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认识成果怎么写呢
只要是中国怎么醒了再首先要列大概然后一条一条分清内容要写的明白详细点儿
⑵ 主要成果及初步认识
(一)Cu的相态分析成果
Cu的总量与相态分析结果见图4.33~图4.35所示。由图可见,该区Cu的背景主要有两个级次,其中每一级背景属正常背景,其浓度低,变化小。第二级背景属异常背景,浓度较高,变化明显,有一定方向性,多与矿床、岩体、构造及其一特殊层位吻合,详见表4.128。
表4.128 铜地球化学背景特征表
从表4.128可见,Cu异常背景较正常背景在相态上的突出特征是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浓度及其在总量中占有率高,衬度大,从而可体现出正常背景与异常背景的本质区别。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Cu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较总量的异常背景发生明显变异,突出表现在该区东部Cu全量有两个明显的二级异常背景带(其中北侧带与地层有关)。但在硫化物与氧化物相图中,这两个异常背景带消失,成为一个与Cu矿床分布相吻合的异常背景区或局部异常。说明东部两个Cu异常背景带不存在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系由岩性或环境因素形成的以结合相为主,即是由非成矿因素形成的二级背景,一般情况下不应作为Cu的找矿远景带看待。此外,在该区西部Cu氧化物相沿狮子岭闪长岩体呈环形展布,与断裂关系也十分密切。纵观全区Cu的硫化物相、氧化物相较Cu的全量与Cu或含Cu矿床、火成岩、断裂的空间关系更为密切,进一步说明该区Cu的相态分析成果可以更客观地反映Cu矿化分布富集规律。
Cu的硫化物相是反映Cu成矿作用的直接信息,由于Cu在表生作用中属活动元素,Cu原生硫化物易氧化成氧化物,Cu氧化物相也是反映Cu成矿作用的直接信息,因此Cu氧化物相与硫化物相合量与总量比值即
相态分析与地质找矿
式中:w(OCu)为氧化物相铜的质量分数,10-6;w(SCu)为硫化物相Cu 的质量分数,10-6;w(TCu)为全铜的质量分数,10-6。
ACu也是反映Cu成矿作用的重要信息,图4.36 即为ACu值图,由图可见ACu高值带(>0.5)与上述Cu异常背景一致,区内已发现的Cu矿床或含Cu矿床均分布在ACu高值带内,且ACu高值带的展布与断裂、火成岩体空间关系也十分密切,从而更清晰地反映出该区Cu的富集规律。
综上可见,Cu的全量结果只能在量上反映出Cu地球化学场变化特征及展布规律,但不能反映其内在特点与性质,而Cu的相态分析结果则可以揭示出Cu地球化学场变化的内在特征和规律,并对其作出深入解释评价,区分出有找矿意义的异常背景带,以更准确地圈定找矿远景区或带。
依据上述对Cu的全量与相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1)Cu的不同级次背景有本质区别,各自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意义。Cu的正常背景硫化相与氧化相浓度低,变化小,定向性差,与成矿控制因素空面关系不明显,应属区域地球化学本底。Cu的异常背景则相反,与成矿作用有关,属成矿区带的地球化学本底,可作为圈定找矿远景区(带)的地球化学依据。
(2)下列地段应作为该区找Cu的主要远景地段:①二台子至大西沟一带,该地带Cu硫化物相有较明显显示;②太白花岗岩体东侧四方台一带,该地带Cu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均有明显显示;③东江口岩体南接触带及西延,该地带Cu全量与Cu氧化物相均明显富集;④狮子岭岩体接触带及外侧,该地段Cu氧化物相有明显显示。但从总体看,该区Cu全量、氧化物相、硫化物相浓度较低,初步认为该区浅表部Cu的找矿远景不很大。
(二)Pb的相态分析成果
Pb的结果如图4.37~图4.39。
由图可见该区Pb的地球化学背景也具有两个明显的级次。
1.Pb的正常背景
全量值为30×10-6,变化范围为3×10-6,以中部、东部最清晰。硫化物相为0~2×10-6,东部与西部有明显差异,东高西低,西部为0,东部为2×10-6。氧化物相为0~7×10-6,西部偏高(5×10-6),东部偏低(0~3×10-6),可见Pb的正常背景也具有硫化物相很低,氧化物相较低,Pb的存在形式以结合相为主(>70%)的特征。
2.Pb的异常背景
全量异常背景浓度一般为40×10-6,衬值为1.3~1.5,走向多与地层一致。但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较全量发生明显变异,突出表现为:全量异常背景有的消失,有的解体(如西部),有的变大,并出现新的异常背景带。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展布规律也有明显变化,与火成岩体、构造、铅锌矿床的空间关系更为密切,较全量更为清晰。确切地展示了该区Pb的富集规律。Pb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基本一致,前者浓度均大于5×10-6,衬值>2.0,后者为5×10-6~10×10-6,衬值一般大于2.0,可见Pb的异常背景,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浓度也明显高于正常背景,衬度也明显高于全量值。
由于Pb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都更确切地反映了Pb的分布富集规律,且二者为正相关(线性相关系数为0.8870,n=212,故APb值:
综合上述结果,下述地段在该区铅锌矿找矿工作中应予以注意:①东江口岩体南接触带外侧至二台子一带;②凤太地区狮子岭岩体外接触带;③铅硐山西部至陕甘边界。
