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科研工程成果

科研工程成果

发布时间:2021-01-02 12:36:04

⑴ 科研项目对工程的指导作用

摘要 从秦沈客运专线三次综合试验的成果出发,系统总结了秦沈客运专线路基、轨道、桥梁、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经验,提出在未来高速铁路技术管理的注意事项、施工中的技术关键和技术开发的方向,可供高速铁路建设参考。
秦沈客运专线是我国新建铁路中运行速度最高的,采用“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进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客运专线。为了保证开通时速200km及以上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和旅客的舒适性,秦沈线采用了新的设计规程、规范、标准和一大批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施工工艺。秦沈线的工程技术鲜明地体现了运行速度高、规程规范新;技术含量高、设计标准新;质量要求高、施工工艺新的“三高三新”特点。在山海关一绥中北间修建了66.8 km的综合试验段。试验段的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为5 500 m;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桥梁、桥上无碴轨道、接触网支柱,不同填土厚度的涵洞,不同基层表层结构的路基和不同处理措施的路桥过渡段;上行线铺设法国生产的60kg/m高速钢轨;有24km的接触网采用镁铜导线,按300km/h速度要求进行设计,下行线为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上行线为全补偿弹性链形悬挂;有9 km路基按照300km/h的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秦沈客运专线高质量的建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的设计、施工和技术装备选驯提供了技术储备,为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必要的前提条件。
1 秦沈线三次综合试验的情况
为了检验秦沈线工程的质量,确保开通时200 km/h的列车运行安全平稳,取得300 km/h级的列车运行时工程的各种试验数据,2001年~2002年主要在秦沈线的山海关至绥北间,进行厂三次综合试验。试验工作精心计划,并慎重实施,稳步推进,分别进行了国产200km/h以上机车车辆从低速到高速逐级提速的综合性试验,在列车动载作用下对路基、桥梁、线路、弓网系统和机车车辆的各项动力学性能,取得一批试验数据,检验研究成果,为铁路进一步提速和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做了一些技术储备。
(1)第一次综合试验的基本情况:2001年12月,铁道部在山绥段组织进行丁第一次综合试验。采用了2M+4T编组的“神州号”内燃动车组,选择了典型的路基、过波段、桥梁、无碴轨道和38号道岔等测点进行测试。试验最高速度达到了210.7 km/h,所测的路基、桥梁、轨道利道岔都能满足200km/h列车的运行安全和平稳的要求。
(2)第二次综合试验的基本情况:2002年9月,在山绥段进行了第二次综合试验。采用“先锋号”动力分散型电力动车组,进行了曲线、无碴轨道、道岔、桥梁、路基及路桥过渡段、噪声振动、安全退避距离、接触网支柱稳定性等38处线下工程地面测点的试验。同时进行了动车组的动力学性能、牵引、制动、列车交会、弓网受流、车载自动过分相性能等试验。此外,还进行了车载TVM430,列车超速防护、车次号传递、CTC系统、TVM430/SEI系统联调和光纤通信系统、光纤射频直放、TETRA数字集群通信、无线列调数话同传等通信信号的调试和试验。试验从160km/h开始,逐步提速,最高速度达到了292km/h。试验结果表明:在高速运行下,山绥段的路基、过渡段、桥梁、无碴轨道、道岔和噪声振动等试验的实测最大值都小于规定的评定标准,符合设计要求;弓网受流性能良好;列车的安全性、平稳性也都符合安全评估标准。
(3)第三次综合试验的基本情况:2002年11月~12月,采用“中华之星”动力集中型电动车组进行了第三次综合试验。首先在山绥段完成了地面的线路、路基、桥梁、无碴轨道和道岔等试验以及动车组的动车、拖车动力学性能、牵引、制动、列车交会、弓网受流性能试验。随后,进行了绥中北—皇姑屯的全线试验。在山绥段,动车组全编组的最高试验速度达到305.9km/h,2M+3T编组的最高试验速度达到321.5 km/h。在绥中北一皇姑屯325 km线路上,运行时间为1h31 min,平均速度为213.8km/h。
三次综合试验全面检验了不同速度等级运行下秦沈线的路基、线路、桥梁和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动车组等技术装备及相互问配合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证明秦沈线的山绥段的路基、桥梁、无碴轨道、38号道岔和接触网等完全可以满足250km/h速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要求;绥中北一皇姑屯段则完全满足200km/h速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要求。验证了“八五”和“九五”期间所完成的高速铁路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为修正和完善我国《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提供技术依据。试验证明秦沈客运专线的路基、线路、桥梁等线下工程质量达到了设计要求,完全能够满足时速200km列车的安全、乎稳地运行。其中,采用时速250~300km的设计标准修建的山绥综合试验段,可以运行250km/h以上的高速列车。通过山绥试验段及全线进行的三次综合试验和动车组试运行,证明秦沈线的工程建设是成功的,表明我国已掌握了时速200km速度等级铁路的线下工程建设技术,为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在综合试验和半年多的综合调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注意。

