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基本观点

成果基本观点

发布时间:2021-02-04 05:13:50

A. 成就动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成就动机理论是研究人的需求和动机,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如今专有两个
成就动机理论属
比较著名的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
成就动机是一个个体追求着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或者在追求自我价值的时候,通过方法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的体现,同时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活动,思考方式,并且是一种长期的状态。[1]

B.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理论成果的 5个理论观点是什么

1.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刚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就特别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比这是第二次结合,以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毛泽东要求全党要“以苏为鉴”,要独立思考
毛泽东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海文考研他指出,“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3.《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理论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和主张
1956年4月毛泽东作的《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应遵循的的基本原则;海文考研提出了对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进行改革的初步设想,明确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并扩大企业自主权等,讲话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
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如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等。
5.毛泽东提出了有关政治建设的重要主张
1957年8月毛泽东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海文考研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
6.在党的工作重心方面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向全党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1958年,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综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和主张,为后来党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C. 成就需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

成就需要理论,又称“三种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是指争取成功、追求优越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D. 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几种每种具体指什么

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几种?每种具体指什么?
答题内容:
中小学教师在结合本职工作完成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之后,就要对整个研究过程做一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概括反映研究全过程和所获得知识的书面材料,以便向他人提供必要信息,达到相互交流、促进发展的目的。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形成文字就是对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
中小学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研究的任务不同,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样,但主要还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这样既有利于成果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更有利于成果的保存与继承。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有两大类:一类是教育科研报告,另一类是教育科研论文。
(一)研究报告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活动中为了检验某个教育理论或假设,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索,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如实地描述和记录研究成果所形成的书面报告就是研究报告。教育研究报告是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结果或进展的文件,是报告情况、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献,是教育工作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其突出特点是用事实和数据来说明和解释问题。它是教育研究者广泛使用的一种文体。根据教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不同,研究报告也有不同,可以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二)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教育研究者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对于特定的教育问题、现象、文献或理论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和探讨,得出新结论、提出新观点、做出新解释、进行新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它是以阐述对某一事物、问题的理论性认识为主要内容,要求能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体系,并做出解释和论证。这类论文用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一般应用于理论性研究成果。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述严密,清楚地展示理论观点和体系的形成过程。
(三)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的比较
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表述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 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在内容要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一般来说,论文比较简洁精炼,它仅仅突出表达一项研究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论文含有新的见解或形成新的解释、新论点、新理论,没有一般研究过程的叙述,也没有过多的具体材料;而科研报告则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的重要过程、方法和环节都写进去。
2. 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在创新性方面存在差别
在创新性方面,学术论文必须在充分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理论,以补充已有研究的不足,纠正流行说法偏差,填补研究的空白,达到现有研究的新高;而研究报告则注重陈述研究过程的事实和数据,说明问题,不一定必须要有创新性观点的形成。

E. 四,该成果哪些观点可能或已经引起

必要性:1统一祖国,结束实际分裂状态,
2打通祖国的南大门,更方便国家维护南海权益
3警告国专内外妄图分裂我国属的阴谋永远不会得逞!
可能性:微乎其微!
1国民党势力不同于几十年前,岛内分裂成两大阵营,另一大阵营是台独势力,国民党已不能全权代表台湾;
2台湾岛内新生代人对祖国感情甚微,已经没有老一辈思乡之情;
3中国人固有的面子问题和两党的夙怨,面对曾经是自己小弟的人以大哥的身份来和自己这个本是大哥的人平等谈判,但是结果却要自己这个大哥听从原先的这个小弟的话,虽然知道自己确实就已经剩下那么点实力了,可心底里还是不舒服,不痛快!两党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又分歧严重,只是没有公开多少而已,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
4台湾岛内没有能够有魄力解决问题的人存在,无法达成协议!

