破,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专利。近5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部、国家新药基金课题40余项,年均发表论著150余篇,80%论著被SCI或CSCD收录,有20项课题通过主管部门成果鉴定。
学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较为合理。现有教职工227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1人,教职工有博、硕士学位人员占73.91%,学院有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名师、全国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各1名,有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库专家1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有重庆市高校骨干教师10余名,也有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正在茁壮成长。学院十分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加强对外学术交流,近年先后选取派20余名教师赴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瑞典等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邀请了一批外籍专家来院开展讲学与研讨,并正在与国外著名大学协商科研合作和研究生培养等事宜。
2007年随着学校缙云校区建设,学院将实现全校范围内的大基础整合,基础医学院本科教学将搬迁到新校区,学院将对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资源合理运用实行改革,相信基础医学院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8. 牡丹江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的学院主要领导简介
王羽,男,1964年8月出生,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毕业,副教授,现任牡丹江医学院医学影像
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解剖学会会员。
卜晓波,女,满族,哈尔滨医科大学遗传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1年6月出生,1984年参加工作。曾任基础医学部副主任,2014年3月任医学影像学院院长,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副院长,牡丹江医学院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兼任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中国遗传学会教育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黑龙江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神经精神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优生学会理事,黑龙江省首批医疗系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周英君,中共党员,教授,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医学院影像学院副院长、主管基础教学工作,影像学院电工电子教研室主任、多年来一直工作在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目前承担的课程有“医用电子学”、“电子测量”和“医用电视”三门理论课和电工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实验课。是国家规划教材医用电子学的编委,主编了二十余部教材,发表论文二十几篇,获得省级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等。
周志尊,医学院影像学院副院长、教授、影像学院综合实验室主任、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医疗前沿杂志编委、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后出国深造,获奥克兰大学神经物理学硕士学位,多年来一直工作在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从事医学物理学、药用物理学、医学图像处理等多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及脑神经物理学、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近两年共发论文22篇,其中国家级论文19篇,有篇被SCI收录持、参与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与教研课题7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一项,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两项,主编、参编教材及出版专著多部。
李彩娟,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超声科主任,超声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委员、黑龙江省超声医师协会委员、省中华超声医学会委员、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腹部委员会委员。牡丹江医学会物理诊断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带领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汲取超声专业的前沿科学,积极开展新项目,新技术并及时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几年来发表论文数十篇,论著一部,省级和院级科研立项三项。并多次被评为院优秀教师和三八红旗手。
徐永良,男,汉族, 1978年5月出生,2001年7月参加工作,硕士,现任牡丹江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朱险峰,教授,吉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影像学院副院长,牡丹江医学院影像工程学科带头人,牡丹江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牡丹江市生物医学工程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黑龙江省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牡丹江市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牡丹江市影像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讲的医学影像设备学200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被评为学校首届教学标兵。主编卫生部“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主持省级教改立项2项,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