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前医学科技,有哪些新成就
医学科技新成果
外科博士严佶祺首次提出肝脏热缺血耐受极限为确定肝移植最佳时机提供理论依据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外科博士严佶祺在导师李宏为教授指导下进行的“大鼠心脏停搏供体肝脏移植的研究”,获2000年度《香港外科医学院杂志》最佳论文奖,文章首次提出移植肝脏热缺血耐受极限为45分钟。
严佶祺博士的研究重点是对供肝遭受心脏停搏这一热缺血现象损伤的机制,目的在于了解心脏停搏后肝脏移植手术所能耐受的缺血极限。他对5组大鼠进行了原位肝移植,供者心脏停搏时间范围分别是0、15、30、45、60分钟。在对上述时间中大鼠肝移植病理变化、肝功能和受者的生存率进行比较后发现,热缺血45分钟后25%的受体大鼠成活一周以上,由此提出肝脏热缺血的极限为45分钟,填补了这项研究的空白,为在临床进行人体肝移植手术中较好地把握供肝热缺血时机,提高肝移植手术成功率提出了理论依据。
(汪敏)
郝钦忠新灸法治多种病症
四川汉源梨城回春堂疑难病诊所郝钦忠,在应用传统医药的灸法基础上,研制新法新药,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妇科疾病,获得较好疗效。
灸法治病,大多用来治疗寒类疾病。而郝钦忠的灸法治疗因配以多种药物,因而增加了疗效。其药物多用中草药制成,针对不同病种,或清热散毒、行淤止痛,或软坚散结、祛风止痒,或清热凉血、止痛通经。
郝钦忠的灸法治疗另一特点是不需取穴治病,病人可自己在病位熏灸治疗,使灸药之力透达至病处,且不扎针进入人体,方便了患者,特别适用于山区野外作业的人、登山旅游的人在遇到扭伤、跌打伤、过敏及寒症、痹症使用,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在家自我保健也很方便。
目前郝钦忠的灸法主要用于治疗晕痛病、胃肠肝胆气滞血淤及风寒湿淤的痹症,如头晕、头痛,头面五官疼痛,胃肠气滞胀痛,妇女经期疼痛,迟经、闭经等。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希望采纳……
② 医学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内容
指科研人员在他所从事的某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范围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内究、综合分析容等一系列脑力、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生产力,也是衡量科学研究任务完成与否,质量优劣,以及科研人员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财富、智力的资源。科研成果应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条件:(1)科研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创造性是指前人所没有或国内外所没有的.理论上有新的创见,技术上有新的提高。先进性应该在成果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水平上有所提高;(2)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初经济价值),并得到社会的公认。既要有实用性.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具备实施条件.满足让会要求.经济价值高,(3)科研成果必经过技术鉴定或评审。鉴定或评审应实行同行专家评议。认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③ 2015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都研究了啥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公布,今年的奖项被一分为二,分别授予两项在寄生虫感染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成果。寄生虫病困扰着全世界超过1/3的人口并导致多种严重疾病,其中就包括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
其中一份由威廉·C·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大村智两人分享,以表彰他们在线虫寄生虫感染新型疗法上取得的成就。
大村智是一名日本微生物学家,其主要致力于对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研究。他通过大量研究挑选出一些可能具有潜力的细菌菌株,并计划从中提取能够对抗疾病的新药。生于爱尔兰,但在美国工作的寄生虫生物学家威廉·C·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进一步延续了大村智的工作并发现其中一种成分具有强烈的抗寄生虫疗效。这种物质被称作阿维菌素。在经过进一步改良后,这种物质被制成“伊维菌素”并被广泛应用于对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的治疗。
另外一半的奖金则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在寻找疟疾新型疗法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屠呦呦的团队从这种植物中提取到一种后来被称作“青蒿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对疟原虫具有强烈杀灭作用。
在诺贝尔奖的官方颁奖词中写道,屠呦呦等人所做的工作改变了全世界数以亿计人们的命运。疟疾是一种主要由蚊虫传播的疾病,每年全球有超过45万人因感染疟疾而死亡,另外还有数十亿人受到这种疾病的威胁。
④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相关信息,我国获奖的科学家是谁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2-3] [4]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5]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⑤ 2014年到2016年中国取得科学技术新成就有哪些
一、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将投入使用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一个“大窝凼”里,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预计9月竣工,9月25日投入使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高分卫星是“天眼”观地,射电望远镜是“巨眼”观天。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它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对科学家们来说,FAST具有极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它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质暗能量、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二、中国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2016年5月13日,振华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吨起重船在上海长兴岛基地交付,并在现场命名为“振华30号”。
这艘船以单臂架12000吨的吊重能力和7000吨360度全回转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近期在吊重试验中,该船成功起吊了高于最大吊重能力110%的船舶,显示其“实力强劲”。
该船的成功交付进一步巩固了振华重工在巨型起重船领域的地位,为我国打捞救助事业向深海延伸提供了装备支撑。
三、天河二号
“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2013年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中国“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连续第四次获得冠军。
