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国外信息管理发展成果

国外信息管理发展成果

发布时间:2021-01-04 05:13:28

⑴ 信息系统开发的系统工程步骤有哪些,各阶段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形成的文档成果是什么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阶段
组织引入了像管理应收账款和工资这样的数据处理系统,各个职能部门(如财务)的专家致力于发展他们自己的系统。人们对数据处理费用缺乏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不讲究经济效益。用户对信息系统也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第二阶段是传播阶段
信息技术应用开始扩散,数据处理专家开始在组织内部鼓吹自动化的作用。这时,组织管理者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方面投资的经济效益,但是实质的控制还不存在。
第三阶段是控制阶段
出于控制数据处理费用的需要,管理者开始召集来自不同部门的用户组成委员会,以共同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正式部门,以控制其内部活动,启动了项目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方法。目前的应用开始走向正规,并为将来的信息系统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阶段是集成阶段。
这时,组织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资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通常产生了很多独立的实体。在第四阶段,组织开始使用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努力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
第五阶段是数据管理阶段
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组织开始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全面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投资中各个领域的平衡与协调问题。
第六阶段是成熟阶段
中上层和高层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不可缺少的基础,正式的信息资源计划和控制系统投入使用,以确保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业务计划。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充分体现出来。着一条学习曲线,深入地理解这条学习曲线,将会有助于组织更有效地管理这个进化过程

⑵ 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国、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

中国:
1978年底,邓小平提出“部分先富带后富”政策和中央作出改革开放决策之后,就开始酝酿选择优先开放和发展的地区。根据我国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中央首先把东部沿海地带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从1979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开始,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区域逐步扩展。1984年,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分别被确定为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扩大形成为南北全线的战略布局;1985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又被确定为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从而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

与此同时,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开始专门制订地区发展战略。“六五”计划把全国划分为沿海、内陆和少数民族地区,明确提出重视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和带动作用。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并把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到战略高度,为制定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七五”计划进一步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制定了以三大地带梯度推移为主要内容的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计划。按照该计划,20世纪最后十几年国家投资重点首先集中于沿海地区。“七五”计划还要求沿海开放地带要着重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成为对外贸易的基地。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明确提出实施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经过1979~1987年近1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分析,在邓小平关于“部分先富带后富”思想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日趋酝酿成熟。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已经在实行对外开放这个基本国策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后,我们必须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进一步扩展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为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好的条件。”[1]大会强调要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开放地区应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按照中共十三大精神,中央领导人根据对外开放从外向型经济起步和演进的成功启示,于1988年1月正式提出了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报告。报告认为:(1)沿海地区应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密集与知识密集相结合的产业。(2)沿海加工业要坚持“两头在外”(指把生产经营过程的“两头”即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大进大出。(3)利用外资的重点应当放在吸引外商投资上,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同时,为了有助于推动沿海地区的发展,必须加快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搞活企业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生力军作用;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让外国企业家能够按照国际惯例来中国管理企业;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充分发挥我国科技开发力量强的优势。报告强调:当前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个有利的机遇。“为了抓紧利用当前的机遇,沿海地区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总的来讲,沿海一亿多到两亿人口的地区,必须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样,“不仅沿海地区的经济能够加快发展,能够提高水平,而且势必有力地带动中、西部的发展……这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具有战略意义。”[2]

1月23日邓小平在这份报告上批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3]2月6日,中央政治局第4次全体会议同意上述构想,并决定把它作为一个事关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加以部署。3月25日,李鹏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p.160)并将它列为今后五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沿海地区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至此,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决策最终确立。

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1988年初,有学者提出“‘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构想[4],认为中国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和经济的高度增长,必须加入“国际大循环”,即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外向型经济,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汇资金。据此,国内外一些人把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称为“国际大循环”,或认为其基本内容就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其实,当时中共中央关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包含了“国际大循环”,构想的一些合理观点,比如,利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这一有利时机,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但是这两者不是等同的。