(三)Zn的相态分析成果
Zn的地球化学背景也分为两个明显级次,详见图4.41~图4.44。
1.Zn正常背景
全量值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东部(东江口岩体以东)为低Zn正常背景区,一般为85×10-6,西部为高Zn正常背景区,其值一般为100×10-6。Zn硫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区均一,稳定,一般为1×10-6~4×10-6,浓度很低;氧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区也无明显差异,较均一,浓度较低,一般为4×10-6~8×10-6。可见Zn全量正常背景值在东部与西部差异应与岩性或表生环境因素有关。Zn正常背景同样也具有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浓度很低之特征。
2.Zn异常背景
Zn全量异常背景呈近东西及北东向带状,浓度一般为110×10-6~140×10-6,西高东低,与正常背景具有一定的渐变关系。衬度较低,一般都小于1.5。硫化物相异常背景展布规律与Zn全量相似,但其衬度明显变大,一般大于2.0,较全量更为清晰,与铅锌矿床、断裂,火成岩空间关系更为密切,并出现新的异常背景带或区域异常。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表生作用下Zn活动性强,原生闪锌矿易氧化为Zn2+而迁移分散,因此Zn氧化物相地球化学场呈现出明显的多级次渐变的特征,与Zn地球化学性质一致(见图4.42),其第一级属正常背景,浓度为4×10-6~8×10-6,与前述硫化物相正常背景一致。第二级背景介于正常背景与异常背景之间,浓度为10×10-6~15×10-6。第三级为异常背景,浓度大于15×10-6,梯度变化较大,与硫化物相异常背景基本吻合。并在中部、西部出现新的异常背景。但在全量图中并无显示,因此也应注意研究其找矿意义。可见,考虑到Zn在表生作用下具有活动性强的特点,对Zn氧化物相异常背景更应予以注意。
综合上述Zn的相态分析结果,下列地带在该区Zn的找矿工作中应予以注意:①狮子岭岩体外接触带;②东江口岩体南侧外接触带;③凤镇—山阳大断裂南侧;④大西沟—桐木沟矿带。
(四)对成果的初步认识
综合上述区域样品Cu、Pb、Zn的相态分析结果可见,相态分析结果既能反映出全量结果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又较全量结果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
(1)能更清晰地区分出地球化学场不同级次,提高了异常场的地球化学衬度,更确切地展示元素分布富集规律,区内已发现的多金属矿床均分布于相态分析异常中。
(2)相态分析结果具体体现了元素产出模式,可对全量地球化学场做出较深入的评价,揭示其内在特征。尤其能区分出可能由岩性或环境因素产生的异常背景(即非矿信息)和可能由成矿作用产生的异常背景,从而使成矿地球化学区(带)乃至成矿远景区(带)圈定更为准确,以减少失误,还能圈出全量结果未能圈出的有找矿意义的异常背景区(带)及区域异常,避免漏掉有意义的找矿地段。此外,还增强了某些弱异常,起到了强化异常的作用。这就使化探工作由量的研究转入到质的研究。
(3)对不同级次地球化学背景及其找矿意义的本质区别了更深入的认识:①正常背景,以结合相为主,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浓度很低,在总量中占有率低,反映出其基本未受矿化影响。②异常背景,以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为主,反映出其受到成矿作用影响。
(4)Zn、Cu在表生作用中属活动性强易分散元素,应注意氧化物相研究。
(5)该区Cu、Pb、Zn异常背景与断裂火成岩、多金属矿床空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注意构造、火成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⑶ 认知的定义是什么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人们对具体食物的认知开始于感觉与知觉,首先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进行感觉,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然后,把它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经过多次感觉、记忆以后,就对该事物熟悉了。
比如人们对于石头的认识,首先感知石头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触摸石头硬度等;这种行为重复多次以后,会在人的脑海中形成记忆,每当看到石头,就会想起石头各种性质。
(3)培训中认知成果的含义扩展阅读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具体来说,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粗细、软硬等。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如看到一面红旗、听到一阵嘈杂的人声、摸到一件轻柔的毛衣等。
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后,并没有马上消失,它还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记忆。
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思维。
