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写新闻稿需要注意些什么怎么才能写好科技类新闻稿件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一、消息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
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重大新闻,指事件重大,一意义深远,报道时在报纸上占显著位置的消息.如《我国多种应用卫星齐头发》(光明日报) 1993年5月13日).简讯内容第一,篇幅简短.如“国际要闻简报”、“学术动态”、“市场漫步”等.
2.典型消息
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如《一切依靠群众自己的创造——首钢十年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3.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如《滥砍树木南亚三国水灾仍频,亡羊补牢印北方帮助员植树》(《光明日报》1993年7月25日).
4.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观点正确,评论得当.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 1979年5月).
三、消息的写法: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如:
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幅题)
双行标题.其一,出现正题和眉题.如:
真正幸福要靠自己劳动去创造(眉题)
杜芸芸将十万元遗产献国家(正题).
其二,出现正题和副题.如:
成都电讯局花钱“买”批评(正题)
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讯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副题)
(2)单行标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如:
***接受《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如:“全国第一家由个体户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大连光彩实业(合资)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13日正式开业.”这是《经济日报》1985年4月18日发的消息导语.
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如“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心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新华社1980年7月16日新闻稿)
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一盆盆翠绿欲滴的麦冬、松柏、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中外妇女1500多人欢聚一堂.相互握手问好,亲切交谈,共同庆祝‘三八’妇女劳动节”.(新华社北京1988年3月8日电)
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评论性结论,然后再用具体事实来阐明.如“今天,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正式生效了.从此,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历史在我国宣告结束”.(新华社北京1985年4月1日电)
引用式.引用消息中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如“女青年杜芸芸到上海司法机关,要求将继承的十余万元遗产捐献给国家,她说:‘我还年轻,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我愿意将这笔钱来支援国家的四化建设’”.(《文汇报》1981年9月29日)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一是对比材料,即对事物进行前后、正反的比较对照,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二是说明性材料,即介绍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三是诠释性材料,即人物生平的说明,专业术语的介绍,历史典故的解释等,以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内容.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② 科技成果推荐怎么写
慢慢的散后出浓浓的芳香
注定为以拼搏
面的么安全为以得过且过,
刚好七寸
为么·一落乌啼,江枫渔火
③ 科技新闻发布会新闻稿怎么写
【活动目标
首先要确定事件的目的是为了准备下一个活动方案。
【活动设想】
整个会议会前准备,主要活动和子活动三个部分
三[准备]
负责人:1,格式...... />收集会议,会议通常准备的知识,方便地共享
助理:1,编辑各种小知识写的文章,建议文采好的学生担任
4【,组织和准备??工作]模拟技术“模拟”的新闻发布会上,因为必须寻求真相的全部。大会筹备组的指导下,和老师,同学们的一些分工。例如,谁在主持会议,谁作为一个记者,作为商务人士,精通科学和技术的专家和学者。 5
地点是在正常情况下,使用类的黑板,写会标,一些口号的多媒体活动,营造气氛。
VI [活动计划]
(1)本集团筛选,在每个单独准备,球队先进行交流,然后当选的会议节目。一旦人选确定后,学生在课堂上会全力以赴帮助两个学生搜集材料,以创建一个图像,准备“放”的新闻稿。
(2)发布新闻的主持人的主持下,顺序上台讲解,示范自己的成绩,或产品,或创造性的各种发明。同时,与会者还可以讨论的“记者”,“商务人士”和“专家”对你的产品和推出当场问题的改造和发展的结果。学生可以问老师或能说会道的服务的。专家评价
(3)邀请与会的“专家”的技术新闻发布会的内容的价值评估的意义。总结非常重要,成败在此等效。推荐看视频学习如何不当言论。
④ 怎样写 科技成果 贡献
科技成果简介的写作一般包括标题、导语、正文、联系方法四部分,文章结构从各部分内容所占专字数看呈灯笼形,正文所属占字数最多,是灯笼的主体部分。 标题:应简明、切题、突出特点。一般与科技成果鉴定时的“项目名称”相同。 导语:可用一两句话高度概括科技成果的实质内容。
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NCKF199402059
⑤ 写科技成果的作文
科学之光照亮我的世界
世界对我来说是充满神秘的,小时候,我总喜欢好奇地问爸爸、妈妈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火箭怎么能升上天空?什么是原子弹?这些问题常常使爸爸、妈妈都狼狈不堪,往往只能搪塞过去.
最近,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科普着作《科学之光》.这部《科学之光》带领我走近了一个我一直想走近、却摸不着方向的崭新世界.在这里,我接触了许多从未听闻的科学知识.
