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的科研成果
“九五”以来省级以上教学成果
1
时间:1991年
成果名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校内三结合实习基地
单位:林学院
获奖者:牟志美等
等级:省级二等奖
2
时间:1997年
成果名称: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研究
单位:林学院
获奖者:牟志美
等级:省级二等奖
3
时间:2001年
成果名称:园林专业三结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单位:林学院
获奖者:李鹏波
等级:省级二等奖
“九五”以来省部以上科研成果
1
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称:刺槐建筑与矿柱材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获奖等级: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0年
2
第一完成人:牟志美
成果名称:桑蚕主要传染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3年
3
第一完成人:赵兰勇
成果名称:球根花卉优良品种引进筛选及相关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4年
4
刘训理
成果名称:桑蚕新品种“泰丰×晓晖”的育成与推广应用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4年
5
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称:杨树良种产业化开发
获奖等级: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
时间:2002年
6
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称:青石山造林技术开发试验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1997年
7
牟志美
成果名称:山东省桑蚕真菌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0年
8
第一完成人:牟志美
成果名称:家蚕微孢子虫病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2年
9
第一完成人:崔为正
成果名称:家蚕稚蚕人工饲料实用化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1998年
10
第一完成人:邢世岩
成果名称:高黄酮甙银杏良种选育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2年
11
第一完成人:刘庆信
成果名称:家蚕抗氟性遗传育种方法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1995年
12
第一完成人:孙明高
成果名称:抗丛枝病泡桐无性系的选育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1995年
13
第一完成人:赵兰勇
成果名称:切花植物引种选育及开发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1998年
14
第一完成人:孙明高
成果名称:青石山经济林营造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2000年
15
第一完成人:赵兰勇
成果名称:香石竹、切花菊种苗脱毒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2001年
16
第一完成人:曹帮华
成果名称:几种经济树种种子后熟生理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2002年
17
第一完成人:邢世岩
成果名称:银杏良种快繁殖技术的研究
获奖等级: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1996年
② 教育教学成果和教科研成果有什么区别
它们表现形式不同:
教育教学成果指的是:如:学生成绩、学生及个人荣誉证书、某一研究所获奖项 等。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人员(包括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某一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行动研究和思维等一系列研究活动,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为论文、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等。
拓展资料:
科学研究成果
指科研人员在他所从事的某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范围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一系列脑力、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生产力,也是衡量科学研究任务完成与否,质量优劣,以及科研人员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财富、智力的资源。科研成果应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1)科研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创造性是指前人所没有或国内外所没有的.理论上有新的创见,技术上有新的提高。先进性应该在成果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水平上有所提高;
(2)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初经济价值),并得到社会的公认。既要有实用性,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具备实施条件,满足社会要求,经济价值高。
(3)科研成果必需经过技术鉴定或评审。鉴定或评审应实行同行专家评议。认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③ 写出你所知道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名字和成果。
1901年 W.C.伦琴 (德国人)
发现 射线
1902年 H.A.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
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年 A.H.贝克勒尔(法国人)
发现物质的放射性
P.居里、M.居里(法国人)
从事放射性研究
1904年 J.W.瑞利(英国人)
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1905年 P.E.A.雷纳尔德(德国人)
从事阴极线的研究
1906年 J.J.汤姆森(英国人)
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
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 G.李普曼(法国人)
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年 G.马克尼(意大利人)、 K . F. 布劳恩(德国人)
开发了无线电通信
O.W.理查森(英国人)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 J.O.范德瓦尔斯(荷兰人)
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
1911年 W.维恩(德国人)
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 N.G.达伦(瑞典人)
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 H.卡麦林·昂尼斯(荷兰人)
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
1914年 M.V.劳厄(德国人)
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 W.H .布拉格、W.L.布拉格(英国人)
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
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 M.普朗克(德国人)
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 J.斯塔克(德国人)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年 A.爱因斯坦(德国人)
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
1922年 N.玻尔(丹麦人)
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
1923年 R.A.米利肯
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
1924年 K.M.G.西格巴恩(瑞典人)
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 J.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
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1926年 J.B.佩兰(法国人)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A.H.康普顿(美国人)
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
发明了去雾室 ,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1928年 O.W 理查森(英国人)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29年 L.V.德布罗意(法国人)
发现物质波
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
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
1931年 未颁奖
1932年 W.K.海森堡(德国人)
