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刘晓莉的主要科研成果
2002年以来发表论文:
1刘晓莉 合撰第一 《刑法应增设拒证罪》, 东北师大学报 2002年6期.
CSSCI重点刊物
2刘晓莉 独撰 《刑法解释的主体》, 吉林大学学报 2003年3期 .
CSSCI
3刘晓莉 独撰 《论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志》, 刑事法律若干热点问题研究 2003年 .
4刘晓莉 独撰 《抢劫罪与罪数形态的关系辨析》, 刑事法律若干热点问题研究 2003年 .
5刘晓莉 合撰第一 《抢劫罪的犯罪构成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6月 .
6刘晓莉 独撰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立法保障》,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6期.
7刘晓莉 独撰 《刑法解释的缘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6月版 .
8刘晓莉 独撰 《刑事证人拒证的三大立法根源评析》,东北师大学报 2003年5期.
CSSCI重点刊物
9刘晓莉 合撰第一 《死刑废止之思考》, 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 2004年9月版.
10 刘晓莉 独撰 《抢劫罪的停止形态》,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4年2期.
11刘晓莉 合撰第一 《刑法立法解释之废止》, 理论界 2004年4期.
12刘晓莉 合撰第一 《论生态犯罪立法的必要性》,当代法学 2004年5期 .
13刘晓莉 第一作者 《生态省建设需要地方生态立法》,长白学刊 2005年第6期.
核心期刊
14刘晓莉 独撰 《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立法现状评析》,刑事法新论集粹法律出版社
2005年6月.
15刘晓莉 第三作者 《论大学本科教学中生态观教育之必要性及实施途径》,2005年12月21日 .
16刘晓莉 第二作者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及其缺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 2006年第1期 重点刊物.
17刘晓莉 第二作者 《吉林省生态立法与生态省建设的几点思考》,白城师范学院
报2006年第3期 .
18刘晓莉 第一作者 《生态犯罪立法论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CSSCI 重点刊物
19刘晓莉 第一作者 《传统环境犯罪的立法悖论与立法创新》,社会科学战线 2006年第3期 CSSCI 重点刊物
20刘晓莉第一作者 《俄罗斯生态犯罪的立法评析及借鉴》, 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 4期。 CSSCI
21刘晓莉独撰《有效保护草原的法律思考》,光明日报 理论版2007年8月30日。
国家级。该文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网——中国人大网(2007.9.27.)、中国
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2007.9.14)、北京市人大网(2007.9.28.)、中
国农业新闻网——三农在线网(2007.11.6)等多家网站转载。
22刘晓莉第二作者《 刑法解释与死刑的司法控制》, 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 2007年9月版.
23刘晓莉独撰《刑法立法解释之反思》,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CSSCI
24刘晓莉第一作者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立法化思考》,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
CSSCI 重点刊物
25刘晓莉第一作者《草原保护的刑法立法研究》,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期.
CSSCI
26刘晓莉第二作者《诱惑侦查的理性分析与法律规制》,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
CSSCI (A)
27刘晓莉(通讯作者)《浅论男性遭遇性侵犯时的刑法保护》,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09年第4期.
28刘晓莉第一作者《试论设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9刘晓莉(通讯作者)《和谐社会中刑法价值的思考》,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年第1期.