F. 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

立论的主要依据是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版面分析和思考。这个项目证明权是值得研究的。

简而言之,需要研究的原因和内容。这样,项目评审专家就可以作为衡量申请人对该领域的了解程度、相关知识水平和选题的科学依据。因此,申请人在撰写论证依据时,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广泛的研究。

立论依据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并列举相关参考文献。文献应当涵盖研究领域发展的各重要阶段的成果及发展方向。这些文献是论证的主要科学依据。

(6)成果基本观点扩展阅读:

立论依据的思路:

申请书应详细说明课题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目标。对要论证的研究思路、研究重点、技术难点、实验手段和观点进行了逻辑梳理和清晰说明。使评审专家对项目的突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仅从研究的重要性,而且从研究能达到的学术水平来理解和识别项目的价值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阐明其原因,表明自己的态度是提出论点。换句话说,论题是一个论点,它使用充分而有力的证据来直接证明一个论点的正确性。

有时候,争论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的。议论文是讨论的焦点,无论写什么样的议论文,都要做一个议论文,驳倒别人的论点也是建立自己的论点。

G.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是这样定义科学发展观的: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H. 科技成果有哪些类型

科技成果可分为三大类型: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8)成果基本观点扩展阅读:

科技成果的基本成就: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1]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在新的时期,为了明确认识,把“科技成果”分解为“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两部分,并把“软科学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围之外。

I. 论文开题报告上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

1、基本思路是对论文内容进行基本的总结,着重研究过程。

2、基本观点是论文结构的一个部分。是对论文内容的分条概括,强调总结归纳。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

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9)成果基本观点扩展阅读:

开题报告的内容撰写: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1、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立论依据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

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3、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条件分析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J. 主要观点

(一)认为索伦山和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相连,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缝合线,闭合于中晚二叠世。板块活动是由北向南推进的,但有不同意见

西拉木伦河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赤峰市北约120km,沿着这条河存在着一条相当规模的深大断裂,在河的北部杏树洼、柯单山、五道石门、黄梁岗、二八地、天山、九井子一带发育一条NEE向断续延伸180km的蛇绿岩带。黄汲清等(1980)、王鸿祯(1982)、李春昱、王荃(1983),根据断裂两边晚古生代地层的明显差异和区域地层的发育状况把西拉木伦河视作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相碰撞的缝合线。李春昱等(1983)把西拉木伦河与其西的二连浩特、索伦山北侧、蒙古南缘至东准噶尔的克拉美丽山一线认作是一条晚古生代晚期的板块缝合线,并把甘肃北山南缘和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一带二叠纪洋壳残块作为华夏古陆和安加拉古陆碰撞以及其间古海洋盆地最后封闭的遗迹,还把这次碰撞当作形成现今亚洲大陆构造轮廓的基础。同时,胡骁(1983)、唐克东(1992)基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华北板块北缘温都尔庙地区发现的蓝片岩,也将其解释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碰撞造山的标志,据此也将温都尔庙—白乃庙一线归于两大板块缝合线位置。樊志勇(1996)、王玉净等(1997)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杏树洼蛇绿岩带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放射虫11属、9种、1相似种、4未定种及伴生的1个台型牙形类Mesogondolella sp.。这个动物群的时代最有可能是Guadalupian中-晚期的,确定其形成时代为中二叠世,以中晚期可能性最大。认为这个时间可能是蛇绿岩带形成和蒙古洋最后封闭形成缝合线的时间。该蛇绿岩带应属于华力西期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同时在蛇绿岩蚀变玄武岩中采取同位素样品做锆石U-Pb一致线年龄为344.6Ma(地矿部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测试),为早石炭世。因此确认杏树洼一带也存在着形成于石炭纪的洋壳“残片”。根据上述微体化石的发现及同位素年龄的测试结果,认为西拉木伦河北侧不仅存在着早古生代的洋壳,同时也存在着晚古生代的洋壳。石炭纪洋壳“残片”的发现并非代表板块缝合时间,恰恰是本区古大洋存在的证据。根据上述讨论,并结合前人指出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南、北两侧晚古生代建造与古生物群存在差异认为西拉木伦河断裂是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的缝合线,其北部蛇绿岩带不是属于中朝板块北缘,而是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造山带的一部分。结合其北部的贺根山蛇绿岩套内硅质岩中发现属于晚泥盆世的放射虫化石Entactinia sp.,Entactinosphaera sp.等,自北向南,蛇绿岩带形成时间有逐渐变新的趋势,推测板块活动也可能由北向南推进的这一观点将索伦山与西拉木伦蛇绿岩带相连,同此前有关本区槽台界线的认识基本一致。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王道永等(1998)再结合区域地质、古生物地理、古地磁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划分了内蒙古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并反演了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图2-12)。认为西伯利亚古陆块(地台)和中期-塔里木古陆块(地台)在新元古代已形成,两者各峙一方,分别控制着中国北部的地质构造发展演化。两者地理位置相差甚远,其间为“中东亚洋”所阻隔,其位置大致位于延吉、林西、白云鄂博、居延海一线。当时大洋宽度可达3000~4000km(殷鸿福等,1988)。在西伯利亚古板块的南缘发育有众多的离散性地体,它们残留于“中东亚洋”北域。围绕这些地体(或微板块)边缘和地体之间发育着一些地方型地槽(海槽)———额尔古纳地槽、兴安地槽和内蒙古中部地槽等,这就是新元古时期的基本地理面貌和构造格局。