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语言活动。人们还具有想像的活动,这是凭借在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
⑷ 员工培训的意义
1. 激发企业人力资本的潜力。
企业对员工实施的培训能够提高职工的内工作适应能力,容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加强其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对企业文化的归属感,扩大其知识储备,拓展其工作领域,增加其工作信心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激发职工的工作潜能。
2. 促进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和改进。
企业员工的培训是适时补充、调整人力资源规划设计的需要,是实现工作分析岗位任职资格的切实保证,是提高招聘录用员工工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对提升企业工作绩效意义重大。
3. 提升企业绩效和竞争力。
通过员工培训,可以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领导的决策能力,加强各级工作关系的协调,促进整个企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和战略发展。
4. 构建优秀学习型组织文化。
学习型组织标志性特点在于其成员不断地学习,组织不断地进步,以维持企业的竞争力。员工培训还有利于企业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
5. 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持续有效的培训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应对激烈的经济竞争,有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形成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效和利润的增值。
⑸ “培训”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一、培训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员工培训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发展员工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现在的日常工作及未来的工作任务。在能力培训方面,传统上的培训重点一般放在基本技能与高级技能两个层次上,但是未来的工作需要员工更广博的知识,培训员工学会知识共享,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或服务能力。同时,培训使员工的工作能力得以提高,为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提供帮助,因为员工提供更多晋升和提高收入的机会。
二、培训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为进军更大市场打好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员工培训可提高企业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员工培训就是要不断培训与开发高素质的人才,以获得竞争优势。尤其是人类社会步入以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为重要依托的新时代,智力资本已成为获取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竞争不再只依靠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精良机器和雄厚财力,而主要依靠知识密集型的人力资本。培训是创造智力资本的途径。智力资本包括基本技能、高级技能以及自我激发的创造力。因此,这要求建立一种新的适合未来发展与竞争的培训观念,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三、培训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包括生产过程质量、产品质量与客户服务质量等。毫无疑问,培训使员工素质。职业能力提高并增强,将直接提高和改善企业工作质量。培训能改善员工的工作质量,降低成本;培训可增加员工的安全操作知识;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水平;增强员工的岗位意识,增加员工的责任感,规范生产安全规程;增强安全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四、培训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工作绩效体系。在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员工技能和角色不断变化,企业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比如建设团队。今天的员工已不是简单接受工作任务,提供辅助性工作,而是需要参与企业管理与服务的团队活动。在团队工作系统中,员工扮演许多管理性质的角色。他们不仅具备运用新技术获得提高客户服务与产品质量的信息、与其他员工共享信息的能力;还具备人际交往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体活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尤其是培训员工学习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可使企业工作绩效系统高雄啊运转。
