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特尔谈自动驾驶成果:EyeQ芯片出货超5400万
▲英特尔的发展历程
而在近期,英特尔考虑最多的,叫做“智能X效应”。
X首先代表智能的物,越来越多智能化物体互相连接并由此产生海量数据,最后变成能够增值的平台。其次,X还代表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则意味着成功,反之就会被淘汰。
面对以智能和数据为引擎的未来,英特尔的目标是以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在深度和广度上全面提供智能科技,从而为数据时代源源不断地输出科技源动力。
除此之外,关于中国,杨旭表示英特尔扎根中国已经35年,是在中国最大的外国投资企业之一。
英特尔在中国的发展战略非常坚定,一直都是以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市场,并用合作共赢的理念指导战略规划。
在人才培养方面,英特尔已与中国教育部合作近24年,培训了约270万名教师,并支持了超过100万名青少年参与英特尔支持的各类科技大赛。
另外,精尖制造是英特尔业务的关键板块,大连工厂、成都工厂不仅拥有领先的技术,同时也在英特尔全球制造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都工厂是英特尔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迄今为止已进行过多次技术升级,拥有最高端的测试和封装技术。
杨旭表示,疫情期间,大连工厂和成都工厂都没有停工,为稳定相关产业链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EyeQ系列芯片累计出货量已达5400多万
自动驾驶方面,英特尔曾于2017年以美股63.54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来自以色列的ADAS小巨头Mobileye的全部股份,当时股权总价值约为153亿美元。
据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王锐在本次分享会上的介绍,截至到2019年年底,Mobileye旗下产品EyeQ系列芯片的累计出货量已达到5400多万,被搭载在全球超过5000万辆的汽车上面。
Mobileye的高精地图数据目前已覆盖全球道路超过3亿公里,相当于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往返距离,为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过,关于Mobileye与蔚来的合作,英特尔并未在本次分享会上透露更多消息。
去年11月,蔚来和Mobileye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蔚来第二代整车平台打造L4级自动驾驶汽车。而按照最初的规划,这款L4级自动驾驶车型今年就会面世。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❷ 形容收获很多知识的成语
受益匪浅、胜读十年书、满车而归、左右采获、仰取俯拾等。
1、受益匪浅 [ shòu yì fěi qiǎn ]
基本释义: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出处:现代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二十五章:“这类‘讲座’还售门票,并兼售演讲本人的著作,使得这类活动让各方面都受益匪浅。”
2、胜读十年书 [ 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
基本释义: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出处:宋 程颢《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上·伊川语录》:“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白话译文:和你说了一晚上的话,感觉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
3、满车而归 [ mǎn chē ér guī ]
基本释义: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
出处:明·李贽《又与焦弱侯》:“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足。”
白话译文:然而林汝宁三个人,没有一个人不去的,去的时候都是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还觉得不够。
4、左右采获 [ zuǒ yòu cǎi huò ]
基本释义:左手右手都有收获。比喻研究学问,多采材料。
出处:周代 佚名《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白话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
5、仰取俯拾 [ yǎng qǔ fǔ shí ]
基本释义: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
白话译文:家中的父亲,兄弟和孩子们约在一起,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
❸ 严纯华的成果荣誉
严纯华参加编写了《稀土》等学术专著,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获国家专利11项,研究成果两次被收入《中国网络年鉴》(1986、1992)。由于他在稀土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杰出贡献,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7)、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和二等奖(1999),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89)等荣誉。从1987年至今,他已获得了由国家、教育部、冶金部、北京市、北京大学所授予的20余个不同的奖项。面对奖励与荣誉,严纯华经常会说到一句普通的话:荣誉是别人给的。他认为北大有资格获此殊荣的人有很多,自己只是被组织厚爱而作为代表被推荐而已。
正是这种对待荣誉平实的心态,使他在这些光环下,仍保持着科研工作者的纯朴、严谨和平易近人,不断地超越自我,攀越着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高峰。 J. Zhang, L. D. Sun, C. S. Liao, C. H. Yan*, “A simple route towards tubular ZnO”, Chem Commun., 3, 262-263 (2002).
Z. G. Wei, L. D. Sun, C. S. Liao, C. H. Y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color purity improvement in nanosized YBO3:Eu”, Appl. Phys. Lett. 80, 1447 (2002).
J. Zhang, L. D. Sun, H. Y. Pan, C. S. Liao, C. H. Yan<*, “ZnO nanowires fabricated by a convenient route”, New J. Chem., 26(1), 33 (2002).
