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 收获 为题的作文
我生活在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家庭里,虽然这样,但它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和知识。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看见许多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买好东西吃,也哭着闹着向妈妈要,可是这样要了好多次,妈妈都不给我买。慢慢的,我知道了妈妈不给我买的原因:原来,是因为我不听话、太任性了,妈妈才不给我买的。我知道后,便学得乖了起来: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些好吃的东西一点也不理睬,可妈妈却主动的给我买这买那。这时,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哭闹、任性是没有用的,要做一个即懂事又听话的好孩子。从此,我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
幼儿园的生活结束了,我来到了实验小学,感觉这儿非常新鲜,一切都跟幼儿园不一样。
上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开设了“小记者”这个特长班,爸爸、妈妈知道后,就让我报了这个班。他们认为:对一个刚学作文不久的孩子来说,写作文是一个难关,所以从小打好写作基础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个特长班里,我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卢老师。有一次,卢老师在班里挑选了几名同学的作品,投到了市级《小草》报上。没想到,只有我的作品在上面发表了,我高兴得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爸爸和妈妈也很高兴,还不时地表扬我有长进。从此,我就喜欢上写作了。爸爸见我的写作兴趣这么高,便抽出时间带着我去观察大自然,他还说,这样可以让我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因此,我的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脑子里积累的好词佳句也越来越多,爸爸还常对我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这儿以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写作文,爸爸就每个星期都带我去看大自然的奇妙变化,我呢, 每个星期都有一篇作文诞生,然后,就往报刊、杂志上投稿。可是投出去以后,全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了,这样坚持了两个月我就有些灰心了,这时我突然看见了贴在写字台上方的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样一句话,所以,我又坚持了下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开始收获了。在我连续收到两个获奖证书以后,使我写作的信心更加坚定了。爸爸、妈妈也笑容满面,他们异口同声地对我说:“你真棒!真厉害!”
过了不久,爸爸和妈妈商量了一下,给我买了一台电脑,看着这台崭新的电脑,我的心里不知有多高兴,我想: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在以后的成长岁月里,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将来成为一位出色的作家。
第一篇:成长的喜悦
每一个人从出生后,就不断的在成长,身体逐渐的由小变大,行为也由幼稚无知,变为成熟懂事,在一连串的蜕变过程中,有冒险,也有惊喜,彷佛青苹果的味道,酸中带甜,甜中带酸,这种成长的滋味,格外让人难忘.其实成长代表著一连串的改变,过程虽然苦涩,但结果却是甜美的.也uh
记得放暑假期间,我无意中打开以前的相簿,竟然发现有一张自己刚出生模样的照片,小小的手,眯眯的眼睛,看起来像个小傻蛋,妈妈告诉我:「那时的我,什麼都不会,只会吃喝拉撒睡.」慢慢的,我开始翻,坐,爬,并且长出牙齿,吃著美味的食物.不久,在摇摇摆摆中,我跨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从此世界变得更加辽阔,可以自由自在的到处游走.
后来,我开始牙牙学语,知道喊「俄俄」就会有东西吃,要「车车」就会有玩具玩,不想洗澡就说:「不要!」懂得用语言和人沟通,世界变得更不一样了,这种成长的喜悦,是笔墨所难以形容的.
而现在的我,不只是会走,还会跑,会跳:不仅会说,还会写,会画,会交朋友,头脑里的知识更是愈来愈丰富,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待人处事也愈来愈成熟,知道待人要诚心诚意,做事要勇敢负责.
在不久的将来,我会进入青春期,外表上,声音会变粗,会长喉结,会长青春痘;心理上,会变得更为成熟,更加稳重,而经过这一连串的改变后,我就会像毛毛虫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蝴蝶,迎向新的未来.
成长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只要以平常心面对,将会发现过程虽然有点惊心动魄,但也处处充满惊喜!
第二篇:走在成长的路上
成长,对许多人来说,或许只是躯体的长高,长壮!这都是人们的刻版
印象,所谓的成长,而是指随著年龄的增加,经验的累积,而是言语或行为
有所改变的历程,谓是成长.一个人的成长,是要走过无数坎坷的道路,是
要经过无数残酷的挫折,和著苦涩与喜悦,才称得上是成长.
学习,是成长的重要方针.每个人,都必须透过学习,才能有所成长.