五、培训可以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传播企业价值观、宗旨、精神等。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工作目更重要的是为了“高级”需求——自我价值实现。培训不断教给员工新的知识与技能,使其具有接受挑战性的工作与任务的能力,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这不仅使员工在物质上得到满足,而且使员工得到精神上的成就感。通过培训传播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内容,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凝聚力、员工归属感,使企业始终处于发展高速公路之上。
⑹ 教学成果 中的认识成果是什么意思
1、促进教师更好、更快地发展通过评价,可以使评价人与被评价人都能够了解授课版教师实施权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发现授课人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认识及操作各环节、步骤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价人与授课人的相互交流,去发扬长处、解决与修正不足,从而使双方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2、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使评价人与授课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整体表现和基础状况,如科学思维、基本技能、学习态度、知识基础等等。这样,评价人与授课人就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深入探讨研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比例。3、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完善与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对一种新的物理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实验改进等方面进行检验与完善。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使评价人与授课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对不合理部分及时地进行分析、研讨,寻找解决的策略,从而使该教学改革实验在不断地被检验的过程中得到修正、发展和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
⑺ 工作认识与成果
一、以板块构造观点为指导,全面讨论与再现了区域板块构造作用的历史,提出了若干新认识
(1)重建了多旋回板块构造演化历史。指出研究区经历了以白乃庙-西拉木伦缝合带为代表的古亚洲洋演化阶段(前寒武纪至早古生代)、以贺根山缝合带为代表的南蒙古洋演化阶段(中晚古生代)、以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为代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阶段(早中生代阶段,以印支期为主)和以大兴安岭造山带及一系陆内拉张盆地形成为代表的板内构造-岩浆活动+滨太平洋演化阶段(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等几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分别阐明了各阶段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形成的相关大地构造环境。
(2)探讨了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动力学机制。首次提出本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受区域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作用控制,表现出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①具有延续性,即自晚古生代华北板块与古蒙古洋拼合并进入碰撞阶段以来,本区即长期处于以碰撞造山后拉伸作用为主的状态;②具有叠加性,即中生代中晚期同时受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和东部太平洋俯冲远程叠加效应影响;③转换性,即自晚侏罗纪以来,内蒙古地区由近EW向古亚洲洋构造体系逐渐转换为主要受N(N)E向滨太平洋构造体系控制,反映出区域中新生代区域应力场条件复杂化(叠加与转换并存);④新生性,反映为本区在该一时期还受到区域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作用控制。这种复杂的多元动力构造体制使得区域应力综合作用时而加强,时而抵消,与其相关的板内构造-岩浆活动具有时断时续,时强时弱,成因复杂、类型多样但又都不很典型的特点。中(新)生代这种复杂的构造动力背景是本区中生代多金属成矿作用大爆发,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多金属矿床集中产出的根本原因。
