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碳交易研究成果

碳交易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1-02-06 06:23:31

㈠ 关于森林碳汇的科技成果怎么研究怎么写

首先搜集数据或实验获得数据,没数据不行啊

㈡ 有关森林碳汇的科技成果怎么写啊从哪里入手呢

森林碳汇功能及低碳的研究综述摘要: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关注, 世界各国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以应对全球变 摘要: 暖的共识也不断得到加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森林碳汇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 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正在快速的发展和研究。 本文从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以及森林碳汇之间的关系入手,论述了当今社会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和有关研究动态, 并对当下的森林碳汇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总结。 森林碳汇作用使其成为 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主要生产者, 森林碳汇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得到全世界各国的极大 关注。 关键词:森林碳汇,价值评价,CO2 减排, 关键词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京都议定书》于 2005 年生效,森林碳汇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 各国的重视。所谓森林碳汇就是指森林具有的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森林 碳汇使森林成为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 可以说森林起到了储存碳的“库” 的作用。 森林碳汇效果的发挥使其能够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从而减少大气中二 氧化碳浓度,并起到抑制和减缓温室效应的效果。 当下人类社会面临十大生态危机包括:①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破坏;③生物多 样性锐减;④酸雨;⑤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⑥有毒废弃物环境污染;⑦噪声污 染;⑧水土流失;⑨土壤退化;⑩土地沙化。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临的重大挑战。围绕缓解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国际社会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探讨和协调行动,并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关系到气 候变化问题,也将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各国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㈢ 姚武的主要研究成果

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教育部科技发展重点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铁道部重点项目、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京福高速公路、龙滩电站、苏通大桥和洋山深水港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各类研究课题十余项。其中智能水泥基材料和海工混凝土耐久性等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功能性碳纤维水泥基材料铺覆层对钢筋混凝土阴极保护的机理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等重要研究课题。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复合材料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4篇、EI收录65篇、ISTP收录2篇,论文被SCI引用150余次。近年来先后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海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

㈣ 袁道先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专著
1、《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2014年6月,科学出版社。
2、《岩溶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2008年6月,科学出版社。
3、《碳循环与岩溶地质环境》,2003年10月,科学出版社。
4、《中国岩溶动力系统》,2002年11月,科学出版社。
5、《:finalreportofIGCP379》,2002年8月,地质出版社。
6、《中国岩溶学》,1991年英文版,1993年地质出版社中文版。
7、《岩溶环境学》,1988年5月,重庆出版社。
8、《岩溶学词典》,1988年,地质出版社。
二、代表性论文
1、袁道先,地质作用与碳循环研究的回顾和展望,科学通报,2011年26期。
2、袁道先,新形势下我国岩溶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岩溶,2009年4期。
3、袁道先,章程.岩溶动力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地球学报,2008年3期。
4、袁道先,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验,草业科学,2008年9期。
5、袁道先,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地质论评,2006年6期。
6、DaoxianYuan,HaiCheng,R.LawrenceEdwards.Timing,Duration,.2004,Science,304:575-578.
7、袁道先,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推动水文地质学发展——21世纪水文地质学发展战略与优先资助领域研讨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1期。
8、袁道先,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资源环境效应,第四纪研究,2001年3期。
9、袁道先,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年1期。
10、袁道先,“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5期。