在学校学习每一科的一般课程,是要增进智力的成长;我们学习美一向专业
知识,也是技能方面的成长.在团体生活中,我们学习著如何与人相处,学
得何以关怀,做人的处世之道,以培养彼此间互相忍让之高尚情操,这是人
格方面的成长.在学校各种教育的薰陶下,我们努力从多方习得德业,日亦
成长.
我们很庆幸的能够生在此进步的时代,不用饱受战乱之苦,现今人人生
活宽裕,社会教育普及,我们更应力争上游,提纲挈领,将来才能成为国之
栋梁,成为下一代的好榜样.我们应在德,智,体,群,美五育方面均衡发
展,并融会贯通,才能不负学习的目的.
在成长之余,我们更应心存感恩心,感谢每个曾扶持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自呱呱落地,到现在成为一个青年,我们何尝不是受过许多人的关爱与呵
护呢?就因如此,至今才能顺利的学习并成长,在家,我要感谢父母,兄弟
;在校,我要感谢老师,同学;在社会,我要感谢每一个人,改谢天地自然
万物.
我们愈是成长,就更该心存感恩.受私慎勿忘,点滴必报,何况,我们
学习与成长,是一段受尽别人恩惠的历程,我们何不心存感恩心呢?大家应
心怀感恩努力学习,才能成长得更坚,更牢,更美好.
第三篇:我的成长充满阳光
生命的成长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雨水的滋润,阳光的照耀;有着亲人的关心,他人的帮助.感恩之情充溢于我的心中,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好,以不辜负他们曾经为我的付出亲情
现在出门总是一个人走,开始怀念以前,爸爸妈妈陪伴在身边的日子.小时侯,每天读书都需要父亲的接送,那时并不懂得珍惜,把它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长大些才发现,每天挤车那是一种煎熬,不用担心迟到,那原来也是一种幸福.怀念不如感恩,感谢父母无私的爱,让我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都说血浓于水,亲情在我的心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我想每个人都会如此想吧.也许很多人认为父母该为儿女付出,也有许多父母都是这么做的,我却不是很认同.我总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应该为谁付出,父母的爱是无私,是伟大,而不是应该.这样想,就会觉得惭愧了,承载了那么厚重的亲情,自己却无以为报,只有不断进取,才能让父母的心聊以慰藉了.
师恩
从小学到高中,已经走过了漫漫11年的学习之路,在这其中也经历了许多的老师,由衷的感谢他们,为我的成长所做的辛勤耕耘,许多许多我都铭记在心.
因为课题而获奖,是我一直为自己骄傲的一件事,而这,是断然离不开老师的倾力相助的.研究课题是一个很漫长,很艰辛的历程,困难不时地挡在我们的面前,不断打击我们的信心.这时,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当我们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总可以去找老师探讨;当我们快要放弃时,是老师的不断鼓励让我们又重拾信心.没有老师,我想也许我就不会坚持到最后吧
第四篇:成长中的快乐
我,一个十四岁的中学生,一个生长在党的温暖怀抱中的青少年,我感到无比高兴,无比快乐。
自从我呱呱落地,无知的我就有一个愿望: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从我上小学时,我便发奋学习,学习中充满了快乐。
刚迈进小学校门时,我听从爸妈的教诲,向一位老师鞠躬问好。老师听了会意一笑, 既而又鼓励我说:“好好学习,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我当时听了,甭提多高兴了。从此,上天就塑造了一个开朗活泼的性格。我坚强地对自己说:“以乐度终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围的喜事乐事也越来越多了。
上初一时,我学习一直很不错,可是就临近考试,那无情的病魔从天而降,使我未能考第一次试,当看着同学们的卷子上各个鲜红的高分,两手空空的我曾潸然泪下。可过后一想,下次下决心考吧!不必太伤心。第二次的考试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也许由于吾之诚意感动了上天,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我的愿望。学校当在“表彰大会”中念到我的名字时,我既激动、快乐,又自豪。当我迈着轻盈的步子领奖,我看到了爸妈的笑脸,老师们真诚和善的眼睛,同学们赞赏而羡慕的眼神。那一刻,我高兴地想要放声歌唱,但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沉着的,稳重的接过奖,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礼。当时我心中虽然好高兴,好快乐,可我最想说:“谢谢老师们的无诲教导,谢谢同学们的至爱关怀。”快乐、高兴之余,我又想:这个成绩应该不是最理想的,我要像我崇拜的居里夫人那样,永远奋斗,永不满足。生活中处处有快乐,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生长在红旗下、新社会的儿童少年。但在尽情享受快乐的时候,可别忘记我们的使命:好好学习,振兴中华!成长之路能与快乐相伴是我最大的荣幸,但祖国的快乐才是最伟大、最神圣、最真实的快乐——祝愿祖国人民快快乐乐,祝愿祖国北京2008奥运会顺利进行,祝愿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快乐啊,你飞吧!
