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现在有哪些农业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10月25 日,河北省宁晋县东旺村几位农民正在将丰收的玉米码垛。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介绍,2008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9237.17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2903.15万吨,比2007年增加61.60万吨,增长2.17%。粮食生产将实现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第5年增产。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2007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近4000亿斤),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增加了6倍多;水产品产量达到4748万吨,增加了9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 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二)农产品品种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 69%、55%、42%和66%,“双低”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占到75%以上,畜禽、水产、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质率也有很大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10月14日,南康市赤土畲族乡新华农庄的一名畲族女孩在采摘甜柚。有“甜柚之乡”美誉的江西省南康市近年来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甜柚产业,引进良种甜柚,产品远销上海、香港等地。新华社发(杨晓明 摄)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粮食等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定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商品流通增加,商品粮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农产品中,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平衡,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转化,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蔬菜和水果产销两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全国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11750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万千瓦,增长了5.5倍。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分别从1978年的55.7万台、1.9万台提高到2007年的206.3万台和63.4万台。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稻谷、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到2007年末,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518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25.7%。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1153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增加到37762千公顷。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温室面积为81千公顷,大棚面积465千公顷,中小棚面积231千公顷。 2006年末,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723千公顷,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4.3%;种植的水果和园艺苗木共184千公顷,占全部果园面积的1.8%。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三、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就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一)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10 月24日,一艘香港渔船的船工在蛇口码头准备进行交易。自1993年以来,在深圳市的蛇口、盐田和南澳渔港码头活跃着一支4500多人的香港流动渔民队伍,这些具有香港和深圳双重身份的渔民可在深港两地自由往来。这是改革开放环境下深圳作出的一项便民举措。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52.3%、4.0%、34.2%、9.5%,与1978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7.7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了0.6、19.2和7.9个百分点。(二)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种植业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龙江等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花产业带。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四川、湖南等13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5%以上。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农产品产量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一)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1978-200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1%。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特点:一是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194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53%,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二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596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 38.6%,比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1997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在工资性收入中占有突出地位。2001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36.5%,到2007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40.8%。三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2007年现金纯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85.2%,比1978年提高43个百分点。(二)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10月28日,一名工人在河北省万全县宣平堡乡南李家庄村的“新民居”建设工地上施工。 2008年5月,河北省万全县对作为生态移民搬迁村的宣平堡乡南李家庄村村民住宅进行开工建设。该村户型设计参照借鉴《燕赵新民居》优秀设计方案,规划为二层独院联排式建筑,建筑总面积15000平方米,可安排119户村民入住。为改善农民住宅品质,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建设厅等于2006年9月联合开展河北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大赛,从中选取100套获奖民居建筑设计方案,命名为《燕赵新民居》,并于2008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巡回展出,将这些体现节约资源、舒适实用要求的新民居设计图免费送到农民手中,供各地农民群众建房时借鉴参考。据了解,目前河北省已经建成1000多套“新民居”样板房,以引导全省农村的民居建设。 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1978-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下降了24.6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的支出水平分别达到306元、210元和328 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比1980年分别提高了4.4、4.4和9.8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进入电气化、信息化时代。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几乎没有任何电器,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分别达到106.5台、26.1台和45.9台。在传统耐用消费品稳步提高的同时,信息化设备在农村普及的速度加快,2007年,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移动电话和计算机分别达到68.4部、77.8部和 3.7台。(三)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增长,为国家不断强化反贫困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先后实施了开发式扶贫规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贫措施,并确定了592个国家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到2000年,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5%,农村扶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国家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出为依托,整村推进缓解贫困,扶贫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到2007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五、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30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一)农村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教育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72%的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30 年农村改革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后,经过多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经营发展为农民、各种中介组织、国有流通企业等构成的多元化经营;流通渠道逐渐形成了零售、批发、期货等多层次并进;信息服务也正朝着不断满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多方需要的方向发展。