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的办学成果
学院丰硕的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学生及家长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受到各级领导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备受考生青睐。省市领导先后多次莅临学院,对学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很高评价。2005年学院便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专科类第一批次录取院校。
学院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各级学生组织和各类学生团体活动丰富,在学院党团组织及学生会的领导下,全院共成立了30多个学生团体。学院每年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主题演讲比赛、运动会、球类比赛等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省及合肥市各类文体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加强国际合作,不断丰富“涉外”内涵。自2001年起,先后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高校开展了各种学术交流和合作,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埃迪斯.科文大学、中央昆士兰大学、韩国韩瑞大学等高校实行学分互认、互派留学生制度,联合举办了专本硕连读项目班。目前,本项目班在澳留学人数700多人,400多名同学完成学士学位后分别在悉尼大学、科廷大学、西澳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近百名同学已获得硕士学位,毕业生就业良好。2012年,被确立为安徽省教育厅安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留学基地。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一把手”工程,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加大自主创业教育。每年举办各类人才交流会和毕业生推介会。与国内外300余家规模以上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外语水平高、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2014年达到98.1%,且就业质量高,连续四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制订了资助奖励办法,以赛促学。在近三年省职业院校(高职组)技能大赛中,我院取得了9个一等奖,19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并代表我省在全国大赛中获得2个三等奖,表现优异。
涉外荣誉:
·安徽省24所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高校之一
·中澳美韩“3+1+1”专本硕国际合作基地
·安徽省教育厅安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留学基地
·教育部美国大学AP考点
·安徽省2009、2010、2011、2012、2013年高校年检优秀单位
·安徽省2010、2011年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
·安徽省2011、2012年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安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职业训练基地
Ⅱ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学结合
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能力培养 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最终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工学结合贵在实践,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是:
1.引工入室(校内生产性实训——以模拟岗位为主的工学结合)
引工入室是结合专业将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引入教室,将教室、实训室、工作环境(如车间、办公室、调度室等)合为一体,在校内进行训练。
2.推室入企(校外顶岗实习以岗位实干为主的工学结合)
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简言之,工学结合就是学生在企业实施“以工为主的学”的教学过程。
3.自创公司(学生自己开设公司——以真实岗位为主的工学结合)
自创公司是指在校学生结合专业成立公司,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实践、学习和提高。其中东方海外旅行社学院部是一个实体,教师和东方海外旅行社资深员工担任指导,整体运作由旅游专业学生自主操作。另外,学院开辟了学生创业园区。其中有邓春晖同学(市场营销专业)创办注册的风尚传媒公司,主营业电梯门广告;有邬磊同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办注册的Best广告公司,主营业电子产品;胡栋辉学生(市场营销专业)主营业“校园风向标”广告杂志,主营业各种杂志的软广告业务;李益学生(财务管理专业)开展的电脑租赁业务;蔡叶锋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经营的电子折扣直销网业务等等,均有很大的收获。
自创公司主要特点是:
①与学习的专业结合
②得到老师和实际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
③自负盈亏,承担风险
④在“公司”真实的环境下操作,跳出了传统课堂,进入社会大课堂。
1、学院成立
1999年5月,由浙江东方集团公司独家投资创办的浙江东方专修学院正式成立,拉开了浙江省第一所由国有企业创办的高等职业学校的序幕。
2、学院发展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
2000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视察学院,充分肯定浙江东方集团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3、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至今,从最初的在校生500人,发展到全日制在校生5300多人,成人教育本、专科,自学考试专科、成人函授专科等3000多名学生。
4、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居全省前列
为社会输送了近万名毕业生,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多年来均超过95%,2008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8.29%,《人民日报》予以专题报道宣传。
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温州地区11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工学结合合作协议,60多家企事业单位成为我院长期的校外实训基地,已建立“环宇学院”、“人民电器市场营销班”、“东方海外旅行社学院分部”等多个工学结合的合作项目,“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已全面展开。
6、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与专业技能
95%的毕业生取得了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在2007年、2008年连续取得“用友杯”ERP沙盘大赛全国冠军, 2009“开元杯”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取得多项大奖。
7、实施“六加一行动计划”
学院致力于内涵建设和办学特色建设。已建成计算机信息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学基础、会计学、高等数学等一批省级市级重点专业和精品课,成果显著。
8、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连续举办了九届精神文明活动宣传月和大学生艺术节。2008年,室歌大赛策划案荣获全国高校“寝室文化节”优秀策划方案创意设计奖;历年来在省大学生各项赛事中均取得好成绩
9、崇德笃学、精技修远
十五年来,学院师生艰苦创业,团结拼搏。形成了以“崇德笃学、精技修远”校训精神为核心的“东方”文化,既凝聚了师生的精神风貌,又展示了学院的文化底蕴
10、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
1999年12月,建立学院党委。十五年来,已举办业余党校27期,累计发展学生党员1500人。
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办学成果