第五篇:成长的烦恼
成长的步伐到来了,成长的烦恼也紧随而来。让人整天都笼罩在忧郁中。
“你怎么这么粗心,英语的大写字母写成小写字母;数学不是小数点忘了加,就是死脑筋转不过弯;语文也是,不该错的总是错。……成绩总是没有提高!”从上初一开始,这类话就常常在我心头萦绕。有时候是父母批评的话语,有时候是我的自训,有时候却是妹妹的挖苦。
我也想要把成绩提高上去,不过总不能称心如意。不是这一科失手,就是那一科败下阵来。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谁不想考个好成绩,可是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所尽的努力也不同,所以收获的“果实”也有干瘪和饱满之分。因此我也只能说一身一声:“尽力而为”
人生有竞争才会精彩——这是我安慰自己的话。但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烦恼让我挥之不去:作为一名学生,我告诉自己成绩不能太差;作为女儿,我告诉自己不能让父母大失所望;作为姐姐,我告诉自己要给妹妹一个好榜样……因此,烦恼也就日益增多。可是反过来想想,如果好成绩那么容易就让我得到,那岂非大失它本身的意义,也失去了人们想要拥有它的欲望吗?这样想想,烦恼固然减少了许多。却有另外一种看法在脑海中形成——这以上的话虽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太过于幼稚,就有点像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没有努力争取,好成绩是不会送上门来的。所以,烦恼仍像一个影子,无时无刻都在跟随着我。这也许是庸人自扰,但的的确确,这应该是大部分同学所面临的烦恼。
要解决这个烦恼的办法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我现在终于明白这首歌曲实际上唱出了我们青少年面对学习的烦恼所表现出的无助与茫然。成长的烦恼在不断涌来,希望我们能招架住所有烦恼的“袭击”,学着在烦恼中健康成长!!!
② 邢台市第一中学的办学成果
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绩斐然,多次被评为省文明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又荣获省文明单位等21项省市级奖励。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教学水平逐步上升,学生参加各科竞赛获全国和河北省一等奖的达44人次。 撒下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一代代的老师,黑发变为白发,岁月中失去芳华,但紧随而后的是一个个洋溢着成功的笑脸,一中工龄最长的老师,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亲眼目送一代代的学生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骄傲是唯一的感受,欣慰是唯一的回报。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出优秀毕业生近4万。
建校以来,学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的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中有不少人担负着重要职务:浙江省省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刘枫,原河北省副省长宋书华,中宣部理论局局长贾春风,国家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书敏,全国人大信息中心主任张绍敏,计算机专家王振山,导弹专家赵景辉,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后研究生徐志国,河北省文联主席浪波,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尧山壁,北京人文大学副校长、北京市著名作家李德堂,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文生。他们都是以邢台一中为起点,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60多年的积淀,60多年的成就,邢台一中在新的形势下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华,呈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她是璀璨的明珠,映亮了邢襄大地;她是知识的殿堂,培育着万千学子。今天,全校师生员工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正豪情满怀,众志成城,向着全国一流名校的目标迈进。
邢台一中有着辉煌的历史和骄人的业绩。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铸就了光荣的传统,创建了名校,造就了名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
校友浙江省委副书记刘枫和中央领导人合影
南开大学院长李增吉
一中学生侯庆虎(南开大学博士生)从教于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
校友解放军少将王炳春
清华保送生
2005年高考文理科状元
校友副省长宋书华
全国人大代表张少敏
1943年第一届校友
获奖学生
近几年获省竞赛成绩部分同学名单
赵新宇获省物理竞赛一等奖刘栋获“希望杯”高中邀请赛一等奖
李海洪获数学竞赛第一名 霍峰尉获高中化学竞赛一等奖
王钧涛获数学竞赛一等奖 张国晨获省十一届青少年计算机竞赛一等奖
陈烨获省化学竞赛一等奖杨华获第二届省高中生英语奥赛一等奖
李磊明获省物理竞赛一等奖 李小楠获第二届省高中生英语奥赛一等奖
高勇获省地理竞赛一等奖 潘荣芳获第二届省高中生英语奥赛一等奖
杨健获数学竞赛一等奖 李劲宇获青少年计算机比赛一等奖
刘立志获青少年计算机竞赛一等奖郭瑞获全国数学竞赛获省一等奖
李云炎获青少年计算机竞赛一等奖 沈丽芳获省英语竞赛一等奖
韩冬青获青少年计算机竞赛一等奖 马然获英语竞赛一等奖
潘建涛获省物理竞赛一等奖杨勇获省化学竞赛一等奖
尼京获化学竞赛一等奖 段瑛涛获省化学竞赛一等奖
贺东哲获省物理竞赛一等奖侯志刚获全国数学邀请赛一等奖
侯庆虎获省数学竞赛一等奖刘耀获河北省少年计算机奥林区竞赛一等奖
郑磊获省一等奖 张函获河北省少年计算机奥林区竞赛一等奖
任强获河北省化学竞赛一等奖陈磊获河北省少年计算机奥林区竞赛一等奖
刘裕嘉获河北省青少年计算机竞赛一等奖 何胜辉获化学奥赛河北赛区一等奖
尹瑞获省初中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 梁文梁获化学奥赛河北赛区一等奖
刘立军获省青少年计算机竞赛一等奖 耿潇、杨瑞兴获省物理竞赛一等奖
杜昱获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一等奖李哲、侯琨获全国外语竞赛高一年级一等奖吴蕊、甄云霞获全国外语竞赛高二年级一等奖梁瑞获全国外语竞赛高三年级特等奖
代洁、品英辉获全国外语竞赛高二年级一等奖 高伟哲获全国中学生物学联赛一等奖
刘耀、马维、黄涛获全国外语竞赛高三年级一等奖
陈睿、陈珩、贺明获全国外语竞赛高三年级一等奖
褚向宁、赵润峰、刘羽、李志新获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
郄文辉、和川获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
赵晓捷、郄文辉获全国高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
文凤岐获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一等奖
高伟哲获全国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
赵万贺获全国物理奥赛一等奖
程雪松获全国生物奥赛一等奖
陈方哲获全国化学奥赛一等奖
祝牧获初中生物竞赛一等奖
陈方哲、侯啸飞获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
赵重阳获生物省一等奖
郭泽宇获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 邢台一中几十年来的建校历程,沧桑中闪烁着荣耀,发展中是闪现着光华。一中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兢兢业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邢台一中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获省以上部分荣誉称号)