市场基础设施也取得显著成效,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8.4% 的乡镇有储蓄所。(三)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使1.5亿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9万所乡镇卫生院,为1.2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在社会保障方面,2007 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6%的县,惠及7.3亿的农业人口;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六、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一)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的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各地更加注重农产品加工转化和突出绿色品牌,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新亮点。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6810亿元,比2001年增长1.1倍;实现利润总额14735亿元,比2001年增长1.5倍。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和外出从业人员比重迅速增长,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员[1]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1978年的7%提高到29.2%。(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各类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与完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依托,加快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7年的44.9%。七、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11 月2日,农民工在九龙坡区教委咨询台前就子女就学问题进行咨询。当日是第二个重庆市农民工日,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农民工子女就学“关心关爱”大型咨询活动在重庆杨家坪步行街拉开帷幕。来自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各区县教育部门、职业技术学校的上百人,就农民工子女入学、职业技术培训、学费减免等问题为农民工们进行了专业咨询。据了解,重庆市目前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指定学校已经达到了406所,接受进城农民工子女19.8万人。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迅速增长,进城务工农民稳步增加,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一)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优化从三次产业来看,全社会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中男劳动力占50.8%,女劳动力占49.2%。农村从业人员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占70.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占15.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占13.6%。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居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从1985年的35%提高到2006年的61%。(二)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力流动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大。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从业劳动力1.3亿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27.5%。其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21-40岁占6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2%,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3.8%,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7.7%,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49.3%。二是外出务工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6.7%,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0.5%。三是外出打工的模式发生转变。改革初期,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利用农闲季节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打工,或者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打工。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工外出打工出现新迹象,完全脱离农业生产、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业性减弱,农村举家外迁劳动力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中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农民得到了长期的实惠。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三农”工作从“基础地位”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加速形成,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 果实当表示努力的成果时,怎样写句子
1、生活中有两种算法:工作时要算加法,你的每一点努力加起来,收获会越来越多;谈感情时要算乘法,其中一方为零,结果永远是零。
2、生命是一种缘分,你刻意追求的未必能得到,你努力追寻的未必能获取。生命中的灿烂,人生中的辉煌,往往不期而遇,尽在偶遇。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得到是一种幸运,得不到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尽心,我们总有收获,因为尽力,我们总有进步。得失是一种心境,人生就是一种缘分,无悔就行。
3、乐观,专注,用新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充实,努力,用行动给每一天赋予梦想的意义。新的一年,请记住感恩、善意和梦想。新的一年,愿你收获快乐、爱和成长。
4、有生命就会有希望,有信心就会有成功,有思索就会有思路,有努力就会有收获。如果你过得好,是因为你努力修来的;如果过得不太如意,是因为你正在积累。
5、今天收获的幸福与快乐,是昨日梦想种子所盛开的花。(句子大全)。我们不能停止脚下努力的步伐,为眼前的困难犹豫不前,为明日的人生走向担忧。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走好眼下坚实的那一步,之后才会海阔天空。
6、追逐梦想的道路,也许不会一直都是一帆风顺,偶尔也会有挫折和坎坷。但是这并不会使前进的脚步停止,收拾起心情继续不懈努力,错过的终将在未来收获。
C. 赞美果实成熟的句子
16. 秋天,红艳艳的苹果扒开绿叶往外瞧;小红灯笼似的枣子挂满了枝头;像紫玛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葡萄架下,真迷人呀!
17. 稻田里,一片黄澄澄的稻谷随着秋风翻起金波,绿油油的菜地里,肥嫩的菜叶上闪耀着晶莹的露珠。
18. 苹果一个个红得发亮,像一团团红色的火焰。
19. 你看,果园里,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柿子,红红的圆圆的,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挂满了树梢,它们你挤我碰,正被人们一个个摘下放入筐中,成熟的石榴裂开了嘴笑嘻嘻的迎接人们的采摘,苹果树上的苹果挂满了枝头,人们正面带收获的喜悦,把它们一个一个的从树上摘了下来,橙红色的橘子,挂在枝头上,涨红了脸,正等待着人们收获呢!
20. 来到那农家小院,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棵高大的海红果树,上面结满了红红的果子,快要把树妈妈压弯了腰。
21. 看,一个个晶莹透亮。有的石榴是是青绿色的,在太阳的映照下,透明发亮,如同用翡翠雕刻成一般。有的石榴笑得咧开了嘴,像胖乎乎的娃娃。
22. 那稻谷般黄的是梨,黄得像涂了一层金粉,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只葫芦挂在那儿,金灿灿的。
23. 那红通通的苹果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连话不敢说。茄子大大方方的跑着,到了钟点还裂着嘴。橘子和柿子起着灯笼照亮了整个果园。
24. 瞧!这里果实累累:苹果又大又圆,象一个个红彤彤的小皮球,那边树上结满了大大的柿子,象一个个红灯笼;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挂在树上沉甸甸的,好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还有那黄澄澄的梨,青青的脆枣,笑的咧开嘴的石榴,让人看了,真是馋涎欲滴。
25. 你瞧,农田里,稻子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成片成片的豆荚摇动着,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好像在唱着丰收的赞歌;成片成片的棉桃也被秋风吹得裂开了嘴,它们争先恐后地吐出一朵朵雪白的棉花,看着农民伯伯在田里收获的劲头,不知他们有多高兴呢?
26. 进了果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的橘子树,那成熟的橘子,挂在树上,像一个个金元宝。“我应该是这个季节第一个来的吧。”每当此时,我总会这样想,因为如果那些小孩子们比我早的话,“金元宝”早就没了吧!