(3)阐释了斑岩型矿床和VMS型矿床同时出现在同一造山带的根本原因。指出本区空间上自西向东,时间上从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具有从弧间(上)盆地经弧后残余盆地向陆内拉张盆地间歇性演化特征,反映了板块缝合的穿时性和完整的从古洋缝合到碰撞增生以及增生后拉张的全过程,具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同一盆地内的火山-沉积作用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新生性。这种演化时间长、构造背景复杂的盆地火山-沉积作用,为本区许多铜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和物质基础。多元盆地演化与多旋回板块俯冲相伴进行,岛弧火山活动与盆地火山-沉积作用配套出现。这一区域构造格局是本区宽缓增生型造山带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斑岩型和VMS型多金属矿床并存的根本原因。
二、全面总结了多金属矿床产出现状和特点,划分了区域多金属矿床类型
(1)总结和划分了区域金属矿床的主要类型。①产于元古宙大陆边缘裂陷槽或古裂谷环境中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②产于(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岛弧环境中的斑岩型铜金、铜钼(金)矿床(白乃庙、欧玉陶勒盖、察干苏布尔等)和火山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奥由特等)。③产于(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弧后(残余)盆地环境中的海底火山喷气(流)-沉积型铁、铅锌多金属矿床(朝不楞、查干敖包)、次(火山)-沉积型铜铅锌银金多金属矿床(吉林宝力格、乌兰陶勒盖、绥中查干等)和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铅锌矿床(达赛脱、阿尔哈达)。④产于碰撞缝合带(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环境中的基性—超基性岩型或蛇绿岩型铁铜金矿床(小坝梁)和铬铁矿床(赫格敖拉)。⑤产于碰撞造山挤压期构造环境中的斑岩型铜钨铋多金属矿床,韧性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和陆相火山岩型或火山-沉积岩型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⑥产于陆内伸展和板块边缘构造复合环境中的斑岩型铜银、铜钼铋、铜金矿床、金矿床,矽卡岩型铅锌锡铜或铜铅锌矿床,石英脉型锡铜、银铅锌、钨矿床,斑岩-石英脉型铅铋、铜钨铋矿床,火山-沉积岩型铜锡银铅锌矿床,火山岩型铜金多金属(扁扁山)/金矿床(巴林石),角砾岩型金矿床(骆驼场)等。
(2)开展了主要典型矿床研究。选择性讨论了主要类型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产出环境、控矿因素和成因问题。作为对比,对邻区特别是蒙古国境内新近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铜钼金等矿床进行了介绍。
三、根据现代区域成矿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出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思路将发生从后验性的总结对比向先验性判断分析转变,以提高预见性,从而更加强化了成矿理论研究对于找矿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以此为指导对区域成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提出地质环境成矿专属性理论。即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会形成(专属有)特定的金属矿床(类型)或它们的组合、成矿元素(或它们的组合)和一些标志性的地质特征,并认为其是研究和探讨区域成矿规律的基本理论之一。地质环境包括地质构造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为成矿提供空间基础,后者为成矿提供物质基础,它们通过地质作用,进而是成矿作用发生有机联系或耦合,并最终在合适的部位形成矿床。每一方面又可以划分不同的层次。
(2)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分析。以地质环境成矿专属理论为指导,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将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划分为:①前寒武纪古大陆及被动陆缘(裂陷)环境;②早古生代沟-弧-盆构造环境;③中-晚古生代沟-弧-盆及碰撞造山环境;④早中生代(造山后)陆内伸展构造环境;⑤晚中生代—新生代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环境。在此基础上,将工作区自北而南划分为5个成矿亚带(区),部分成矿带内又划分出若干个成矿集中区。即红格尔-达来庙Cu、Mo、Au成矿区(Ⅰ)(包括两个成矿集中区)、二连浩特-塔日根敖包Pb、Zn、Cu、Ag、Fe、Au多金属成矿带(Ⅱ)(包括5个成矿集中区)、苏左旗Au、Cu、W、Bi、Fe成矿区(Ⅲ)、东乌旗(乌兰陶勒盖-查干楚鲁图)Cu、Pb、Zn、Ag、Au多金属成矿区(Ⅳ)和交其尔-贺根山Fe、Au、Cr、Cu、Pt成矿带(Ⅴ)。