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全国传统项目先进单位
全国文明先进单位
全国体育先进单位
河北省文明学校
河北省德育先进单位
河北省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先进学校
河北省传统项目先进单位
河北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河北省电化教学先进单位
河北省卫生保健先进单位
河北省安全保卫先进单位
河北省重点中学实验室首批联查荣获一等奖
河北省输送人才二等奖
河北省开拓老年事业奖
河北省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河北省爱国歌曲歌咏比赛先进学校
河北省优秀考点
河北省道德建设计划先进集体
河北省中招工作先进单位
河北省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集体
河北省实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先进集体
河北省中招、高招工作先进单位
③ 梅贻琦的个人成就
梅贻琦熟读史书,喜爱科学。初起研究电机工程,后转为专攻物理。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他的教育理论和主张,对中国三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中国著名的两所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都是和梅贻琦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
梅贻琦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PolytechnicInstitute)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不过,不要因此就以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是好当的,情形恰恰相反,梅贻琦出任校长的时候,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以清华来说,驱逐校长的运动可以说是此起彼伏,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清华的学生们都是拥护梅校长。梅贻琦为人重实干,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佐证,他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与胡适相比,梅贻琦显然没有“暴得大名”的胡适那么风光,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据陈岱孙的说法,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这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这句话也常为时贤所征引;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具体的体现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不过,历史自有其可玩味之处,“诸君子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独有梅贻琦在身后赢得“翕然称之”、“胥无异词”。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在“比较广泛的材料收集和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抱着‘苛求’的心理”,搜寻人们对梅贻琦的“异词”或“谤语”,但却迄无所获。这也证明了“翕然称之”、“胥无异词”所言不虚。 梅贻琦在长达47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许多极有参考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指导其从事于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这些经验和思想是值得我们后人加以吸收、总结、研究和珍藏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加以继承和借鉴。同时,他的令人称道的人格魅力与品德气质以及个人修养,都反映出近代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在人格方面有机、完美、和谐的融合与统一。
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是变化的,其在西南联大时期发表的《大学一解》中,体现了梅贻琦教育思想定型之后的核心观念。
梅贻琦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这一核心观念。这种“通才教育”并非西方“LiberalEcation”的简单搬移,而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博采近代中外大学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思想体系。梅贻琦认为,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标应该是“通才”,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这种任务应该由其他教育机构来承担。而大学应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训练。
其次,梅贻琦针对当时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重实科不重文理”的教育方针指出,大学应该着眼于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至少应该有知、情、志三个方面。在这篇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中,他还用了足够的篇幅论述教师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问题,梅贻琦认为,教师不单要能“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楷模。其中的一段话至今多为人们所征引:“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此则于大学之道,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之第二端也。”此即为著名的“从游论”。
最后,在《大学一解》中,梅贻琦着重论述了学术自由在大学教育中的特殊重要性。这也是他们那一代的教育家们的共识,1945年11月5日,梅贻琦在日记中写到:“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孓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1931-1948)。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倡的“五育”中,即德、智、体、美、群。这是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蔡元培一样,梅贻琦也是把德育作为五育之首的。
重视师德
在德育中,梅贻琦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许多人对“大师”有片面的理解,仅看到学问的一面,而梅贻琦讲的“大师”则是学问道德都好的楷模。他说:老师不但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榜样。为此,他提出了“从游”这一生动的比喻,以老师为大鱼,学生为小鱼。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以教师的高尚品行来自然地引导学生,达到“不为而成”,是很高明的教育方法。
在德育中,梅贻琦强调人格与爱国。他对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说:“诸君在国外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在新奇的社会里,不要忘掉自己;在求学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务要保持科学态度,研求真理。”