27. 秋天的天气很晴朗,果园里的果子都熟了,苹果树上挂满了红灯笼,把树枝压弯了腰;梨儿黄澄澄的还有那紫色的葡萄一串一串的挂在葡萄架上。你看那树叶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还有的是半黄半绿的,和那各种颜色
D.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1)苹果种质资源研究:国内外苹果种植资源的搜集、保存和评价利用;(2)苹果育种研究:杂交育种、芽变选种、实生选种、诱变育种与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抗病育种等;(3)苹果栽培技术研究:现代矮砧密植栽培制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花果管理与提高果品质量技术、果实套袋栽培技术、果园肥水管理与节水灌溉、生态友好型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4)采后处理与加工:智能化简易冷库、气调库研发,果汁饮料及功能型食品研制等。
共有15名专职科研人员(研究员/副研究员9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7人)从事与苹果有关的研究工作。在研发队伍组成上汇聚了苹果育种、栽培、生物技术、土壤肥料、贮藏加工、有害生物防控等方面的专家。 苹果栽培研究:20世纪60-70年代,主持完成的“成龄苹果二十年稳定亩产过万斤”试验,获全国科学大会奖;70-80年代,“苹果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新红星、玫瑰红苹果早果丰产配套技术研究”、“苹果、梨产地储藏保鲜技术研究”、“提高苹果质量技术研究”、 “苹果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平原乔砧密植短枝型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开发研究”等课题,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地(厅)级一等奖1项; 20世纪90年代,承担完成的山东省重大攻关项目“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五”以来,承担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系统开展了现代苹果栽培制度和安全优质高效标准生产技术研究,形成了产、学、研相衔接的研究开发体系和联合攻关的有效机制,在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成龄密闭果园优化改造、优质花果管理、提高果品质量、土肥水管理制度、有机化栽培技术以及生态友好型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苹果产业技术的优化升级与栽培制度的变革,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苹果遗传育种研究:先后参加承担“七五”到“十一五”的国家科技攻关、农业部重大科技攻关课题10多项,主持承担山东省科技攻关、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项目7项。 “七五”以来,通过芽变选种选育出岱红、玫瑰红等芽变新品种,实生选种选育出秀水、龙金蜜、岱绿、秋口红等优良新品种,杂交育种选育出早翠绿等新品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苹果多倍体的育种工作,在植物组织培养和化学诱变研究领域独具一格,技术成熟,经验丰富,先后获得了龙金蜜、烟青、富士的同源四倍体,该项课题于一九九四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随着课题组不断深入研究,技术更加成熟,先后得到了金冠、寒富、嘎拉的同源四倍体植株30余株,并且开展了四倍体与二倍体的杂交工作,已经在倍性鉴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了早期鉴定体系。本课题组不但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苹果育种课题方面研究,也承担了院市级课题研究,倍性育种、常规育种一直跻身全国前列。2007年以来,通过常规育种初步筛选出2个苹果新优系,在倍性育种方面更加完善了多倍体育种体系,采用了更多的优良亲本,已经获得各种类型的多倍体种质资源80余份,已经完成20余份资源的形态学及抗病性评价。
研究成果: “八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项;鉴定审定苹果新品种6个;其中玫瑰红、秀水、岱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后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出版著作2部。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主持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苹果、梨、桃泰安综合试验站建设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樱桃产业主要障碍因子攻关研究”、“小浆果品种筛选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主要干果新品种选育研究”、 “主要果树高效标准生产技术研究”和“主要仁果新品种选育研究”、“主要核果新品种选育研究”,山东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苹果、梨、桃、杏、樱桃、核桃、板栗、枣、柿子等果树新品种选育研究,各项研究均按计划进度实施,进展顺利。
E. 多多果园里种成果子后不能兑换了吗
多多果园里种成果子后能兑换,可以兑换所种植的水果,也可以兑换成其他可选商品。
F. 果然跟水果、成果、果园这三个词的果那两个相同
果然跟水果、果园这两个词的果相同
========================================
柳浪闻莺各位芝麻竭诚为您解答
您的采纳是我们坚持网络的动力
========================================
G. 描写秋天果园的好句子
好词:
琳琅满目、硕果累累、果树飘香、春华秋实、果实累累、金灿灿、红彤彤、饱满诱人、垂涎欲滴、金桂飘香、累累如珠、瓜果飘香。
好句:
1、秋天,瓜果飘香,走进果园里,黄澄澄的梨儿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枝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红通通的苹果像一个个宝石挂在枝头,向我们微笑;果园里水蜜桃是最好吃了,咬它一口,香甜的果汁流的满口都是。我喜欢秋天,更喜欢秋天的果园。
2、秋天的果园是五彩缤纷的,像小灯笼一样的红苹果挂满枝头。黄澄澄的鸭梨挤在一起,活像个胖嘟嘟的小娃娃。
3、秋天的果园,美不胜收。展目望去,满眼是红艳艳的苹果..金灿灿的橘子..黄澄澄的梨,还有那水晶珠般的葡萄。
4、果园还是那样的热闹,地上的小花还在比美,真是桃李争妍呀!姹紫嫣红的花,各种各样丰满的水果,它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因为它们要感谢他们那辛勤的园丁为它们所做的一切。
5、瞧,那一颗颗硕大的果实,多么想一个孩子红彤彤的笑脸呀;瞧,那一颗颗高大的果树,多么像农民们喜悦的心情啊!