E. Q. Gao, Z. M. Wang, C. S. Liao, and C. H. Yan*,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metal-organic polycatenane and topologic isomerism, New J. Chem., 26(9), 1096-1098, (2002).
X. H. Li, Y. H. Huang, Z. M. Wang, and C. H. Yan*, Tuning between negative and positive magnetoresistance in (La0.7Sr0.3MnO3)1- x(La1.85Sr0.15CuO4)x composites, Appl. Phys. Lett., 81(2), 307-309, (2002).
Y. H. Huang, C. H. Yan*, F. Luo, W. Song, Z. M. Wang, C. S. Liao, Large enhancement in room-temperature magnetoresistance and dramatic decrease in resistivity in La0.7Ca0.3MnO3/Ag composites, Appl. Phys. Lett., 81(1), 76-78, (2002).
Y. H. Huang, C. S. Liao, Z. M. Wang, X. H. Li, C. H. Yan*, J. R. Sun, and B. G. Shen, Large doping effects arising from Sc on magnetic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La0.7Ca0.3Mn1-xScxO3, Phys. Rew. B, 65, 184423-8, (2002).
G. Xu, Y. W. Zhang, C. S. Liao, and C. H. Ya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Weakly-agglomerated Scandia Stabilized Zirconia Nanocrystalline, J. Am. Ceram. Soc., 85(4), 995-997, (2002).
B. Zhou, Y. W. Zhang, C. S. Liao, F. X. Cheng, and C. H. Yan*, L. Y. Chen, and S. Y. W., Enhanced magneto-optical Kerr effects and decreased Curie temperature in Co-Mn ferrite thin films, Appl. Phys. Lett., 79(12), 1849-1851, (2001).
Y. W. Zhang, Y. Yang, S. Jin, S. J. Tian, G. B. Li, J. T. Jia, C. S. Liao, and C. H. Yan*, Sol-gel Fabrication and Electrical Property of Nanocrystalline (RE2O3)0.08(ZrO2)0.92 (RE=Sc, Y) Thin Films, Chem. Mater., 13(2), 372-378, (2001).
B. G. Zhang, H. Mo, C. Y. Duan, C. He, Q. J. Meng, Z. M. Wang, C. H. Yan, Novel highly symmetrical cube-shaped cation with 16-nitrogen donors, Chem. Comm., 24, 2652-2653, (2001).
C. J. Fang, C. Y. Duan, D. Guo, C. He, Q. J. Meng, Z. M. Wang, C. H. Yan, Self-assembly of a chloro-bridged helical coordination polymer achieved from a ferrocenyl-containing double-helicate, Chem. Comm., 24, 2540-2541, (2001).
Q. L. Chu, Z. M. Wang, Q. C. Huang, C. H. Yan, and S. Z. Zhu, Fluorine-Containing Donor-Acceptor Complex: Infinite Chain Formed by Oxygen···Iodine Interaction, J. Am. Chem. Soc., 123(44), 11069-11070, (2001).
Y. W. Zhang, S. Jin, Y. Yang, G. B. Li, S. J. Tian, J. T. Jia, C. S. Liao, C. H. Yan*, Electrical Conctivity Enhancement in Nanocrystalline (Sc2O3)0.08(ZrO2)0.92 Thin Films,15. Appl. Phys. Lett., 77(22), 3409-3411, (2000).