创建了量子力学
1933年 E.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
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
1934年 未颁奖
1935年 J.查德威克(英国人)
发现中子
1936年 V.F.赫斯(奥地利人)
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人)
发现正电子
1937年 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
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
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1939年 E.O.劳伦斯(美国人)
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0年 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O.斯特恩(美国人)
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1944年 I.I.拉比(美国人)
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共振法
1945年 W.泡利(奥地利人)
发现不相容原理
1946年 P.W.布里奇曼(美国人)
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
1947年 E.V.阿普尔顿(英国人)
从事大气层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
1948年 P.M.S.布莱克特(英国人)
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日本人)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 C.F.鲍威尔(英国人)
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
1951年 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
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
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
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
发明了相衬显微镜
1954年 M.玻恩
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W. 博特(德国人)
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1955年 W.E.拉姆(美国人)
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P.库什(美国人)
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1956年 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
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
1957年 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
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1958年 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
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1959年 E .G. 塞格雷、O. 张伯伦(美国人)
发现反质子
1960年 D.A.格拉塞(美国人)
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年 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
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
R.L.穆斯保尔(德国人)
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1962年 L.D.兰道(俄国人)
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
1963年 E. P.威格纳(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
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
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
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5年 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
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
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
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
1967年 H.A.贝蒂 (美国人)
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 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
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年 M.盖尔曼(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
1970年 L.内尔(法国人)
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
H.阿尔文(瑞典人)
从事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
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1972年 J. 巴丁、L. N. 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
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年 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贾埃弗(美国人)
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
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
1974年 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
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1975年 A.N. 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
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
1976年 B. 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
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 J /φ粒子
1977年 P.W. 安德林、J.H. 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
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
1978年 P.卡尔察(俄国人)
从事低温学方面的研究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79年 S. L.格拉肖、S. 温伯格(美国人)、A. 萨拉姆(巴基斯坦)
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1980年 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
1981年 K.M.西格巴恩(瑞典人)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
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不做出贡献
1982年 K.G.威尔逊(美国人)
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
1983年 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
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
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 范德梅尔(荷兰人)
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1985年 K. 冯·克里津(德国人)
发现量了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
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
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年 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
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1988年 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
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1989年 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
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方法——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贡献
1990年 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R.E.泰勒(加拿大人)
