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青海科技成果转化率

青海科技成果转化率

发布时间:2021-02-10 00:21:08

Ⅰ 急求《青海省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青办发[2004]56号)

一、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等三个人才工作文件的通知》(青办发[2004]56号)精神。青教招委字[2000]007

Ⅱ 尊敬的各位领导.我是一名来自海北州海宴县的农村青年.想问一下政府对青少年创业的扶持有哪些

谜类:

文成公主,CD-I打在西部的一条河流。 (基于历史数据):倒淌河
历史数据:唐李世民为了沟通与西藏和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年轻而美丽的西藏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结婚了。有没有看到文成公主进藏公路日月山看到长安,西望荒凉,想着父母悲伤比他们叹了口气:“东到西线的河流在世界唯我论”语罢滴眼泪,西行公主的眼泪来这条河的合并 BR />月亮兔,蓝眼睛的感觉。打一个湖泊青海湖
(基于位置):中国的领土,青海轮廓像一只兔子,青海湖的位置,“兔眼”位置,和真正的兔子眼睛红红的青海湖是蓝色的,它被称为“感觉的蓝眼睛。

3。 VI包含金银滩苦战,我们不再害怕老美和苏联(国家根据军事对抗核武库的信息):原子城金银滩
相关信息:成立于1958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氢弹,在这里出生的,它被称为“原子城”,1995年5月15日退休,由国家Xihaizhen批准将被重新命名,目前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座位?的资本。

4。公主在西藏的最后宫殿。 (基于历史和地理的知识,努力寺):文成公主庙
:,鸣沙山嘉公主(凤凰城)文成公主庙“,贝纳沟,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一个以东南25公里大峡谷两侧的山,但没有边际???,站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山松柏如画,山下小河诗意的藏式建筑百丈悬崖安静的文成公主庙,风景秀丽,波光粼粼的迷人。发光的屋顶寺周围的悬崖和面积?许多大型石刻大藏经。3层的寺庙,庭院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高。9.6米,坐在中央的文成公主庙,寺庙在唐代的艺术风格,另一个藏族平顶建筑狮子莲花座,8米八石,站在佛坐在两侧的上下两层,高3米的雕像,雕刻,形象生动的分离。拥有这家历史悠久的建筑。

Q:

1。青海现存最古老的国家怎么办???:强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代,青海等在该地区的活动,是一个国家在中国西部羌族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以下简称“青海历史??”),主要从事狩猎和原始的动物牧业生产,主要是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原始社会末期。
2。青海解放国民党军阀?
答案:马步芳
: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将是中国西北的军事和政治执行委员会的独立委员会廉政公署(ICAC)的共和国国民政府实施的称号。西北军马齐投票早年与他的父亲,曾担任军队的新的军队指挥官和总统,100师长,第一军的指挥官,第五纵队“土匪”安全部的青海省,青海省委,省政府董事代理主席,西北地区。派遣军队到西藏,青海,西藏的战争中,中国工人西红军和农民的“包围”渗透到内地参加抗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积极参与反对共产党在内战中,以阻止英国军队。后移居到埃及的解放,死亡的前台湾当局在沙特阿拉伯的“大使”,在1975年7月在沙特阿拉伯。