⑵ 陈云敏的科研成果

1、1996年,陈云敏教授参与的项目“地基中瑞利波传播特性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地基中瑞利波传播特性及工程应用”,这项研究成果也是把实验室开进现场的结果。该成果的第一次开花是在1989年。那一年杭州笕桥机场的跑道突然出现大面积的下陷和开裂。沉降会继续吗?裂口会扩大吗?飞机能起降吗?一切问题在进行检修以前都是未知数。然而依照当时的技术,如果要进行检修,就要对跑道“开膛破肚”挖开来看,这样一来机场就必须关闭,飞机也得停飞。可是笕桥机场作为杭州唯一的机场,它担负了杭州所有的民航任务和空军任务,停航的损失是不是太大了?机场方面进退维谷。是陈云敏的新技术解决了机场方面的难题,新技术可以在不开挖路面的情况下进行地基测试。就这样,在飞机照常起降的条件下,经过两天一夜不合眼的连续测试,对所得的跑道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终于找到了机场的“病因”,迅速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机场“药到病除”了。
项目名称:地基中瑞利波传播特性及工程应用;奖励种类: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人员排名:第二。
2、2009年,陈云敏教授负责的“结构性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针对软弱土结构性强的特点,基于定量评价和有效控制软弱土地基从变形发生到失效破坏灾变过程的思路,通过实验装置的自主研发实现了单元体、物理模型和现场三个尺度灾变过程的剪切波速与孔隙比实时监测,揭示了结构性软弱土的灾变规律;首次提出了结构性软土地基固结理论及基于结构屈服应力的总沉降、工后沉降和循环累积沉降控制准则,研发了深厚结构性软土桩筏基础设计方法、路基托板桩处理技术及商业化软件POGAP,实现了深厚软基重大工程沉降的有效控制;首次提出了基于初始液化的地震液化剪切波速判别法,研发了控制场地剪切波速的软弱地基抗液化技术,解决了高烈度区软弱地基液化判别及抗液化处理的难题。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参编和主编国家电力行业和地方技术标准2部,并为2部国家交通行业技术标准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其中SCI收录32篇、EI收录41篇;论文他引318次。
该项目应用于32家单位的60多项重大工程及汶川现场地震液化调查和重建选址,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高了我国软弱地基上重大工程服役安全性和防灾减灾水平。
项目名称:结构性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奖励种类: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浙江省电力设计院;完成人员:陈云敏、陈仁朋、凌道盛、朱瑞燕、周燕国、童建国、朱斌、柯瀚、詹良通、黄博、边学成、唐晓武、徐晓原。
3、2012年,陈云敏教授负责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环境土力学机理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针对我国城市固废有机质和含水率显著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生化降解强烈,填埋场渗沥液产量大、水位高,失稳滑坡、渗沥液渗漏和填埋气扩散等三大灾害防控难度大的特点,该项目建立了填埋场降解-渗流-压缩耦合作用模型,提出了填埋场渗沥液产量和填埋气收集率评估方法,发现并揭示了我国高有机质固废填埋场特有的渗沥液三种赋存形式及其诱发填埋场三大灾害的机理;研发了基于液气分离的填埋气采输技术、基于全寿命服役的防污屏障技术及填埋场稳定控制与增容技术,解决了我国填埋场三大灾害控制及资源化利用关键难题。
该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88篇,其中SCI收录33篇,论文他引671次;以该项目创新技术和方法为核心主编了国家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176-2012),被认为填补了国内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空白。该项目实现了填埋场设计由传统土力学方法到环境土力学方法的转变,填埋场运营由单纯消纳城市固废到高效利用填埋气和填埋土地的转变。经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入选了“十一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
该项目技术在我国112个大型填埋场新建、扩建及未达标治理工程中应用,实现了填埋场失稳滑坡及液气污染的有效防控,并显著提高了填埋气收集率及填埋场单位土地面积填埋量,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项目名称: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环境土力学机理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奖励种类: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人员:陈云敏 詹良通 柯瀚 朱斌 王琦 王艳明 李育超 林伟岸 兰吉武 刘淑玲。