30刘晓莉(通讯作者)《未成年被害人角色转换与犯罪预防的法律思考》,吉林公安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
31刘晓莉第一作者《在草原牧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法律思考》,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
第4期.CSSCI (A)
32刘晓莉第一作者《草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的若干思考》,当代法学2010年
第4期.CSSCI (A)
33刘晓莉(通讯作者)《我国草原立法评价及其建议》,求索2010年第8期.CSSCI (B)
34刘晓莉独撰 《逃税罪数额的刑法解释》,法治研究2010年第9期。
35刘晓莉 (第一作者)《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客观认定论析》,载《经济刑法》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36刘晓莉独撰 《降低入罪门槛的当代价值探究》,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1期。 CSSCI (B)
37刘晓莉独撰 《中国湿地保护立法评判》,求是学刊2011年第3期。 CSSCI (B) 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4期“学术卡片”摘要转载。
38刘晓莉独撰 《制售假药:有罪!》,光明日报2011年8月22日。 国家级 该文被新华网(2011.8.22.)、光明网(2011.8.22.)、中国日报网(2011.8.22)、中国新闻网(2011.8.22)、凤凰网(2011.9.2)、中国网络电视台网(2011.8.22)等多家网站转载。
39刘晓莉(通讯作者)《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伦理对我国草原立法完善的若干思考》,中国生态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1年10月。
40刘晓莉(第一作者) 《生产、销售假药罪作为行为犯的刑法经济评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6期。
41刘晓莉(第一作者)《追究草原犯罪刑事责任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1刘晓莉 参编 《刑法新立罪的理论与实务》,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
2刘晓莉 编委 《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3月版。
3刘晓莉 参编 《刑事法新论集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刘晓莉 自著 《生态犯罪立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5刘晓莉 参编 《草原执法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9月版。
㈡ 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破坏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范围,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法国资本主义,因
晕!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破坏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范围,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法国资本主义,因此带上资产阶级的烙印
㈢ 文化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
不知道个人很难理解文化立法的一种形式吧。
㈣ 题目:评述中国古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并列出历朝立法成果
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活动的演变
陈建华
(一)夏商朝的立法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是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发展而来的,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以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被加上了阶级属性,成为神权法思想。
夏朝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和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从夏朝开始,奴隶主就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法权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他们的统治披上一层神秘的合法的外衣。商朝全部继承了夏朝的神权法思想,并且较夏朝更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神权法思想。
立法活动:
1、禹刑。《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它是指夏朝法律的总称,并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大多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具体内容无可详考。
2、汤刑。《左传》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它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誓侧重于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发布军事命令或宣布军事纪律,大体相当于后来的军法。诰侧重于国王或者权臣对大臣、诸侯或者下属官吏发出的命令、指示或训诰。命是君主针对具体事情发布的命令。三者均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二)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是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以及亲亲与尊尊,具体到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就是“义行义杀”和“明德慎罚”。西周法律思想反映西周统治者立法思想的成熟与丰富,有利于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所谓“义行义杀”,就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
所谓“明德慎罚”,就是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期在人们头脑中构筑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立法活动
1、吕刑。周穆王为了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后因吕国改称甫,所以又称甫刑。它是西周中期很有代表性的法典,内容不可考,《尚书•吕刑》有所记载。吕刑论证了敬德于刑,以刑德教的重要性,反映了奴隶制法制的成熟状态,是在总结商和周前期法制建设经验基础上的重大发展,影响深远。
2、九刑。两种含义,一为周朝初年制定的刑书;一为西周的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3、周公制礼。将夏、商两代礼制加以折中损益,加上周族自己的礼制,制定了通行全国的较为全面、系统化的周礼,即所谓礼典,规范调整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周礼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的重要形式之一。