(3)区域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分析。以区域基础地质工作成果为支撑,分别从区域地球化学块区和壳幔层圈地球化学结构两方面,探讨了本区的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地球化学块区,即苏尼特左旗Au-Bi-Fe-Cr-Cu-W-Mo块区、二连浩特-阿拉坦合力Cu-Pb-Zn-Au-Ag-W-Mo-Bi块区、东乌旗Cu-Pb-Zn-Ag-Sn-Au-Sb-Bi-Co块区和贺根山Fe-Cr-Cu-Au块区。指出上地壳以富集Zn-Pb-Ag为主要特点,下地壳以Bi-Pb-Zn-Ag-Cu-W-Sn-U-Mo和稀有元素为特点,而地幔中以富集Cu-Fe-Au-Cr-Co-Ni-Sn-Bi等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地质构造环境的空间变换和构造-岩浆活动特征,阐明了不同地区成矿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特点。
(4)全面讨论了区域不同成矿环境的成矿专属性特征和成矿演化。本区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早,期次多,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主要是中晚古生代,17%)和中生代(主要是燕山期,58.3%)两个阶段,成矿具有叠加作用异常发育的特点。
(5)建立了区域多金属成矿系列。包括2个主要系列和5个亚系列。一为与中晚古生代南蒙古洋的闭合形成的沟-弧-盆构造环境有关的成矿系列,包括3个亚系列;二为与中生代,特别是燕山期,与多元构造动力体制的复合有关的成矿系列,包括两个亚系列。本书首次指出苏尼特左旗地区存在与早中生代(三叠纪)碱性花岗岩有关的金及铜-铋-钨-金多金属矿化,并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四、对区域金、铜资源潜力进行了粗略评估
根据丰度法计算认为在全区近4万km2、深1000m范围内拥有的金资源总量可达960t,铜资源量可达1600万t。并从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角度对比分析了南蒙古成矿带和中国二连浩特-东乌旗成矿带的成矿特征,指出本区具有斑岩型铜多金属找矿的巨大潜力。
五、基于GIS平台下DPIS系统的区域成矿预测
以GIS为平台,通过自行开发的DPIS(矿床位置预测系统)软件,运用“找矿信息量法”,对全区金、铜矿床开展了区域成矿预测。绘制了区域金铜矿床信息量色块和等值线图,以此为基础,分别圈定了金和铜矿床找矿远景区。其中金找矿远景区10处,A级2处,分别位于苏尼特左旗地区和东乌珠穆沁旗东部地区,B级3处,分别为红格尔、白音乌拉-哈达庙和小坝梁-贺根山地区;C级5处;铜(铅锌)找矿远景区17处,A类5处,分别为苏左旗、东乌旗-查干敖包、莫诺格钦-阿扎哈达、查干楚鲁-奥由特和小坝染-贺根山地区;B类3处,分别为哈达庙-白音乌拉、伊和乌花-吉日嘎郎图、东乌珠穆沁旗西南部地区;C类9处。并对主要成矿远景区的地质特征和找矿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
六、从成矿-找矿体系的角度,对区域找矿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讨论
(1)首次系统研究了本区矿床形成后的变化和保存问题。指出影响本区成矿后矿床变化和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是陆内造山与高原整体抬升和局部拗陷、成矿后构造-岩浆活动、气候、地形地貌与风化剥蚀等,分别讨论了它们对矿床的影响结果,特别阐明了风成沙对于区域化探异常的影响。
(2)阐述了区域找矿战略。指出本区找矿的主攻矿床类型包括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喷流(气)-沉积(变质)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岩浆期后热液(石英)脉型铜矿床,钨矿床、铋-钨矿床、钨-锡矿床、基性—超基性岩型铁-铜-金矿床、铬矿床,构造蚀变岩型铅-锌-铜-银矿床,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火山-次火岩(热液)型金-银矿床和变质岩型铁矿床等几类,主攻地区主要包括苏尼特左旗一带、东乌珠穆沁旗东北部、吉尔嘎朗图(阿巴嘎旗北部)—东乌珠穆沁旗奥由特、贺根山—小坝梁、苏尼特左旗北部的白音乌拉-哈达庙等地区,并对各区找矿中必须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具体分析。
(3)总结了金铜矿床找矿标志。以金、铜为重点,对研究区主要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进行了系统总结,全面讨论了不同找矿方法,主要是化探、物探、遥感等在本区的适用性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典型矿床为例,分别从地质产出模式、地球化学模式、地球物理模式等方面论述了主要类型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勘查模型。以此为基础,系统制定了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金属矿床的找矿勘查技术方法组合。