“国际大循环”理论有其特定的含义,即侧重解决工农业二元矛盾和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而中共中央提出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从其形成的过程来看,则是邓小平部分地区先富带动各地区共富思想和改革开放政策的现实展开。包含以下两方面重要思想:

第一,沿海地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并对内地产生辐射作用,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衔接。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具体说来,就是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优势,抓住国际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有利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并逐步把部分原材料和市场让给内地,把国际市场上获得的经济信息、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转移到内地,发挥对其他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984年3月,邓小平提议进一步开放部分沿海城市,中共中央、国务院随即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提出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中“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并指出:这“是解决我们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的一条重要途径;到我们实现了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之后,仍然是促使经济持续高涨的一项重要措施”。[5]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对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存在着狭隘的理解:在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上,往往只注意国内资源、国内市场和组织国内建设这一面,而对国外资源、国外市场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则重视不足。“利用两种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学会两套本领”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转变,对发展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有重要意义。

1985年1月召开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认为,将沿海地区逐步开辟为对外开放的经济地带,“不但可以使沿海经济加快发展,在全国最先建设成为内外交流、工农结合、城乡渗透、现代化、开放式的文明富庶的地区,而且可以使内地和沿海的优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和繁荣”。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将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探索和实践,由外向内、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从而有效地把发展沿海经济同开发内地经济密切结合起来,解决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关系问题,使我国经济全面振兴,人民普遍富裕起来”。[6]

中共十三大之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发展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重大决策,构成了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1988年3月,李鹏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日益增强。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外投资的扩大,为我们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沿海地区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竞争,以沿海经济的繁荣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1](p.161)报告强调,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继续巩固和发展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地带的作用,逐步建立起更加开放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并适应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的改革;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要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走在前头,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较低的优势,实行“两头在外”,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增加出口创汇,大力发展“三资”企业;要特别重视利用沿海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和现有乡镇企业的基础,发展外向型企业和创汇农业;大力发展沿海和内地的横向经济联合,积极向内地转让技术、管理经验和输送人才,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1](pp.161-162)

第二,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经济条件使其率先发展起来,影响和带动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中共中央总结和反思建国后30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经济地区分布不平衡性的特点,开始改变过去优先发展内地的战略,逐步实行支持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其突出特点是实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政策,对沿海地区实行投资、财税、信贷、外资外贸、价格等政策倾斜,以打破地区发展上的平均主义,促进沿海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共中央明确指出,沿海与内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很不相同,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是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沿海地区经济过去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建国以后较长的时期里,由于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关系摆得不够合理,没有取得应有的更大的成果。当前,国际环境、国内情况都已经发生重要变化,“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把沿海的经济建设作为重点,从各方面支持其发展得更快一些,并以此为阵地支援内地的开发,推动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6](p.647)

“六五”、“七五”计划都明确实行了这一政策。“六五”计划指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内陆地区应该“加快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建设,支援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7]“七五”计划指出要从过去强调平衡布局、重点发展内陆地区,转变到按三大地带东中西的序列,分阶段、有重点、求效益地展开布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七五”期间以至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是“要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区的准备”。[6](p.810)“七五”计划还具体规定了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指出东部沿海地带要通过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和努力开拓新兴产业、开拓新技术领域等措施,加速经济发展,带动全国经济振兴。

由此可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一项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全局和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决策。

首先,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不仅要大力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而且要促进沿海地区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后,许多学者认为它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实际上,这只是实施这个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是推动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沿海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沿海经济进一步走向世界,也必然为内地腾出部分原材料和国内市场,进而为内地的发展创造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是促进改革和开放有机结合的有力措施。开放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改革,同时又是推进整个改革的外部动力。中国经济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得对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逐步实现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推进开放。“沿海经济率先外向,就要率先改革,大胆突破旧体制的束缚,让新体制更快地成长起来。这样,沿海就应该成为探索改革、带动全国先行区”。[8]