6、啊,美丽的果园,迷人的果园,令人陶醉的果园,你给我们带来丰收,带来美好,愿这秋色常驻人间。
7、远远的,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一阵爽飒的风儿吹过,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秋天,叶子一片片落下,带着一丝丝的遗憾,低低地压着大地。晚秋底澄清的天,翩然落下。
释义来源:
1、琳琅满目 [ lín láng mǎn mù ] :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唐·柳宗元《答贡士沈起书》:“览所著文;宏博中正;富我琳琅珪璧之室;甚厚。”
2、硕果累累[shuò guǒ léi léi]:本义是指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现在常引申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唐李庾《西都赋》:“挺硕果於华林,育丰蔬於中园。”
3、结实累累 [ jiē shí léi léi ] :形容果树上结的果子很多。
毕璞(原名周素珊)在她的作品《第一次真好》中的句子: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
4、果实累累 [ guǒ shí léi léi ] :累累:连续成串。形容果实多。
5、春华秋实 [ chūn huá qiū shí ] :华:花。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三国志·魏志·邢颙传》:“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6、金灿灿 [ jīn càn càn ] :金光耀眼。
7、红彤彤 [ hóng tōng tōng ] :形容很红。
8、垂涎欲滴 [ chuí xián yù dī ] :涎:口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十分贪婪的样子。
唐·柳宗元《招海贾文》:“更笑迭怒;垂涎闪舌兮。”
9、饱满诱人 [ bǎo mǎn yòu rén ] :形容果实丰满充实,对人有吸引力。
10、累累如珠 [ lěi lěi rú zhū ]:累累:连接成串。一个紧接一个,就像一串珠子。
《礼记·乐记》:“累累乎端如贯珠。”
H. 果树的常见的果实
荔枝(学名: chinensis),又名离枝,具有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等多种功能,荔枝原产于中国,是中国岭南佳果,色、香、味皆美,驰名中外,有果王之称。荔枝是亚热带果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园锥花序,花小,无花瓣,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果皮肯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属无患子科植物。
Litchi chinensis、Lychee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别名丹荔,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台湾、云南等地栽培最多。每年6~7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去外壳,取假种皮(荔枝肉)鲜用或干燥后备用。
果实心脏形或球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假种皮新鲜时呈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甜。
荔枝含有丰富的糖分、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脂肪、柠檬酸、果胶以及磷、铁等,是对人体有益的水果。 俗称“桂圆”,是中国南亚热带名贵特产,历史上南方“桂圆”北“人参”之称。龙眼果实富含营养,自古受人们喜爱,更视为珍贵补品,其滋补功能显而易见。
明李时珍曾有“资益以龙眼为良”的评价。据分析,果肉含全糖12.38~22.55%,还原糖3.85~10.16%,全酸0.096~0.109%,维生素C 43.12~163.7毫克/100克果肉,VK196.5毫克/100克果肉。龙眼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干、制罐、煎膏等。龙眼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现代医学实践证明 ,它还有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
龙眼对生产环境比较挑剔,世界上能种植龙眼的地方有限,一般在亚热带、偏温和气候无严重霜冻地区为合适。 因此,龙眼历来被人们称为岭南佳果,因其既可鲜吃又可作药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柑桔是凉性水果,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水果,是中国亚热带地区栽培面积最广的果树,也是广西最重要的果树。它包括的种类很多,广西主要栽培的有甜橙、宽皮柑桔、柚、金桔、柠檬等,而每一种类又有许多优良品种。
中国西部有果城四川南充,主产柑桔等水果。
