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民国科技成果

民国科技成果

发布时间:2021-02-04 15:00:51

❶ 从古到今中国科技成就

没什么了不起的,大部分都是关于农业的,因为自己国家的基础是建在小农经济之上的。

❷ 近代的中国对世界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民国时,侯德邦发明的候氏制碱法,将碱的制取率提高20%.清朝洋务运动时中国的发明的无烟火药领先于欧美各国

❸ 列举民国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及主要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设计和施工了中国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制出纯碱,并撰写《制碱一书》;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严复译述《天演论》。

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成功升天;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天成功

近几年国家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1、“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排名第一。

2、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英文简称刚好是FAST。 FAST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电望远镜,借助天然圆形溶岩坑建造。

3、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

4、“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大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5、C919客机(COMAC C919):学名是 "中短程双发窄体民用运输机"(而C929是远程宽体客机),在中国飞机史上自然是大飞机,但在当代世界客机界属中型(而大型客机是远程宽体)。

6、量子卫星就是以量子信号做为卫星与地面之间数据传输媒介的卫星。

(4)民国科技成果扩展阅读

1、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亮相。经过7年设计研发,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新一代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的首架机2015年11月2日在上海总装下线,公开亮相。

2、世界首颗 “量子卫星”发射升空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❺ 中国科技巨大发展资料

中国科技史源远流长,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浩若烟海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就最大的是农学、天文学、数学和中医学,诞生了诸如“四大发明”等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众多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而且这时也开始利用蚕丝。

(5)民国科技成果扩展阅读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时中国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这时已经有了许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兴建,著名的有都江堰、郑国渠等。数学上确立了十进位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两宋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这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相继问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甚至医学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明朝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现了许多名家巨作。

清的科技有些傲人的发展,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学大量传入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竭力地在吸收西方科学成果。

民国初年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学术社团创立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系统地融合到了一起。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产生、1949年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使得中国科技研究的发展获得了政府的财力支持。

民国时期的枪械制造术、造船术、蒸汽技术、飞机技术都是海外留学学子在国内进行了技术尝试。

❻ 中国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

1、朝鲜战争的胜利

朝鲜战争指1950年6月爆发于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进攻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

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南非、埃塞俄比亚)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

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2、恢复联合国五常职位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

表决的结果是,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当电子计票牌显示出表决结果后,会议大厅迅雷般的掌声轰鸣,持续达两分钟之久。

不少国家的代表放声高歌,热烈欢呼,有不少人像过节一样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当然,也有人感到难堪和尴尬。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是一个辉煌的时刻,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值得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热爱和平、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感到自豪的时刻。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决议,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宣告“把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驱逐出去”。

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的事实已被联合国接受,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代表权问题从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都已得到公正、彻底的解决。

3、加入世贸

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进行了长达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中华民国是世贸前身——关贸总协定的创建国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因为政治对立的原因,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继续承认中华民国政府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法获得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国成员的身份。

在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会议推出2758号决议,即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上做出表态,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了合法地位,中华民国政府也不再出现在关贸总协定的列表之中,直到2001年,中国与中国台湾才陆续加入WTO。

4、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

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5、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