㈤ 刘少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三相固定床反应器放大方法研究”、“天然气制合成气和氢气研究”以及流化床中甲烷裂解制氢过程研究等。目前主持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纳米纤维修饰结构化催化剂载体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876119)。
[1] ShaoWen Liu(刘少文), XiangLan Ran, Sheng Chen, WenTao Guo, YuanXin Wu and ChuanPing Bao. The hydrodynamic behavior of a vibro-fluidized bed of phosphogypsum particles. Proceedings on the 6th joint China-Japan chemical engineering. Wuhan, 2011, 18-
[2] Liu Shao-wen(刘少文), Ran Xiang-lan, Chen Sheng, Guo Wen-tao, Wu Yuan-xin, Bao Chuan-pi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fluidization decomposition of phosphogypsum. Proceedings on the 2nd US-China workshop on energy optimization for emission rection in chemical instry. Houston, 2010, 37-42
[3] 刘少文,冉祥兰,吴元欣,郭文涛,陈升. 一种磷石膏振动流态化分解方法.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891407A,2010
[4] 刘少文,冉祥兰, 陈升, 郭文涛, 吴元欣, 包传平. 磷石膏流态化分解的实验.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32(5): 46-48
[5] 刘少文, 尹玲玲, 王文灿, 杨萍, 邬光东. 堇青石结构化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32(7): 53-57
[6] 王轩翾, 冉祥兰, 刘少文, 吴元欣. 磷石膏中硫酸钙含量测定的方法.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32(5): 41-44
[7] 王文灿, 刘少文, 尹玲玲, 杨萍, 邬光东. 催化加氢合成间苯二胺的研究进展.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0, 27(3): 1-3
[8] 杨萍, 刘少文, 邬光东, 包传平. 悬浮液涂层法制备γ-Al2O3结构化载体的研究.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0, 27(2): 15-18
[9] 刘少文,张茜,吴元欣,包传平. 热分析在磷石膏制酸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化工进展,2008,27(5):761-764
[10] 刘少文,张茜,吴元欣,丁一刚. 反应气氛和添加剂对磷石膏制酸反应的影响. 磷肥与复肥,2008,23(6):21-24
[11] 张茜,刘少文,吴元欣. 磷石膏制酸新工艺热力学分析. 化学工程,2007,35(10):72-74
[12] 刘少文,李永丹. 流化床与固定床中甲烷裂解制氢过程的比较. 化工学报,2007,58(1):95-101
[13] 刘少文,叶志华,梁罚,李永丹. 流化床中甲烷裂解制氢与催化剂再生过程研究.燃料化学学报,2006,34(5):567-571
[14] 刘少文,陈久岭,曹磊,柳泉润,李永丹. 鼓泡流化床中甲烷催化裂解制氢的实验研究. 天然气化工,2004,29(2):567-571
[15] 刘少文,李永丹. 流化床中碳纳米管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石油化工,2004,33(zl):

㈥ 田恒水的研究成果

开发科研成果复碳酸二制甲酯、碳酸二苯酯、碳酸丙(乙)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混合C4综合利用、高纯氯乙酰氯、N,N-二甲基乙醇胺、N-甲基二乙醇胺、甲缩醛、清洁甲醇燃料、氯化聚乙烯(高、中)、CPVC、CPP、氯化亚砜、三光气、过氧化钙、过碳酸钠、过碳酰胺、四乙酰基乙二胺、偏苯三酸三辛酯、乙二醛、甲硫醇钠、二甘醇丙酸酯、缩二脲、牛羊乐、氯化胆碱、碳铵添加剂、双乙酸钠、五水偏硅酸钠、呋喃唑酮、肼基甲酸甲酯、碳酰肼、苯胺基甲酸甲酯、乙(丙)二醇绿色清洁生产新工艺、己二胺二甲酸甲酯、烷基胺甲酸甲酯等氨基甲酸酯绿色清洁生产新工艺、新型高效复合填料塔、塔式混合澄清槽、回流比分配器等50余项,已产业化项目58个,工业化塔设备170余个,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表论文14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标兵。

㈦ 田原宇的研究成果

自1998年以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和企业横向重大课题十六项,其中提出石油加工碳氢氧三元素平衡、煤的化学族组成、煤的六组分分离法、煤分级气化等新理论和工艺,开发了NS导向提馏专用塔板、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态地膜、NS混合聚结器、NS-1催化雾化喷嘴、倾斜长条复合塔板和BVT蝶型浮阀塔板、油煤水浆代油燃料、油焦水浆代油燃料、硬沥青水浆燃料、常减压蒸馏深拔等技术并工业应用,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离子体裂解煤制有机物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和等离子体炬辅助下的煤气化项目。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其中被EI国际索引收录5篇次,授权专利20项,公开实审7项,获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浆态床甲醇、二甲醚催化剂液相合成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 “以褐煤为原料的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体地膜的研制”,以及山东省环保局科技项目、青岛市科技攻关项目、企业横向合作项目8项等。入选2013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8年以来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973课题、国家863课题等国家、省部和企业横向重大课题三十余项。作为首位人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或国家行业协会)级奖30项,其中一等奖13项。其中: 2010年,富含腐植酸的劣质煤梯级综合利用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2;2012年,高效高通量高操作弹性的立体复合塔板及其配套塔内件的研究与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10;2011年,大型化高效复合塔板及配件的研制与应用,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12;2008年,劣质煤综合利用技术—以富含腐植酸的劣质煤生产可降解液态地膜技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15标志性成果:①富含腐植酸的劣质煤梯级综合利用技术②基于塔板与填料耦合的高效高通量高操作弹性的立体复合塔板及其配套塔内件;③生物质、低阶煤或油页岩自混合下行循环流化床快速热解工艺及配套设备技术④煤、城市生活垃圾和生物质燃气型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及配套设备技术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生物质大规模快速热解液化的基础研究》、国家863课题《褐煤热解改质生产优质气化原料研究》、国家863课题《千吨级生物质制备含氧液体燃料中试系统研制》、国家863课题《污灌农田及退化土壤修复关键技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项目《生物质大规模快速热解液化及其产物高效利用的研究》等纵横向课题11项 。

