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饶毅回国研究成果

饶毅回国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1-02-01 18:39:17

A. 北大饶毅有什么实际贡献

研究神经分子行抄为学,在顶级袭杂志(Cell,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过很多好文章,按学术成就足以评上院士,是“无冕之王”,但因其个性独立,揭露中国学术圈的问题,被老一辈学术圈人士反感,认为他“拿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认为他自己就是既得利益者,还说三道四。
那次来我们学校讲座,发现饶毅真的很有人格魅力,很和蔼,很幽默,做的研究很有意思,说得话也是有理有据,根本不像大家想像的咄咄逼人的那种。
因为他们研究的是性和暴力的神经分子基础,也就是研究是什么样的分子机制导致了人类的性和暴力倾向,他调侃说自己的实验室是果蝇的好莱坞,天天看果蝇表演性和暴力。
有兴趣可以看一下下面的链接,施一公如何评价饶毅:
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celebrity/106480.html

B. 看看大牛饶毅是怎么评论nature communication的

中国科学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多大差距?饶毅语出惊人:“就生命科学领域而言,相对水平低于美国1910年水准。那年,摩尔根发表了对果蝇白眼突变分析的论文,一个学科——遗传学的重要部分在美国被奠定,我们迄今没有这样的成果,没有这样系统性的学科建树。”

在中国的论文数量上,饶毅做了一回说破“皇帝新装”的人,指出国内出于“论文崇拜”、“国际期刊崇拜”,竟供养了大量“傍名刊”的国际骗子。最近有英国《自然》杂志集团下的一家媒体提出一个“妙论”,说中国科学论文发表量是世界第二,相应地证明中国科技水平世界第二。

饶 毅表示:“实际上,英国杂志《自然》为了赚钱。近几年出版了一本《Nature Communication》的杂志,这份杂志明确表示,凡是没有造假的 文章都可以发表。还有前几年另一家国外出版社出版的《Plos One》,这些以版面费牟利的杂志,收到大量中国投稿,所以短时间内,大量来自中国的论文 发表在nature集团的杂志上,发表量急剧升高。国内有些机构、部委竟将发表在这样刊物上的论文计算在有关统计中,nature这样宣传就是吸引你们来 发表。”

饶毅其人 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回国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 Elsa 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先后协助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 所、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04年起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2007年9月全职回国。

C. 求最新的中国科研成果。今年的,

袁隆平爷爷的超级稻子。哎就差没得诺贝尔奖啦,他的这可超级杂交水稻已经破吉斯尼世界记录啦。求采纳!!!!!!!!!!!!

D. 饶毅教授建议“重复实验”,用实验数据说话,你支持吗

非常羡慕搞科研的人,虽然科研之路不好走,但是科研工作人员的报酬是很高的,不少的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为国家科教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之所以说科研之路并不好走,这也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条道路上充满棘刺,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甚至还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学术作弊亦或是实验数据造假。

如何防止学术作弊或造假?

在学术界或者科研界,在监督不到位的地方,可能会存在一些作弊或者造假的不好现象,首先,这也就要求相关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更好的监督机制,落实好主体人的相关职责。

其次,那就是一些搞科研的人才要懂得约束好自身的行为,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科研人才要懂得遵守自己所处行业内的相关规定,不要去做一些违反规则或者制度的事情,更是不能够为了获得个人的利益而去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或者是科学研究成果。

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发表观点和看法。

E. 饶毅对华大基因的质疑,有哪些是合理的

曾经被饶毅成为“流氓企业家”的华大基因杨焕明昨天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以下是饶毅当年的博客节选:
我认为杨焕明是企业家,因为迄今看来华大基因公司运行了多年,好像企业(至少表面上)是成功的,所以,称之为企业家,是一种褒奖,因为在我的词典里企业家高于商人。当然,我不说他是科学家,这一点其他人会有不同看法,因为大家对什么是科学家有不同标准。如果发过论文就是科学家(英文的科学家用法),那么杨焕明也算科学家,如果做了比较好的科学才是科学家,杨焕明就不是。什么是比较好的科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学生(和华大的青年员工)不妨知道杨焕明的模式并非大家都认可为科学家。DNA测序方法是外国发明的、仪器是美国生产、试剂是美国的,具体课题无需很多ideas,用中国的大量的钱(包括初期用地方政府的钱)、用中国廉价劳力,大量测序,是否算好的科学,生物学界很多人自有看法。所以,认为杨焕明不是科学家,恐怕不是我一人。不过,是不是科学家并不重要,争论也无所谓。