重视体育
清华大学一向重视体育,并把体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与梅贻琦的倡导很有关系,他认为这是学生“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梅贻琦说高尚人格具体体现在“团体精神”、“急功好义”、“遵守纪律”上,要借团体的运动“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并在学籍管理上明确规定“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这些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1928年,梅贻琦还是教务长的时候,就曾明确告诉学生:“须知体育之目标,不单是造就几个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选手,不单是要得若干银盾、锦标,除此之外,也许可以说在此之上,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后来有人提出,要想提高学生“服务社会,团结合作”的精神,就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再加一个“群育”。对于这种提法,梅贻琦显然不大同意。1934年,已经担任校长的梅贻琦对自己的学生说:今天我们提倡体育,不仅是为了锻炼个人的身体,更是为了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借团体项目,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他还说:体育比赛的目的不在于能不能取胜,而在于是不是各尽其能,使本队团结合作的精神得到有效表现。在体育比赛中,“胜固大佳,败亦无愧。”假如在比赛之前,有人因为没有取胜的可能就放弃比赛,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他忘记了在团体中应尽的任务。
群育
群育则是梅贻琦德育观中有特色的部分,这源于他对人类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他说:“文明人类之生活,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而教育的最大目的,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此则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也。他的“身教重于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深为世人推崇。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 梅贻琦生于天津。其父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甚而失业,家境亦每况愈下,“除去几间旧房庇身以外,够得上是准无产阶级了。”但梅贻琦的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梅贻琦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他的同仁回忆说,有一次梅贻琦表示,“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梅贻琦后来成为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当时人们留美都选的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比如徐君陶选麻省理工,梅贻琦却单独去到了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梅贻琦曾撰文总结自己的留学观,他告诫行将赴美的学生,“诸君在美的这几年,亦正是世界上经受巨大变化的时期,将来有许多组织或要沿革,有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办法,才可以免除将来冒险的试验,无谓的牺牲。”
留学欧美的经历影响了梅贻琦。他甚至于全盘接纳希腊人崇尚体育的精神。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很瞧不起体育,一度把体育课的学时和任课教师砍去一半,把享有声誉的马约翰教授降格为“主任训练员”。梅贻琦到任后,则给予他和其他系科教师同等的职称和待遇。二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把清华发展为“体育大校”。这种注重体育的校风一直延续到西南联大。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教务长时,他实际主持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院务。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特别是陈寅恪与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王国维1927年夏在颐和园自杀,也是梅贻琦亲自去园内收殓并料理后事的。
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而且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梅贻琦特别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讲学与在国外发表论文。
他实行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定年限后,就可以休假一年,可赴欧美研究,学校开支一半薪水,还给予往返路费。这个传统在西南联大时结出硕果: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共开出1600门课程,且各人学术及兴趣爱好迥异,互为印证。冯友兰在西南联大教书,留有长髯,身穿长袍,颇有道家气象。一次他去授课,路遇金岳霖,金岳霖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答:“到了天地境界了。”两人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
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蔚然成风,且大大滋养了学生。
④ 苍梧中学的教学成果
学校坚持“五复育”并举、德育制为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宗旨,秉承“顶天立地做人,正大光明做事”的校训,追求真理,崇尚科学,面向全体学生,走素质教育之路,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抓教风、促学风、建校风,成功走出了一条“低进高出”的教育办学道路。近60年来,我校共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32010人,向全国各所高校输送了合格新生26583人,其中关德柱、关雄俊、林建永、林欣、林钢、韦理梧、刘金水、钟作宽、蒙积林、易若翔、李北金、甘凤夏等一大批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北大、清华等全国名校的大门,校友遍及海内外。
2009—2011年间毕业的4500多名学生中,升入高等学校本科以上的人数达到3351人,其中升入国家重点大学的有497人,学生获国家、区市级奖项奖励1900多人次。
⑤ 饶平县师范附属小学的办学成果
我校教研教改气氛抄浓,硕果累累。先后有40多位教师在市级以上教育报刊上发表经验论文180多篇,出版科研专著二本。有多位教师和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殊荣。其中张仁守副校长所写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实验》被评为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被评为省电教成果三等奖,编进《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一书。近三年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篇。
