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科技成果种类

科技成果种类

发布时间:2021-01-16 14:31:14

A. 科技报告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科技报告可划分为不同类型:
1) 按内容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两大类。
2) 按形式可分为:技术报告(Technical Reports, 简称TR)、技术札记(Technical Notes,简称TN)、技术论文(Technical Papers, 简称TP)、技术备忘录(Technical Memoranm,简称TM)、通报(Bulletin)、技术译文(Technical Translations, 简称TT)、合同户报告(Contractor Reports, 简称CR)、特种出版物(Special Publications, 简称SP)、其它(如:会议出版物、教学用出版物、参考出版物、专利申请说明书及统计资料)等。
3)按研究进展程度可分为:初步报告(Primary Report)、进展报告(Progress Report)、中间报告(Interim Report)、终结报告(Final Report)。
4)按流通范围可分为:绝密报告(Top Secret Report)、机密报告(Secret Report)、秘密报告(Confidential Report)、非密限制发行报告(Restricted Report)、非密报告(Unclassified Report)、解密报告(Declassified Report)。属于保密的科技报告大多属于军事、国防工业和尖端技术成果

科技报告的特点
一. 反映新的科技成果迅速:由于有专门的出版机构和发行渠道,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报告的形式发表通常比期刊早一年左右。
二. 内容新颖、专深具体:科技报告报道的题目大都涉及尖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问题研究的论述包括各种研究方案的选择和比较,各种可供参考的数据和图表、成功与失败的实践经验等,内容很具体。
三. 种类多、数量大:科技报告几乎涉及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以及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部分人文科学。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出版的科技报告数量达100万件以上。其中,最多的是美国,约占83.5%,其次为英国,占5%,德国、法国各占1.5%。此外,日、苏、加等国也都有一定数量的科技报告。
四. 出版形式独特:每篇科技报告都是独立的、特定专题的技术文献,独自成册,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发行。但是,同一单位、同一系统或同一类型的科技报告,都有连续编号,每篇报告一个号码。科技报告一般无固定出版周期,报告的页数多少不等,多至八、九百页,少至几页。除一部分技术报告可直接订购外,多数不公开发行。