⑶ 中国石化工程院科研成果获得什么荣誉

在日抄前举行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的“超深井钻井液降滤失剂开发与应用”成果,获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自1998年起,针对高温条件下钻井液滤失量和流变性能难以控制的技术难题,工程院经过两年攻关,自主研制耐温达240摄氏度的聚合物降滤失剂SMFL,并将该技术与特殊材料结合,形成快速聚合工艺,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

这项科研成果在新疆、江苏等地的深井、高温井施工应用,消除了深层钻井技术瓶颈,大幅提高钻井效率。目前,该成果获得4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项美国发明专利及1项哈萨克斯坦发明专利。

⑷ 如何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要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
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转化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也并非泾渭分明,经常是相互包含的。
【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1.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2.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或合同研究3.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4.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主要是通过各类中介机构来开展的。
机构类型和活动方式多种多样。
在体制上,有官办的、民办的,也有官民合办的;
在功能上,有大型多功能的机构(如既充当科技中介机构,又从事具体项目的开发等),也有小型单一功能的组织。
1.通过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2.通过高校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施转化3.通过科技咨询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主体作用】(一)政府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
没有政府作后盾,没有政府资助,单个个人或企业很难做到。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科技成果转化,首先是政府要引导,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政府应当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国科技体制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大量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长期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局面,所以,有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对于国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出现的特殊问题,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尽快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重任,搞好科技成果的转化。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及产业结构政策,促使企业组织集团化,从而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技术开发,形成规模能力。
(二)企业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
企业可以自行发布信息或者委托技术交易中介机构征集其单位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寻科技成果的合作者,也可以独立或者与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合作者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承担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还可以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国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通过资金、人力投入来实现量的扩张,通过上规模来增加企业的效益。
而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科技成果能力和经营能力,而不是仅靠资金、人力的投入上规模来实现量的扩张及效益的提高。
要不断提高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勇挑重担,使企业寓科技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真正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
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随着“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高校正逐渐发展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高校科技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建设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积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等一系列科研任务,使高校总体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知识贡献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正在成为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
(四)中介机构自技术市场开放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量涌现。
它们存在于技术市场化的全过程的各阶段,沟通了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联系,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切入点,是技术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对于技术市场化的进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科技中介主要有科技部和各地科委成果推广机构、技术成果交易会、技术商城、技术开发公司、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形式。

⑸ 张永兴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在卸荷非线性岩石力学理论、复杂岩石地基与边坡稳定分析、山地灾害防治、岩土工程智能系统 、城市地下工程与相邻建筑物相互作用、隧道工程监测及稳定研究等研究方向均有较为突出的成绩。
其中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关键技术研究”(85-16-03-05)专题所有子题的研究,并担任“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岩体非线性力学分析方法研究”及“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锚固方案优化研究”两子题的负责人。张永兴教授与课题组成员一起首次提出了与岩体开挖实际情况一致的“卸荷非线性岩石力学理论”并成功地应用于边坡工程,引起了岩石力学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为此国家科委调拔“八五”节余经费资助课题组对此继续进行研究。该课题已通过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任主任的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电力技鉴定[95]第1-355号),其成果总体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由张永兴教授负责的各向异性卸荷非线性变刚度计算理论部分成果被评为居国际领先水平。
独立承担的重庆市中青年科技基金项目“边坡锚固岩体的等效连续体及其应用研究”获一九九七年度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优秀项目二等奖。
近年完成的“岩土锚固系统质量无损检测与智能诊断技术”课题项目,通过现代检测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锚固系统完整性及极限承载力的问题开展了多途径地探讨,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锚固系统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及实时监测技术,开发了锚固系统质量智能诊断技术,并研制了相应的软件。在锚固系统监测理论、技术进步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采用该项成果其直接经济效益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来完成的十五攻关”项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1BA604A02)于2004年1月17日通过了重庆市科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们高度评价课题取得的研究成果,认为该课题研究的技术水平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成果于2004年8月荣获2004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永兴教授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现场实际工程,在直辖市新重庆的建设中,先后担任重庆金盾广场高层建筑加层工程边坡地基、重庆英利邹容广场高层建筑开洞岩石地基、重庆谊德大厦开洞岩质边坡地基、重庆新华书店金融综合大楼洞室地基等复杂地基的安全稳定性分析及工程措施的研究与现场处理,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为项目负责人 目前正承担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岩土工程减灾(项目批准号50625824)”、雅砻江水电开发联合基金“深部岩体分区与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506790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锚杆—围岩结构系统无损探伤理论与智能诊断方法(50378096)”、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岩土工程锚固系统质量的智能检测与诊断(03138)”等主要科研项目 。