其次,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不仅是区域性战略,而且是一个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国性战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后,曾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学者纷纷发表见解,有人认为它是全国性战略,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区域性战略。从上述可知,它不单是区域战略,而且是关系到全国的发展战略,是贯彻邓小平“部分先富带后富”和对外开放思想的重大步骤,也是中共十三大经济总体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在产业发展的地区布局上,既要重点发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作用,又要逐步加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开发,使不同地区都能各展所长,并通过相互开放和平等交换,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地区经济结构”。[1](p.21)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全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落到了实处,不但明确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抓住了带动内地和全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从我国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来看,三者既在地域上相对分离,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没有沿海的率先发展,中、西部的发展和开发就受到财力、物力的制约;反之,没有中、西部的发展,沿海的发展也缺乏后劲。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各地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就是说,正确处理三个地带的发展关系,也就成了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把东部地区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它们能够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使全国经济振兴,人民共同富裕”。[6](p.809)因此,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是关系到各地区和全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

实践证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有的思想,如“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可能绝对了一些,但从其基本精神和总的方向看,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符合中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

美国
当时美国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将使得经济计划相当难以预料)以及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劳工的平均时薪比起5年前下降了5%,而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税率平均则高达67%。国债则将近1万亿元。

里根的经济政策
里根在经济上被视为是自由意志主义者,他主张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

具体措施
里根第一届任期的主要目标便是复苏美国的经济,当时美国经济处于所谓的滞胀(经济发展停滞加上高通货膨胀)。里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联邦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以恢复国内在石油生产和探测上的市场动力。

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划。经济学家米尔顿·佛利民描述当时里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里根利用紧缩货币供应配合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依据里根的说法:“芝加哥经济学派、供应面经济学,随便你怎么称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称它为里根经济学,直到它开始生效为止...”)。里根的对手嘲笑这是“巫毒经济”、“涓滴效应”、和“里根经济学”,但里根成功的展开全面减税,1981年推行的减税法案规模是美国史上前所未见的。减税不但将所得税率大幅降低,也消除了税赋制度的许多漏洞。

为了终结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供应,使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衰退几乎打破了大萧条的纪录。然而,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年-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了戏剧性的茁壮复苏,这波经济成长还继续维持了好几年,直到里根任期结束前都还未停止,成为美国史上为期最久的经济扩张,原本高涨的失业率于1984年中旬已经降回了1981年早期的数字,并且在接下来几年里也持续下降。

里根政府主张减税帮助了经济的复苏、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最终将使联邦政府获得更多税收,从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而里根政府新的军事战略增加了大量军事预算,则导致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前所未见的地步。

米尔顿·佛利民提出了里根任内每年联邦公文(Federal Register,纪录了联邦政府每年发布的法规与管制公文)的数量来说明里根反对政府管制的政策走向。自从1960年代以来,每位总统每年的联邦公文数都持续增加,但在里根上任后发出的联邦公文急遽减少,证明了里根对政府管制的反对态度。联邦公文的数量在里根任内都只维持小幅度增长,直到里根离任为止才又开始大量增加。

当时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则反对里根如此减缩社会福利和其他国内的支出。一些批评家则认为,里根这种将预算大幅投注军事产业的政策事实上属于古典的凯因斯经济学,并认为接踵而来的经济成长并非减税造成的,而是政府大幅度支出的结果。

由于警觉到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里根指派了阿伦·格林斯潘领导社会福利改革,拟出了减缓社会福利支出的计划。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社会福利取得的津贴也会随之缓慢增长(也配合著逐渐增长的国民平均寿命),使这套制度在接下来50-70年内不会超出政府的负担能力。这套计划也借着提升社会福利的工资税比率来增加政府的税收。

为了解决预算赤字,里根政府大量由国内和国外贷款国债,到里根第二届任期时民间所持有的国债已经从1980年占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从1963年以来最高的纪录。在1988年国债总计2.6万亿美元,向国外的借债总额超过了国内,美国也从原本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借债国