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

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6、澳门回归

指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葡萄牙共和国结束统治澳门的历史事件。

1985年5月,葡萄牙总统埃亚内斯应邀访问中国,同中国总理赵紫阳就解决澳门问题进行友好磋商。双方都认为解决澳门问题时机已经成熟。

访问结束后发表联合公报,双方决定将就澳门问题于1986年上半年在北京进行谈判。1986年6月,中葡在北京就澳门问题举行首轮会谈。

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❼ 新中国科学技术伟大成就。

新中国是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破烂摊子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恢复和建设的,到1952年在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和民主改革任务之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6年胜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上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生产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冲天干劲,尽管有曲折,但总的来看取得的成就是极其辉煌的。从1949年到1978年的近30年间,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望尘莫及的速度,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一、国民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长
国民经济生产总量的价值指标,依核算方法的不同可以有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等。其中,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为界来确定的全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在1978年以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很少有境外来华的直接投资,国内也很少向外直接投资,所以GDP和GNP两个指标在数量上大体相当,因而二者可以互相替代。我们即以社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两个主要指标来说明我国经济在30年间的大幅度增长。
1.社会总产值的大幅度增长。我国过去国民经济统计一直沿用以国民经济平衡为目的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MPS。按照MPS的核算方法,社会总产值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五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其中商业部门虽然属于流通领域,但由于包括有创造价值的仓储、运输等环节,实际又很难计算其价值,所以为便于统计,把商业部门的收入都纳入社会总产值之中。在这一含义下,以人民币计算(下同),我国从1949年到1978年的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即29年间增长11.29倍,年均增长9%。若以可比价格计算,社会总产值的指数以1952年为100,到1978年则为725.8,即由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6年之间,增长了6.26倍,年均增长7.3%。其中1958~1962年的“二五”时期,前两年是大跃进,后三年是困难时期,生产一度下滑,以致年均负增长0.4%,除此之外,其余各个时期每年平均都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在1953~1957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没的“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1.3%;1963~1965年在克服严重困难之后的恢复时期,年均增长15.5%,达到了最快的速度;在“文革”前期,即1966-1970年的“三五”时期,年均增长9.3%;“文革”后期即1971-1975年的“四五”时期,也达到了年均增长7.3%的水平。在社会总产值快速增长中,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尤为迅速。工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466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56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2倍,年均增长9.5%。
2.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SNA核算方法中的重要指标。我国改革开放后,为便于进行国际比较也使用这一指标,对过去的GDP则从国民生产净值中推算出来。根据张风波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一书推算的结果,我国的GDPl952年为680.9亿元,到1978年增加为3488.6亿元,增长4.12倍,年均增长6.5%。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远远超出了战后世界GDP每年平均增长的速度。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长速度在五六十年代为4.8%,70年代为3.4%,80年代为2.9%,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增长率60年代为4.9%,70年代为3.2%,80年代为2.6%,都比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增长速度低得多。而且我国在那30年还包括了3年困难时期生产一度绝对下降的情况,如果只看正常年景其增长速度就更高,即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1953—1957年的“一五”时期为8.88%,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为9.19%,1963~1965年经济调整时期为14.5%,1966~1978年的“文革”及其后的两年为6.62%。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1966~1978年期间,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其对经济的干扰,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6.62%,但仍比同期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高出许多,如同期美国为3.4%、西德为3.4%、加拿大为4.6%,只有日本稍高.为7.3%。
二、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
解放前,我国工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外国进口。建国后,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带基础上,全国工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3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2734.5亿元,年均新增94.29亿元。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1980年增至4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8年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从各个时期的工业生产总指数来看,以1952年为100,到1957年为228.6,年均增长18%;到1965年为452.6,年均增长12.3%;到1978年为1598.6,年均增长11.2%。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中,更可看出我国工业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各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钢在1953~1957年间为31.7%,1958—1965年的困难和调整时期也有10.9%,1966~1978年间为7.6%;同期发电量的增长分别为21.5%,17%,10.8%;同期原油的增长分别为27.1%,29.2%,18.6%;金属切削机床的增长分别为15.4%,4.4%,12.5%;内燃机(商品量)的增长分别为76.7%,19.1%,19.5%;纺织品的增长分别为17.4%,11.3%,4.6%;自行车的增长分别为58.7%,10.9%,12.5%等等。许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位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钢从1949年的第26位升至1982年的第4位,发电量从1949年的第25位升至1982年的第6位,原油从1950年的第27位升至1982年的第5位等。
在1949—1978年间,我国工业建没的伟大成就还突出表现在一大批重点工程陆续建成投产上。首先是从“一五”时期开始的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由限额694个项目组成的大规模建设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后来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项目,如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万吨级远洋货轮及5万吨远洋油轮,10万吨水力发电机组,百万伏高压标准电容器,武汉、南京长江大桥和三门峡等水利工程,以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批世界高科技产品都是在那个时候,甚至是在3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相继问世的。这一系列惊人的伟大成就,不仅在当时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而且为改革开放的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和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三线”建设的成就。所谓“大三线”,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到70年代扩大到一般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具体讲是指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区,都属大三线的范围。这既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的畸形片面发展的不合理布局,积极开发内地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是根据当时国际形势,为巩固国防需要而提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它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非凡胆略。启动这一工程正在“文革”期间。在当年,大批英雄的建设者们,满怀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闻风而动,迅速奔赴艰苦的大三线。大批建设人员从生活比较优裕的沿海大城市,远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施工困难、物资匮乏的“不毛之地”去建设、工作与生活。