2015年5月,“天河二号”上成功进行了3万亿粒子数中微子和暗物质的宇宙学N体数值模拟,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万年之后至今约137亿年的漫长演化进程。同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粒子数最多的N体数值模拟。
11月16日,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在美国公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连续第六度称雄。2016年6月20日,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公布,使用中国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号”登上榜首。
2018年11月12日,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在美国达拉斯发布,中国超算“天河二号”位列第四名。
四、中国首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五、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科研成果,当选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位居榜首。
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打破了国际学术界从1997年以来只能传输基本粒子单一自由度的局限,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量子光学专家Wolfgang Tittel教授在同期《自然》杂志撰文评论:“该实验实现为理解和展示量子物理的一个最深远和最令人费解的预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可以作为未来量子网络的一个强大的基本单元。”该成果已被欧洲物理学会评为“2015年度物理学重大突破”。
⑥ 医学最新研究成果是什么
基因工程
⑦ 2015年中国科研新成果
!多???、、?!、、?!多短了东.!
⑧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揭晓,中国获奖的科学家是谁
是屠呦呦。
当地时间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及来自爱尔兰的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大村敏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日中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乌尔班·伦达尔当天在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了获奖结果:“诺贝尔委员会卡罗琳医学院评审委员会今日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授予威廉姆·坎贝尔和大村敏,以表彰他们在创新丝虫病疗法方面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疟疾新疗法方面的贡献。”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生于1930年,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带领科研组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运用现代科技,发掘中药的活性成分,创制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治疗疟疾的“基本药品”目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扬·安德森在评价屠呦呦的医学发现时表示:“早在1700年前,关于中药青蒿对治疗高热有效果的理论就已经存在。但是,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如何确定青蒿中哪些成分是有效的,以及如何提取这些有效成分,这可以说是医药研究创新的范例,这一成果最终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实现了此类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⑨ 最新的科技科研成果有哪些
纳米二氧化硅
纳米二氧化硅微粉技术在我国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新兴技术。由于其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表面能大,因此该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众多学科及领域内独具特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发达国家对超细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增稠性和触变性,在橡胶、涂料、医药、造纸、日化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为其相关工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础和技术保证,享有“工业味精”、“材料科学的原点”之美誉。自问世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材料学中最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发达国家已经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细无机材料作为本世纪新材料的重点加以发展。
原本国内生产氧化硅微粉采用气相法工艺路线,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为主,因来源紧张,价格昂贵,收率低,使得其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而普通沉淀法虽采用廉价原料,但也只能生产颗粒较大的微粉,其产品粒径在30—45μm之间,达不到超精微粉的级别,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但现在,一些公司,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工艺路线---化学直接合成法。在这个方法中,采用的为改良沉淀法,即在沉淀过程中,通过分散剂控制粒子生长的方法控制关键的反应阶段及操作数据来生产氧化硅微粉。
纳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产品改善并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性能。几乎所有行业提高产品质量指标所需要的。目前国内外大量生产的是粒径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项目的研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国生产纳米二氧化硅产品开辟了一条新路,对我国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⑩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是谁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科学家名为屠呦呦,与其共同获得该奖项的还有爱尔兰医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屠呦呦发现了如何将青蒿素从青蒿中更高效率地提取出来,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10)2015医学的最新科研成果扩展阅读
屠呦呦的医学成就
1969年,屠呦呦就职的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这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