学院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力。加大实验教材的编写力度,通过立项资助的办法,完成了由35门教材构成的实验教材体系建设;突出了院内各专业实验和实训室的建设,形成了软件先进、硬件一流、功能齐全的实验实训中心;创建了礼仪教室,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语言素质;不断创新工学结合、订单式管理模式,先后在阜新、沈阳、大连、上海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创造社会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实施“体验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多次重复性的操作实训中,不断地获得技能感悟,提升专业理念,增强应用技能,提高了就业和创业能力。学院ERP实验中心先后获得黑龙江“友谊杯”ERP沙盘对抗校际邀请赛团体冠军;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辽宁地区高职组冠军;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大赛高职组亚军。在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中,该院分别获得阜新市、辽宁省的团体冠军。学院注重英语口语训练,曾先后在省级和国家级的口语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证券与期货专业的梁祥同学,带领他们班级的部分同学,在北京建立了理财规划室,实现了由就业向创业提升。
在培养学生专业应用创新能力基础上,根据个体潜能和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各种锻炼自己、展示自己能力和水平的项目和比赛。该院财务管理专业06级崔麒同学,先后获得阜新文艺广播“全城招募男主播”冠军,获得辽宁广播电视局第九届十佳主播评选“声屏新秀”称号,获得东方卫视美特斯邦威加油好男儿沈阳赛区10强和最具潜质奖,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巨星招募计划沈阳赛区亚军和全国年度总决赛10强,已经成为重庆市旅游局“您好,重庆”旅游形象大使。李东洋等5名同学经过艰苦调研,在团市委和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阜新市第一家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长青藤家政服务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4年获得团中央、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的“首届中国青年创业周创业项目金奖”。2006年获得团省委和省劳动社会保障厅联合颁发的“辽宁青年创业奖”。近3年来,专升本率达25%以上,高职就业率达95%以上。
学院加强科研工作,努力提高学院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近年来,共组织教师申报各级课题60余项,其中批复省级纵向课题15项,校级纵向课题10余项,横向课题30余项,公开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800余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就达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0余部,累计1400余万字。
学院积极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共产党员工程活动和党日活动,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院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目前学院正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完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夯实英语口语和速记技能,突出体验式实验实训内容,创新工学结合、订单式管理方式,为培养适应辽宁经济振兴、突出阜新经济所需要的现代管理和服务业的应用性人才而努力奋斗。该校编码为0736.
Ⅳ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成果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重点建设专业12个,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4部,国家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23部。 重点专业 国家级 序号 专业名称 负责人 级别 1 软件技术 眭碧霞 2007年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2 电气自动化技术 秦益霖 2007年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陈必群 2007年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4 模具设计与制造 陈剑鹤 2007年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5 计算机网络技术 陶洪 2007年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6 电子商务 闵敏 2007年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7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 宋卫 2011年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 8 应用电子技术 张志柏 2011年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 江苏省级 序号 专业名称 负责人 级别 1 软件技术 眭碧霞 2006年省级品牌专业 2 计算机网络技术 陶洪 2004年省级特色专业 3 电气自动化技术 秦益霖 2006年省级特色专业 4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陈必群 2008年省级特色专业 5 电子商务 闵敏 2008年省级特色专业 6 模具设计与制造 陈剑鹤 2008年省级特色专业 7 计算机应用技术 陶洪 2010年省级特色专业 8 物流管理 宋卫 2010年省级特色专业 9 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省级“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10 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与服务 省级“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11 软件技术与数字媒体设计 省级“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12 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 省级“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级别 获取时间 1 PLC应用技术 邓志良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7年 2 Java程序设计 眭碧霞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7年 3 电子商务基础实践 闵敏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8年 4 工控应用技术 姚立波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9年 省级精品课程(部分) 序号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级别 获取时间 1 C语言 闵敏 一类精品课程 2004年 2 电路基础 王丽琴 二类精品课程 2004年 3 Java程序设计 眭碧霞 一类精品课程 2006年 4 电子商务基础实践 闵敏 二类精品课程 2006年 5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陈剑鹤 二类精品课程 2006年 6 工控应用技术 姚立波 省级精品课程 2008年 7 C#应用开发 眭碧霞 省级精品课程 2008年 8 ERP应用与实施 宋卫 省级精品课程 2008年 9 网络互联技术 周敏 省级精品课程 2008年 10 电子技术与项目训练 吴青萍 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 11 模具CAD/CAM应用技术 赖华清 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 12 网络安全设计与实施 鞠光明 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 13 网络贸易专员实务 成先海 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 14传感器与执行器李晴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15c语言程序设计戴白刃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精品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序号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别 获取时间 1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陈剑鹤 国家级精品教材 2009年 评优立项省级精品教材 序号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别 获取时间 