在此基础上,随着南部中朝板块的向北、北部西伯利亚板块的相对向南运动,“中东亚洋”板块向西伯利亚陆块发生俯冲,大洋逐渐缩小至关闭,使“中东亚洋”北部的这些离散型地体(微板块)逐个拼贴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这种拼贴和增生作用出现于新元古—古生代期间,并可划分:①兴凯期———德尔布干断裂带俯冲、喜桂图旗地体拼贴和额尔古纳褶皱系(造山带)的形成;②加里东期———鄂伦春-头道桥俯冲带的形成与活动;③华力西早—中期———东乌旗早华力西褶皱系的形成、喜桂图旗弧后盆地的扩张和东乌旗地体拼贴;④华力西晚期———内蒙古中部地体拼贴、“中东亚洋”关闭、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板块的对接碰撞4个拼贴作用阶段。与前述不同的是,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大洋板块均是向北俯冲的。通过这几个阶段的俯冲拼贴作用,位于南北两大陆块间的“中东亚洋”关闭,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塔里木板块对接碰撞形成横亘于中亚北部的西拉木伦-居延海-康古尔塔格-依连哈比尔尕-裴伟线混杂蛇绿岩带。至此,南北两大板块结合成统一的欧亚板块(图2-12F)。

(二)认为索伦山和贺根山蛇绿岩带相连,并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最终缝合带,古大洋板块向南俯冲,最终闭合于泥盆-石炭世之间

何国琦和邵济安(1983)根据西拉木伦河北部蛇绿岩带硅质岩中发现的某些微体化石等认为蛇绿岩形成的时代是早古生代,为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同时还认为华力西阶段的蒙古洋和华力西末期蒙古洋封闭而形成的缝合线应位于艾力更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以北。1987年,李锦轶也在西拉木伦河北部蛇绿岩带林西二八地硅质岩中发现放射虫,在柯单山和五道石门硅质岩中找到藻类,并通过与温都尔庙蛇绿岩带硅质岩及南方牛蹄塘组中化石群面貌相近而提出,西拉木伦河北侧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早期,很可能不晚于奥陶纪,而且可能在早古生代末期构造侵位于中朝板块北缘。由此得出结论,西拉木伦河一带不存在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最后缝合线,其缝合线则位于该蛇绿岩带以北与贺根山蛇绿岩带之间。

图2-12 内蒙古东北部构造演化模式图(据王道永等,1998)