3。青海省,他轰李春解放??
> A:第一野战军,在人民解放军于9月6日,1949年
相关信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计划分兵离开了河西走廊,宁夏和青海在正确的方向,道路行军迅速解放中国西北地区5月27日,主要是在该地区的?临夏左侧立柱部队攻击赢得西宁到青海,命令,命令一军团司令员和政委王镇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率部从永靖越过黄河,顺便说一下,所有的音乐,推进湟中沿着山的攻击路径南下,直西宁,第二集团军(司令员王震郭鹏,政委王恩茂直接指挥下)夏西到循化抓住的印古什组峡谷大桥过黄河,甜蜜的方式,长期合作的军队逮捕了西宁。的第一个障碍是人民解放陆军进入的青海遇到跨黄河,一道天然的屏障。的马Bufang徒劳的尝试,以阻止人民解放军到了青海黄河天然屏障。的军队,以交叉的河流,在当地的人,在全国各族支持下,当地居民,以协助部队收集和产生皮划艇,很多水手们积极支持人民解放陆军跨越的河流黎明8月28日,在秘密的先锋开始穿越的河流,找不到敌人的部队。在整个快速捕捉登上皇家山黄房子,大部队控制的北岸的渡船在河对岸。9月2日与连长率领的军队,全军安全通道的河流超过30000人。游行循化黄河的天然屏障。大力山9月3日,8月26日开始的第二集团军第二军在甘,五大部门。的先驱,第五师解放华龙7日,第二军全军渡过黄河,一组,以促进在西宁市。66二军的人民解放陆军的第十八兵团到永靖交叉的黄色的河,主体建筑 - 向塘第一线的人,在音乐的人的解放的先锋,并于9月2日,就在同一天,第一军团第三军入江口镇兰州9月5日,第八师解放乐都县行之前向前,两军沿捕捉的蓝绿色之路,开始强劲的第一,第二为了不溃敌爆发出了一身汗的军队,而不是被推迟,青海解放,军队的精锐骑兵事先侦察队,西宁发出超过600侦察人员开始过河,在白天和夜间侦察科长西宁远程攻击的太阳公众。西队后,民和县马营,古山,霸州市新民堡音乐堤坝上,释迦牟尼等地,开辟道路的军队战斗的军队的态度和随后的后续。占领2011年9月5日下午2点左右,先遣队沿途基本上没有战斗这一天,西宁,西宁9月6日,一个军事先锋师长,政委王尚荣,严金声,行政工作人员,如王使君领导,公布的汽车解放。的安全继电器乘西宁代表所有的行业,以满足四批到西宁。西宁从社会各族群众给予的热烈欢迎人民军队,人民,商人,学生,工人,??高昂的斗志,“毛主席万岁!”万岁中国共产党!“解放军万岁!大声。 “的口号喜庆的高原古城。

4。经常谈论的”中华水塔“之称,是指在青海的区域??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现在玉树。

相关信息:被称为“水塔”的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最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发源于,他们培育的中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5。青海省军区指挥官??
:贺炳炎
:关英雄主义,无需麻醉,截肢的右臂手术,手术后6天前,他只是摆在担架为时已晚,他率部驰骋战场,他的第一任指挥官军区,青海省,青海省,新的制度,在他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逐步住在和平与解放,他的地位越高,生活条件变好了,但他的与群众的关系,而不是改变了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6。在青海高原战士的城市是一个城市??
A:格尔木
>:公共管线组,一组35个团体,军工厂,武警支队......驻军许多

7游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现在要做的会议? ?
:第八
:2002年至2009年,每年一届,联合举办的第八个。

建设青藏铁路的起点? ?

A:格尔木
:青藏铁路的北部,青海西宁到拉萨的南部,与总长度约1956公里的从西宁至格尔木846公里,在1984年开工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从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市火车站导致的青藏高原上的山,穿过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唐古拉山口,纳赤台到安多西藏,西藏自治区,那曲,当雄羊八井西藏首府拉萨。大致平行线,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经过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自然保护区,其独特的环境设计和建设,也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环境友好型铁路”。

9。4流域青海吗??

柴达木盆地
相关信息:位于青海省,西北,东经90°16'-99°16',北纬35°00'-39°20'之间。盆地略呈三角形,延伸西北偏西 - 东南偏东方向,约800公里,南北300公里,东西宽,与区域257768平方公里的,是中国的4大盆地之一。

10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史册青海玉树省景点吗??A:玉树新寨加纳的玛尼石穿城而过。

信息超过2.5亿的玛尼石填料,玛尼堆是世界上最大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BR />

11。在阳光下阶段,“西游记”,在什么地方??