古籍《禹贡》记载 4000 年前的夏朝,中国的广西、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产的柑桔,已列为贡税之物。到了秦汉时代,柑橘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史记?苏奏传》(西汉司马迁著)记载:“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桔柚之园”,说明楚地(湖北、湖南等地)的柑桔与齐地(山东等地(的鱼盐生产并重,《史记》中还提到:“蜀汉江陵千树桔,……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可见当时柑桔生产已有相当规模。
柑桔的果实汁多味美,风味可口,含有丰富的糖分、有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成分,营养价值很高。柑桔还是医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果肉除鲜食外,可加工成罐头、果汁、果酱等;果皮可提取橙皮苷,提炼香精和果胶。 青梅性味甘平、果大、皮薄、有光泽、肉厚、核小、质脆细、汁多、酸度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具有酸中带甜的香味,特别是因其富含果酸及维生素C。诏安青梅的半成品----干湿梅富有弹性,呈淡黄色,加工时果皮不易开裂,内含物不易流失,且腌制过程中只需加适量食盐而不需添加其他任何添加剂就可达到保质期12个月以上,品质超过日本盛行的南高梅,符合日本的国家腌制标准,深受日本市场欢迎,被誉为“凉果之王”、“天然绿色保健食品”。
青梅的成分组成具有如下特点:
1、低糖高酸(总糖1.3%、总酸6.4%),其T值(糖酸比)仅为0.2,是鸭梨的1/72,杏的1/8,甚至比柠檬的T值还低。因而,青梅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酸味原料。天然有机酸具有多种生理调节功能,是青梅的主要功效成分。
2、具有合理的钙磷比1:1,与其它几种水果相比,不仅钙磷比合理,而且绝对数量较高,是生产儿童食品和老年食品的好原料。
3、含VB高达5.6mg/100g,为其它水果的数百倍,而且VB2处于很稳定的高酸性环境中,这是青梅很突出的优势。 中国梨产量最多的省是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四川、云南等。主要梨产区有山东烟台,栽培品种有黄县长把梨、栖霞大香水梨、莱阳茌梨(慈梨)、莱西水晶梨和香水梨;河北省保定、邯郸、石家庄、邢台一带,主要品种为鸭梨、雪花梨、圆黄梨、雪青梨、红梨;辽宁省绥中、北镇、义县、锦西、阜新等地主产秋白梨、鸭梨和秋子梨系统的一些品种;安徽省砀山及周围一带为酥梨产区;山西高平为大黄梨产区,原平则以黄梨和油梨为主载品种;甘肃兰州以出产冬果梨闻名;四川的金川雪梨和苍溪雪梨;新疆的库尔勒香梨和酥梨,烟台、大连的西洋梨也都驰名中外。河南宁陵县传统名特产金顶谢花酥梨(见图)。明弘治年间列为朝廷贡品。这种梨的梗蒂周围长有一层金黄色的果斑,谢花即酥脆可口,故名。其特点为颜色金黄,果皮细嫩,果肉酥脆,味甜汁多,食而无渣。除直接食用外,还可加工成罐头,也可酿酒、入药。当今,我国梨树研究取
得了丰硕成果,其代表品种就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林科所成功培育的中国红花酥梨,世界首例具有红花、红叶、红果的梨树优良品种,其花、果艳丽,果肉雪白细腻无砂细胞,酥脆蜜甜品质上乘。
6、葡萄
葡萄属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为落叶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波斯(即今日伊朗)是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产,主要产于新疆、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茎蔓长达10~20米。单叶,互生。花小,黄绿色,组成圆锥花序。浆果圆形或椭圆形,因品种不同,有白、青、红、褐、紫、黑等不同果色。果熟期8~10月,中国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为汉
代人张骞引入。葡萄品种很多,全世界约有上千种,总体上可以分为酿酒葡萄和食用葡萄两大类。世界栽培品系有欧洲品系(European grape)及美洲品系(Fox grape)两大系统,根据其原产地不同,分为东方品种群及欧洲品种群。中国栽培历史久远的“龙眼”、“无核白”、“牛奶”、“黑鸡心”等均属于东方品种群。“玫瑰香”、“佳丽酿”等属于欧洲品种群。鲜用或阴干备用。 在果品中,葡萄的资历最老,据古生物学家考证,在新生代第三地层内就发现了葡萄叶和种子的化石,证明距今六百五十多万年前就已经有了葡萄。有的学者认为在23000万年前至6700万年前就有类似葡萄的植物。 樱桃的品种有 红灯 早红 先锋 大紫 拉宾斯 早大果 针叶。其中,红灯和先锋是最常见的品种,也是樱桃中优质的两个品种,红灯颜色略带浅红,果把短小,熟透的红灯口感甜中略点酸味;先锋颜色深红,果把较长,熟透的先锋口感纯甜。
落叶乔木。株高可达8米。嫩枝无毛或微被毛。叶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7~16厘米,宽4~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大小不等的重锯齿,锯齿上有腺体,上面无毛或微具毛,下面被稀疏柔毛;叶柄长0.8~1.5厘米,有短柔毛,近顶端有2腺体。花3~6朵成总状花序,花直径1.5~2.5厘米,先叶开放;花梗长约1.5厘米,被短柔毛。萼筒圆筒形,具短柔毛;萼片卵圆形或长圆状三角形,花后反折。花瓣白色。雄蕊多数;子房无毛。核果,近球形,无沟,红色,直径约1厘米。花期3~4月,果期5月。 【学名】Psidium guajava L.