七、重点矿区研究取得了新认识,以此为指导的勘查区地质勘查取得重要成果,提交金矿产地2处
(1)巴彦温都尔矿区的地质控制和矿化类型。研究认为,该区金矿化带为受二叠系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接触带发育的区域性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构造控制,盆地边缘NE向断裂和近EW向韧性剪切带的交会部位控制了金矿床(点)产出,矿床(点)分布具有近等间距展布规律,区域上自南向北矿化类型具有从糜棱岩型、糜棱岩+石英脉型到石英脉型的演化过渡特征。以此确定了矿区的主要矿化地段和勘查方向。
(2)矿床成因研究。大致查明了巴彦温都尔矿区金矿脉的地质特征和成因,成矿具有早期NE向或NEE向韧性剪切带控制的糜棱岩型低品位矿化+晚期近EW向脆性裂隙控制的石英脉型高品位矿化叠加特点。晚期脆性构造带控制的石英脉具有近等间距分布规律。前者形成于印支期碰撞后区域持续挤压环境,成矿主要与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的变质流体有关,后者形成于燕山期区域伸展环境。成矿主要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矿质主要源于深部岩浆,并具有明显的幔源色彩。矿区深部具有寻找规模大但品位低的糜棱岩型矿床的可能性。
(3)通过进一步工作,提交新的金矿产地2处。在BW矿产地提交资源量(333+3341)5821kg;在HG矿产地提交资源量(333+3341)2292kg。同时指出矿区南部的9号脉具有进一步工作的潜力。从而实现了在本区金矿床找矿的重要突破。
八、矿区外围找矿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提交可进一步工作的金多金属找矿靶区5处
分别为①返斋音呼都格金;②乌兰哈达铜铋;③乌和尔楚鲁钨铋;④森吉格金钨;⑤查干楚鲁图金等。其中返斋音呼都格、乌兰哈达、乌和尔楚鲁-森吉格以及外围现有的必鲁甘干钨矿点组成一个NEE向规模较大的多金属矿化带,系统的地球化学剖面测量表明,矿化元素具有分段富集现象,富集段铋、金、钨等异常显著,局部已达工业品位,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⑻ 成果的主要意义
本次研究立足于寻找煤炭接替资源,创新划分了鲁西北隐伏区构造单元,系统建立了各构造单元煤系地层序列,分析了其特征,研究了赋煤规律,科学预测了煤炭资源潜力,取得的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其意义主要表现为:
1)对地层划分研究的意义。鲁西北地区为第四系覆盖区,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低,地层序列建立难。本项目对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序列的划分研究填补了本地区的研究空白,大幅度提高了地层研究程度,对于正确认识坳陷区与隆起区的地层对比和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面认识华北板块组成提供了资料基础。本项目在一些地区识别出部分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则修正了部分传统认识误区。
2)对大地构造划分演化的意义。本项目将基底构造单元与上叠构造单元分别划分,充分考虑构造单元的叠加、复合关系,改变了以往仅考虑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的构造单元划分思路。高级别构造单元与山东省和全国构造单元划分保持一致,有利于区域大地构造对比研究。低级别构造单元划分与油田构造单元划分相统一,有利于地质部门与油田部门的研究相协调。新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既具有全国划分对比意义,又突出了本地区特点,大大提高了地质构造演化认识水平。
3)对煤炭资源勘查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煤炭资源开发强度逐年增大,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地质工作强度的不断加大,新的煤炭发现难度越来越大,许多矿山成为危机矿山。因此开展深部找矿,寻找新的接替资源迫在眉睫。本项目开拓了鲁西北煤炭找矿新空间,提出了新的找矿方向和目标,对于指导找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经济意义。本项目成果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预测资源总量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可供近期勘查的预测资源量潜在价值近50亿元人民币。今后应用本成果开展深部找矿,必将取得令人振奋的新成果,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⑼ 对培训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是避免重视社会效应,忽视培训结果。有不少单位非常重视培训工作,不遗余力地开展培训班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但对学员完成培训后是否胜任工作,企业是否接受这类型的技工等问题却不大关心,其结果往往不是企业不满意,就是学员不乐意,这种培训耗费了公共资源,其效果也不理想。要做好当前的职业培训工作,不能简单地认为培训班结束就是完成了任务,而应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开展跟踪调查服务,切实保障培训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确保培训班学员的就业数量和质量。