青海玉树通天滨江相关信息:太阳位于通天河大桥南岸,这是一个巨大的岩石,光滑,光滑的岩石,上面覆盖着布的老松树下,一年中太阳的名字命名日。传说中的僧侣来到通天河口。传说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和尚,在这个时候,天近黄昏,黄昏前湾移动突然,我听到的声音声震四方。走近仔细一看,河流,但这个强大的河流在黑夜里,云雾缭绕,隐隐约约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宽阔的江面,深的水。猪光滑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想试水的河流音,只听见的咕嘟嘟听到只投??了几丝鱼津市的水槽底部,这条河是非常深刻的。孙悟空跳入了半空国外的热切期待,但看不到任何人,而不是一艘船在河上,却惊讶地发现,不远处立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通天河”三个篆文字符在这里上岸10小字:直径800永远少行人僧人冲了出去,只能偷偷的哭了出来。通天河一千年老龟说,学习去的佛教僧侣和他的党,它被拖堂的和尚西天佛和尚指导查询自己的生活以及旅游包河对岸河的另一边,和尚满口答应的有效长度,但完全忘记了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学会了通过通天河?,记得老乌龟问他的“Guizhuo问题的。老龟,因为僧侣离开,朝如暮光之城要等待超过十年。唐师傅学习,因为他们愉快地胜利出面清理和尚在河的另一边。 A-行老龟货物的和尚,和尚问,问他:“跪着问什么。和尚来搪塞。老龟知道和尚从来不问一气之下,突然灵光一闪,他执导的几人与马取消所有的河流。悟空,八戒,沙僧赶到的救援和尚在一旁,钓鱼经文不幸的是,它的体积已经被冲走了,还有些潮湿的和尚卷上岸边的一块大石头上面的湿到干的,谁会想到的金额在石头上的字印。远,写的是仍清晰可辨。后来,通过立石称为太阳当地的藏族牧民仍然的太阳落山西方悬挂的经幡,经已成立,桑站,经常搬家的拆迁故事拆了东墙补保济河,著名的,不仅是当地人们普遍,后来又一个伟大的作家吴承恩写中国古代著名的书“西游记”。“

我大概知道了这么多,凑够20,你会不会认为它的方式(青海)一些信心的胜利,但没有自信一定会输,因为你相信自己,你必须全力以赴。

Ⅲ 被定为一带一路的省份有什么好处

一带一路”的作用(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负着三大使命:

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实现全球化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

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

Ⅳ 西宁的文化产业发现的怎么样越具体越好!最佳答案有加分噢~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 西宁市简称宁,因取“西陲安宁”之意而得名。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工业基地。西宁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2261米,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地势自北向 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 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西宁市现辖城东区、城中区(含城南新区)、城西区、城北区、海湖新区、国家经济开发区及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总面积7649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面积380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11月1日,西宁市总人口达220.87万人, 占全省39.25%,城镇化率达到63.7%。

西宁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省会。

西宁市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从文艺的表达方式看,有戏剧、曲艺、歌舞、音乐、民歌等。戏剧主要有眉户剧、平弦剧、藏戏、灯影戏、豫剧、秦腔。曲艺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贤孝。歌舞音乐主要有汉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礼舞、藏族的锅庄舞以及藏传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礼、法会时演奏的寺庙音乐。民歌主要有汉、回、土、撒拉族喜爱的“花儿” 和藏族的“拉伊”等。其中2010年西宁市的“汉族民间小调”,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7)。此外,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的酥油花、堆绣、壁画被誉为"艺术三绝",黄南州的热贡艺术和湟中农民画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西宁市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7.34万人,占总人口25.96%。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宗教并存,其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友好、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市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西宁机场每年客运吞吐量以45%的速度递增,现已实现和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通航。2011年伊始,西宁机场二期工程核心建设项目,航站楼现已开工建设。1997年6月开通的“兰—西—拉”(兰州—西宁—拉萨)通讯光缆工程,是青海、西藏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的重要途径。
西宁市把旅游业作为最具潜力、最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宾客。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战略规划。西宁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积极响应,不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天路起点,中国夏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形成了环西宁200公里“中国夏都”旅游圈。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青海湖、日月山、塔尔寺、原子城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西宁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避暑城市,中国十大安静城市(社会噪音),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及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十大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等。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及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西宁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形成了群众体育、传统民族民间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晨练的人数不断增多,市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传统的赛马、拉巴牛、摔跤、武术等体育活动有声有色;竞技体育成果显著,西宁市湟中县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等体育名将均在此进行过赛前集训。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大型赛事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西宁的知名度。特别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

西宁市依托全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青海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水能、动植物、矿产、石油、天然气、盐湖等资源已成为拉动青海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全省迄今为止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其中煤、锂、芒硝、石膏、钠盐、镁盐、铁、铜、锶、冶金用石英岩等均居全国前列。风能、电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随着一年一度的“郁金香节”、“青洽会”、“藏毯博览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西宁的知名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宾客走进高原,走进西宁,旅游观光、投资置业。

四海的宾朋,我们尊贵的客人,来吧,雪域古城欢迎您,高原夏都欢迎您,喝一碗甘洌醇香的青稞美酒,温暖你我炽热的心灵!