我校在近三十年的办学历史中,紧紧围绕“求实创新、教乐学、优化五育、全面发展”的总目标努力奋斗,形成了“诚实、严明、勤奋、活泼、”的良好校风,成为饶平县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验基地,成为饶平县小学教育质量的窗口。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和省教厅原厅长许任之、江海燕等领导曾先后到我校视察,给予很高的评价,分别留下了“饶师附小,潮汕县小之花”,“春色满园,桃李芬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题辞。上级领导的鼓励,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⑥ 列举近代前期社会科学和文学的主要成就
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急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封建文化发生了动摇,中国的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①主要内容是救亡图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艺术上多有反映,中国思想界的有识之士,面对如此危局,不断探索救国强国之路。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时代特点,是古代文化所没有的。②其主流是追求科学民主。近代前期文化由初期的模仿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其实是由表及里地追求科学与民主的过程,其核心是暴露黑暗、追求光明,扬弃过去、追求未来。②其演进和发展,是在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和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的。④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形势的发展,中国近代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阶级属性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速度的加快,也决定了不会太深入,不会在本质上出现飞跃。
代 表 主 张
新思潮 林则徐、魏 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
新
派 早期 冯桂芬
王 韬
郑观应 经济上:发展商业,同列强“商战”,保护本国经济。
政治上:“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启蒙思想 严 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宣扬“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给人民自由民主,普及西学。
高潮 康有为
梁启超 《应诏统筹全局折》
《定国是诏》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孙中山
“三民主义”
科技成果同时体现了“西学东渐”,由于中国社会的落后,决定了其作为上层建筑的科学技术也不可能出现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应用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为特征,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的翻译外国科技著作、冯如和詹天佑就学于国外等史实均说明这一特征。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这一时期上层建筑的又一特征,以学习西学和科举制度的变革为内容。科举制始于隋唐,曾是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之一,明清的“八股取士”成为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手段,戊戌变法时进行改革,终止于1905年,其自始至终的过程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特点,辛亥革命后先后出现的“五育”教育和复古教育同样也是适应社会变化的产物。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始终是围绕着救亡图存而过行的,充满着爱国精神。近代中外文化的接触和交融,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态出现的,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研究,始终围绕救亡图存的总目标而进行。
第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始终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近代中外的交流,交织着侵赂与反侵略,先进与落后的矛盾。面对民族危机,为实现救亡图存的总目标,中国人民不得不向先进的西方寻找真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迫使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对手。向西方学习,就成为近代文化交流的主流。
第三,从程度上看,中外文化交流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由器物到制度到伦理,从表层—步步走向核心。从鸦片战争时的坚船利炮,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工艺格致;从甲午战后的法政哲学到五四时期的伦理意识,西方文化不断由浅入深,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和建立,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嬗替出现。
第四,从鸦片战争到马克思主义输入近百年间,欧风美雨竞相涌入,但始终没能在中国形成成熟、系统的近代文化体系,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中国封建文化很深蒂固,阻力很大;一是近代中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传播西方文化的主体力量资产阶级十分薄弱。
文学、艺术、史学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不少爱国诗人和诗篇。四大“谴责小说”,谴责清政府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京剧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形成民间雕塑工艺得到发展是这个时期艺术的主要热点。在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影响下,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出现了“史学革命”。另外取得了发现甲骨文的重大成就。
科学按术的发展:洋务运动期间,一些翻译机构,不断地介绍和翻译
西方的科技知识,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
教育的改革: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兴建了一批新式学堂,以后各地纷纷建立新式学堂。新式学堂的建立改变了过去以经济学为主的教学内容,而是以“格致之学”为主,培养方向,不再是封建官吏,而是一些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另外,详务派还组织了留学教育。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科举制度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设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他推行体育、智育、美育和德育教育。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大搞靠孔活动,推行复古教育。
⑦ 为什么要五育并举
基础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