二是避免重视培训项目,忽视企业需求。培训是为就业服务,而就业目标的实现在于企业对求职者素质的要求,因此,培训内容和企业需求在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有的培训班通常只注重培训内容和方式,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其结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培训班组织者在开设培训课程前应充分了解属地内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并根据学历段和年龄段指导学员选择恰当的培训项目,实现定向培训输出和定向招工就业的双赢局面。
三是避免重视四面开花,忽视专长特长。不少培训班一开设电脑课程,其项目势必囊括常用办公软件、常用设计软件的使用操作,殊不知专业软件的使用绝不可能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就能熟练掌握,况且同时教授的还不只是一两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这样培训出来的学员虽然身上都是刀,却没有一把是锋利的,对就业也没有多大的帮助。所以培训工作不能忽视专长特长的传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主攻方向,同时兼顾其他,以此提高学员就业竞争力。
⑽ 研究成果的意义
1.促进了深部找矿钻探理论的发展
进行深部找矿钻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采用何种类型的钻机、何种钻探方法及钻 探工艺。钻机优化选择体系和钻探方法综合评价体系以及深部找矿钻探技术优化组合方案 的建立,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一问题。为深部找矿钻探钻机、钻探方法及钻探工艺的优化选 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钻机的研发和钻探方法组合应用指明了方向。
2.对深部找矿钻探生产实际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影响深孔钻探的因素很多,不同因素对深孔钻探的综合影响千变万化,十分复杂。运 用系统分析原理和试验优化原理,科学地对影响深孔钻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运 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每种组合进行具体分析,形成了不同因素组合情况 下的深孔钻探技术优化组合方案,初步建立了不同施工条件下的深孔钻探技术优化组合体 系,对深孔钻探施工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3.为深部找矿提供了钻探技术保障,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深部找矿钻探实际,遵循了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 律,对深部找矿钻探生产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深孔钻探不断取得突破,成功完 成了大量深孔,其中所研究矿区超过1800m的深孔28个(附表2),超过2000m的深孔5个,3次打破国产机具固体矿产钻探全国孔深纪录,最深达到2109.81m,为深部找矿取得突破 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
济宁铁矿区,作为华北六大磁异常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最大孔深仅达到1200m,但 因孔深不够,没能打到矿体,磁异常体没能被揭开,一直成为不解之谜。2006年进行深部 找矿钻探,成功钻探至1804.78m,一举取得突破而发现了该特大型铁矿。勘探过程中,克 服了深孔强造斜复杂地层钻孔严重弯曲和严重漏失等影响,研究掌握并较好地利用矿区钻 孔弯曲规律,采用多种防斜技术组合措施,在理论和技术上有所突破,较好地解决了深孔 钻探施工难题,共完成深孔41个,钻探工作量81758.73m(截至2010年7月),而且大大减少 了纠斜工作量,缩短了工期,节约了大量成本,较好地完成了深孔钻探施工任务,仅颜店 矿段提交工业铁资源储量6.22×108t,加上翟村矿段预计可提交储量超过16×108t,经济和 社会价值显著。
玲珑金矿东风矿区,在地质找矿理论的指导下,依靠深孔钻探技术,优化了钻孔结 构,较早采用了S95WL钻具和加强型钻杆,优选了冲洗液,合理采用了先进的动力头钻机 和液动锤WL冲击回转钻探技术,在矿区设计多为斜孔的情况下,钻探深度不断取得突破,最深达到1891.38m,而且有效减少了事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保证了该特大型金 矿钻探工作的顺利进行,完成钻孔114个,钻探工作量130917.75m(截至2010年5月),探获 金矿储量约150t,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