Ⅳ 青海省“五四战略”是什么

青海省“五四战略”是“四个扎扎实实”、“四个转变”“四化同步”、“四个更加”、“四种本领”。

1、“四个扎扎实实”

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好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化提速、生态制度构建五大行动,保护和利用好青海发展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优势,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和作为,抓好党建责任实化、队伍能力优化、组织建设强化、作风建设转化工作,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府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2、“四个转变”

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

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

加快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

加快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

3、“四化同步”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动力活力、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空间承载的互促互动。

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新格局。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4、“四个更加”

建设更加富裕新青海,让富裕新青海的成果为各族人民群众提供物质上富足、精神上富有的保障。

建设更加文明新青海,让文明的细胞活跃在青海大地。

建设更加和谐新青海,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和谐。

建设更加美丽新青海,让美丽新青海成为美丽中国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5、“四种本领”

增强学习和政治领导本领,对学习有紧迫感和自觉性,积极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更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增强干事本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能力支持。

增强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本领,不能僵化固化,以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把握发展变化,积极深入思考,提高改革创新的应对能力。

增强依法施政和群众工作本领,党员领导干部积极提升法治素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人民心连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提高群众工作办事效率。

增强狠抓落实和驾驭风险本领,要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和风险要有驾驭化解的智慧和能力。

Ⅵ 今日的甘肃状况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度31分-42度57分、东经92度13分-108度46分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4 个地、市、州,87 个县(市、区),省会兰州。甘肃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从北山山地到陇南山区,分布着山地、丘陵、高原、平川、荒漠、戈壁、森林、草原、绿洲、沼泽、冰川等。适于种植的农业土壤多达15种,人均耕地2.17亩,草地面积2.50亿亩,占本省土地总面积的36.57%,为全国第五大牧区,草地面积广,水草质量好。林地面积7731万亩,木材积蓄量近2亿立方米。近年来,人工造林逐年扩大,育用结合已经初见成效。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有野生药材951种,居全国第二位,已经营450多种,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贝母、大麻、杜仲、灵芝、冬虫夏草等。其中"岷归"、"文党"产量大,质量好,是闻名中外的出口药材。本省丰富的药材资源为甘肃发展医药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甘肃有野生动物650种,鸟类441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禽20多种,其中属于一类保护的有32种,二类保护的有36种,三类保护的有近50种。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区、河西走廊、祁连山区以及甘南高原的森林地带。陇南山区的野生动物,以大熊猫、金丝猴最为珍贵。

甘肃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内陆河三个流域,9 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其中1 亿以上的河流有78条。全省已建成水电站29 座,黄河上游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和白龙江的碧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12.5千瓦,全省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300万千瓦,年发电量235.65亿度。

