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专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1)我国高科技成果扩展阅读: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Ⅱ 中国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古代:四大发明
现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有; 1、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5年。 2、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超级稻被世界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陶瓷技术。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 4、反卫星武器技术。我国已经发明寄生星多年。现在开始向菲律宾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是我国镇国之宝。 5、建桥技术。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 6、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 7、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8、排灌机技术。安装在骆马湖的抽水机直径8米,计划再安装直径12米的机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9、智能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10、汽垫船是我国发明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11、打水井技术。我国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2、丝绸技术。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13、治理沙漠技术。我国治理沙漠技术世界领先。 14、防治人畜瘟疫技术。我国在50--60年代已经基本消灭人畜瘟疫,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15、防治SAS病技术。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还有一些小科技就不提了。
Ⅲ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新形势下,我国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进行了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技术市场发展良好
我国技术市场充分发挥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批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交易实现了经济价值,技术市场合同交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2011年,我国技术市场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56428 项,成交金额4763亿元,同比增长11.7%和21.9%。合同成交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0%,占全国 R&D经费投入的54.8%,较2010年分别提高0.03个百分点和3.00个百分点。技术合同质量继续提高,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85.7万元,同比增长9.3%。我国技术市场继续保持稳定较快的良好发展势头,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技术产权交易正变得日益活跃,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助推器”(万金荣,2006),为助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高技术产业和产品发展势头良好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对于加强科技对经济支撑作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产值创历史新高,突破了 8万亿元,达到 88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实现利润5244.9亿元,增长7.5%。2008年因受金融危机影响,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降到最低的5.0%(按可比价计算)。2009年以来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速开始逐步回升,至2011年增速达到18.4%(表4-4)。
表4-4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及实现利润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高技术产品具有高研发投入、高附加值的特点。高技术产品的产生与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及高技术产业化的能力。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基本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走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5488亿美元和463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10120亿美元,产品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达到856亿美元,均为历史最高水平(表4-5)。从增长率看,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5%,12.2%和11.8%。从贸易出口的主要方式看,虽然加工贸易(包括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贸易)仍然占主要地位,但是其比重不断下滑,而一般贸易比重逐步上升。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一般贸易所占比重仍然有较大上升空间。
表4-5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计划
我国有关政策法规在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方面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除核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年)以外,还包括各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科技中介机构、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等一系列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政府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政策法规,还在不断地调整和修订相关政策,并制定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发展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如:2011年,实施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等重大专项推动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依据《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加快民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过《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强化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此外,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加大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新型产业创投计划累计支持设立61家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创业企业108家。这些计划在促进科技、经济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科技服务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转化、扩散科技成果和有效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渠道。近些年我国科技服务机构发展迅速,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孵化器900多家,孵化器企业3.6万家;全国已成立技术交易服务机构2万余家,常设技术交易场近200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2家(2011年新认定68家);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2000多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41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84家(2011年新增36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38家(2011年新增3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58家、国际大学科技园86家;创业投资机构700多家,还有相当数量的科技风险投资中心、科技评估机构、专利代理机构、科技招投标机构、各类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为推动我国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资金投入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各级政府加快了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的步伐,加大了科技产业化资金投入。2010年,国家级火炬计划5428个项目共落实资金730.8662亿元,其中来自政府资金22.6685亿元,企业自有资金470.8162亿元,金融机构贷款资金162.4995亿元,分别占到位资金的3.1%、64.4%和22.2%。国家级星火计划共实施2810个项目,落实资金134.1770亿元,其中政府拨款7.7273亿元,所占比例为5.8%;企业自筹资金80.2289亿元,占59.8%;银行贷款27.9355亿元,占20.8%。地方政府财政科学技术功能支出中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项目研究的费用为639.7亿元,占支出总额的40.3%;用于科技条件专项(包括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科技条件专项)以及科学技术普及的费用为136.2亿元,占8.6%。此外,国家还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相关计划,强化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表4-6)。2011年,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共立项6545项,财政拨款37.7亿元;火炬计划立项2108 项,财政支出3.2亿元;新产品计划项目1384项,中央财政安排经费共计3.0亿元(陈磊,陈瑜,2012)。
表4-6 2010年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项目中央财政拨款情况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六)加强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保护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加入WTO 以来,政府加快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步伐,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并制定了其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条例,在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上做出了持续不懈的努力。新时期,我国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每年都出台当年的《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2012年还审议通过了《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将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备,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主要表现在加强和完善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另外还表现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其自身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知识产权申请和受理率不断增加,而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Ⅳ 现代以来,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进步啊
1.5G领跑世界
从4G快人一步,到5G领跑世界。当流量社会到来,网速就是效率。数秒钟完成一部高清大片的下载,直播更是“分分秒秒无卡顿”。预测是到2020年中国5G将实现商业化推广,到2025年中国5G用户数量有望达到亿级规模。
Ⅳ 中国最近的科技发展成就有哪些
中国近些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较多,简单举几个例子。
①超级计算机。在大数据广为应用之下,超级计算机越来越受重视,而且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这使得超级计算机成为“国家科技体现的标配”,毕竟国家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而实现这个标准的物质基础,就是超级计算机。近些年,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发展速度极快,目前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遥遥领先于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形成了中美争霸的局面,这本身就说明中国科技的崛起。
事实上,核电技术是我国未来要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出海”的主力产品之一,我个人认为他要比超级计算机更具变现力和战略性。
Ⅵ 请列举近年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学科建设较为全面、自成体系的国家之一;
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的科技力量布局;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科研条件和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形成了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0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近200 万人(居世界第二)。
总体上,造就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丰厚的人才储备。
三、科学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国在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温超导、纳米材料、量子通信、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在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2013 年我国的SCI 论文数量已达23.14 万篇,位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位。
四、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难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进入21 世纪,我们又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难关,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地迅速发展。2008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0.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总额的29.1%。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6 个国家级高新区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其平均万元GDP 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一大批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六、科技惠民成效显著。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育成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00 多个,特别是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培育和大面积推广种植、粮食丰产等重大农业科技工程的实施,使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 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由此以不足世界10%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在重大疾病、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控的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应对SARS、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日益广泛,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
八、国际科技合作呈现新的局面。
我国已与世界上152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其中 97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04 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民间科技交流十分活跃。我国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近千个国际学术组织,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等一批国际大科学工程,开展中医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创新园、联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援助,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
Ⅶ 中国现代科技成果有那些
1、我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
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作“人造太阳”。
该成果将为未来ITER长脉冲高约束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实验支持,也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预研、建设、运行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国产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2017年3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根据中科院B类战略先导专项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
从原理样机的研发到深渊观测任务的圆满完成经历了13个年头,包含浅海、深海、深渊等不同型号的水下滑翔机20余台。
此次“海翼”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共完成了12次下潜工作,总航程超过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渊区域水体信息,为海洋科学家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宝贵资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2017年5月3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科研团队宣布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潘建伟团队在多光子纠缠领域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这台光量子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4、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
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于2017年5月5日14时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C919的全称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的英文名称简写。
“C”既是“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大型客机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个9寓意“天长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190人。
C919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凝聚了国内最优秀的设计人才和工程人才,针对先进的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研制人员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
5、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
2017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这是“中国理论”“中国技术”“中国装备”所凝结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国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
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从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层中开采上来,点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钻探平台“蓝鲸一号”的喷火装置。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
从“蓝鲸一号”起步的可燃冰试采,不仅对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能给世界能源接替研发格局带来改变。
Ⅷ 我国在世界上有哪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成果
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
1、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