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特色

成果特色

发布时间:2021-01-06 16:41:53

A. 总结报告 成果内容 研究方法有何特色

结题报告可以是论文或研究报告,也可以同时都写,也可以只写其中一个,只要能够表达出你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包括论文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又分为综合研究报告、科研报告、实验设计、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等。我搜索到了相关资料,你参考一下吧。 (一)论文 1.论文的主要特点 论文和研究报告相比最大区别在于研究报告突出的是研究的过程性,而论文着重体现研究的结论性和理论性。论文最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观点和理论体系。作者通过自己研究所取得的大量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通过周密的推理,论证自己的结论和观点的正确性和实际价值。 2.论文的结构 ①题目 ②作者 ③内容摘要 ④绪论 ⑤本论 ⑥结论 ⑦参考文献 3.撰写论文的注意事项 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总纲,它必须反映文章的中心。论文的题目要简明,易于理解并吸引读者。内容摘要是用简短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成果。较长的论文其摘要能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选择是否继续读下去。如果论文并不长,此部分也可以省略。绪论是论文的引子,它向读者介绍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并提出观点,引出下文。本论是作者向读者展示自己研究过程和结果的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通过有效地组织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本论部分条理要清晰,逻辑推:理要严密。语言阐述必须精确、通俗,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专有名词术语要用的准确、适当。论文行文一般不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饰手法,不采用想当然的描述。结论是对前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结论观点要鲜明,要与前文相呼应。参考文献是指研究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章或作品。列出参考文献一方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核实和深入研究提供方便。中学生的论文列出参考文献也是研究过程的一个佐证。 (二)综合研究报告 综合研究报告适用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或手段的课题。 1.综合研究报告的特点 综合研究报告与论文相比在于它能很好地展示研究的过程,同时它又与科研报告和调查报告不同,它不像后者个性那样鲜明,所以它体现报告的综合性和一般性,其着重点在于介绍研究的过程。 2.综合研究报告的结构 ①题目 ②作者 ③课题的由来 ④课题的目的、意义 ⑤人员分工 ⑥方法、步骤 ⑦研究的过程 ⑧研究的结果 ⑨结论 ⑩对上级的意见或建议 ⑩体会 ⑩参考文献 3.撰写综合研究报告的注意事项 综合研究报告和论文相比其特点在于能全方位反映课题的要素,尤其是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由于报告强调的是过程,所以过程和结果是此类报告的重点。 (三)科研报告 此类报告适用于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课题。 1.科研报告的特点 科研报告的个性比较鲜明,它主要适用于科学实验类的研究。它不仅体现了研究的过程性,更应体现其科学性和周密性。其着重点应体现在原理的科学性,过程的完整性、周密性,数据的准确性,结论正确性。 2.科研报告的结构 ①课题名称 ②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 ②课题的由来 ④课题的目的、意义 ⑤人员分工 ⑧方法、步骤 ⑦实验的原理及预期结果 ⑧实验的器材、物品 ⑨实验的过程 ⑩实验的结果 ⑥关于结果的讨论 ⑩结论 ⑩参考文献 3.撰写科研报告的注意事项 此类报告不仅强调研究的过程性,尤其强调科学性;报告中的数据必须全面准确、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反映实验的本来面貌,不能夸大和杜撰。 (四)调查报告 此类报告适用于用调查的方法研究的课题。 1.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不仅要反映调查的过程,还必须明确调查的要素(时间、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其着重点应反映调查方法的科学性,范围覆盖性和对象的代表性,突出表现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调查者透彻的分析找出规律,使读者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B. 总结报告 成果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

这个活是个细活,需要查好资料,然后思考,然后构思,然后整理,然后写大纲,然后再写的过程中

来完善。整个过程是系统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

C. 十八大以来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新成果

十八大以来来党坚持和发自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D. 成果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有何突破,有何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 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 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E.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回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1957年下半年,在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复杂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冲击,再加上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与客观实际日益相悖的错误估计,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偏离,使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离开了正确的方向:在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但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前提。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中国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新的起点与动力。 邓小平理论包含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是什么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3、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6)成果特色扩展阅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