(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了封建性的国家,为了巩固从奴隶主手中夺取的政权,封建地主阶级采用法家思想作为他们的立法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意思是说,取消按照血缘关系而规定的法律特权,取消按照爵位的有无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除国君之外,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罚。这样,开始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意思是说,要制定成文法,并向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从而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3.行刑,“重其轻者”。是指在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这样,轻罪就不致产生,重罪也就无从出现了。
立法活动
1、郑国“制刑书于鼎”。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得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制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这是打破奴隶主垄断法律的一种手段,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局面。
2、邓析“竹刑”。公元前502年,郑国大夫邓析自行修订郑国的法律,书于竹简之上,称为“竹刑”。它虽属私人作品,但是影响很大。邓析后因“私造刑法”有违“国家法制”,被执政驷歂处死,但他的竹刑仍在郑国流传并为国家所承认,从而成为官方的法律。
3、、晋国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之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4、《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共有6篇,《盗法》、《贼法》、《囚法》(又称《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将《盗法》和《贼法》放于法典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它是战国时期法律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它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体例上看,它的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成为秦律、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
5、商鞅变法。战国时期一次最为重要的社会改革。,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法是指春秋中后期对法律规范的总称,由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刑”发展而来。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改法为律即突出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稳定性、必行性,使法律观念的又一进步,对秦朝法制统一有重要的意义。此后,中国古代的法典基本以律为名。
(四)秦朝的法律指导思想仍然采用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
1.法令由一统。这一思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第二层含义就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2.事皆决于法。秦朝专任刑罚,规定了各种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3.以刑杀为威。这一思想有三层含义:第一,法网严密;第二,严刑重罚;第三,滥施刑罚。
立法活动
秦朝法律制度的许多内容直接来源于商鞅变法期间以及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所确立的制度。秦统一后主要是颁布各种单行的法律法令,立法活动频繁,但没有制定一部大而全的统一法典。
(五)汉朝的法律思想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汉初到文景帝时期采用黄老的无为而治作为统治思想,到了汉武帝之后确立了封建正统的儒家法律思想。后世封建王朝基本沿袭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1.汉初至文景时期
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2.汉武帝以后
汉武帝以后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
汉初社会政治经济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但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室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同中央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匈奴不断入侵,最高统治者就亟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寻求新的法制指导思想。汉武帝招贤纳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统”思想应对。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首先要统一思想。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儒术,是将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结合起来,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万物都分为阴和阳,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则刑辅。这也是总结秦朝“转任刑罚”的教训,提倡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以刑罚。这种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是汉武帝行之有效的统治方法。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开端。
立法活动
1、“约法三章”与《九章律》。刘邦入咸阳后,宣布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朝建立后,高祖命萧何参照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它是汉朝的基本法律。
2、汉律60 篇。惠帝时,叔孙通为补充《九章律》所未涉及的官秩、仪品之制,编订《傍章律》18篇;武帝时张汤制定《越宫律》27篇,规范宫廷警卫等事项;赵禹制定《朝律》6篇,明定朝贺制度。以上四部分共60篇,汉律的框架基本形成。
(六)唐朝初年立法指导思想同当时“安民立策”的总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点:
1.德本刑用。唐太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积极推行以教化为宗,刑罚为辅的政策。把“德礼”作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只是为保障推行“德礼”而设,二者相辅而行。
2.法令简约。所谓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
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犯罪者处刑采取慎重的态度。
立法活动
1、《武德律》。为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颁布,是唐朝立法的开始,以隋朝《开皇律》为基础,没有太多变化。
2、《贞观律》。唐太宗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全面修订法律,经过11年的时间,完成并正式颁布,共12篇,500条。构筑了唐律的基本框架,标志着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