甘肃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有色和稀贵金属尤为丰富。截止目前,全省已经发现145种有用矿产,其中镍、钴、铂族、硒、铸型粘土和饰面蛇蚊岩等11种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锌、铬、铜、锑、重晶石、菱镁矿等15种分列全国2-5位,具有明显优势。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全省总人口为2237.11万人,其中,汉族人口205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1.7%,少数民族人口185.6万人,占8.3%,在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0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30个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区位优势。省会城市兰州在中国西北处于连接陕西、青海、宁夏、新疆4省区的中心位置,并且地处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是西北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网络中心,四条铁路干线和六条同道在这里交汇,在西部大开发中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开发潜力。一是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接近2公顷。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西、黄河干流沿岸地区等水土光热资源组合优势突出,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牛、羊品质好,商品量大。野生药用植物有1270多种,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麻黄、甘草等中药材的产量高,质量好,享誉国内外:三是旅游资源丰富,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冰川大河、戈壁沙漠、山川草原等自然景观,历史又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的石窟艺术、民俗宗教、黄河文化、丝绸之路、三国遗址等人文景观。四是能源资源种类多,组合条件好,有利于形成煤电并举、水火电互补的优势,风能、核能、太阳能以及青海、陕西、新疆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可供开发利用。五是矿产资源丰富,有41个矿种的保有量居全国前10位。镍、铅、锌、金、钨等特色矿产保有储量大,开发条件好,开发利用价值大。
工业基础。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甘肃已形成地方特色明显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和西北的钢铁生产基地,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筑建材、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领域,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原煤产量居第18位,发电量居第21位,有色金属中镍、铅和稀土化合物居全国第1位,钢和钢材产量居西北第1位。
科技实力。甘肃平均每万人拥有技术人员148人,高于全国74.4人的平均水平。有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干旱农业生态、碳基合物与选择氧化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一批实力雄厚、水平较高、特色明显的科研、教育机构。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环保技术、旱作农业、草原生态、防治荒漠化等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大开发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切人点,在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以壮大城市经济为龙头,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综合性高新石化基地、中药材现代加工基地、林牧业基地和旅游大省,充分发挥甘肃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桥梁、纽带和依托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形成适应甘肃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
——以壮大城市经济为龙头,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以兰州为重点,以陇海(江苏连云港——兰州)线和兰新(兰州——乌鲁木齐)线为依托,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形成大开发的支撑点和新的经济增长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镇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实施三大战略,即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使科技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第一推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改善投资软环境,推动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甘肃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形成石油天然气与精细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制药、特色农副产品及以其为原料的加工业、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
按照这个基本思路,“十五”计划(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近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8—9%考虑,由1999年的931.58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到2005年的1500--1600亿元。
——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到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率按40%左右考虑,五年累计力争达到3000亿元。
——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全国平均增长率以下。到2005年,总人口控制在2700万人,期间净增130万人。
——人民生活。到2005年城镇民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400元,年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达到2200元,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科技、教育。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技术水平接近国际80年代水平;到2005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生态、环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扼制;大中城市供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工业“三废”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所减缓。
——城市化进程。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0%。
到2015年的远景目标是: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进入西部中等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接近全国2010年的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左右,经济社会信息化初见成效;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现小康,并使70%的城填人口和30%的农村人口达到宽裕型小康;就业基本有保障,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有较大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总之,计划经过10年努力,使甘肃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全面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良性开发机制初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框架基本形成,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0到50年的努力,把甘肃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甘肃。

