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简述西汉散文的艺术成就
西汉散文是指中国西汉时期的散文文学。从秦到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秦代由于时间短暂,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在统一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汉兴以后,陆贾、贾谊、刘安诸人总结前代历史教训和诸子百家之说,其文铺张扬厉,纵横捭阖,犹有战国遗风。董仲舒的策对和刘向的奏议叙录以如何巩固中央集权制为讨论重点,雍容典重,宏博深奥,形成汉代议论文风格。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然而,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生机,相反,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由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也多出自李斯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秦朝迅速覆灭的历史教训,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无论是作家的文学素养,还是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都很值得注意。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继先秦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期,除上文所述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作家作品,如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东方朔的《答客难》、桓宽的《盐铁论》、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等。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就收有西汉334人的文章,这其中尚不包括那些行世的文集。
刘向图册
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成就也最高。它是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先秦诸子的文章相比又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先秦诸子处在国家分裂和历史转折时期,为建构新的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就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而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思想形态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新问题,这使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显得严谨质实。
再从西汉社会发展状况看,由于上承短命的秦王朝,再加上统治者崇尚无为之治,所以汉朝初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尚有先秦余绪,他们的散文代表了西汉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在后世也有深远影响。随着帝国政权的稳固和定儒家思想于一尊,武帝以后的政论散文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而那些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书信体散文,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谏吴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或痛陈事理,或自抒怨愤,或嬉笑怒骂,叙事抒情均富有感染力,成为汉代散文史上一枝旁逸斜出的奇葩。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Ⅱ 论述西汉长安城的主要考古发掘成果
关于汉长安城的考古调査,较早涉足者是日本人足立喜六。足立氏于1906~1910年应清政府的招聘,任陕西高等学堂教习。其间,他曾调查了西安附近的古迹,其中包括对汉长安城的勘察及对未央宫前殿、城壕等遗迹的测量。以后,国内外学者先后前去探访长安城者大有人在,但缺乏正式的调査报告。对汉长安城有计划、大规模的考古工作是从新中国建立后才开始的。1955年,俞伟超对汉长安城西北部进行了调査,并结合文献记载考证了一些遗迹的位置。自1956年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全城若干地域进行钻探,首先找到了城墙及十二座城门的位置,随后发掘了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1956年7月至1957年10月,发掘了位于城南属于王莽时期的辟雍遗址;1958?1960年发掘王莽修建的宗庙遗址;1961~1962年间对城内进行较大规模的勘探调查,基本上查明了城内的街道、宫殿区的分布,并探明了城西建章宫的范围;1975年发掘武库遗址;80年代以后,主要工作集中于未央宫,勘探了宫城城垣、宫门、宫城内道路及宫殿建筑遗址,发掘了宫城西南角楼、中央官署(可能为兵器库)、少府(或为所辖官署)、椒房殿以及前殿附属建筑等;90年代初,还发掘了未央宫内织室或是暴室的手工业作坊建筑遗址。1996年出版了《汉长安城未央宫》报告,全面报道了未央宫的调査与发掘成果。90年代后半期至今,与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合作,重点发掘桂宫遗址,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外,90年代以来,还对汉长安城内手工业遗址进行了系统勘探、发掘,发现多处陶窑、冶铸遗址等。
总之,近五十年来的考古工作,已基本搞清了汉长安城城墙的方位与城门、街道、宫殿、市场等各类遗迹的分布,重点发掘了城内外一些建筑遗址。从这些勘探、发掘看,汉长安城
保存状况是比较好的。但因为汉长安城占地达30多平方公里,各类遗存十分丰富,因而,目前对汉长安城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
Ⅲ 西汉时 农业方面的成就有哪三个
1、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开凿白渠。
2、农具进步: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3、农作物的种植:北方——小麦;南方——水稻;黄河中下游:普遍种桑。
Ⅳ 西汉文化成就
1、史学上,中国第一本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本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2、汉赋乐府,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即为汉代乐府诗经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即成于汉代末年.另外,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
3、科学技术,创造了造纸术(西汉已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研制了天文学仪器(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医学得到蓬勃发展(医圣张仲景完成《伤寒杂病论》、华佗则创立了世界上最早采用的全身麻醉术、出现《神农本草经》这部伟大的药物学巨著),数学奇花辈出(如西汉《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中华古代数学体系).
4、思想,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玄学产生;鬼神之辩.
5、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灌溉工具)、煮盐技术不断提高、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出现了蒸馏酒)
6、手工业,冶炼技术有长足发展(铸钱技术成熟)、彩绘与漆器工艺独特(如马王堆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出现有魔镜之称的铜镜)
7、汉代还发明了水力磨坊、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独轮车、水车和吊桥等器械,造船技术方面已采用防水隔舱、罗盘.
8、医学,血液循环在此时已发现;医学得到长途发展,出现了华佗,张仲景等名医,中医已经比较完备,也出现了“动手术”这样的“西医”,血液循环原理也被发现,这比欧洲早了将近1000年;
9、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
10、汉代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
Ⅳ 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重大科技成就
1.西汉早期我国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2.张衡发专明的地动仪,属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3.《九章算数》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4.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创举
Ⅵ 简述汉代科技进步的主要成就。
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而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中华“医圣”、中医之祖。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对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筹算方法,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三铢钱、五铢钱等。彩绘工艺独特,如马王堆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