老师曾经说过,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可我看了《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一文,才知道人类的远祖到底是森林古猿还是海猿,目前还是一个谜呢!我想,长大后,我一定接过这根科学的魔棒,弄清究竟谁是我们的老祖先.
看到书中《仿生人向你走来》,我不由地想起爷爷.前些日子,爷爷的左眼不幸被戳伤了,经过医生治疗,仍然无效,最后只好失明.我想,如果我们这里的医生也有“仿生眼”技术,那爷爷的左眼不是又可以复明了吗?那该多好呀!想到这,我又希望自己以后努力学习和研究医学技术,为病人造福,让许多向我爷爷一样的失明病人能够重见光明.
写到这里,忽然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电风扇也慢慢地停止了转动,我感到十分闷热.于是想到了书里的《神奇的智能建筑》一文,要是我也能住上智能房屋,那该多好啊!当我触摸墙面上的空调图案,窗户就能发出一阵阵的冷气.那可真有说不出的舒服呀!而且永远不用担心有停电的烦恼.
我信步走出了闷热的小屋,真美啊!天空中闪烁着一颗颗可爱的小星星,那一颗快速移动的星星是不是外星人乘坐的飞碟?瞧!那两颗一闪一闪的是不是“旅行者”1号、2号?那上面携带的“地球之音”镀金唱片外星人能收到吗?……
看着看着,我感到有一些疲劳,于是回到了屋中.
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乘上宇宙飞船来到了火星上.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用亲切的话语对我说:“我就是科学老爷爷.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科学家,到各种星球上去作客.”他还送给我一本书,我拿起来一看,封面是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科学之光”.
⑥ 科技成果如何写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yoffs
⑦ 关于最新科技成果的文章50字
《科技新来时代》杂志源(美国著名科普杂志《Popular Science》简体中文版)12月号评选出了“2007年度100项最佳科技成果”。新浪科技作为《科技新时代》杂志网络合作伙伴,将与您共同分享这100项最佳科技成果。
2007年度100项最佳科技成果涉及电脑、运动休闲、医疗保健、航空航天、汽车、家庭娱乐、电子、工程、家用技术、绿色技术等各个领域的产品与技术,其中许多成果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这些极富创新性的成果将对人们的未来生活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⑧ 科技成果签定会的新闻报道怎么写
吉林省白抄城一中尹钟祥袭《学习报告》汇编(四)(2006) 作文教学问题与策略的碰撞——全国创新写作教学浙江德清现场会学习报告 吉林省白城一中 尹钟祥 2005年12月9—12日,笔者在浙江省武康镇,同时参加全国中语会召开的“创新写作教学观摩研讨暨首批实验学校结题现场会”和“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指标分配工作会。东道主湖州市德清县介绍了他们“小县办大教育”的经验,德清一中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长赵明、首都师大附中郑晓龙老师等在大会向近二百位与会者作了专题报告;20位来自各地的初、高中参赛教师展示了作文教学研究课。笔者领取并学习了专家组对我校课题的鉴定书,又有幸成为高中竞赛组的评委,因此,对此次研讨活动显现出的高中作文教学问题与策略的碰撞,有了如下新的感受。
⑨ 怎样写好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包括概念、原理,以及程度表述、意义评价等都应该准确无误,与事实相符。尤其是对某些科技成果作用和意义的评价,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随意拔高。
熟练掌握外语。要想准确及时地报道国外最新的科技进展,外语是编译人员必不可缺的工具,而且必须熟练,否则很容易产生各种错误,甚至是与所报道的科学事实背道而驰。
试举一例,国内某媒体在报道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人眼进化起源研究的成就时,在标题中就直接称“达尔文进化论遭强力挑战”。不相信进化论的人,通常以眼睛为攻击目标,因为达尔文本人也曾说过,人眼这样一种“极其完美和复杂的器官”,通过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而来,看起来是“荒唐的”,除非能找到证据,“完美而复杂”的眼睛,是由简单而不完美的眼睛渐变过来的。
这篇报道编译自该实验室的英文新闻稿,但原文的结论正好与中文报道相反。该实验室的科学家宣称的是,他们对人眼的研究,阐明了人眼的进化起源,从而解决了对达尔文理论的这个挑战。
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编译者没看懂原文,把“解决了对达尔文的重大挑战”(tackledDarwin'smajorchallenge)理解成了意思相反的“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
具有科学精神。科技新闻负有传播科学精神的责任,这就要求新闻的采编人员首先要有科学精神。类似上例“挑战达尔文”的报道,曾屡屡见诸国内报端,其深层原因是科学精神不够强。
具备科学素养。要准确地报道国外的最新科技消息,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
科技新闻的专业性很强,如果对科学基础知识和概念都所知不多,就会很难了解所报道的内容,其准确性也要大打折扣。