❹ 超有哲理的qq签名
1、没有独自体验过生活的人,永远不知生活的苦。
2、幸福不是伸手要的,是靠自己争取的。
3、世上最深最浅的东西是人的感情,世上最大最小的距离是人的心距。
4、没有梦想,第二天用什么叫醒自己。
5、幽默感是反复经历不幸才有的特权。
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7、幸福不是努力去爱,而是安心生活。
8、当你知道了面子是最不重要的东西时,你便真的长大了。
9、苦难总会终结,坚强之人永存。
10、一个人久了会慢慢成熟,一个人久了会越来越理性。
11、吃醋是因为喜欢、生气是因为在乎。
12、人生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每一次失去都是一种获得。
13、那些烦躁的心情,其实都是青春的成人礼。
14、回忆存在的价值,就是在你无聊时满足你的空虚。
15、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❺ 吴吉春的主要科研成果
几年来,在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下水流和污染物运移的数值模拟、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地下水随机理论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优秀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创新性成果主要有:
1、发展了基于地下水随机理论的矩方程数值法:通过有目的地选择研究方向及针对性地选择合作访问研究机构,采取和美国高水平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方式,在地下水溶质运移随机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从模仿跟踪学习,到全面系统掌握基于含水介质平稳分布前提假设的经典随机理论,再涉足研究非平稳随机理论这一最新国际研究热点,取得了一些进展。前人主要以解析法研究为主,用数值法研究地下水随机理论时间不长,申请者与Don Zhang博士及Bill Hu博士合作,充分发挥自己多年从事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的优势,发展了一整套基于地下水随机理论的矩方程数值法,对非均质含水介质中的二维、三维地下水流问题以及非均质含水介质中的二维、三维溶质(包括反应物及非反应物)运移问题分别进行了模拟,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美国雅克山(Yucca Mountain)小范围理想条件的环境项目中。该方法能有效地用于研究非平稳分布的非均质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及污染物运移,使地下水随机理论向实用方向迈进了一步 。有关成果分别在五次国际会议上(AGU、GSA、CMWR等国际会议)报告后,得到了许多国际同行专家如S.P. Neuman院士、J. Bear教授、G. Dagan教授、J. Cushman教授、C. T. Miller教授、J. Yeh教授、Q. F. Tseng教授等的肯定,认为申请者的研究工作使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的地下水随机理论向实际应用方向迈进了一步。部分研究成果已在SCI收录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Journal of Hydrology”、“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Mathematical Geology”、“Stochastic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上发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为本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系统研究了海水入侵规律,建立了适用的海水入侵三维混溶模型:与薛禹群院士等合作,(1)从地质、水文地质和水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海水入侵的分布、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咸淡水界面的主要类型及其运移规律、海水入侵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得到了本专业的国际权威杂志“Ground Water”的主编和评审员的高度评价,很快连续两期发表了其中的两部分成果(两篇论文已被SCI引用14次);(2)较早成功地建立了描述潜水含水层中海水入侵的三维混溶数学模型(Miscible Transport Model)。传统的做法大多把海水和淡水当作油和水一样是互不相溶的,实际上海水和淡水是可以相互混溶的,而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海水入侵难度很大。由于要考虑降雨、水位波动及密度变化对海水入侵的影响等不易解决的问题,以往多假设含水层上面有一个隔水层,以避免考虑上述问题,但这种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潜水含水层被假设成了承压含水层。申请者如实考虑了这几种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成果在本专业的国际权威杂志“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发表后,已被SCI引用14次;(3)在国内较早将海水入侵的防治引入地下水管理模型中。当时国内常见的地下水管理模型多考虑水量的优化管理,考虑水质问题的不多。当时美国正大力开展考虑水质问题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而国内当时还没有开展考虑海水入侵防治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
上述成果为龙口、莱州两地的海水入侵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手段,为当地采取相应措施防治海水入侵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可指导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如龙口市应用研究成果,采取相应措施(如修建地下水库等),海水入侵速度已经得到了控制。该市1989年海水入侵面积一年就增加了19.4Km2,而自1990年开始采取控制措施后,入侵速度减小为:1990年增加4.98Km2,1991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增加2.12Km2,目前已基本遏制住了海水入侵的进一步发展,避免了大批良田荒芜、水井报废、甚至工厂、城镇搬迁等一系统严重后果。
3、系统研究了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土间的阳离子交换规律,建立了描述海水入侵过程中交换阳离子Na+、Ca2+、Mg2+运移行为的三维模型:较早从野外监测、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等几方面系统研究了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土间的阳离子交换及交换阳离子的运移行为,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描述海水入侵过程中交换阳离子Na+、Ca2+、Mg2+运移行为的三维数学模型。成果已发表于“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上。这一成果当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有突破。以往的模型都是较理想化的,许多野外实际情况反映不了,模拟因子一般是单一、稳定的。而这一研究成果从单一、稳定的模拟因子发展为可以是多重、可变化的模拟因子,模型不但可以考虑地下水中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还能反映地下水与含水介质间的反应,为探索地下水化学环境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科学手段。进一步研究还能用于模拟油气形成和运移行为以及液体成矿等。