里根的经济政策拉大了贫富间的差距;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另外,里根在1983年3月23日发表“星球大战”演说,1984年,战略防御计划组织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Organization, SDIO) 成立,由曾任太空总署航天飞机计划总监的詹姆斯·亚伯拉罕森将军 (General James Alan Abrahamson) 任首任局长,以统筹整个计划---启动了SDI计划,也就是星球大战计划
该计划后来刺激了美国新型经济区的发展---如加州,为后来克林顿时代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不过该计划在短期并没有解决任何经济问题

苏联
国民经济中: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例过大,轻工业比例过小,造成维持国民日常生活的一些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供应量不足。
内因:苏联政府过分注重重工业发展,忽视了轻工业的作用
外因:国际政治形势处于“冷战”后期,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使苏联与之展开军备竞赛,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⑶ 财政学专业主要学些什么 开设课程有哪些

你好,我辅修财经的思想史,在那门课程里对你的问题解释的很清楚,在这里,很高心为你回答这类问题!你也可以修一下那一门课程,老师会很情愿的讲很多专业知识!

我们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它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

相近专业有:金融学、经济学、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 保险 金融工程 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统计学国际文化贸易税务税收学。

相信只要你肯下功夫,铁杵也能磨成针!加油吧,少年!

⑷ 网络的发展史

Internet(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

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4)国外信息管理发展成果扩展阅读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互联网发展史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按编年体的形式,详细历数了互联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由美国国防部编制。

50年代

1957 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作为响应,美国国防部(DoD)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amk:) 。

⑸ 高考志愿想学信息安全专业,有哪些大学可以推荐

信安大一菜鸡跃跃一试回答一波。

楼上各位大佬已经回答的很详细了,把信安专业学校排名都摆出来了。那我换个角度从CTF比赛角度回答一波。

首先说一波CTF是啥。

CTF(Capture The Flag)中文一般译作夺旗赛,在网络安全领域中指的是网络安全技术人员之间进行技术竞技的一种比赛形式。CTF起源于1996年DEFCON全球黑客大会,以代替之前黑客们通过互相发起真实攻击进行技术比拼的方式。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网络安全圈流行的竞赛形式

以上介绍的大学里,本科就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哦,清华北大本科没有开设该专业哦!

最后,作为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一个大菜鸡,当然是要吹一波自己学校啦!作为老牌IT高校,北邮很早就高瞻远瞩,开设信息安全这个专业了,不过之前一直隶属于计算机学院,2016年才加入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前院长还是方滨兴大佬哦!希望题主关注一下可爱低调的北京邮电大学哦

最后,高考加油鸭!欢迎踏入信息安全的大门。

⑹ 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从长计议,统筹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地环境不同,地理因素差异,产业特色有别。因此,在编制规划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的要求,注重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避免雷同、重复建设,克服盲目追求高档,贪大求洋,甚至“毁农造景”的现象。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

(2)注重特色,农旅结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项目建设要突出农味,在农字上做文章,力求贴近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特别在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达到游客求变、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

(3)加强管理,规范发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服务是核心,安全是保证,必须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要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做到有标可查、有章可循,有制度执行,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农村劳动素质培训,对从业人员加强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4)优化环境,联动协作。休闲观光农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支持关心,联动协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重点扶持特色明显,运行规范、前景广阔的休闲观光农业,同时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建立起“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金融部门要优化信贷结构,应把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纳入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的优惠。农业部门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采取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国土部门要鼓励通过废异园地、林地、荒山等进行开发,盘活存量土地、对休闲观光农业管理配套设施用地安排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实行用地倾斜,其他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能,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5)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创业创新之路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领导。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⑺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发展史