梁日暄(1994)对研究区及区域上所发现的索伦山、贺根山、温都尔庙和柯单山(西拉木伦)等蛇绿岩系统对比研究后认为:索伦山蛇绿岩带形成于中石炭世或更早一些;贺根山蛇绿岩带,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1975)所作两个纯橄岩全岩K-Ar法年龄均为346Ma,斜辉橄榄岩为380Ma。应形成于中泥盆世—下石炭世。温都尔庙蛇绿岩带形成时代为600Ma左右,而唐克东(1992)测获得温都尔庙地区的蓝片岩40Ar/39Ar年龄为446±16Ma,大大新于以上年龄,但仍比贺根山蛇绿岩带的年龄老。柯单山(又称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据冶金部天津地质研究院陈森煌口头报告(1987),本带辉长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570~600Ma,应形成于早古生代早期。另外,陈森煌等(1991)还认为,西拉木伦蛇绿岩形成年代为665±46Ma。根据上述资料,梁日暄指出由于没有发现比索伦山-贺根山蛇绿岩带时代更新的蛇绿岩,故可以认为本蛇绿岩带是中朝古板块和西伯利亚古板块最后对接的缝合带。位于南北两条大蛇绿岩带之间的一些小蛇绿岩块,其成因可能是由于大的逆冲断层从增生地体下面带上来的,而不是古洋壳俯冲作用的产物。由于构造破坏强烈,岩石组合不全,对其成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显然,这一观点认为西部索伦山蛇绿岩与东部贺根山蛇绿岩带在区域上是相连的。这一认识与曹从周等(1986)通过对贺根山蛇绿岩和区内沉积建造和火山活动分析,认为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缝合带位置介于东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之间,即贺根山蛇绿岩可作为两大板块缝合带的标志一致。

包志伟等(1994)特别对贺根山地区蛇绿岩稀土元素和Sm-Nd同位素展开了详细研究。认为贺根山蛇绿岩Sm-Nd同位素体系(143Nd/144Nd)初始值为0.51256±3,εNd(t)为0.7±0.6,Sm-Nd等时线年龄为403±27 Ma,年龄比梁日暄(1994)给出的略早。同时认为,该带受后期改造程度很低,各类岩石有强烈的亲缘关系和较一致的钕同位素组成。清楚地表明蛇绿岩起源于亏损型上地幔,无明显地壳物质的混染,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而西拉木伦蛇绿岩形成年代为665±46 Ma(陈森煌等,1991),远早于贺根山蛇绿岩,区内亦未见更年轻的蛇绿岩出露,所以两大板块缝合带应在贺根山一带。成于大洋盆地环境的古洋壳随着蒙古洋的闭合,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间发生陆-陆碰撞作用,保留在两板块缝合线上的洋壳残片成为现在的贺根山蛇绿岩带。西拉木伦蛇绿岩带很可能只是一次碰撞事件的地质记录,而贺根山一带更有可能是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最终碰撞缝合的位置。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邵济安(1998)按照板块构造学术观点,依据古陆壳基底特征、元古宇—古生代各阶段建造类型、生物区系以及蛇绿岩组合的分布及其构造特征,详细划分了内蒙古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3个一级构造单元和华北地块、华北北部大陆边缘和华北西部大陆边缘3个二级构造单元以及多个3级构造单元。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分界线位于二连浩特—贺根山一线,即著名的贺根山缝合带。并讨论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

(三)认为华北地块北部地区同时存在不同地质时代的两条甚至多条缝合线。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结合带应在更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带。本区的洋壳向北俯冲,并具有复杂的演化过程