---- 以下是 2013-07-26 原答案 ----

我没有内幕,仅就题主问题中的第二点而言。
-论战二:华大只会拿别人的 idea 做学术吗?2012 年底,Nature 杂志评选了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华大基因(BGI)执行院长王俊(Jun Wang)入选。

三年前在 Nature 上有一篇介绍华大基因的文章,面对 Nature 杂志的采访,王俊坦陈“我们是肌肉,我们没有大脑(we are the muscle, we have no brain)”。个人感觉说出这样的话需要很强的自信,他们是充满野心的。2010 年华大基因购买了 128 台 Ilumina 公司生产的 Hiseq 2000 测序仪,据说该仪器的目录价格为每台 69 万美元。2012 年华大基因又斥资 1.18 亿美元收购了与 Ilumina 竞争的测序公司 Complete Genomics。

从纯粹的科学贡献来讲,如果真如王俊在题主引用的“论战”中所言,糖尿病微肠道菌群与癌细胞单细胞测序等工作是他们自主完成的,他当之无愧可以算是杰出的科学家。癌细胞单细胞测序的工作都发表在 Cell 杂志上,见这里和这里,我没有看完全文,不好直接判断工作的意义。但从作者单位来看,通讯作者的单位都是华大基因(BGI),共同第一作者排在前几位都是 BGI 的,但都有一位第一作者属于别的单位。这两位特殊的共同一作的单位都是医院,也许是因为他们提供了癌细胞来源,或者提供了部分 idea,但我个人倾向于判定主要的科学贡献属于 BGI。Nature 在前述报道中也强调,2012 年华大基因主导了他们自己的原创工作,其中就包括这两篇 Cell 文章。

Nature 的报道援引哈佛大学 George Church 教授的话说,“1999 年 BGI 的测序能力占全世界的 1%,现在已经达到了 50% 以上”。华大基因今年一共参与发表了 100 多篇论文,其中大多是 Cell, Nature, Science 文章。尽管如此,Nature 指出华大基因 2012 年最主要的进展在于将基因组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比如 9 月份与盖茨基金会签署的关于农作物与传染病的合作协议,以及推动发展下一代测序技术,通过对母亲血液中致命性染色体畸变进行基因检测,用来诊断测试新生儿的潜在疾病。

从他们的这些努力看来,华大基因也许并不像很多人(包括我)之前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个测序工厂,而是也拥有它们自己的科学梦想。

*:
Nature 评选的这十大人物在华大基因官方主页新闻中翻译为“2012年科学界年度十大人物”,而实际上,同时入选的另外9位分别是(摘自科学网编译):
罗尔夫-迪特尔·霍耶尔(Rolf-Dieter Heuer),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主席,他让世界认识了“上帝粒子”。
辛西娅·罗森茨维格(Cynthia Rosenzweig ),纽约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共同主席,她致力于保护她居住的纽约哥谭镇,使其具有自然灾害抵御能力。
亚当·施特尔茨纳(Adam Steltzner),NASA工程师,他领导“好奇号”火星车的登陆任务。
塞德里克·布朗潘(Cédric Blanpain),布鲁塞尔大学教授,他领导的团队解决一个长期争议的科学问题,证实了癌症干细胞确实存在。
伊丽莎白·艾奥恩斯(Elizabeth Iorns),迈阿密大学博士后,她因证实他人一项研究的错误而遭到人身攻击和职业挫折。
乔·汉德尔斯曼(Jo Handelsman),耶鲁大学微生物学家,她通过研究证实,不论男女,对女性科学家存在歧视。
蒂姆·高尔斯 (Tim Gowers),剑桥大学数学家,他发起了针对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的网络抵制。
贝尔纳· 贝尔纳迪尼斯(Bernardo De Bernardinis),意大利政府官员,他因听信地震学家没有预防地震而被判过失杀人罪。
罗恩· 富希耶(Ron Fouchier),荷兰病毒学家,争议禽流感论文作者,他全年大部分时间在争取发表该成果。由此看来,应该被视为“十大新闻人物”更加合适。