【别名】芭乐鸡矢果 拔子 鸡屎拔
【分布状况】番石榴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热带果树。原产美洲热带,16~17世纪传播至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如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太平洋诸岛、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北非、越南等。约17世纪末传入中国。现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均有栽培,有的地方已逸为野生果树。
【简介】台湾芭乐为桃金娘科番石榴属果树,肉质非常柔软,肉汁丰富,味道甜美,几乎无籽,风味接近于梨和台湾大青枣之间。它的果实椭圆形,颜色乳青至乳白,极其漂亮,还是一等一的减肥水果。番石榴果形有球形、椭圆形、卵圆形及洋梨形,果皮普通为绿色、红色、黄色,果肉有白色、红色、黄色等。肉质细嫩、清脆香甜、爽口舒心、常吃不腻,是养颜美容的最佳水果。
【营养分析】
番石榴营养丰富,可增加食欲,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钾、铁、胡萝卜素等.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C,钙、磷、铁。番石榴营养价值高,以维生素C而言,比柑桔、香蕉、木瓜、番茄、西瓜、凤梨都高,铁、钙、磷含量也丰富,种子中铁的含量更胜于其它水果,所以最好能一起食下去。多吃可以预防老化,排除体内毒素的功效,还是一等一的减肥水果,果实具有治疗糖尿病及降血糖的药效,叶片也可治腹泻。收敛止泻,消炎止血。叶、果:急、慢性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鲜叶: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臁疮久不愈。 Plum(Prunus,spp.)李子是蔷薇科植物李的果实,俗称“恐龙蛋”。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7~8月间采收成熟果实,洗净,去核鲜用,或晒干用。饱满圆润,玲珑剔透,形态美艳,口味甘甜,是人们喜食的传统果品之一。它既可鲜食,又可以制成罐头、果脯,是夏季的主要水果之一。
1. 促进消化:李子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的分泌,有增加肠胃蠕动的作用,因而食李能促进消化,增加食欲,为胃酸缺乏、食后饱胀、大便秘结者的食疗良品;
2. 清肝利水:新鲜李肉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如谷酰胺、丝氨酸、氨基酸、脯氨酸等,生食之对于治疗肝硬化腹水大有种益;
3. 降压、导泻、镇咳:李子核仁中含苦杏仁甙和大量的脂肪油,药理证实,它有显著的利水降压作用,并可加快肠道蠕动,促进干燥的大便排出,同时也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
4. 美容养颜《本草纲目》记载,李花和于面脂中,有很好的美容作用,可以‘“去粉滓黑黯”,“令人面泽”,对汗斑、脸生黑斑等有良效。 苹果含有丰富的糖 、有机酸、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多酚及黄酮类营养物质,被科学家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
降低血脂:日本果树研究所的人体试验表明,每天吃两个苹果,3周后受试者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降低了21%,而甘油三酯水平高正是血管硬化的罪魁祸首。苹果的果胶进入人体后,能与胆汁酸结合,像海绵一样吸收多余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然后排出体外。同时,苹果分解的乙酸有利于这两种物质的分解代谢。另外,苹果中的维生素、果糖、镁等也能降低它们的含量。
降血压:过量的钠是引起高血压和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苹果含有充足的钾,可与体内过剩的钠结合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压。同时,钾离子能有效保护血管,并降低高血压、中风的发生率。英国著名药理学家苏珊·奥尔里奇博士发现,苹果中所含的多酚及黄酮类物质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癌症:日本弘前大学的研究证实,苹果中的多酚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而芬兰的一项研究更令人振奋:苹果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是一种高效抗氧化剂,它不但是最好的血管清理剂,而且是癌症的克星。假如人们多吃苹果,患肺癌的几率能减少46%,得其他癌症的几率也能减少20%。法国国家健康医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还告诉我们,苹果中的原花青素能预防结肠癌。
抗氧化作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小组把老鼠的脑细胞浸到含有栎精和维生素C的液体中,发现脑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同其他蔬菜水果相比,苹果里含有的栎精是最好的,而红苹果又比黄苹果和绿苹果好。所以,对于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来说,苹果是最好的食品。
强化骨骼:苹果中含有能增强骨质的矿物元素硼与锰。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硼可以大幅度增加血液中雌激素和其他化合物的浓度,这些物质能够有效预防钙质流失。医学专家认为,停经妇女如果每天能够摄取3克硼,那么她们的钙质流失率就可以减少46%,绝经期妇女多吃苹果,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防治骨质疏松。
维持酸碱平衡:70%的疾病发生在酸性体质的人身上,而苹果是碱性食品,吃苹果可以迅速中和体内过多的酸性物质(包括运动产生的酸及鱼、肉、蛋等酸性食物在体内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增强体力和抗病能力。 按照抗旱能力和需水量不同,可将果树分为3类:
①抗旱力强的品种,如桃、杏、石榴、枣、无花果、核桃、凤梨等。
②抗旱力中等的品种,如苹果、梨、柿、樱桃、李、梅、柑桔等。
③抗旱力弱的品种,如香蕉、枇杷、杨梅等。
果树需要水分,但并不是水分越多越好。有时果树适度的缺水还能促进果树根系往深处扎,抑制果树的枝叶生长,减少剪枝量,并使果树尽早进入花芽分化阶段,使果树早结果,提高果品的含糖量及品质等。 1.灌水时间
给果树灌水应在果树生长未受到缺水影响以前就进行,不要等到果树已从形态上显露出缺水时才进行。如果出现果实皱缩、叶片卷曲等现象时才进行灌溉,则对果树的生长和结果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确定果树灌水时间,应主要根据果树在生长期内各个物候期的需水要求及当时的土壤含水量而定。一般应抓好4个时期的灌水:
①花前水,又称催芽水。在果树发芽前后到开花前期,若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可促进新梢的生长,增大叶片面积,为丰产打下基础。因此,在春早地区,花前灌水能有效促进果树萌芽、开花、新梢叶片生长,提高坐果率。一般可在萌芽前后灌水,提前灌效果更好。
②花后水,又称催梢水。果树新梢生长和幼果膨大期是果树的需水临界期,此时果树的生理机能最旺盛。若土壤水分不足,会致使幼果皱缩和脱落,并影响根的吸收功能,减缓果树生长,明显降低产量。因此,这一时期若遇干旱,应及时进行灌溉。一般可在落花后15天至生理落果前灌水。
③花芽分化水,又称成花保果水。就多数落叶果树而言,此时正值果实迅速膨大及花芽大量分化时期,应及时灌水。
④休眠期灌水,即冬灌。一般在土壤结冻前进行,可起到防旱御寒作用,且有利于花芽发育,促使肥料分解,有利于果树次年春天生长。
2.灌水次数
果树在各个物候期内的灌水次数主要取决于各个时期的降水量和土壤的水分状况。一般年份,上述各个灌水时期通常灌水一次即可满足果树该时期的需水要求。除这些时期外,当果园土壤含水量降低到田间持水量的50%,也必须及时灌水。
3.灌水量
果树的灌水量依果树的种类、品种和砧木特性、树龄大小以及土质、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耐旱树种,如枣、板栗等的灌水量可以小一些,耐旱性较差的树种,如葡萄、梨等的灌水量应大一些。幼树应少灌水,结果果树可多灌水。沙地果园宜小水多灌,盐碱地果园灌水应注意地下水位,以防止返盐、返碱。一般成龄果树最适宜的灌水量以水分完全湿润果树根系范围内的土层为宜。在采用节水灌溉方法的条件下,要达到的灌溉深度为0.4~0.5米,水源充足时可达0.8~1米。
I. 我国古代在果树园艺有什么成果
果树是能提供可供食用的果实、种子的多年生植物及其砧木的总称。我国是世界果树起源中心之一,原产的果树种类繁多,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距今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我国古代在果树园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建立果园、培育良种、栽培技术、果树管理,以及果实采收等方面,经验丰富,技术成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我国古代果园出现很早,在建园时除对果园进行一些保护措施外,还注意到了各方面的条件。
《诗经》中已有“园有桃”、“园有棘”、“折柳樊圃”、“无逾我园”等诗句。说明周代已有专门栽培果树的“园”和专门栽培蔬菜的“圃”,在圃的周围栽植柳树作藩篱,推测园的周围也可能有藩篱。
《三国志·魏书·郑浑传》中明确记载了果园的四周栽植榆树为绿篱。南北朝时,《齐民要术》中有专篇讨论果园绿篱的培植,其时用作绿篱的树种有酸枣、柳、榆等。
到了明代,用作果园绿篱的树种很多,除以上几种外,据《农政全书》记载,还有五加皮、金樱子、枸杞、花椒、栀子、桑、木槿、野蔷薇、构树、枸橘、杨树、皂荚等。
明代人们已注意到,林木可改变小气候,《农政全书》提出在果园的西、北两侧营造竹林可以遮挡北风,从而有利于减轻园中果树的冻害
三国志