G. 班级特色成果的展示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哪些

一、班主任汇报班级特色创建过程(约3分钟)
班级特色名称、创建理念、预设目标、创建措施、成果展示等。
(汇报材料见附录1。)
二、班级特色宣传展览(10分钟)
1、阐释班级精神文化
班主任以ppt方式阐释班级管理宗旨及理念、班级管理定位及班级目标等。出示班训、班徽、班级报纸、班级博客、主题班会、教师博客等。
班级管理宗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班级管理理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之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定位:“以人治人的经验管理”和“以法治人的科学管理”均已不能适应班级管理理念的指导思想,“以文治人的文化管理”才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班级管理目标:文化育人,培养自主发展的学生。
班级价值观:教师价值观体现为:为学生服务,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学生。学生价值观体现为:我自信、我快乐、我成长,我是班级的主人。
总之,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管理的魂之所在,立足于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分别在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行为文化几方面对班级精神文化进行了践行和补充,选择并坚持了一条“魂本相依,文化育人”的道路,在初步形成班级特色的同时,为形成班级品牌和班级文化管理模式做了尝试和探索。
2、参观班级物质文化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班级环境的创设,讲解员同时进行班级文化讲解。
(解说词见附录2)
3、解读班级制度文化
学生分别介绍班级的规章制度、选举制度、评优制度等各种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过程、表现形式等。(打印,学生介绍)
4、展示班级行为文化
以展板的形式回顾班级开展过的各项活动,并附活动宗旨、活动介绍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活动感言等各种文字资料与活动照片。如主题班会、班级特色活动、班级报纸、班级博客等。
注:展牌的文字资料与插图均由学生书写,以展现学生的绘画、书法风采。
三、班级特色成果展示(约3分钟)
利用展牌的形式,从班级成长、学生成长、教师成长三个方面展示创建成果,同时,讲解员配以解说:
班级成长:班级获得的集体荣誉,发表的作品,班级电子报纸《静听花开》期刊汇总。
学生成长:班级成员获得的个人荣誉,发表的作品、所获奖项,班级博客对学生成长在各方面的影响。
教师成长:教师个人成果集、教师博客、教师所获荣誉奖项等。