Enkin et al.(1992)通过古地磁研究证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最后拼合是沿蒙古-鄂霍茨克带在中生代完成的,该带以南还有一个蒙古微板块。其与华北板块之间的构造格局和拼合过程尚不明确。但在华北板块与蒙古微板块之间可能至少存在两条时代不同的缝合线。南带由胡骁等(1990)、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1)、唐克东等(1992)等建立,位于武艺台向东经温都尔庙到图林凯一线,以发育变基性火山岩、泥硅质岩和混杂岩(南带温都尔庙群)为特征。多数人将其视为典型大洋蛇绿岩,时代归于早、中寒武世。北带由沈保丰(1981)、王荃等(1991)、邵济安(1991)等建立,位于二道井向东经苏尼特左旗南部、阿巴嘎旗到锡林浩特一线。将构成北带主体的下部绿片岩组合,上部含铁石英岩、石英片岩和变质砂岩组合归为温都尔庙群(北带)并与南带温都尔庙群对比。发现上泥盆统色日巴彦敖包组不整合于该北带岩系之上,认为时代应属早、中泥盆世,提出北带温都尔庙群是晚古生代俯冲大洋壳残片,并将该区出露的华力西期花岗岩作为岛弧岩浆建造,从而建立了晚古生代沟-弧-盆体系。

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填图队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南部地区开展了2幅1∶5万填图工作。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徐备等(1997,2001)和徐备(1998)根据苏尼特左旗地区两幅1∶5万地质调查结果,对苏尼特左旗南部地区温都尔庙群的组成、温都尔庙群的沉积环境及其构造意义、及其解体后的构造混杂岩带和苏尼特左旗蓝片岩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它们的空间配置关系,恢复了一个近EW向延伸的俯冲-碰撞造山带,其俯冲部分为华北板块北缘;仰冲部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可分岛弧闪长岩带和同碰撞花岗岩带,界于其间的是缝合线混杂岩带和不整合于其上的磨拉斯盆地。指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中古生代造山带演化分为:①俯冲时期(500~400 Ma)和②碰撞时期(400~320 Ma)两个时期(图2-13)。在徐备等的早期(1997)文献中甚至将该带看成是华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磁)缝合线,但后期认为其是南蒙古微板块和华北板块北缘的缝合带(之一)。

张臣等(1997,1999,2001)、吴泰然等(1998)等在上述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北带沟弧盆体系的演化过程。将北带温都尔庙群解体为古元古代宝音图群、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和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堆积,认为宝音图群为华北板块北部陆缘拉张解体阶段源自结晶基底的裂解古陆块。中、新元古代温都尔庙群及赋存在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堆积中的超镁铁岩、基性火山岩和硅质岩的洋壳组合代表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陆缘拉张解体阶段的拉张过渡壳。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本区构造体制由拉张转化为挤压,苏尼特左旗南部出露的蛇绿混杂岩带以及大量的蚀变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代表本区晚古生代会聚阶段的挤压性过渡壳。

图2-13 造山带构造演化示意图(据徐备,1997)

由此可以看出,早古生代,华北地台北缘在拉张构造体制下形成南、北两个陆间小洋盆。南部陆间洋盆以西拉木伦河、柯单山和温都尔庙蛇绿岩为代表(何国琦等,1983),是在早古生代闭合的。北部陆间小洋盆以二道井—交其尔—红格尔一带出露的超基性岩和基性火山岩为代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本区构造体制由拉张转化为挤压,北部陆间洋盆逐渐消失并演变为一向北俯冲的沟-弧-盆体系,其岛弧建造发育在由锡林浩特杂岩、艾力更庙群、宝音图群和温都尔庙群组成的内蒙中央地块的南缘,苏尼特左旗南部出露的大量蚀变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其U-Pb锆石年龄为418~326 Ma,代表了这一俯冲事件的岛弧岩浆建造(张臣等,1997)。查干乌拉蛇绿混杂岩的超镁铁岩块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409 Ma(北大填图队,1993)。该蛇绿岩被晚泥盆统色日巴彦敖包组不整合覆盖,表明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早中志留世,于晚泥盆世前发生构造侵位。本区乌勒图-乌兰呼都格-查干乌拉蛇绿混杂岩带正是晚志留—早、中泥盆世北部陆间洋盆俯冲消减,内蒙中央地块与华北地台北缘碰撞作用的产物。也可以说北带是在晚古生代早期闭合的。持上述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北带的沟-弧-盆构造体系中,缝合带在苏尼特左旗南部通过,并向北东与贺根山蛇绿混杂岩带相连。