㈧ 贾金平的研究成果

从事环境化来学工程及环境监测与自分析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及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及环保局等单位的课题近20余项,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20余篇。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在1991年、1993年及2000年三次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主要从事“新型电极在废水处理及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活性碳纤维吸附型固相微萃取技术研究”等工作。

㈨ 涂正革的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按时间倒序)
1. 涂正革,韩生贵:“碳减排与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1期
2. 涂正革,谌仁俊:“工业化、城镇化的动态边际碳排放量研究——基于LMDI“两层完全分解法”的分析框架”,《中国工业经济》
3. 涂正革,谌仁俊:“传统方法测度的环境技术效率低估了环境治理效率?——来自基于网络DEA的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方法分析中国省级工业数据的证据”,《经济评论》,2013(5)。被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13年12期 全文转载。
4. 涂正革,王玮: 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我国低碳政策选择——基于1994~2010年工业39个行业的证据, 《广东社会科学》. 2013(01).
5. 涂正革,谌仁俊. 中国碳排放区域划分与减排路径——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6. 涂正革:“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八大行业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三期,
7. 涂正革:“能源安全与中国节能的现实路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一期
8. 涂正革 谌俊仁:中国“三驾马车”的协整分析,《经济与管理评论》2011年第五期。
10.涂正革 刘磊珂:“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工业效率评价”,《经济评论》2011年第二期
11.涂正革:“中国的节能空间还有多大”,《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24日,总第345期。
13.涂正革 刘磊珂:“环境技术效率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以湖北为例”,《经济与管理评论》2010年第五期(首篇特约稿),第5-12页。
14.涂正革 肖耿:“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世界经济》2009年第11期, 第41-54页。
15.涂正革:“工业二氧化硫(SO2)的影子价格:一个新的研究框架”,《经济学季刊》,2009年10月,第9卷第1期, 第259-282页。
16.王婧 涂正革:“排污权交易:理论与实践”,《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103-106。
17.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基于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对规模以上工业的分析”,《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第93-105页。
18.涂正革: “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对1995-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经济评论》(双月刊)2008年第1期,p29-35。
19.涂正革:“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工业的和谐快速发展”,《财经研究》2007年第12期,P90-102。
20.涂正革,肖耿:“非参数成本前沿模型与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经济学季刊》2007年10月,第七卷第1期,第185-210页。
21.涂正革,肖耿:“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双月刊)2007年第4期,p49-57;
22.涂正革:“台湾本土银行业的成本效率1995-2003——兼论“金控”革新成效及对大陆金融改革的启示”,《金融研究》(理论版)2007年第10期,p41-57;
23.涂正革:“中国大中型工业的动因分析:1995-2004”,《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7期;
24.涂正革,肖耿:“中国大中型工业的成本效率:1995-2002”,《世界经济》2007年第7期,p47-55;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7年9期全文转载。
25. 涂正革:“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基于对1995-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南开经济研究》(双月刊)2007年第4期,pp14-36;
26.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10期,第57-81页。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7年01期全文转载。
27.涂正革,肖耿:《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否持续---基于企业生产效率动态变化的分析》, 《世界经济》(首篇)2006年第2期,p3-10。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6年6期全文转载。
28.涂正革:《产权改革:中国持续增长的动力》,中国财经报(周刊,国家财政部主办),2006.4.4。
29.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粗放还是集约?》,中国财经报(周刊,国家财政部主办),2006.10.17。
30.涂正革.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率与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D].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31.涂正革,肖耿:《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经济研究》(首篇)2005年第3期,第4-15页。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32.涂正革,肖耿:《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的制度及市场基础——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差距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经济评论》(双月刊)2005年第4期, p50-62,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5年10期全文转载。
33.涂正革,肖耿:《转轨时期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行业特征》,《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24期;
34.王少平,涂正革,李子奈:《预期增广的菲利蒲斯曲线及其对中国适用性检验》,《中国社会科学》(双月刊)2001年第4期,p76-84。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2年04期全文转载。
35.涂正革:《Heckman 自我选择理论简介》, 经济学消息报 ,2000.11。
36.涂正革,曾庆龄 :《中国政府投资对GDP效应的超外生性检验》,《世界经济》1999年第11期,p22-26。
37.涂正革,王少平:《货币替代对西方汇率影响的协整分析》,《世界经济》1999年第12期,p31-35。