J. 农业丰收的辉煌成就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
10月25 日,河北省宁晋县东旺村几位农民正在将丰收的玉米码垛。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介绍,2008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9237.17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2903.15万吨,比2007年增加61.60万吨,增长2.17%。粮食生产将实现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第5年增产。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2007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近4000亿斤),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增加了6倍多;水产品产量达到4748万吨,增加了9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 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农产品品种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 69%、55%、42%和66%,“双低”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占到75%以上,畜禽、水产、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质率也有很大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
(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
10月14日,南康市赤土畲族乡新华农庄的一名畲族女孩在采摘甜柚。有“甜柚之乡”美誉的江西省南康市近年来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甜柚产业,引进良种甜柚,产品远销上海、香港等地。新华社发(杨晓明 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粮食等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定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商品流通增加,商品粮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农产品中,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平衡,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转化,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蔬菜和水果产销两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全国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11750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万千瓦,增长了5.5倍。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分别从1978年的55.7万台、1.9万台提高到2007年的206.3万台和63.4万台。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稻谷、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到2007年末,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518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25.7%。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1153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增加到37762千公顷。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温室面积为81千公顷,大棚面积465千公顷,中小棚面积231千公顷。 2006年末,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723千公顷,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4.3%;种植的水果和园艺苗木共184千公顷,占全部果园面积的1.8%。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就
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
(一)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10 月24日,一艘香港渔船的船工在蛇口码头准备进行交易。自1993年以来,在深圳市的蛇口、盐田和南澳渔港码头活跃着一支4500多人的香港流动渔民队伍,这些具有香港和深圳双重身份的渔民可在深港两地自由往来。这是改革开放环境下深圳作出的一项便民举措。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52.3%、4.0%、34.2%、9.5%,与1978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7.7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了0.6、19.2和7.9个百分点。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种植业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龙江等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花产业带。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四川、湖南等13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5%以上。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农产品产量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
1978-200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1%。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特点:一是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194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53%,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二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596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 38.6%,比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1997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在工资性收入中占有突出地位。2001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36.5%,到2007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40.8%。三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2007年现金纯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85.2%,比1978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二)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10月28日,一名工人在河北省万全县宣平堡乡南李家庄村的“新民居”建设工地上施工。 2008年5月,河北省万全县对作为生态移民搬迁村的宣平堡乡南李家庄村村民住宅进行开工建设。该村户型设计参照借鉴《燕赵新民居》优秀设计方案,规划为二层独院联排式建筑,建筑总面积15000平方米,可安排119户村民入住。为改善农民住宅品质,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建设厅等于2006年9月联合开展河北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大赛,从中选取100套获奖民居建筑设计方案,命名为《燕赵新民居》,并于2008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巡回展出,将这些体现节约资源、舒适实用要求的新民居设计图免费送到农民手中,供各地农民群众建房时借鉴参考。据了解,目前河北省已经建成1000多套“新民居”样板房,以引导全省农村的民居建设。 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