基础,在《辞海》的注释中,其本义是指“建筑物的根脚”,其比喻义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基础教育”,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一般是指中、小学教育。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充分肯定和突出强调,说明了基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多年来的教育工作实践,也使我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中小学阶段是为人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大军的“双重任务”。
从根本上说,基础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奠定基础,是为我们祖国繁荣富强、发达兴旺造就数以亿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矗这个基础的好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教育经济学家普沙卡罗波勒斯在总结了世界许多有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成果以后发现,教育水平层次的高低,受教育人数的多少与教育的收益率密切相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定:没有今天良好的基础教育,就不会有明天中华民族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七条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的这段话,对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办学要求:这就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实现《纲要》的要求,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在基础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一育既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定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体。
(一)、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居于为首的主导地位,对其他各育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
(二)、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以其系统的知识为其他各育提供科学依据。
(三)、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锻炼身体和卫生习惯的教育,体育是有效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
(四)、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美育能起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增舰以美添巧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升华。
(五)、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实践,培养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初步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脑体结合,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尤其是近些年,严重影响中小学办学指导思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些人认为:“德育是虚的,体育是空的,美育是假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呆的”,只有“智育是硬的”,加上教育内部诸如教育思想、升学考试制度、办学模式、教育结构和评估学校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便导致了只注重智育,片面抓智育,忽视其他各育的倾向产生,甚至有的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办学的唯一目标,于是,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出现了:
(1)抓紧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放弃多数成绩一般的学子;
(2)加重考试科目的教学份量,削砍非考试学科的课时;
(3)进行加班加点的教与学,早读加晚自修,没有周日假日,不谈休息;
(4)大搞题海战术,各种测试抽考不断,学业负担沉重。这样做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的成绩确实是暂时提高了,短时地突上去了,但是大部分人的身体瘦弱了,视力减退了;思想的品德丢了,政治时事忘了;灵活性差了,知识视野窄了;具人爱好淡化了,个性特长泯灭了。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这种采取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违背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违背教育规律等手段去一味追求升学率的作法,对基础教育事业,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的危害是不小的。
为了落实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期教育方针,把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做到坚持五育并举。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需要我们付出较长时间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做好各个有关方面的工作。在当前一个时期,则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端正办学思想,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现在从事的基础教育工作,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为未来服务,为二十一世纪服务的,现在培养的青少年,将在下世纪初发挥才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未来对人才素质,对民族素质的要求,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努力完善我们的奠基工程。
(二)坚持德育为首,素质为本。基础教育是为年轻一代未来做人,未来发展,未来成才奠定基础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基本道德准则和基本学习生活习惯等。因此必须把德育摆在首位,而且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其他各育之中,引导学生注重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三)开展各项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除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全面发展的天地,促使学生发展个性,培养特长,锻炼能力。
(四)加强校园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优美整洁的校容校貌,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融洽友好的校内气氛,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等,都对广大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熏陶作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