H. 列举几项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

(一)重要的古文化遗址
1、南召猿人 :发现于河南南阳南召县的古猿人化石,证明在大约五六十万年以前,河南就有人类居住。
2、许昌人 :距今约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于2007年在河南许昌被发现。它的发现,通过与其它遗址配合,为中国人不是起源于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3、贾湖遗址: 距今约9000年左右,位于河南舞阳,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类似文字的契刻符号等几项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轰动世界,被认为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个门槛”。
4、裴李岗文化 :距今约8000年左右,因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5、太昊陵: 距今约7000年,位于河南周口淮阳县,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华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于春秋,扩建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历代帝王51次御祭。淮阳古称“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长眠之地,也是神农氏定都之地,被认为是中华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是华夏族和东夷族共同的圣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因发现于河南三门峡仰韶村而得名。这是同时期影响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发掘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端。
7、黄帝故里: 河南新郑是国内史学家公认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和定都之地。中国人从春秋起开始在新郑轩辕丘祭拜人文始祖黄帝,一直延续至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华人的广泛认同而成为中华第一大典,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头文化: 距今约4000年,因发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而得名,被学界认为是夏朝的都城。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
9、郑州商城: 位于今天郑州市区,是商朝早期比较重要的都城。这是郑州成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阳殷墟: 因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和甲骨文而轰动世界,堪称20世纪人类10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也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甲骨文是一种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文字。“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要在安阳建设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
11、白马寺: 位于洛阳,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12、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它既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龙门石窟产物。尤其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它那“东方的微笑”将神性与人性、阳刚与阴柔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龙门石窟也因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3、少林寺: 位于登封,是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佛教传入中国后,少林僧人将它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创立了禅宗。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迅速地传向全国各地及周边的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对中国历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武术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术之大成,总结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经、铁布衫等700多种武术绝技,并对其它武术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从少林拳派生出的拳术就有四五十种。少林的积极入世使它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担社会责任而成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武术也因此广播四方并在实战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少林的与时俱进、开放和积极入世,使它一直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在历经磨难后的今天,禅宗和少林武术依然生机无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将互联网、营销学等现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范,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14、中岳庙:位于嵩山,是五岳名山中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共有古建筑514间。中岳庙始建于秦,后来,汉武帝、武则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宫对其进行扩建。现存的中岳庙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宫所建,因酷似故宫,故有“深山故宫”之称。五岳名山为道教所封,而中岳庙是五岳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筑,所以中岳庙被认为是嵩山地位的象征。
15、嵩阳书院: 位于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范仲淹、程颐、程颢、司马光等大儒曾在这里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这里写的。这里在洛阳附近,二程在这一带将儒释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创立了以后影响中国800年的理学。
16、应天书院:位于商丘(北宋时称应天府)睢阳区,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学子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说的就是应天书院。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曾求学于此,在商丘落户,并担任应天书院掌学主教。
17、登封观星台: 位于登封,建于元代,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遗址。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这里取得了领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学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时历”被中国、朝鲜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们国家正以此为依托,在这里建设“中国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18、红旗渠: 位于河南安阳,是闻名于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了修建这条渠,10万人在崇山峻岭中的悬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干了10年。他们没有钱、没有粮食、没有技术、又不受政策支持,却靠着顽强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头,修建了上百座引桥,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终将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干涸的土地。红旗渠的总渠长超过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从哈尔滨到广州修一条宽2米高3米的石墙!红旗渠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
(二)定都在河南的朝代
1、伏羲氏: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定都和长眠于河南周口的淮阳。
2、神农氏 : 神农氏是另一位重要的古代帝王,他也定都在淮阳。
3、轩辕氏 : 轩辕氏即黄帝,位居五帝之首,他出生、创业和定都于新郑。
4、夏 :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三个:洛阳偃师二里头,阳城(今郑州登封,也在洛阳附近),阳翟(今许昌禹州)。
5、商 : 商朝曾多次迁都,比较重要的有三个:洛阳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朝歌(在鹤壁淇县)。
6、西周: 西周的国都有两个,一个是镐京(在今陕西),另一个是洛阳。
7、东周 : 东周定都洛邑(今洛阳),持续时间达数百年。
8、西汉: 西汉的主要国都是长安(今西安),但早期也曾短期定都洛阳。
9、东汉: 东汉定都洛阳。东汉末年董卓把汉献帝挟持到长安几年。
10、曹魏: 曹魏早期定都许昌,后来曹丕定都洛阳。
11、西晋: 西晋定都洛阳。西晋末年皇帝被挟持到长安几年。
12、北魏: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来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3、隋 : 隋文帝定都长安,隋炀帝迁都洛阳。
14、唐: 唐的主要国都是长安,洛阳为东都。晚唐时朱温把唐朝皇帝挟持到洛阳几年。
15、武周: 武则天篡夺李唐王位,建立武周,定都洛阳,称洛阳为神都洛阳。
15、后梁: 后梁定都开封,后迁洛阳。
16、后唐: 后唐定都洛阳。
17、后晋: 后晋定都开封,曾短期都洛阳。
18、后汉: 后汉定都开封。
19、后周: 后周定都开封。
20、北宋: 北宋定都开封。
21、金 : 金曾定都北京,晚期迁都开封20年,直到灭亡。
(三)河南与“中国”的得名
河南不仅被称为“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和“中土”。今天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却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一带,这是史学界的共识。
“中国”一词,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3000多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阳附近)用土圭测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测影台遗址),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并在附近营建了成周洛邑。洛阳也因此被历代文人认为“居天下之中”。