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1991年 P.G.热纳(法国人)
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
1992年 G.夏帕克(法国人)
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
1993年 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
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1994年 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
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
1995年 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
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
1996年 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R.C.理查森(美国人)
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 3
1997年 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
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1998年 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
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9年 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
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
2000年 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
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奖。
2001年 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美国)和维曼(美国)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2002年 雷蒙德·戴维斯(美)、小柴昌俊(日)、里卡尔多·贾科尼(美)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2003年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俄双重国籍)、维塔利·金茨堡(俄)、安东尼·莱格特(英美双重国籍)
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 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弗兰克·维尔泽克(均为美国人)
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
2005年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L·霍尔、哈佛大学的罗伊·J·格劳贝尔,以及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简称慕尼黑大学)的特奥多尔·亨施
研究成果可改进GPS技术
2006年 约翰·马瑟 乔治·斯穆特(均为美国人)
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2007年 阿尔贝·费尔(法) 彼得·格林贝格尔(德)
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④ 杜相革的奖励情况成果名称
所获奖励抄 等级/名次 授奖单位袭 本人作用
有机茶(白毫茶)生产技术研究 科技进步奖 三/2 广西科技厅 主持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 科技进步奖 二/5 国家质检总局 主持
无公害枸杞生产技术集成和示范 科技进步奖 二
⑤ 中国有哪些知名的军事评论员你喜欢哪一个
国内的军事评论员中,受大家喜欢的还是有很多的。
就好比军迷比较熟知的局座张召忠、尹卓、房兵、杜文龙、戴旭、宋心之、李莉等人,他们还都是很厉害的。
房兵
房兵老师是国防大学军事教官,军事学博士,大校军衔。
他在军事问题点评上的特点就是,说话富有激情,同时还掺杂着小小的幽默在里面。也是受到很多网友的追捧的。
他能用简短的语言,把一个敌对双方的优劣点很清晰地表达出来,让听众可以很快的抓住关键的核心问题。其专业军事知识储备也是十分的丰富的。
不过,房兵也有被网友诟病的地方,就是他看待问题的时候,有一点偏执,属于是愤青任性。
当然了不同的人在观看他们点评的时候,是有不一样的认知的。
房兵也是在《百家讲坛》上主讲过《中国远征军》系列节目的老师。同时,他还在10余种杂志上发表过50多篇论文。
总之,每一个军事点评人,他们都是各有个自的特点的。这些点评人当中,喜欢谁的都有,相对来说我觉得以上三个点评人,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你更喜欢哪一个军事点评人呢。
⑥ 请介绍下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情况(包括获奖者姓名、简介、获奖成果)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4日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以奖励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他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科恩伯格成为第一个成功地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过程捕捉下来的科学家,评委会称他的获奖真正体现了诺贝尔遗言中所说的“授予一项非常重要的化学发现”。
基因中遗传信息的转录和复制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科恩伯格教授有关真核转录的研究第一次将基因的这一转录过程细致地描述下来,使了解基因的转录过程成为可能。
了解基因转录在医学研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可以对致病基因进行干预,也可以创造新的抗生素。目前,基因转录的技术广泛应用在基因研究的实验室中。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文告中称,为了让我们的人体能够应用存储在基因里的信息,首先要进行信息备份并传送至细胞的外层,这一备份信息被用作生产蛋白质的指示,正是蛋白质轮流构建了生物和生物体的运行。这种信息备份的过程被称作转录。罗杰·科恩伯格是首位在分子基础上展示真核(这种生物体的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转录过程是如何运行的科学家。包括我们在内的哺乳动物都可归入这一生物群。
对于所有生命来说,转录都是必需的。科恩伯格对这一机制的详细描述,正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到的“最重要的化学发现。”
如果转录停止,基因信息被不再被转送至身体的各个部分。组织会因为不能被更新而在数天内死亡。这正是发生在一些毒菌中毒过程中的现象,因为毒素中断了转录的过程。了解转录是如何运作的在医学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转录过程中出现的紊乱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这些疾病包括癌症、心脏病和各种炎症。干细胞演变成为不同器官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具体细胞的能力,也与转录过程如何被管理有关。因此更多的了解转录过程对于研发出不同的干细胞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窗体底端
47年前,当时只有12岁的罗杰·科恩伯格来到斯德哥尔摩来观看他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接受诺贝尔医学奖(1955年)。阿瑟·科恩伯格,因为他所作的有关基因信息是如何从一个DNA分子转送至另一个DNA分子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老科恩伯格阐述了基因信息是如何从母亲身上传给她的女儿的,而罗杰·科恩伯格的成就则是阐述了基因信息是如何从DNA被转录至信使RNA的。这种信使RNA将这些信息带出细胞核,这样它可以被用于指示构建蛋白质。
科恩伯格的贡献是他制作了详细的检晶仪图片,形容了真核细胞转录的整个运传情况。我们在他的图片中可以看到新的RNA反转录酶是如何演变的,和数个在转录过程中必需的其它分子的作用。这些图片是如此的详细,人们可以分清楚不同的原子,使人们可以理解转录机制和转录是如何被管理的
⑦ 获奖等级和获奖级别的区别
1、获奖奖项颁发机构不同。获奖等级一般是同一机构按所获得的成绩进行排名进行分类的,获奖级别是不同级别机构部门进行颁发。
2、获奖奖项的高低不同。获奖等级按同一个标准进行高低区分,一般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等。获奖级别一般有国家级奖项、省级奖项、市级奖项、区级奖项等等。
(7)成果奖名字扩展阅读:
获奖等级与获奖级别举例:
侯云德简介:
他在中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带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顶层设计了我国2008—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和降低“三病两率”的总体规划。
他特别强调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对能力的提升,布局建立了多部门、多领域、覆盖全国的传染病检测平台和监测网络,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技术和能力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
他还主导了2009年我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攻关,取得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说明:获奖等级为一等奖,获奖级别为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