㈩ 碳排放的成本是什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被认为是冷战结束后最重要的国际公约之一。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国际社会在
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达成了《京都议定书》 (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要求30多个附件一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2008至2012年间,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减>5.2%。在得到占发达国家1990年CO2排放总量的55%以上的缔约发达国家批准后,《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实质性减排温室气体的阶段,人类发展史上首次具有了一个国际法律框架,用以限制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干扰。减少碳排放成为缔约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议定书》设计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双赢的长期行动框架。是《议定书》设计的三个灵活机制之一,其初衷是为了各国可以采用最小成本且有效的方式来削减排放,各国可以运用这些机制相互协作以履行减排的承诺。该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减排项目来获取减排信用,并从2000年开始到第一个承诺期(2008-2012)执行。它既可以使发达国家降低减排的成本,同时又使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合作,获得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项目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据估计中国可以提供全球CDM所需项目的一半以上。此外,碳交易市场也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议定书》生效是各国在政治、经济、能源、环境等方面利益相互妥协的结果。由于各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具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加上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履行减排义务时付出的代价不同,所以在减排的国际谈判中不得不考虑各自的国家利益,使得谈判过程成为一个各个国家或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博弈的复杂过程。

由于占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约40%的美国和澳大利亚没有批准《议定书》,并且《议定书》最终文本是在谈判过程中对一些国家的减排义务作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才达成的妥协方案,所以《议定书》执行的意义和效果并不显著。即使《议定书》所规定的各项目标能够实现,与稳定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仍相距甚远。由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较高,对经济将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所以,实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经济负担,需要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另一方面,减排的效果如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国际社会实现稳定气候变化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1]碳排放-碳交易 排放模式 全球碳交易市场年均交易额已达300亿美元,预计将来还会大幅增加。在欧洲,企业可以通过买卖二氧化碳排放量信用配额来实现排放达标的目标。碳排放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化的交易。在伦敦金融城,除了股票、证券和期货交易所外,还有不少专门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早在2002年,英国就自发建立了碳交易体系。另外,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有60多家企业致力于研发有助减少碳排放的新技术。虽然在伦敦没有一所类似股票交易所的碳交易所,但是这些大大小小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企业却早就联合在一起了。碳排放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2006年交割的碳排放价格约为每吨16.50欧元(约合人民币165元),而2007年交割的碳排放价格则为17欧元。除英国外,欧洲各国目前都有活跃的碳排放交易市场。2002年,荷兰和世界银行首先开始碳交易时,碳排放的价格为每吨5欧元左右,此后开始上扬。2004年达到6欧元,到2006年4月上旬,每吨价格超过了31欧元。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为2005年的2.5倍,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英国、美国已经是全球碳排放交易的两大中心——担纲的分别是伦敦金融城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现在,参与碳排放交易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亚洲,投向了中国。碳排放交易是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是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的核心内容。1997年开始接受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重要议定书,是碳排放全球交易的政策驱动力。根据《京都议定书》的约定,“已发展国家”有已经核准的2008-2012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上限;同时,至2012年,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量必须比1990年的水平低5.2%。为减少“全球蔓延”的温室气体,《京都议定书》同时规定,协议国家(现有169个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各国可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英文简称CER)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的,在一国内部,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CDM便因此形成,碳排放形成“大宗商品交易”的国际市场。受《京都议定书》的政策牵引,英国早在2002年即启动自愿排放贸易计划,31个团体根据1998-2000年基线自愿性设定排放减量目标,包括了6种温室气体。2005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启动,该体系覆盖欧盟25个成员国,包括近12000个燃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的工业实体,遂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伦敦金融城则是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中心。2006年,其碳排放交易额超过200亿欧元,历年来呈翻番增长趋势。“走在环保问题的前列,已经为金融城带来了切实利益。”伦敦金融城当局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迈克尔·斯奈德如此评价金融城的碳排放交易。美国目前尚未加入签署《京都议定书》,其制定了“10年内减少20%的汽油用量”的发展减排计划。2003年建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全球首个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贸易内容的专业市场平台,其包括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氧化物、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交易,会员200余个,这足以使其成为碳排放交易的美洲中心。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碳排放-应对措施 积极应对 与其他污染物不同,CO2的减排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目前,主要有3种技术方向和选择。一是采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核能目前已经被排除在联合履约和CDM机制之外);二是提高能效,进而通过减少能耗实现削减CO2排放;三是碳埋存及生物碳汇技术。此外,税收等财政金融政策可以起到加速技术改造进程,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作用。 (1)能源结构调整对减排的作用明显但困难较大