1 电子商务概论 闵敏 评优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2 C语言 眭碧霞 评优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3 计算机网络实训 眭碧霞 立项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4 企业资源计划(ERP)原理与实施 宋卫 立项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5 企业资源计划(ERP)原理与实施 宋卫 评优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6 电子商务实用基础实训指导书 吴凌娇 立项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7 工业控制技术及应用 姚立波 立项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8 ASP.NET程序设计与开发 眭碧霞 评优省级精品教材 2009年 9 微软网络操作系统 鞠光明 评优省级精品教材 2009年 10 外贸英语函电 张成伟 评优省级精品教材 2009年 11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 孙国忠 立项省级精品教材 2009年 12 单片机应用与项目实践 黄维翼 立项省级精品教材 2009年 13 虚拟仪器应用技术项目教程 秦益霖 立项省级精品教材 2009年 14 电工技术基础(与常州轻工学院联合申报) 黄忠琴、岳东海 立项省级精品教材 2009年 15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陈剑鹤、于云程 国家级精品教材 2009年 16 西门子S7-300PLC应用技术 秦益霖 省级精品教材 2011年 17 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 陈黎敏 省级精品教材 2011年 18 应用数学 钱志良、何纪 省级精品教材 2011年 19 网络贸易实务 成先海 省级精品教材 2011年 20 国际贸易实务(第2版) 孙国忠 省级精品教材 2011年 21 VerilogHDL与 CPLD/FPGA项目开发教程 聂章龙、张静 省级精品教材 2011年 22 C语言程序设计 李学刚 省级重点教材立项(新编教材) 2013年 23 电路基础(第2版) 吴青萍、沈凯 省级重点教材立项(修订教材) 2013年 十一五规划教材 序号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别 出版社 1 Internet应用教程 眭碧霞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西电出版社 2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赵佩华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机工出版社 3 微型计算机组成与接口技术 赵佩华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西电出版社 4 电子商务实用基础 闵敏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机工出版社 5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陈剑鹤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机工出版社 6 UG基础范例与项目应用 宋志国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人民邮电出版社 7 微软网络操作系统 鞠光明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机工出版社 8 模具制造技术基础 杨桂府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清华大学出版社 9 UGNX4实例教程 宋志国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人民邮电出版社 10 企业资源计划(ERP)原理与实施 宋卫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机工出版社 11 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教程与实训 周敏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规划教材 序号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别 出版时间 1 无线网络组建 杨诚、张卫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2 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 朱利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3 数据结构 李学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4 C语言程序设计 李学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5 网上创业 吴凌娇、宋卫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6 PLC应用技术 张志柏、秦益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7 TCP/IP协议分析与应用 楼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8 Java程序设计项目教程 眭碧霞、朱利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9 JavaEE企业级项目开发 朱利华蒋卫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10 PhotoshopCS5中文版案例教程 周彩根、李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11 3dsMax2012案例教程 陆天奕、赵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12 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系列教材 陈必群、王学力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08 13 电子产品检验 陈必群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08 14 电子产品印刷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陈必群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08 15 虚拟仪器应用技术项目教程 秦益霖、李晴 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201308 16 西门子变频器应用技术 姚立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08 17 电路基础 吴青萍、沈凯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08 18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2版) 陈剑鹤、于云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08 19 模具设计基础(第2版) 陈剑鹤、吴云飞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08 20 《市场营销实务》 孙国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8 21 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 赵佩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08 22 J2EE综合案例开发 蒋卫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8 23 计算机专业英语(第3版) 王小刚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08 24 FLASH动画制作 杜坚敏、孙金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08 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职业情境,项目主导” 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获实验基地、“OPC”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 国家级实训基地 序号 项目名称 级别 验收时间 1 软件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 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 2007年验收通过 2高职园区共享现代工业中心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2008年验收通过3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央财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实训基地 序号 项目名称 级别 验收时间 1 现代物流技术实训基地 省级高职实训基地 2007年验收通过 