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的科技、媒体和金融服务公司,同时也是高质量、高科技工业和消费产品的提供者,致力于解决世界上最棘手的一些问题。通用电气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广阔,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水处理和安防技术,到医疗成像、商务和消费者融资、媒体以及高新材料,客户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30多万员工。现任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是杰夫·伊梅尔特。通用电气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托马斯·爱迪生,他于1878年创立了爱迪生电灯公司。1892年,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和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成立了通用电气公司(GE)。GE是自道·琼斯工业指数1896年设立以来唯一至今仍在指数榜上的公司。
GE在技术、成本、服务、全球分销和资本效率方面有强大优势的市场领先者:包括7大集团:消费者金融集团、商务融资集团、能源集团、医疗集团、基础设施集团、NBC环球、交通运输集团。4个现金增长点 --在增长的经济环境下持续产生现金流和收益:高新材料集团、消费与工业产品集团、设备服务集团、保险集团。GE的6个产业部:消费者金融。隶属于GE Money旗下,GE消费者金融服务向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零售商和汽车经销商提供信用服务和金融产品,如私人信用卡、个人贷款、银行卡、汽车贷款和租赁、抵押贷款、团体旅行和购物卡、帐务合并、家庭财产贷款和信用保险。 商务金融服务。为促进世界各地的业务增长,GE商务融资提供一系列融资服务和金融产品,包括借贷、 运营租赁、融资项目、商务保险和再保险等。 工业。向全球提供范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家用电器、照明和工业产品、工厂自动化系统、塑料、硅树脂和石英产品、安防和传感技术以及设备融资、管理和运营服务。GE是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全球领先供应商之一,其业务覆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国家,包括飞机发动机、能源、石油和天然气、铁轨和水处理技术。GE基础设施还提供航空和能源方面的租赁和金融服务。 GE医疗处于领先地位。GE医疗在医疗成像和信息技术、医疗诊断、病人检测系统、疾病研究、毒品检测以及生物制药方面的技术都是致力于更早地发现疾病,并帮助医生为病人治疗。NBC环球是一个全球领先的媒体和娱乐公司,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开发、制作和营销娱乐新闻、时事信息。
早在1906年,GE就开始发展同中国的贸易,是当时在中国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公司之一。1908年,GE在沈阳建立了第一家灯泡厂。1934年,GE买下了慎昌洋行,开始在中国提供进口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修服务。1979年,GE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建贸易关系。1991年, 第一家合资企业GE航卫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迄今为止,GE的所有工业产品集团已在中国开展业务,拥有11,000多名员工,GE已建立了40个经营实体。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的逐步开放,GE的金融业务也正积极寻求在中国发展的机会。2005年GE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达50亿美元。
除了业务投资,GE还致力于做好企业公民,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如在中国的教育机构设立奖学金。另外,GE员工的志愿者组织也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和香港成立了分会,积极开展社区服务、保护环境等志愿活动。

⑻ 南京大学哪些专业最值得读

专业的选择主要还是靠自己,南京大学有很多很热门的专业,强力推荐外国语专业

无论你的梦想是什么,无论你是否选择到了自己喜爱的专业。选择即是热爱,最后欢迎大家加入外院温馨的大家庭!

⑼ 中国未来有发展的十大行业是什么

这10大行业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大健康领域,大数据领域,新物流领域,新能源领域,环境保护与改造领域,旅游领域,智能家居领域,新零售领域,新型保险领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10个领域确实是未来发展最有潜力的领域,很多大型企业甚至从现在开始就已经布局了,其实保守的估计,这10个领域最少要在未来30~50年左右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谁先起步的早谁就能占领行业的头几名。其实我个人觉得人工智能领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军事领域的应用

可以说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当中,人工智能被应用到军事领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们经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样,机器人无论是在数据处理还是在反应速度上,面都优越于我们普通人,而且在危险区域勘察或大型规模战争的时候,机器人如果参与的话,会极大限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

阅读全文

与国外信息管理发展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 浏览:709
张江管委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浏览:635
关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项目督导的函 浏览:941
闺蜜证书高清 浏览:11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
王者达摩大发明家 浏览:904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