近期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以公路为重点,超前建设基础设施 公路:突出高等级化建设和路网改造,建成兰州与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通道,省至地(州、市)通二级以上公路,地(州、市)至县(市)通三级以上油路,乡镇通四级公路,村村通汽车,形成全省纵横交叉的公路网络。
铁路:实现陇海线、兰新线甘肃段的复线化和提速,争取建设兰州经广元至重庆、玉门镇至敦煌等铁路。
民航:重点抓好中川、敦煌机场的改扩建工程,扩建、新建嘉峪关、庆阳、夏河等支线机场,做好天水、张掖、平凉等机场的工作。
管道:配合国家建设兰州经成都至重庆输送成品油管道工程、西气东输新疆经甘肃至上海输气管道工程,建设青海涩北经西宁至兰州、陕西靖边至庆阳长庆桥输气管道工程。
水利: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搞好现有大中型灌区设施的维护、改造和配套工作,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统筹外流域调水,重点实施河西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搞好疏勒河流域综合开发和东乡南阳渠丁程,建设引洮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和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 。
能源: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加快黄河小峡和张掖黑河上游梯级电站的滚动开发和长扫:上游水电开发,做好连城电厂二期、靖远电厂三期等火电厂的改扩建和兰州燃气发电厂的前期:工作,合理开发利用青海、新疆和长庆的天然气。
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兰州及其他省辖市的供水、供热、道路、环境等城市基础设施,尽快实现全省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
邮电:以全省公用通信网数字化为重点,加快国家干线光缆和省区光缆建设,加速专用网、数据网和通讯网“三网合一”,尽快完成高效、覆盖面广的邮电通信信息网络建设。
——因地制宜,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扶贫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从2000年开始用11年时间,在选择不同类型的地方搞好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和宜林荒山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试点的基础上,实施国有天然林保护、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林(草)业生态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河西地区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综合治理、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建设、刘家峡库区流域绿化建设等工程,坚决制止新的毁林毁草开荒,使全省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9.04%提高到2010年的13.6%,实现初见成效。争取到2020年实现大见成效。
——以提高竞争力为中心,大力推进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是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切人点,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快建立“粮食、经济作物、饲料生产”二元结构。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争创名牌农产品。积极培育和推广优质牧草种籽,开发优质饲料,促进全省草业和饲料业的发展。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有市场有特色的草食畜牧业和优质林果业,把甘肃建成国家重要的草牧业基地。同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抓好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
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主力军和“小巨人”。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突出一个改造,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轻工食品、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把医药、电子等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淘汰一批落后的工艺,关闭一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快实施天然气开发利用项目。重点开发三大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专用材料以及下游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性高新石化基地。对镍、铝、铅、锌、稀土、钢、炭素、新材料等材料工业的一批重大改造和建设项目进行重点建设,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同时,搞好生物制药与中药新剂型、重大国产化装备及其配套产品、计算机与数字通信等领域中的一批大项目,大力开发新产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继续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工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再造工业新优势。
规范组建一批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力军,抓好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等50户大型企业,用几年时间将其改造成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选择30户中小企业,把它们改造、培育成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小巨人”企业。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甘当配角,与国内外大公司开展专业化协作。
三是以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兰州、天水、金昌、白银等城市为中心,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特别是应用软件)、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若干个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四是加快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旅游景点、旅游地相互之间快速通道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旅游战略,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共同按规划发展旅游,大力开发敦煌、天水、夏河、兰州及其周围地区新的特色旅游景点和特种、特色旅游项目,搞好以敦煌国际旅游城建设为龙头,包括丝绸画廊、大漠黄河、三国遗址、回藏风情四大旅游板块在内的开发与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技术含量,培育和发展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时,要加快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社区服务、中介服务、房地产等新兴产业和区域性的批发市场体系。
五是以落实和完善有关的优惠政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科技和非公有制工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使其尽快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
六是按照“点线面’布局的原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兰州特大城市的综合功能,强化兰州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使其尽快成为西部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交通通信枢纽和经济、科技、商贸、金融、信息中心。把铁路、公路主干道沿线的中小城市、县城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继续实施再造河西战略,把河西走廊建成西部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脱贫奔小康。发挥各地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各具特色的地区支柱经济。
——以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者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同企业合作。鼓励省内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组建技术开发中心,支持省内企业与省外、国外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姻,在省内或省外组建技术开发中心,早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具有甘肃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有利于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整合国家在甘及省属科研机构和技术力量,组建20个了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个重点实验室,逐步形成30个具有特色的技术基地,为大开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树立风险意识,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加速发展高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甘肃需要的技术成果。
以人为本,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休、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广泛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劳动者素质。根据甘肃人才需求状况,确定引进人才、智力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为,来去自由,常来常往”的原则,以项目和课题为中心,采取特殊政策,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吸引人才特别是经济建设急需的实用人才参与甘肃开发。对为甘肃开发做出突出贡献、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省内外科技人员实行重奖。
实施大经贸战略,鼓励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争取进出口经营权,大力扩大自营进出口,到境外办企业。修订和完善出口商品升级换代的规划和措施,争取在5年内,以甘肃已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机电产品、土畜产品、中医药保健品、铁合金产品、镍铝稀土有色金属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发具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品和名优新特产品,逐步形成稳定的出口企业大户和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以扩大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陇货精品的出口为重点,积极调整出口结构。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形成外资、外经、外贸相互依托、综合开发国际市场的格局。
调整利用外资结构,加大农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外资利用力度,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努力扩大借用国外贷款的规模,积极引导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进行兼并、收购、参股,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都可以进行控股,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符合甘肃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则,通过互为市场、技术转让、嫁接改造、对口支援、联合开发等方式,进一步主动加强同东部沿海地区的技术经济交流与合作,吸引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参与甘肃开发。

Ⅶ 青海有航空学校吗

青海师范大学空中乘务专业,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其中青海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全国各大航空公司都有

Ⅷ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浪潮中西北部会有怎么样的形式特别是青海省着样的

现在的青海经济发展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比重比较大,而高附加值、高科回技产业起步比较晚,答目前的状况是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和工艺落后,内控标准低,人员素质差。
未来的发展目标是:
1、在实行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继续走资源节约型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根本出路。
2、积极引导我省企业建立健全科学先进的产品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的技术。
3、必须狠抓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
4、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总之青海的发展是比较光明的。

阅读全文

与青海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