F. 饶毅举报裴钢涉嫌学术不端,是事实还是恶意诋毁

对于科研学术工作者,学术造假或者学术不端是禁区,坚决不能碰。当然不排除部分科研学术工作者因为某些利益关系,比如岗位晋升、职称评聘等需要论文作为支撑,于是便走了捷径。而一旦学术造假被查实,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可谓是名誉扫地。尤其是针对业内专家学者而言,更得爱惜自己的羽毛,不然最终受伤的是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饶毅教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性格刚烈的人。饶毅教授辞去国外高校工作,全心回国发展。回国后第一站便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由此可见其突出的个人能力。在北大担任院长的饶毅、在清华担任的院长施一公和在武汉大学担任院长的舒红兵,3名业内专家共同参选中科院院士。最后的结果想必大家也听说了,饶毅和施一公出局,舒红兵当选。也正是那一年,饶毅对外公开宣布,再不参加院士竞选。

G. 饶毅和施一公,到底是骗钱的还是爱国人士

好问题。
钱人人都需要,没钱是不行的。而爱国,一定要注意其真正含义是什么专。国这个字在中文属中非常模糊,可以是地区,民族,政体等等。到底爱的是哪个?另外,相对的卖国也要考虑清楚,有国的才能卖,什么都没有的只能卖儿卖女,没有国可卖。考虑清楚了这些基本问题,就能理解他们在做什么了。一般来说,各种因素都有,不是一汪清水的。
有说是骗子的了,看来有认识到的,不多说。

H. 饶毅的介绍

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内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容会委员,《知识分子》主编1。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1991年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哲学博士。1991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1994年在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饶毅决定回国2,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3,2013年9月卸任4。现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I. 饶毅的社会评价

2004年,在饶毅回国之前,他就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对中国政府的中长期科技规划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批评。去年底,又在美国《科学》杂志刊出社论,认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这话我们听着挺正常,但有些人听着是很刺耳的,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挑衅,如果说这样话的人也能当选院士,那不是相当于给体制内的人埋一颗定时炸弹,让那些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的90%的教授还怎么呆得下去。饶毅的所作所为其实是把自己往当选院士相反的方向推。
在现有的体制下,饶毅就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或者说他的所作所为既不明智也不理智。这样的人自然为体制所不容。也许这就是饶毅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
我们这个社会是由一个个体制组成的,这就像一扇扇门,而掌握钥匙的是人,有时甚至个别人就代表了整个体制。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你可以藐视体制的存在,但不能得罪体制,更不能得罪掌握钥匙的那个人,得罪了意味着你将永远被关在门外,除非你根本无需依托体制的存在。这又是一个不现实的乌托邦,自绝于体制之外,你就得承受体制的区别对待。这种冷遇在体制掌握分配权的现实里,几乎是致命的。
看看袁隆平当院士的遭遇,就清楚,当选院士真才实学很重要,但人脉也许更重要。你不能整日只在田间地头种地,还得找机会去攀攀学术界的高亲。
有人说饶毅不够淡定,一边骂体制有病一边又想获得体制的承认。但这何尝不是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痛苦,回国终究是为了爱国,一方面容不下缺点,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改变。骂体制也是为希望体制能有所触动。如果是为了个人成就,我相信他在国外有更好的选择。
饶毅不是非得当这个院士,有真才实学不怕没有施展的地方,不一定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但中国科学体制的问题不能淡定到像放弃一个饶毅一样,当什么事也没发生。

J. 已是中国籍的饶毅公差开会还用美国护照,这不是犯法吗

有外籍,出入境是会注销国内护照的,所以外籍也不需要保留国内身份

阅读全文

与饶毅回国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王者达摩大发明家 浏览:904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