科学素养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专业的辨别能力,识别各种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说法。仍以上文报道为例,该文第一句就这样写道:“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反驳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进化论。”这句是英文原稿所没有的,应该是编译过程中所加。而在科学界,虽然也有一些生物学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些细节有异议,但他们只不过想进一步修正它。真正一直想反驳推倒进化论的,是宗教界。
目前国内科技新闻编译水平良莠不齐,加之这种辨别能力对科学素养的要求比较高,就很容易为了“吸引眼球”,偏离了科技报道的本意,甚至无意之中为反科学论调提供了帮助。贴近性
科技新闻报道涉及各个科学领域,专业性很强。如果只是堆砌术语,自然可以保证报道的准确性。但新闻的另一本意是传播,枯燥乏味的行文会使科技新闻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都大打折扣。所以科技新闻的贴近性也同等重要,要深入浅出地报道科技新闻。
做好家庭作业。要“浅出”,首先须“深入”。要想编译好科技新闻,“家庭作业”必不可少。
一种“作业”是日常性的。科技研究的领域非常多,科技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多多涉猎,平时多看科普书籍。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应该超过普通人。在报道某一题材前,最好能事先做好准备,多读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另一种“作业”是突击性的。科技新闻工作者毕竟不是科学家,很多时候面对新成果和新理论,自己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突击学习相关知识。很难想像,自己都是云里雾里的东西,能向别人解释清楚。对题材本身有了充分了解,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它,才能生动地表达它,表现形式的选择也就多了起来。
视角要生活化。科技新闻的内容是专业性的,但读者是非专业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切入点降到一个较低的程度,来进行专业性的报道。
其实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科技已经无所不在。我们只要尽量从具体生活出发,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超级纺织品无所不能》一文,介绍的大部分是新型材料,日常生活中现在还没应用。但是,这些新型材料,有一点和我们所穿的衣服一样,都算是纺织品。所以由衣服和家纺引出这些新材料,报道与读者的距离就一下子缩小了。
善于利用细节。科技新闻要写得生动,要善于利用细节,对报道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表述。
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曾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其实在科学研究中,除了枯燥的符号、原理、数字等,也有相当多生动的事例。
曾报道过多汗症的新疗法。文章列举了多位多汗症患者各自的苦恼:年轻妈妈因为手上出汗太多,常常脱手将孩子摔到地上;警察因为多汗症,很难抓稳自己的枪;秘书的电脑键盘被汗浸透……对于新疗法,则举了两名加拿大少女为例。有了这些具体的例子,全文读起来就不枯燥了。
总之,在把握好正确性的基础上,把科技新闻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诠释出最新的科学知识,才能做到传播科技事实与传播科学精神并举,让读者意识到科技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⑩ 关于 记者要求写的 科技方面的稿子 播音稿 文稿
访谈完成于2003年1月。此次发表有部分文字上的修改。
主持人:杨君(中央电视台资深媒体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媒体人物:李希光(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杨君:李希光教授,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您认为现在这个社会做传媒,是不是需要一点时代精神?
最简单的东西是最美的
李希光:是这样的,特别是搞传媒这个专业,因为传媒本身更多的是从事新闻报道,是离不开时代的。
杨君:您觉得我们这种现代化的设备,包括我们的观念跟您的学术能够吻合吗?
李希光:我们做新闻报道,做传媒研究,离不开传播技术的发展。离开了传播技术的发展,传媒研究与教学就会很脱离现实的。
杨君:我们今天要录制数字化的李希光。数字化是今天传媒发展最新潮流.您今天来到我们的演播,能感觉到我们的用意吗?
李希光:你们的演播室看上去很简单,但是简单就是最美的东西,高技术越发展,使用起来越简单,看上去越简单。
杨君:我看到您的简历,我知道您在新华社从事了多年的记者工作,参加过重大的系列报道,都有哪些报道?
李希光:我在新华社当了11年记者。我做过科学记者、文化记者、考古记者、政治记者。在国内、国外都做过记者。我终身难忘的是我在丝绸之路上的海洋、草原和沙漠路线远征了三年。
杨君:您说是三年的时间。
李希光:十三年前,我差不多花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从海上丝绸之路、草原、沙漠、游牧路线、佛教路线,跟一些考古学家一块考察采访。
杨君:那是哪一年?