4、导出了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及其格林函数解,实现了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的数值求解:从弥散过程的时空相关性角度出发,用非局域性的处理方法,将传统的二阶对流—弥散方程推广得到分数阶的对流—弥散方程,并导出了该方程格林函数解为一分数稳定分布密度函数;由方程的分数稳定分布密度函数解得出了等效弥散系数与运移尺度有关,是运移距离的幂函数的结论,这一结论从理论上解释了弥散系数的尺度效应;对一实验实测数据的检验结果很好地反映了弥散过程中的偏态特征和“拖尾”现象,而传统的二阶对流—弥散方程的解对此却不能解释。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于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上。最近又实现了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的数值求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含水介质中的溶质运移行为奠定了基础。这方面的研究目前美国刚开展不久。
5、开展了复杂条件下的地下水流、污染物运移及地面沉降数值模拟研究:(1)与薛禹群院士等合作,建立了越流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污染模型,成果发表于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2)对整个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超过2万平方公里)多个含水层的大区域复杂含水系统进行了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对苏锡常地区和上海地区进行了区域地面沉降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良好,为进一步进行该地区的地下水污染预测和地面沉降预测工作奠定了基础;(3)在元宝山地区建立了一个反映大规模、大流量群井集中抽水的地下水流模型(研究区日抽水约60万方,比一条小河的流量都大,在国内首屈一指,国际上也不多见)。模型中考虑了含水层因矿坑开采而疏干的问题、悬河问题、移动边界问题,以及水文地质参数连续变化问题等一些难度非常大的具体问题。模型用于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合理解决了该地“煤电联营”中长期存在的水的合理支配和使用问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成果已发表于“Mining Engineering”。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元宝山地区的地下水流模拟工作,委托单位曾在国内先后找过10个单位做过,也曾先后找过合并前的东德和西德做过,均未取得满意的结果。委托单位对我们取得的成果非常满意,采纳了我们的建议。二期工程上马时也专门请我们做该地区的地下水流模拟工作,还请我们做了另一地区的地下水流模拟工作。(4)数值方法研究:数值计算在计算溶质运移问题上碰到的最大难题是存在数值弥散和振荡,它可能会使得计算结果失真,甚至会面貌全非。申请者对原有的一些数值方法进行了改进,效果良好,说明所作的改进是有效的。有关论文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宣读,引起了一些国际同行学者的重视。
❻ 浙江甲骨文超级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 2005年1月31日,公司前身“杭州甲骨文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2016年3月11日,公司名称变更为“浙江回甲骨文超级码科技股份有答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顾惠波
成立时间:2005-01-31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106000049946
企业类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公司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华星路99号东软创业大厦五层A509
❼ 科学家的成就
波义耳:
石蕊试纸和黑墨水的发明
建立了元素的新定义: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内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容
实验化学的创始人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成功地预测了镭的原子数及其性质,且研制了镭制品门氡(液态镭)。
拉瓦锡:
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试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
拉瓦锡最重要的发现:燃烧原理,是他对化学研究的第二大贡献
拉瓦锡对化学的第三大贡献是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元素的概念。
阿伏伽德罗: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常数发现与测定
道尔顿:
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9世纪初把原子假说引入了科学主流。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❽ 改革开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图片)
照片网络一下就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个百分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112.5亿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长达25.3%,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重已达56.9%,比1995年高出16.3个百分点。
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至2007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49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402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80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该基金自1999年6月启动以来,共安排资助资金逾70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亿元。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三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涌现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距离、新型铈基金属非晶结构材料金属塑料研制成功、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工作等基础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高技术产业成就瞩目
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下同)。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无该项统计);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亿美元到2007年顺差608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得到推进