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到70年代已大体建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三线工业体系,仅以四川的情况来看,在十几年之间,即建起了以攀枝花钢铁厂为代表的300多个大中型企业,它们已成为四川省工业的主干。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基地,以川南为中心的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及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为中心的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的建设,为四川省以后整个的工业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今还在继续发挥其工业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骨干作用。大三线建设在改善我国工业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加强各族人民团结等经济政治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对国防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从最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侵略南斯拉夫和轰炸我驻南使馆可以进一步看出,帝国主义侵略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对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略,必须防患于未然,这样才不会吃大亏。如果没有当年大三线的战略决策,谁敢说帝国主义一定不会对我们动武呢?何况当年我们正处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之中,并已爆发过“珍宝岛”事件呢!因此,当我们已经安稳地享受了几十年和平生活的时侯,不能忘记其中有大三线建设的一份功劳。
三、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通过土改和互助合作运动,不断调整改善农业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来推动的。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推动下,全国农民经过3年在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的基础上,趁热打铁,随即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7年,全国已有97.5%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中有高级农业合作社75万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2%。
应当肯定,农业合作化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在开始的几年进行得也比较慎重,步骤也比较稳妥,满足了绝大多数农民热切期望依靠集体的力量,尽快脱贫致富的迫切要求,因而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原来估计,到1958年春季农村人口只有约一半加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0年可基本上完成半社会主义改造;1960年以后,再逐步分批分期地由半社会主义发展到全社会主义。但在实际上,这个计划到1956年底就基本上完成了,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过快,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当时的实际,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刮起了“共产风”,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在1960~1961年严重减产。然而,即使遇到这种挫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1959年以后及时不断调整政策,上下一心,迅速战胜困难,扭转了局面。1960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总结公社经验,加强公社建设》的社论指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其他一系列关于人民公社的批示中,进一步确定人民公社目前阶段要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规定公社的生产资料要实行“三级所有,生产队一级的所有权是基本的,公社一级所有权是部分的,而生产小队也应该设有一小部分的所有权”。1962年9月24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又通过了新修改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并确定这种制度至少30年不变;实行一乡一社,人民公社的组织可以是公社和生产队两级,也可以是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为了减轻社员负担,要求在今后若干年内,公社和大队一般不要从生产队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生产队干部的补贴工分要减少到占生产队工分总值的1%以内;强调人民公社的体制、规模及工作条例中的各项重大规定长期不变。人民公社组织在1958年产生之后,在实践中又不断进行调整,最后确定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这一基本框架上,实际是稳定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大体相当于一个村的范围。全国平均每个生产队约有30户,140多人,50多个劳动力。这比公社初建时的“一大二公”的特点显然已有很大改变,相当程度上适应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因而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战胜困难,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解放后,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指数增长的速度,以1952年为100,则1978年增至229.6,即26年间增至原来的2.3倍,年均增长3.25%。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通过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情况也可以说明我国在那几十年中农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现分别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类的增长情况来说明。
1.种植业的迅速发展。种植业是中国农业最主要的部门,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种植业包括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烟叶、糖料、瓜类、饲料、绿肥等的生产;广义的种植业还包括果树、桑叶、茶叶、林木等等的生产。改革开放前30年间狭义种植业各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是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如粮食从1949年的11320万吨增至1979年的33212万吨,增长1.93倍以上,年均增长3.78%;同期棉花从44.5万吨增至220.7万吨,增长3.96倍,年均增长5.68%;油料从256.4万吨增至643.5吨,增长7.14倍,年均增长7.5%;红黄麻从3.7万吨增至108.9万吨,增长28.43倍,年均增长12.3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宝中宝”的粮食,即使在1966~1976年的10年“文革”期间也是年年丰收,产量从1965年的19445万吨增至1976年的2863l万吨,年均增长3.94%。
2.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畜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后畜牧业恢复很快,到1952年牲畜总头数已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达到2.28亿头;“一五”时期结束时的1957年达32829.9万头,即“一五”时期年均增长7.6%。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增长速度。后来虽经历3年困难时期和10年“文革”,但总的来说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从1962年到1978年期间,牲畜存栏数从30481.9万头增至56511.9万头,即16年之间增长85%以上,年均增长3.9%以上。
四、其他生产建设的巨大成就
除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外,其他如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科教文卫等等各条战线在建国后的前30年间都在同步地蓬勃发展,成就辉煌。如交通运输业已从建国初期的极端落后状态发展成陆运、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初具规模的综合运输体系,其l}J铁路通车里程从1949年的2.2万公里增至1980年的5.19万公里,增长了1.36倍;同期公路从8.07万里增至88.82万里,增长了10倍,民航里程增长15.82倍;商业的发展虽然在当时因为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受到一定限制,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成就依然是很可观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952年的277亿元,增到1981年的2350亿元,共增长7.5倍。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方面的成就也十分显著,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极其落后的面貌。刚解放时,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不超过500人,各种新技术的研究几乎都是空白,全国大多数人都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而到70年代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并掌握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定的先进科学技术。“文革”前的17年中全国培养了正规的大学和专科毕业生155万人,另有函授、业余大学毕业生近20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296万人,基本上满足了各方面的需要,其中绝大多数现在都已成为各方面的业务、技术骨干。

❽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内说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容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 原 子 弹 装置爆炸成功
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
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
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
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
神州五、六、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❾ 民国时期3个著名的科学家级成就

1.侯德榜制碱;
2.中央研究院成立;
3.山西工业试验所成立

阅读全文

与民国科技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