与前人观点不同,张臣等(1997)认为,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俯冲消亡,并经历了短暂的造山作用(形成前陆盆地并堆积了滨浅海相磨拉石建造,同时伴有同碰撞期花岗岩产生)后,晚古生代(中石炭世—早二叠世)进入造山后的陆内伸展作用阶段,曾发生过造山后伸展作用(发育大量火山岩,火山岩碱质含量高,碱质成分中Na2O>K2O,且显示双峰式分布特征;碎屑岩成分熟度和结构熟度降低)。

苏尼特左旗南部的这一缝合带(俯冲-碰撞带)和沟-弧-盆体系的确立及构造演化的界定,反映了介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古大洋演化的复杂性。

(四)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的模式。但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最后缝合于贺根山蛇绿岩带或者尽管洋壳俯冲有先有后,但以贺根山和温都尔庙西拉木伦蛇绿岩带为代表弧后盆地几乎同时消亡,洋盆可能存在双向俯冲。这一观点似乎倾向于华北和西伯利亚板块最后于中蒙边境地区消亡

Dobretsov(1995)在讨论古亚洲洋的打开和演化时指出,作为中亚造山带形成背景的古亚洲洋,大约在900 Ma前开始张开,大规模扩张在750~700Ma,700~600 Ma达到扩张的高峰。其间还经历了若干微陆块之间、微陆块与南北两大板块之间的碰撞,直到石炭纪最终封闭。肖序常等(1992)、唐克东(1992)、何国琦等(1994)、洪大卫(1994)更认为即使在大洋发育的鼎盛时期,也只有小洋盆的性质,呈现出一种多岛小洋盆的构造格局。

高计元等(2001)认为研究区区域上存在3条蛇绿岩带,即贺根山、温都尔庙和白云鄂博。其形成时代依次为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和中新元古代,具有从南向北,由老逐渐变新特点。结合区内识别出的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空间配置,深入研究后认为,该区并非是简单由贺根山和温都尔庙蛇绿岩带所代表的两次威尔逊碰撞旋回所形成,而是微大陆和火山岛弧的多次分裂、多次的弧后盆地消减衰亡、俯冲和碰撞而成,并提出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的模式,即该地区存在一个微大陆(华北),3条火山岛弧(白乃庙、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二连浩特-锡林郭勒)和3条弧后盆地(白云鄂博、温都尔庙、贺根山弧后盆地),它们在演化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和消亡。其演化顺序是:古元古代以前为一个微大陆,即华北微大陆和边缘海组成。在中、新元古代(?)时华北微大陆发生裂解形成白乃庙弧和白云鄂博弧后盆地,同时在华北微大陆上(西部)还形成了狼山-渣尔泰山裂谷系。在元古代的晚期到早古生代的早期,白云鄂博盆地南北两侧分别俯冲于华北微大陆和白乃庙岛弧之下而消减衰亡,白乃庙弧和华北微大陆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微大陆,在白云鄂博盆地消减过程中,分别在华北微大陆的北缘和白乃庙弧上形成花岗岩和火山作用。古生代早、中期白乃庙弧发生裂解形成温都尔庙盆地和苏尼特左-锡林浩特火山弧。古生代晚期苏尼特左-锡林浩特弧发生裂解,形成贺根山弧后盆地和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火山弧,与此同时温都尔庙盆地衰萎并消亡。到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由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微大陆发生碰撞才最后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陆。由前寒武纪晚期至晚古生代造山带组成内蒙古中西部克拉通地壳是由类似于东亚新生代活动岛弧系和碰撞带的发育方式演化而形成的。