1988年,政府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超过4.8万家,从业人员由12.3万人增加到650.2万人;2007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5.5万亿元和4.4万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三)专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专利情况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国家于1985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从1986年到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至2007年底,我国专利部门已累计受理国内专利申请331.5万件,授权专利179万件。其中2007年当年受理国内专利申请58.6万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15.3万件,是1986年的20.2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26.1%。2007年授予国内专利权3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2万件,是1986年的354.9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为成员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显示,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456件,排名从1997年的第22位跃升至世界第7位。
(四)论文数量与质量均有提高,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加,也迅速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达40.5万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据国际上几种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最新数字显示,《科学论文索引(SC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7.1万篇,是1987年的14.6倍,论文总量的世界排位从1987年的第24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3.6万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6.5万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从第14位跃居第2位。从论文引用情况看,从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万篇《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间累计量的4.9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❾ 德国超深钻计划(KTB)
德国大陆超深钻计划(KTB)经过10年选址和准备,于1987年9月开始打先导孔。在利用先导孔做三维反射地震及VSP之后开始主孔钻探与测井,1994年钻到9100m因钻探事故没有打到预期的深度(13km左右)。KTB吸取了科拉等超深钻的教训,拟定了如图9.1所示的施工方案,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也包含了一些失败的教训。
图9.2原苏联国土科学深钻、超深钻计划(1965)
其中SG-3为科拉;位于乌拉尔的SG-4和北高加索的SG-7等尚未达到预定深度
图9.3科拉深钻SG-3的二张钻前预测剖面、实际剖面以及预测与实际柱状图对比(右)
KTB孔址选在德国南部的海西造山带上,图9.5的魏登镇北20km处,其地震剖面和物性柱状图示如图9.6。从图中可见,超深钻的一个地质目标是打到萨克森图林根地块(ST)下方的高速和高电阻率的岩楔(EB),它被推断为碰撞造山时从深部推上来的岩块,在图9.7上EB(Erbendorf Body)表示为P波和S波的强反射带。遗憾的是,由于钻孔未打到预定深度,这一目标没有实现。另外,KTB的另一个目标为了解浅层的埃弗构造带(ZEV)是否外来岩块;由于在4000m深处取得了岩层叶理陡倾的真实数据,否定了ZEV为外来岩块的认识。
在选址阶段,KTB在该区进行了详细的深反射地震调查,其测网示如图9.5,DEKORP长剖面示如图9.6(上),二维测网的6条线(8501~8506)示如图9.5,过8502和8503的剖面段示如图9.6(左下),8502部分示如图9.7(上)。在打完先导孔之后,又进行了三维地震和S波反射地震测量。在图9.7上对比了P波和S波反射,可见在P波2.7s及相应深度S波4.5s处有强P波反射,而没有明显的S波反射,这个强P波反射被解释为高孔隙流体过压层,后为主孔的钻进所证实。同时,在VSP(垂直地震剖面)调查中,首次分离出分裂的快横波(q S1)和慢横波(q S2),VSP地震记录见图9.7下.qP为直达纵波。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横波勘探和地震各向异性的理论和应用,使应用地震学前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KTB测试还发现,地球的磁场随深度的增加要比偶极子模型快很多(图9.8).这一结果说明,粘滞剩磁在地壳深部起更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总磁化强度为感应磁化与剩余磁化强度之和,而剩磁有稳定和粘滞性两种类型。稳定剩磁的方向为冷却成岩时古地磁场方向,而粘滞剩磁为现代地磁场方向,它加在感应磁化上。地磁场的感应磁化磁场符合偶极场的方程,如图9.8中的斜线所示。KTB实际测量结果在2km以下比偶极场大很多,这是粘滞剩磁在起作用。KTB的这一发现对我们认识地壳铁磁及反磁性物质分布和磁测资料解释都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有人据此认为,在地壳深部居里点温度以上的环境中,岩石仍可具有磁性。另外,KTB已证实了钻孔揭露的许多高倾角岩性界面没有对应的反射信号。除了在地球物理方面的重大成果外,KTB在地质和钻探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发现了3400km处含大量卤水的开裂带,在4000m处取得了7.9×104L的结晶水样,含盐度60g/L,并含有大量气体,并查明了该区地壳流体来源、成分和运动规律。KTB还成功地发展了地球化学测井等技术,可大大降低取心率。目前,KTB已建成长期观测实验室,并成为欧洲的一个旅游点。
图9.4科拉SG-3深钻流体-地化作用参数图
从左到右,钻探岩心柱,变质相,变质流体活动方向,岩石中水及金属元素含量
图9.5莫尔达努比(MN)地块和萨克森图林根(ST)地质图
粗线为DEKORP剖面,细线为KTB剖面。A:中欧出露的华力西期基底和Kossmat确定的构造带;RH—莱茵海西地块;ST—萨克森图林根地块;MN—莫尔达努比地块。小方框内为超深钻研究区。B:主要构造单元地震反射剖面,1—变质推覆体;2—下部推覆体;MM—明斯贝尔地块;ZEV—埃尔本多夫弗恩施特劳斯构造带;ZTT—特拉陶斯带;3—ST;4—MN
图9.6KTB反射地震和物性柱状图
DEKORP区域剖面(上),过KTB8502的反射剖面(左下),波速与电阻率(右下)。剖面位置及符号见图9.5。EB为Erbendorf体,其反射见下图
❿ 收获成语有哪些
形容收获的成语有:
1.【解释】:载:装载;归:回来。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
2.【出自】:明·李贽《焚书·又焦弱侯》:“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
3.【示例】:将卫国府库,及民间存留金粟之类,劫掠一空,堕其城郭,~。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三回
1.【解释】: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
2.【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
3.【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极其勤劳节俭
1.【解释】:原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现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
2.【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开花结果自馨香。”
3.【示例】:如今方下种,还没有发芽哩,再隔五六年,~,才到你口。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
1.【解释】: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2.【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亡羊而得牛,则莫不利失也。”
1.【解释】:硕果,大的果实。累累,形容积累很多。形容收获很多。也比喻巨大的成就。
2.【出自】:秦牧《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而且在不一样的人手里,下足苦功和充分发扬风格之后,都能够培育出各种各样的艺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