3、《永徽律疏》。唐高宗以《武德律》和《贞观律》为蓝本,制定颁布《永徽律》,共12篇,500条。后长孙无忌又奉命制定律疏,对律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效力,附于律后合编一起,称为“永徽律疏”。它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但对主要原则和制度从历史上寻根溯源,说明其沿革,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永徽律疏》在元代以后被称为《唐律疏议》,它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具社会影响的代表性法典,集中体现了唐朝法律空前发达的盛况。
(七)宋代立法指导思想
宋王朝统治时期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部曲转化为佃农,摆脱地主的私属地位,跻身为国家编户。宋初统治者为适应这一变化,总结了唐末五代“君弱臣强”导致变乱的教训,确立中央集权的基本国策,加强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和统治。
宋代统治者针对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确立了重惩“贼盗”的法制指导思想。主张采用重法,使用酷刑严厉镇压“贼盗”犯罪,所谓“太祖、太宗颇用重典,以绳奸慝”,就说明了这一点。
立法活动
1、《宋刑统》的制定。在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但在各篇下分214们,并且律后附有唐中期以后到宋初到敕、令、格、式。
2、编敕活动。宋代自太祖制定四卷本《建隆新编敕》后,凡新帝即位或每次改元都有编敕。
3、编例活动。宋代也很重视编纂条例和断例工作,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神宗变法期间首颁《熙宁法寺断例》,南宋时期高宗颁布《绍兴刑名断例》等。北宋哲宗首颁“权宜指挥”,至南宋中期指挥已达数万件之多,其法律地位也日趋重要。
(八)元代立法指导思想
一是“参照唐宋之制”,“附会汉法”;二是沿用本民族习惯法。
立法活动
1、《至元新格》的制定,成为元代立国后第一部成文法典汇编。
2、《风宪宏纲》与《元典章》。分别制定与元仁宗时期与元英宗时期。
3、《大元通制》。以《风宪宏纲》为基础,修订了元代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大元通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元代法制状况。
(九)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为了维持政治、经济不遭受严重的破坏,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并发展到极端化的程序。这一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确立的,对整个明朝的立法活动都有深刻的影响。
1.重典治乱世。具体体现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两方面。朱元璋认为,国家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的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
2.礼刑并用。朱元璋也从历史中意识到,一味强调镇压,仅靠严刑峻法,虽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张礼法并用,将礼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的镇压的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严刑酷法,又强调德礼教化,儒法结合,礼刑并用。
3.加强法制宣传。朱元璋将立法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要求老百姓知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用实际案例来教育老百姓。
立法活动
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开始编修,洪武30年完成并颁布于天下的法典,共七篇30卷,460条,一改传统的刑律体系,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大明律》是有明一代大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不仅本朝终世奉守不变,历代也无敢轻改。
2、《明大诰》。朱元璋在修订《大明律》的同时,为防止“法外遗奸”,亲自督导编制了《大诰》四编。主要内容是为惩治臣民各种典型犯罪的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词诫令,是明朝具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汇编,充分体现了“重典治世”的思想。
3、《问刑条例》。条例是明律以外的单行法规,一般简称“例”。通常来自于司法审判的典型案例,司法机关根据该案例拟定条文,经皇帝批准颁布,成为可以普遍适用的法律形式。明孝宗弘治年间,刑部删订《问刑条例》,使之成为正式法律,还将律例合编,例为附注,称《大明律集解附例》,影响了清朝。
(十)清初“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立法思想。
清朝统治者从关外时期起,就重视借鉴明代法制的得失,尤其到皇太极时,已从实践中认识到吸收明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形成了“参汉酌金”的立法原则。“参汉”,就是吸收明代的法制;“酌金”,则是有条件地援用女真族的习惯法。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开始将明律为代表的汉族封建法律意识与原则吸收到有关的法律、法令中。在汉官的建议下,清代法制建设将“详译明律,参以国制”作为基本的立法指导思想。
立法活动
1、《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清朝较为完整、严密的定型大法,它与《大明律》的体系结构基本相同。
2、则例。则例是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则例指清朝针对中央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是规范各部院政务活动、保障其正常运转的行政规则。可以视为清政府的行政法规,自康熙朝开始制定,分为一般则例和特别则例。
㈤ 吸收了欧洲历法的成果的著作是什么
崇祯历来书。
中国明代源崇祯年间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的古典天文学知识。全书共46种﹑137卷(内有星图一折和恒星屏障一架)。编撰工作由专设的历局负责。全书主编是徐光启(徐光启死后由李天经主持)。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九月成立历局﹐开始编撰。到崇祯七年十一月全书完成。参加翻译欧洲天文学知识的有耶稣会士汤若望(日耳曼人)﹑罗雅谷(葡萄牙人)。在他们之前还有邓玉函(瑞士人)﹑龙华民(意大利人)等参加过短期编制。
崇祯年间,使用的历书是元朝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这部历书已施行了三百四十八年之久(于1281年实施,明代立国后更名为《大统历》沿用),误差也逐渐增大。
同时钦天监对1629年6月21日(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的日食预报明显错误,而礼部侍郎徐光启依据西法的预报却符合天象,徐光启等因势提出改历,遂得到批准。同年七月,礼部在宣武门内的首善书院开设历局,由徐光启督修历法。
㈥ 国家为什么通过立法保护智力成果所有人的权利
智力成果权又称知识产权,是指对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创造的精内神财富所享有的权利. 广义的知容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狭义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㈦ 自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果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显著成果:制定了近百个法律及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已初具规模。
作用: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