尚恒胜等(2003)认为白乃庙火山岛弧向西可延伸到白云鄂博地区,白云鄂博地区乌德火山岛弧岩系及其南侧的构造混杂岩带的确定,充分表明内蒙古中部白云鄂博地区的早古生代弧-盆构造体系是构成南蒙古洋板块与华北板块俯冲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古蒙古洋板块是向华北板块下插俯冲的,沿华北板块北缘形成一系列单型火山岛弧链,如白乃庙火山岛弧和乌德火山岛弧的形成,导致在大陆一侧构成边缘海。由于俯冲作用在乌德火山岛弧南侧受阻导致,乌德火山岛弧南侧形成仰冲,使大量不同时代性质的构造岩块推挤在一条狭长地带,于晚奥陶世到早中志留世形成乌德构造混杂带,早古生代弧盆构造体系演化结束,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陆缘增生带诞生。他认为,该区的弧盆构造体系及构造混杂带内蒙古中部地区早古生代局部的板块活动特征的反映,但与区域上古蒙古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有着直接的联系。贾和义等(2003)亦认为,乌德缝合带位于华北地块和北缘增生带之间,显示早古生代属于典型的沟-弧-盆体系。与碰撞造山作用同时,形成区域性构造混杂带。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资料表明,造山作用发生于加里东期。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的洋壳俯冲和向北的陆壳仰冲,并伴随右旋剪切滑移运动(图2-14)。上述研究从一定侧面实际上支持了多岛海构造演化模式。

图2-14 达茂旗北早古生代洋壳及洋壳消减演化模式图(据贾和义等,2003)

(五)软碰撞、弱造山模式。南蒙古洋是一个典型的包含了大量古地体(或称老陆壳碎块)的有限扩张的陆间洋盆,俯冲作用的规模和时间也都是有限的。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的对接具有“软碰撞、弱造山”特点

洪大卫等(2000)在研究兴蒙造山带内出露的花岗岩同位素地质特征并讨论大陆显生宙垂向生长的问题时,指出南蒙古洋是一个典型的包含了大量古地体(或称老陆壳碎块)有限扩张的陆间洋盆。以此为背景形成的造山带经历了由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碰撞拼合再到后造山构造塌陷和拉张等若干个阶段,其一个显著特点是广泛发育古生代—中生代的花岗岩,岩浆活动由俯冲型到碰撞型,最后变为拉张型。研究表明,不管什么时代的花岗岩,也不论属于什么构造背景和何种类型(I、S、A、M),均显示出εNd(t)为正值的特点和年龄的Nd模式年龄(tDM)。花岗岩的Nd模式年龄同由蛇绿岩和岛弧杂岩记录的古亚洲洋扩张的时间基本一致。这些资料在证明了花岗岩的物质来源以地幔为主,板内岩浆活动可能是大陆生长的一种重要过程,以及垂向生长同水平生长一样,至少从新元古代至显生宙,都取得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了导致古洋闭合的俯冲作用规模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因为与俯冲作用有关的这类花岗岩在该区仅占极小的一部分。