大量的文献也可以证明“中国”一词源于河南。“中国”一词,曾见于.《诗经·民劳》中:“中国,京师也”,而当时的“京师”正是东周国都洛邑(今洛阳)。另见于《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也见于《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另由出土文物来看,“中国”一词,最早见于1965年陕西省宝鸡县所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 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ㄨ民。”可以看出,这里的“中国”,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区,即成周,也即今洛阳一带。 《史记•刘敬传》说:“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土”或“土中”,这应该也是后来河南地区被称“中州”和“中原”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一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今天河南一带)。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
由于河南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而且数千年都是这片广阔土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中国”一词渐渐成了正统国家的代称。历史上无论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失掉中原的汉族政权,都自称“中国”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编辑本段]八、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历时近20年才完成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共55卷,两米多厚。限于篇幅,下面仅从中原文化的简易读本-----《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一书中选取部分内容,简要介绍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一)神龙文化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乡。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汉字文化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甲骨文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姓氏总数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则占到了今天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四)农耕文化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五)商业文化
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也就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第一个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贡,是河南浚县人,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范蠡,是南阳人,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悄然引退,把才能用于经商。第一个爱国商人是新郑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此外,中原还产生了中国商业的许多第一。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为东周时洛阳人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今商丘人计然,最早的商家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的郑国即今郑州,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为西汉洛阳人桑弘羊,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三市之长”是最早的“市长”。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当时人口达到150多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而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伦敦当时只有5万人。清代巩义的康百万家族,更是写下了“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的商业神话。由此可见,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阳一带演八卦,后来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在河南安阳羑里城监狱里写成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教化人伦。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庄子都是河南人,他们分别在河南写成了影响深远的《道德经》和《庄子》。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太极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纵横家的苏秦和张仪、兵家的吴起以及杂家的吕不韦,也都是河南人。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原,以河南为中心向全国传播,并迅速成为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最终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内核。东汉王充在洛阳写成的《论衡》是一部唯物主义哲学巨著。南北朝时河南人范缜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少林僧人将儒、释、道三者相融合,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禅宗。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总的来看,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七)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具有内容的广博性、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历史发展的传承性等特点。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冶铸技术和工艺不仅达到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水平,就连现代人也叹为观止。三门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剑,为目前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华夏第一剑”。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为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高炉。东汉河南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现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钧瓷色彩缤纷,汝瓷古朴典雅,不仅都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常言道,“家有财产万千,不如钧瓷一件”,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被誉为“科圣”的东汉太史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比同时代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宇宙理论”先进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而且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他与同行们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线实测活动,因此而成为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发明的。
(八)中医文化
中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编著的《黄帝内经》至今仍是中医学工作者必读的指导性医学著作。东汉南阳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中医经典专著,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保留有北齐时期完整的中医药方118个,治疗的病种达37个。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北宋都城开封设有“尚医局”、“御药院”、“药密库”、“太医局”、“翰林医宫院”等机构,设置之全在当时首屈一指。在“医宫院”放置的制作精细的“针灸铜人”,成为世界针灸医学发祥地的象征。可以说,中医药文化起源并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
(九)诗文文化
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今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鲁迅说过,在秦代可称之为作家的,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洛阳贾谊开骚体赋之先河,张衡《二京赋》则为汉大赋之极品,贾谊、晁错将西汉政论推向巅峰。汉魏时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应玚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天下,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宋词的故乡在开封,“梁园文学”的主阵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东晋以后,河南大族南迁,以谢灵运的山水诗、江淹的抒情赋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动了江南文学的繁荣。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中,河南有其二。“诗圣”杜甫是河南巩义人,他以沉郁顿挫的笔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其诗歌被赞为“诗史”;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诗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郑人,他创作的《长恨歌》、《琵琶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篇。“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达到了中国散文的高峰。岑参、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跻身于著名诗人之列。
(十)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形象地少林功夫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处、发扬光大之地,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也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I. 毕业论文成果质量 特色 创新方面的评语

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这个并不难,我会写。

阅读全文

与成果特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 浏览:709
张江管委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浏览:635
关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项目督导的函 浏览:941
闺蜜证书高清 浏览:11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
王者达摩大发明家 浏览:904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