电子信息技术实训基地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实训基地 2 单片机课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9年验收通过 3 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基地 教学成果 国家级教学成果 序号 教学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级别 获取时间 1 探索“三针对”教改思路,构建“BPMM”人才培养模式 史国栋、董维佳、赵佩华、眭碧霞、张春平 国家级二等奖 2005年 2 高职院电子商务专业立体化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闵敏、吴凌娇、宋卫、姚琪、王莉 国家级二等奖 2009年 省级教学成果 序号 教学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级别 获取时间 1 “信息产业园”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邓志良、张春平、黄天民、董维佳、杨诚、居耀成 省级特等奖 2011年 序号 教学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级别 获取时间 1 探索“三针对”教改思路,构建“BPMM”人才培养模式 史国栋、董维佳、赵佩华、眭碧霞、张春平 省级一等奖 2005年 2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钱兴、费小平、左建国、宋建军、庞杰 省级一等奖 2007年 3 高职院电子商务专业立体化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闵敏、吴凌娇、宋卫、姚琪、王莉 省级一等奖 2009年 4 “项目载体、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赵佩华、朱利华、于永佳、蒋卫祥、郭永洪 省级一等奖 2013年12月 5 “1+2”型高职电气类人才“OPC”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秦益霖、王其红、张志柏、李晴、朱敏 省级一等奖 2013年12月 序号 教学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级别 获取时间 1 “1+2”型高职电气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秦益霖、王其红、张志柏、李晴、姚立波 省级二等奖 2007年 2 “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眭碧霞、赵佩华、於志强、陈荣保、曹建庆 省级二等奖 2009年 3 “分层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周敏、鞠光明、杨诚、姚裕宝、崔毓娟 省级二等奖 2011年 4 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黄天民、庞杰、吴云飞、梅国英、费小平、徐畅 孙淑萍 省级二等奖 2013年12月 5 “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陈必群、陈国英、吴青萍、胡远望、唐龙 省级二等奖 2013年12月 2003年,学院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学院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学院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学院被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单位。 学校荣誉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院还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工作星级示范校”、“全国高职院校魅力校园”、“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Ⅳ "工学结合"对中专生有什么好处!!!
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企业工作,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正在职业学校兴起。 丢失的法宝 说起工学结合的好处还真不少。用教育部部长周济的话来说,它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业上的经济负担,并在毕业后能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其实,工学结合算不上新鲜事。早在二十世纪初,天津一些企业相继开设实习工场传习工艺技术,启发工商知识,一种边工边学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形成。 只是,这件法宝渐渐地被人忽视并丢失了。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普通教育的压缩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职教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人们甚至发现,许多职业学校经过三至五年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时还不如社会上各类专业培训学校经过三五个月短期培训出来的学生适用、好用。正如湖南省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彭程所言,现在的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着“落差”,已成了导致职业教育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在走了一大段弯路之后,人们又找回了丢失的法宝,很快尝到了甜头:通过3年的工学结合式培养,山东省青岛市胶南电子学校的毕业生提前预订率达100%,他们工作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生产,能马上顶岗生产,受到厂方欢迎,200多人已成为一线的班组长。2003年前,湖北职业教育一度陷入低谷,但2004 年起,由于实行工学结合,当年招生规模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 34.37 万人。 法宝要用好 法宝找回来了,要把它用好用出成效,并非易事。9月22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在这个最早创立工学结合模式的地方,人们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其中呈现的新问题。 工学结合要求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现在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龙德毅建议,学校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对此,武汉船院电子电气工程系博士余华有体会:“每次带队到企业,我们做老师的都会有新认识,只有到了市场、现场、职场,才知道什么是真功夫”。 工学结合的特点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也要有所体现。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应当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适用的教材。但现实并非如此,大多数职业学校仍然只能采用与全日制班级相同的课程和教材,对教材的处理只能作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没有针对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郭志强认为,教材的编写者不仅要有来自学校的教师,还要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教材内容既要有校内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又要有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性内容,应取自于工,用之于学。要吸纳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区域经济的特点。 国际上成功的工学结合模式都有政策法规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相关的制度建设必须提上日程。在德国《职业教育法》和《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中就培训者和受训者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在我国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企业持久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保障学校教学组织实施有章可循?学生的双重角色如何得到保障?上海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周耕夫、李栋学认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相关法规的制订中给出回答。 我国现有职业学校14000多所,每年培养数百万毕业生,如果能把工学结合这个法宝用好,职业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