邵济安等(2002)内蒙古火成岩Sr-Nd同位素特征及成因的角度讨论了这一问题。邵济安等认为,连接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塔里木板块的中亚-蒙古造山带所代表的古亚洲洋涉及范围很广,而且其间夹杂许多微陆块,根据不完全相同的演化历史可将古亚洲洋分成古亚洲洋(Ⅰ)、古亚洲洋(Ⅱ)、古亚洲洋(Ⅲ)、古亚洲洋(Ⅳ)。本区所涉及的是其中的古亚洲洋Ⅲ,即南蒙古洋。这个南蒙古洋也是一个典型的包含了大量古地体(或称老陆壳碎块)的有限扩张的陆间洋盆。在中蒙接壤的板块缝合带两侧并没有发现大量典型的岛弧型过渡壳,表明俯冲作用的规模和时间也都是有限的。因此该地区没有经过过渡壳阶段,直接从洋壳过渡到陆壳。作者曾将这种板块对接的现象概括为“软碰撞”。这一切暗示南蒙古洋的洋壳在大陆板块对接过程中并没有彻底消亡回到软流圈中,有相当部分仍然残留在壳幔过渡带。这是该造山带一个具普遍意义的现象。正是这一壳幔过渡带的存在为本区高Nd低Sr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火山岩和花岗岩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六)关于中新生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对本区中新生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的研究也颇为深入,但相对于前中生代而言,争论要小一些。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在前中生代地质构造基础上进行的。从上述诸多的观点可以看出,到古生代末期,要么早先存在的古亚洲洋(界于北部西伯利亚和南北华北板块之间),要么南蒙古洋(界于北部蒙古微板块和南部华北板块之间)均已关闭,本区进入了陆内演化阶段。对于后一种认识而言,由于对于南蒙古洋闭合时间的认识不完全一致。传统的沟-弧-盆体系认识最终闭合发生在晚古生代,而徐备、张臣等则认为南带缝合于早古生代早期,北带缝合于晚古生代早期,此后即全区进入陆内构造作用阶段,并在晚古生代还发生了(造山后)陆内伸展活动。也就是说本区进入陆内活动阶段的时间可能更早。此外,虽然南蒙古洋已经关闭,但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仍未对接,其中还有蒙古-鄂霍茨克洋存在。据研究,该洋盆的最终闭合可能要延迟到中-晚侏罗世才碰撞闭合(孟庆任等,2002)。这种情况的存在实际上表明了中生代早期本区可能处在完全不同的区域构造环境之中。

由于古亚洲洋在古生代末期的完全闭合,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通过介于其间的增生型宽阔造山带而连接在一起,整体进入了陆内构造作用阶段,在区域上仅其东部有巨大的太平洋板块活动对其有重要影响。即从古亚洲近EW向构造体系转换为太平洋NE向构造体系。也就是说从中生代开始,本区进入了欧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阶段。这是目前人们关于本区中生代及其以后区域构造演化的主体认识。例如Zhou等(2003)、邓晋福等(2003)认为,本地区从中生代开始广泛发育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大兴安岭中生代岩浆活动带)与古亚洲洋的演化没有关系,而是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地质事件记录。

另一方面,当其北部还存在有蒙古-鄂霍茨克洋时,显然在该洋闭合之前,本区会同时受到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东部的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共同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在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前,其对于本区的影响大于东部的太平洋板块,而在中生代后期,随着该洋的闭合而让位于太平洋板块。

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兴蒙造山带从早中生代近EW向开始到晚中生代大兴安岭NE向构造-岩浆岩带的崛起均与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体制下的岩浆活动无关,而是大陆岩石圈内部伸展背景下幔源岩浆积极参与地壳演化的证据(邵济安等,1999)。例如,洪大卫等(2000)将中生代早期的规模巨大的构造-岩浆活动通常被解释为板内构造活动现象。例如沿着中蒙边界的兴蒙造山带出现了大量三叠纪的碱性花岗岩,火山岩和花岗岩都具有高Nd低Sr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伸展性质的构造背景,它们不属于兴蒙造山作用的产物,表明其是陆壳垂向增生的结果。邵济安等(1999)、邵济安等(2002)将其看成叠加于古生代造山带之上的上叠型构造岩浆岩带。他甚至将中生代崛起的大兴安岭(以NNE走向叠加在NEE走向的兴蒙造山带上,火成岩具高Nd低Sr特点,不具有典型的挤压造山作用特征)构造-岩浆岩带也看成是大陆地壳底侵导致伸展造山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区域太平洋板块俯冲的产物。

阅读全文

与成果基本观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