从目前情况来看,短期内,通过能源替代技术改变能源结构的作用有限。人类存在采用低碳或无碳的替代能源技术的可能性,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此,重点研究了现有能源的相互替代的可能性与效果。 在考虑宏观经济系统各个方面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以减排政策为核心的一般均衡模型,应用这一模型对能源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征收碳税等进行了政策模拟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中国2003年能源消费中,煤的比重为67.1%,天然气的比重为2.8%。如果将煤的使用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代之以天然气,CO2的排放量会减少0.74%,而GDP会下降0.64%,居民福利降低0.60%,各部门生产成本普遍提高,其中电力部门受影响最大,平均成本提高0.60%;如果“气代煤”的比例为5%,CO2的排放量会减少4.9%,而GDP会下降2.0%,居民福利减低2.0%,电力部门平均成本提高2.4%。 因此,能源结构调整的后果是,一方面CO2排量会显著降低,另一方面GDP增长速度会放缓,居民福利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此,即使在能源供给充分的条件下,能源结构调整的速度不应也不可能太快。 (2)实施清洁生产
技术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最有效的途径。根据以上预测,即使采取较积极的能源政策,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油气等清洁能源的比例,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仍占约60%。而碳埋存和相关碳汇技术因成本等问题难以推广。因此,最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技术减排措施就是采取清洁生产等技术来提高能效,特别是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在未来15年中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能效技术不仅减少能源利用、减少排放、提高成本效益,还能通过技术转移发挥更大潜力,因此是CDM项目最优先的选择。另外,在农业方面,提高化肥利用率。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实现减少化肥消耗量,对于减少化肥生成过程中的CO2排放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履行《京都议定书》 (3)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有助于减轻中国潜在的减排压力
造林、林地恢复、丰产林管理、采伐管理、森林防火和病虫害控制等可增加森林固碳量,减少碳排放。据初步估计,中国实施的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固碳潜力约200亿吨,持续时间约为100年。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包括平衡施肥、合理种植、增加秸秆还田、少耕免耕等)和减少土壤侵蚀能大大提高农业土壤固碳量。根据目前的野外定位研究成果,在施用有机肥的情况下,除东北部分地方外,土壤有机质均会增加,平均增加幅度为8.52~59.78 g/(m2·yr)。农作物秸秆的还田,类似于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幅度45.24 g/(m2·yr)。免耕和少耕可以分别平均增加土壤有机碳134.81和208.74 g/(m2·yr)。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积极施用有机肥及推广秸秆还田和免耕,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的固碳潜力是巨大的。初步估计,目前森林植被的现有碳贮量只有潜在贮量的44.3%,土壤的现有碳贮量只有潜在贮量的90%。 增加草地固碳量的主要措施包括合理放牧、灌溉、施肥和品种改良等。另外,中国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东北湿地以及分布在几大流域的湿地是个巨大的碳库,纳入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框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中国符合《京都议定书》的生态系统碳汇占工业CO2总排放量的4%~6%。到2020年,这个碳汇可提高2~4倍,占工业CO2总排放量的7%~8%。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与碳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国所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为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空间和时间。 4)征收碳税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如果采用征收碳税的市场手段实现5%或10%的减排目标,需要分别征收每吨碳90.71元和192.9元的碳税。如果将征收的碳税全部用于返还居民,其税率还会略有提高。在征收碳税情形下,各部门的生产成本将增加,电力部门增加的成本分别为5.78%和12.07%,钢铁部门增加0.91%和1.94%,邮电运输业增加0.128%和0.263%。 如果把调整能源结构和征收碳税的措施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社会总成本略小的方案。例如:“气代煤”1%,征收碳税82.1元/吨碳,可以实现5%的总的减排目标,而居民福利下降0.78%,GDP下降1.51%。
总之,采用征收碳税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政策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5)消费行为对节能与减排的作用突出
目前,对生产活动中的节能、提高能效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居民生活用能研究得比较少。事实上,1999~2002年中国每年全部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CO2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需求的经济活动造成的。经过研究,居民的生活用能具有巨大的节约空间。在基本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单是在住房、汽车、摩托车和家用电器节能这几项就可以节约能源2176.3万吨标准煤,占2002年居民生活行为用能的11.0%,相当于每年减少1628.8吨碳的CO2排放。碳排放-减排目标 中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

美国: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韩国:为了削减碳排放,将在未来10年执行正在考虑的三个计划中最严格的一个,使2020年的碳排放量比正常水平降低30%。[

阅读全文

与碳交易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