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技成果转化:谁知道科技成果在哪里查最好是农林食品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
全国科技总管是科技部,其他各部也有自己领域内的科技活动,比如说交通部科技司回,某个厅局科答技处之类的,你要查科技成果可以去科技部的网站或者各部、司专管科技的部门网站,比如你说的农业部,有些每年会做些成果推广的材料,但大多数只是一个简介,还有就是每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通知文件,里面有很多获奖项目信息,你可以去看看,各省各行业都有自己的科学技术奖,你去找找那些获奖项目,基本每年的核心成果就是那些了。你找到项目名称后根据项目名称就可以搜索项目信息了嘛,一步一步来,都找得到,纯手打,忘采纳。
Ⅱ 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是什么
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包括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Ⅲ 如何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近日,清华大学工会组织的一次教职工板书书法比赛,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据报道,此次共有近40名教师报名参赛,来自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的6位书法名家担任比赛评委。
随着PPT等办公软件的广泛使用,一切正在发生改变。别致的形式、精美的图文,确实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且因为可以提前制作,一些不必要的课堂书写过程也可以省去,让课堂节奏更加有张有弛。但被PPT所“异化”,正是社会焦虑之处——刷出更多存在感的成了PPT而不是任课老师,一些老师把更多重点放在PPT制作的精美上而非课堂气氛的掌握及互动上。在学生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对待板书的老师,我们一般都独立笔记;对待PPT的老师,我们一般都集体拷贝”,似乎是对这种“异化”的消极回应。
数字化终归是大势所趋,全媒体化教学势不可挡,要求回到粉笔板书的“慢”与“传统”的时代,只能是美好的想象,不可能也不现实。但借粉笔板书所传递出的情绪,却值得我们所有人珍视并深思。时代在前进,技术在进步,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与本质不该过多受到干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应得到坚守与秉承。
来源:中国教育报
Ⅳ 高校科研成果为什么转化困难
一、是高校、科研机构有效供给不足。高校、科研机构是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而大专部分高校院所的科研属成果是基于科研兴趣或者是前沿热点,没有真正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依归的研发模式。这造成科研人员的技术研发活动在立项阶段就可能与市场需求不一致,导致具有转化价值的成果比例不高。
二、现在不能单纯地就转化谈转化,而是要面向市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承担主体作用,形成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市场化的渠道。但目前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方面,90%以上的企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能力不足。国企大而不强、外企强而不为、民企长而不大,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低端,对成果转化“有心无力”。
Ⅳ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什么会这么难
1、高校科研机制的限制Ⅵ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该怎么办
一篇来自于《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供你参考!
“国家制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下称《修正案》)强调。《修正案》完善了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处置收益分配等制度,突出了企业在科研方向选择、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
引人注意的是,大学教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将更加自由。《修正案》规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在一定期限内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制度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兼职、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期间和期满后的权利和义务。
《修正案》的推出无疑是我国经济从坐享人口红利到释放改革红利的踏实一步。遥遥相对应的是李约瑟之问,这位对中国社会深有研究的英国学者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对这个问题的诸多答案之中,“转化应用”是个频频出现的关键词。鲁迅先生恨铁不成钢地写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有创造,却无创新;有创业,却无产业。这不得不令人惋惜。抛开中西国民性的争议,如何从聪明的创造走向智慧的应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无论围观网友如何痛惜某大学已经不是当年的某大学,就发表的科研成果而言,外国的月亮真的不那么圆了,实打实的数据证明中国有大楼亦有大师的的高校、尤其是顶尖高校在世界PK中并不含糊。
另一方面,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根据国家科技部提供的资料,目前全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够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影响因子高学术影响力大的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好文章、在试验和实践中漫漫求索获得的专利该怎么应用?谁来应用?
《修正案》提供了一种可能:高校教授兼职或者离岗创业。
理想的情况下,创造者最熟悉自己的成果,他们投身市场,在市场中发挥自己智慧的价值,并通过实践的检验打磨产品。兼职及离岗期限的设置,也可以为教授保留学者的身份,降低失败的成本。
科研与创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成果诞生时根本看不出未来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毕达哥拉斯讲解勾股定理,有人问他:有什么用处呢?他嘲笑地给了那人几个钱,说:这就是你要的用处。必然有许多有志于投身科研的人如严耕望所说“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对象牙塔外的市场并不感兴趣。保护他们工作的纯粹也是大学的责任之一。
同时,对于相当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而言,格物致知后的经世致用也是人生的追求之一。高校严格的财务和人事制度多少是一种束缚。老老实实地做学校的项目,项目结束时还需要绞尽脑汁地凑发票,何况进入市场每天真金白银的进出呢?既做老师又做老板,算不算不务正业?评估怎么算?会不会影响以后升副教授、教授?
《修正案》为这类人打开了一扇窗户。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细则尤为重要。不仅要杜绝一边抓钱一边抓身份的投机,也要防止政策传达不灵创业老师两头受气的情况。更关键的是在财务、人事评估机制上有所变化,规则明白清晰。
此外,毕竟会搞科研不等同于懂经营,直接把创业学者丢到市场上,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或许是好事,但对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转换效率来说有点危险。在市场和高校之间的创业服务衔接,或许是需要抓紧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