B.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成果

建院以来,截止2005年12月31日,鉴定验收并登记的科研成果为776项。自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390项(凡重复获奖者,均以最高奖计), 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含国家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获得省部级奖194项,市、厅级奖126项 ,院奖40项。
29项国家级奖励中, 主持9项, 协作参加15项, 获国家专利5项。
其中:全国科技大会奖3项主持2, 协作1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协作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协作2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协作1
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协作1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主持4, 协作3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协作1
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1项主持1
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4项主持2,协作2
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1项协作1
国家专利5项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4项(协作15项),国家专利5项。其中:
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协作1项)
春小麦甘麦8号(1978)
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1978)(协作)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协作3项)
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攻关项目)(1985)(协作)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研究(1992)(协作)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2003)(协作)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协作2项)
我国研制的新土壤杀虫剂-甲基异柳磷(1985)(协作)
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总体研究(1993)(协作)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协作3项)
祁连山北麓海拔1700-2300米冷凉灌区100万亩春小麦栽培体系研究与推广(1988)
高抗枯萎病丰产稳产胡麻新品种陇亚7号(1993)
GS 陇糜4号(1995)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地膜小麦)研究与示范(1996)
基本查清中国猕猴桃资源(1991)(协作)
我国核试验下风向地区农业环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调查评价(1996)(协作)
繁6及其衍生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研究(1999)(协作)
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协作1项)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与初步利用(1998)(协作)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协作1项)
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1988)(协作)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协作1项)
中国小麦光温特性的研究(1995)(协作)
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奖1项(协作1项)
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繁种和农艺学性状鉴定(1989)(协作)
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协作1项)
定西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与发展研究(1996)
陇东高原半湿润偏旱区(镇原)农业发展研究(1996)
高产、多抗、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1996)(协作)
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1项
1、《甘肃农业科技》(1996)
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1项
1、甘肃省综合农业区划(1985)
获国家专利5项
软包装水果罐头的加工方法(1994年国家发明专利)
温室保温被(1997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97 2 12593.0
温室复合保温被(2001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1 2 02618.2
温室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板(2003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3 2 44175.4
玉米种衣剂(2004年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0 1 35477.9
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1、蔬菜病虫害诊断与多媒体咨询系统V1.0(简称:VDDMCES)(2005年国家著作权登记)
编号:软著登字第035763号? 登记号:2005SR04262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194项省部级奖励
其中: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协作9
农业部丰收一等奖 4项主持4
省科学大会奖 10项主持8, 协作2
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协作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主持9, 协作3,
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协作9项)
1、《中国谷子目录》(1980)(协作)
2、全国(甘肃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1981)(协作)
3、全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上下册)(1981)(协作)
4、我国西部地区粘虫越冬迁飞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研究(1982)(协作)
5、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1983)(协作)
6、《中国高粱品种志》(1984)(协作)
7、麦蚜远距离迁飞和传毒规律研究(1984)(协作)
8、我国N、P、K化肥的肥效演变和提高肥效的主要途径(1985)(协作)
9、《中国小麦品种及其谱系的研究》(1986)(协作)
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协作4项)
1、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22、23、24、25号的发现和研究(1982)(协作)
2、《中国亚麻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亚麻品种志》(1984)
3、《中国绿肥区划》(1984)(协作)
4、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极其评价(1987)(协作)
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4项
1、甘肃省1800-2600米高寒阴湿贫困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示范推广(1991)
2、陇糜4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3)
3、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法瓦维特大面积示范推广(1995)
4、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粮油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研究(1996)
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4项、
1、甘肃省15万亩低芥酸油菜综合增产技术示范推广(1990)
2、早熟丰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宁春18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8)
3、甘肃省旱地集雨补灌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2003)
4、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大面积示范推广(2005)
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协作)
1、《中国小麦品种志(1962--1982)》(1987)
获得甘肃省科学大会奖10项(协作2项)
1、河西春麦区发展冬小麦的研究(1978)
2、小麦红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3、甘亚4号(1978)
4、甘麦23号(1978)
5、洋芋品种:抗疫1号(1978)
6、谷子品种:陇粟2号(1978)
7、甘棉3号(1978)
8、绿肥品种选育及栽培利用方式研究(1978)
9、西峰9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
10、庆选15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
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协作3项)
1、1962-1965、1973-198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区系鉴定与消长动态分析(1984)
2、小地老虎越冬与防治研究(1986)
3、高效低毒除草剂燕麦畏的研究(1986)(协作)
4、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96(1996)
5、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1998)
6、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粮食作物大面积亩产超千斤试验示范(1999)
7、创新糜子新品种-陇糜5号(2000)
8、抗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27(2002)
9、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2003年)
10、我国小麦条锈病长发易变区陇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类型新分析及应用研究(2003)(协作)
11、亚麻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研究(2004)
12、丰产、多抗、优质、配合力特佳冬小麦品种兰天10号(2004)(协作)
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9项(协作6项)
陇东旱塬粮食连年增产的经验(1981)
五一大队粮食高产稳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1981)
粘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规律研究(1982—83)
《甘肃省蔬菜地方志》(1982—83)
马铃薯花药培养的研究(1982—83)
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1984—85)
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春小麦栽培技术研究(1987)
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及创造高蛋白种质资源70668F2-2(1988)
化肥的增产效益及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1989)
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研究(1989)
甘肃果树资源调查整理研究(1989)
甘肃省农牧结合、种草养畜、增产增收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1989) (协作)
制罐桃、杏基地建设(1989甘肃省科技星火奖)
甘肃省灌区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应用(1990)
当归麻口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1990)
定西黄土丘陵沟壑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研究(1991)
油菜新品种——陇油1号(1991)
甘肃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管理与评估系统(1991)
黄土高原地区重点县(甘肃正宁县)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1992)
花椒病虫害防治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优质大粒无核葡萄新品种技术开发(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甘肃省省级土壤普查成果(1993)
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陇春8139(1995)
陇谷5号(1995)
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1995)
软包装水果罐头新产品研制(1995)
中国黍稷品种资源收集整理与利用研究(1995)
集水农业的理论与实践(1996) (协作)
双低丰产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2号(1997)
小麦根病防治技术研究(1997)
干旱高扬程灌区水盐运动监测及次生盐碱化综合防治研究(1997)
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1997)
软罐头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与系列产品开发(1997)
多抗优质丰产稳产耐盐碱耐瘠薄春小麦新品种花培764(1997)
早熟番茄新品种陇番5号(1998)
优良辣椒杂种一代新品种“陇椒1号” (1998)
辣椒枯死病防治技术示范推广(1998)
利用生物技术选育耐盐抗锈小麦新品系的研究(1998) (协作)
甘肃旱地集雨节灌高效农业试验示范(1999)
甘肃省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999)
《甘肃植被》专著(1999)
优质谷子陇谷6号(2000)
番茄、黄瓜、辣椒专用肥研制与应用推广(2000)
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暨试验研究(2000)
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高产高效新技术研究与示范(2001)
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2001)
陇中丘陵区(定西)作物抗旱丰产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2001)
玉米杂交种引进和新品种选育(2001) (协作)
小麦条锈病持久控制技术研究(2002)
甘肃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A)(2002)
甘肃庄浪县水洛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2003)
美洲斑潜蝇监测及综防技术的试验示范(2003) (协作)
半干旱山区天然降水的高效富集利用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2003) (协作)
新型种子包衣剂的研制开发极其应用(2004)
谷子新品种陇谷8号(2004)
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鲜果蜡研制(2005)
小麦条锈菌HY和水源致病类群的监测及控制(2005)
水旱兼用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0号(2005)
双低优质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陇油5号选育(2005)

C. 现代生物科技成果之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是()A.为获得新品种B.治疗不孕不育C.破解人类遗传和

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为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目的是解码生命、了解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种属之间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起因、认识疾病产生的机制以及长寿与衰老等生命现象、为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测定人类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中的全部基因,解读它们所包含的遗传信息.故选:C.