李希光:1990年开始,一直到1993年结束。那时还是在新华社。
新闻是不停地在路上寻找美丽的故事
杨君:怎么会想到去采访丝绸之路?
李希光:正巧那个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这个项目,需要有记者和学者参加,最后把我选上了,让我以青年学者的身份参加的。
杨君:您当时怎么会用三年的时间走丝绸之路,三年是一个宝贵的时间?
李希光:这也是一个机遇,正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远征地,需要一个记者做全程采访,我被他们选中,作为青年学者跟着远征队,从威尼斯出发,在海上丝绸之路,坐一条船。阿拉伯国家阿曼的苏丹卡布斯国王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船,我们在海上沿着马可波罗的路线漂流了半年。后来我们又从外蒙古最西部的科布多出发,沿着远古的游牧路线考察。在草原路线采访中,我们沿着成吉思汗东征的路线,沿着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国的边境,从土库曼斯坦出发,穿越中亚沙漠和草原,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 我们考察了天方夜谭故事中的城市希瓦、著名的花拉子模国遗址、撒马尔汗古城。这是一次既冒险又浪漫的一种旅行。
杨君:当时您的这条船在海上漂流了半年,没有漂到一个找不着的地方去?(笑)
李希光:不会,因为我们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船上使用的设备跟你今天摄影棚的设备一样,具有高技术。那是由阿曼苏丹王提供的,是他个人的护卫舰。海上通讯使用的是最先进的海上卫星,还有淡水净化装置。我们沿途在当年阿拉伯水手辛巴德、中国航海家郑和和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停留的22个古港口停泊上岸考察采访。
杨君:这三年其实是你人生非常丰厚的三年。
李希光:这可能对任何一位新闻记者或是传播学者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思想财富和学术资源。也许,这也可能招惹个别同行的嫉妒。今天再像当年那样沿着我走过的这条道路重新走一边,几乎不可能了。虽然今天我们生活在全球传播时代,具备当年我无法想象的通讯设备。但是,今天由于战乱,从阿富汗、到中亚,到车臣一直到今天的伊拉克战争,都不可能再有这场东西方对话的交流和思想文化的传播了。因为当时远征的名称就叫"东西方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探险,今天,虽然生活在称之为的全球化时代,但这种时代让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甚至是东西方文明和宗教之间的战争。如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冲突,从文化的深层意义上看,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东方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哈佛大学的亨挺顿教授早在几年前就预言了这样一场冲突。在10多年前,人们虽然生活在非全球化的时代,但是,那个时代更讲究对话和对称传播与交流。当时,我半年之内走了23个国家,基本上是入境落地签证。 而今天要这样走下来将会非常困难和危险。比如,你今天敢不敢走进阿富汗、伊拉克采访采访这条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交通大道和文明传播大道?
杨君:你当时在这条交通大道上都看到什么?
李希光:无论是在草原路线上,或者是走在沙漠路线上,我当时带的是一本很老的地图,还带了一本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那是差不多一千多年前,唐玄奘去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取经的时候,沿途写的采访笔记。上面记载了沿途很多古代的地名。通过对照今天的地名和唐玄奘时代的地名,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故事。同时,我还带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那里记载了沿途古代的风土人情。
杨君:感觉您跟现代马可·波罗似的。
李希光:我是在学习玄奘和马可.波罗找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寻找东西方文明交通大道上的新故事和老故事。在今天的现实中找到古代有意思的故事。三年的采访考察回来后,我出了一本书,同时与朋友合作出了一本画册。
杨君:您当时沿途也采写新闻报道发回国内?
李希光:我差不多每天要往北京发新闻稿件,无论是在沙漠里、在草原上、在海上都要发稿。当时,通讯确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我很羡慕今天的记者有非常好的传播技术手段。比如,我当时在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之间的边境上采访。那时是战乱之后,当地几乎没有任何通讯设备。我当时走到捷尔梅兹镇,这是苏联红军当年从阿富汗撤军的重镇。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边境上有条界河。塔吉克斯坦这边有一片苏联红军烈士墓,那是苏联入侵阿富汗阵亡的苏军将士。我想在这个地方发一条稿件,但是,稿件发不回来。虽然那个地方距离中国新疆只有几百公里。
杨君:当时还没有互联网。
李希光:不可能有互联网,连发传真发电报都不可能。当时,我们考察队的领队是一个黑人,他正好要离开我们去法国。我让他把我写的稿件带到巴黎,通过巴黎传真发到北京。在塔吉克斯坦可以看到天山的雪峰,但是稿件却无法翻阅天山。
杨君:翻不过去这道山,那么一切都不同了。
李希光:传输技术是很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