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1978-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下降了24.6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的支出水平分别达到306元、210元和328 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比1980年分别提高了4.4、4.4和9.8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进入电气化、信息化时代。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几乎没有任何电器,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分别达到106.5台、26.1台和45.9台。在传统耐用消费品稳步提高的同时,信息化设备在农村普及的速度加快,2007年,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移动电话和计算机分别达到68.4部、77.8部和 3.7台。
(三)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
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增长,为国家不断强化反贫困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先后实施了开发式扶贫规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贫措施,并确定了592个国家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到2000年,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5%,农村扶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国家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出为依托,整村推进缓解贫困,扶贫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到2007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
五、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30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
(一)农村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教育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72%的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
(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30 年农村改革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后,经过多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经营发展为农民、各种中介组织、国有流通企业等构成的多元化经营;流通渠道逐渐形成了零售、批发、期货等多层次并进;信息服务也正朝着不断满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多方需要的方向发展。市场基础设施也取得显著成效,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8.4% 的乡镇有储蓄所。
(三)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使1.5亿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9万所乡镇卫生院,为1.2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在社会保障方面,2007 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6%的县,惠及7.3亿的农业人口;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六、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
(一)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的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各地更加注重农产品加工转化和突出绿色品牌,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新亮点。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6810亿元,比2001年增长1.1倍;实现利润总额14735亿元,比2001年增长1.5倍。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和外出从业人员比重迅速增长,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员[1]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1978年的7%提高到29.2%。
(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
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各类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与完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依托,加快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7年的44.9%。
七、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
11 月2日,农民工在九龙坡区教委咨询台前就子女就学问题进行咨询。当日是第二个重庆市农民工日,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农民工子女就学“关心关爱”大型咨询活动在重庆杨家坪步行街拉开帷幕。来自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各区县教育部门、职业技术学校的上百人,就农民工子女入学、职业技术培训、学费减免等问题为农民工们进行了专业咨询。据了解,重庆市目前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指定学校已经达到了406所,接受进城农民工子女19.8万人。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迅速增长,进城务工农民稳步增加,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优化
从三次产业来看,全社会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中男劳动力占50.8%,女劳动力占49.2%。农村从业人员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占70.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占15.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占13.6%。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居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从1985年的35%提高到2006年的61%。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力流动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大。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从业劳动力1.3亿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27.5%。其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21-40岁占6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2%,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3.8%,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7.7%,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49.3%。二是外出务工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6.7%,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0.5%。三是外出打工的模式发生转变。改革初期,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利用农闲季节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打工,或者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打工。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工外出打工出现新迹象,完全脱离农业生产、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业性减弱,农村举家外迁劳动力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中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农民得到了长期的实惠。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三农”工作从“基础地位”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加速形成,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