D.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成就

广东省农科院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茅,是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十二五”,全院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立项13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79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共12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5项,省科技一等奖9项;育成通过各级审定的新品种共193个,其中国家审定(鉴定)品种9个,有5个超级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省审定品种165个(约占同期广东省审定品种的40%);获授权专利201项;共有279个品种和69项技术被列为农业部和省、市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商品盆花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农业科学》创刊于1965年,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主办,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广东省唯一的农业综合性学术期刊。
《广东农业科学》分别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2011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获得第四、第五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广东省首届“十佳”期刊,第二、三、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奖和第二、三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奖等,并荣获中国“双效”期刊称号。被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以及中文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FAO农业数据库、IRRI数据库等多个中国国内外权威数据库与检索系统收录。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创刊于2000年,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以刊载农业、农村、农民实用技术和政策新闻信息为主的综合性农业科普读物,是广东基层党组织的指定读物和广东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辅助读物,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开设有三农要闻、专家答疑、种植园地、植保医生、畜禽水产、贮藏加工、农技培训、市场直击、农资天地、良种展台、供求信息、生活网络等栏目。 《广东园艺》 《广东园艺》由广东省园艺学会主办,2000年第一季度创刊,已出版了50期(13卷),每期内部交流1500-2000册。
主要栏目有专题论述、研究报告、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经验交流、病虫害防治,信息等。主要在我会会员中交流,读者对象以园艺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人员、院校师生、园艺专业户为主。

E. 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和蔬菜新品种 修改病句

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和新品种的蔬菜。

F. 王瑞的科技成果

渝黄2号:第5完成人。2004年10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油2004022)版
渝黄3号:第4完成人权。2004年1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油2005001)
渝油20: 第2完成人。2006年6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油2006002)
渝油21:第1完成人。2007年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油2007001)
渝油21:第1完成人。2007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油2007011)
渝油22: 第1完成人。2008年1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油2008001)
渝油23:第1完成人。2009年4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油2009001)
渝油23:第1完成人。2009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油2009003)
渝黄4号:第4完成人。2009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油2009025)

G. 科技成果有哪些类型

科技成果可抄分为三种类型:袭(1)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2)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3)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H. 项目的成果形式都有哪些种类

项目的成果形式的种类有:

1、学术论文

2、软件

3、设计技术资料

4、实版用新型专利权

5、外观设计专利

6、带有技术参数的图纸等

(8)科技成果种类扩展阅读

科技项目是指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内容而单独立项的项目,其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科学技术问题。不同的科技项目,根据其性质、实施范围、运作特点有不同的分类。

科技成果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型:

1、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2、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3、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I. 5G是什么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是即4G)、3G和2G系统之后的延伸。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一、高速度

这个是5G最大的一个特点,相比于4G网络,5G网络有着更高的速度,而对于5G的基站峰值要求不低于20Gb/s,当然这个速度是峰值速度,不是每一个用户的体验。

随着新技术使用,这个速度还有提升的空间。5G网络下仅需要33秒就完成,每秒的速率达到726Mbps,而4G的LTE Cat.12网络下载速率仅62.2Mbps,花掉了6分钟25秒的时间。

二、泛在网

随着业务的发展,网络业务需要无所不包,广泛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支持更加丰富的业务,才能在复杂的场景上使用。

1、泛在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广泛覆盖,一是纵深覆盖。广泛是指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地方,需要广覆盖,以前高山峡谷就不一定需要网络覆盖。

因为生活的人很少,但是如果能覆盖5G,可以大量部署传感器,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甚至地貌变化、地震的监测,这就非常有价值。5G可以为更多这类应用提供网络。

2、纵深是指我们生活中,虽然已经有网络部署,但是需要进入更高品质的深度覆盖。我们今天家中已经有了4G网络。

但是家中的卫生间可能网络质量不是太好,地下停车库基本没信号,现在是可以接受的状态。5G的到来,可把以前网络品质不好的卫生间、地下停车库等都用很好的5G网络广泛覆盖。

三、低功耗

5G要支持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就必须要有功耗的要求。而5G就能把功耗降下来,让大部分物联网产品一周充一次电,甚或一个月充一次电,就能大大改善用户体验,促进物联网产品的快速普及。

四、低时延

1、5G的一个新场景是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的高可靠连接。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140毫秒的时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这个时延用于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就无法接受。

5G对于时延的最低要求是1毫秒,甚至更低。这就对网络提出严酷的要求。而5G是这些新领域应用的必然要求。

2、无人驾驶汽车,需要中央控制中心和汽车进行互联,车与车之间也应进行互联,在高速度行动中,一个制动需要瞬间把信息送到车上做出反应,100毫秒左右的时间,车就会冲出几十米,这就需要在最短的时延中,把信息送到车上,进行制动与车控反应。

五、万物互联

迈入智能时代,除了手机电脑等上网设备需要使用网络以外,越来越多智能家电设备、可穿戴设备、共享汽车等更多不同类型的设备以及电灯等公共设施需要联网。

在联网之后就可以实现实时的管理和智能化的相关功能,而5G的互联性也让这些设备成为智能设备的可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5G

阅读全文

与科技成果种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
王者达摩大发明家 浏览:904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