⑹ 钟炜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及参与项目
[1]2015.6-2018.6 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政府主导实施BIM情境下公建项目多利益方协同与反腐治理研究(15BGL173),项目负责人。
[2]2013.6-2016.6 在研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与减灾决策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3]2014.7-2017.6 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面向预案相应机制的城市内涝灾害情景模拟及模型推演研究,项目负责人。
[4]2016.1-2018.12在研天津市科技重大专项与工程项目:天津市BIM共享服务信息平台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5]2014.3-2015.12 在研天津市建委专项课题:天津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标准的制定,主研。
[6] 2009.6-2012.12 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汶川地震农村灾后恢复重建问题研究(09CJY052),国家级,项目负责人。
[7] 2010.1-2010.6 完成解放军总后勤部军工项目:“船艇-索道-码头”系统综合运动性能分析及数值模拟(BJJ09C010),省部级,项目负责人。
[8] 2009.12-2010.5 完成天津市高校发展基金项目:天津滨海旅游区临海新城围海造陆BT项目融资系统研究(SB20080056),市局级,项目负责人。
[9] 2009.6-2010.3 完成天津市财政局委托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略阳灾后天津援建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市局级,第二完成人。
[10] 2010.8-2011.9 京投公司委托横向课题: 北京地铁4号线实施效果研究,第三完成人。
[11] 2005.1-2008.6 云南省科技厅省校合作项目:云南保山苏帕河流域梯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研究(该项目于2008年11月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2] 2004.08~2005.02引滦工程管理局委托项目:防汛抗旱办公室网络信息化办公系统规划设计,第二完成人。
[13] 2004.01~2004.08天津泰达海洋开发公司委托项目:天津永定新河滩涂改造工程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第三完成人。
主要论文
[1]Zhong Wei,Jiang Teng-teng.Solving economical operation problem of local basin cascadehydropower plants for optimal decided scheme evaluation system [J]. Energy Ecation Scien Technology Part A: Energy Science and Research,2013,31(4):2519-2532.(EI:20140917381190)
[2]钟炜,张馨文,姜腾腾.BIM 仿真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5(6):12-16
[3]钟炜,姜腾腾.基于BIM的建筑工程项目多利益方协同机制框架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4,6(5):95-101
[4]纪颖波,钟炜,姜腾腾,徐瑾.面向预案响应机制的城市内涝可控及推演机制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5,10
[5]钟炜,姜腾腾,尹晓璐.面向对象的建筑工程项目协同机制研究[J],工业建筑,2014.7
[6]钟炜,马啸雨,姜腾腾,邢忠桂.基于改进模糊规则权重算法的不平衡造价数据分类及其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5,2
[7]钟炜,尹晓璐,徐瑾.基于 FANP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可持续发展价值工程评价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9
[8]钟炜,宋洋.基于FCM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在径流预测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学报,2009,2,68-73.[9]钟炜,宋洋.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流域水文模型及其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9S):388-392.(EI:063510092536)[10]Song Yang, Zhong Wei. Tunne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chele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Visual Simulation[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7(13):131-136.(EI:072410651960)[11]Zhong Wei, Song Yang. Study on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Optimal Operation of Cascaded Hydropower Plants in Local Power Network[C].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ong Kong),2145-2150.(EI:20101212781271)[12]钟炜,冯平,李健柱.区域平均雨量估算对径流模拟精度影响问题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6):92-96.[13]钟炜,韩松,冯平.龙羊峡水电站运行调度问题的分析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04(2):36-38.[14]钟炜,宋洋.流域梯级水电站实时水情预报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123-127.[15]钟炜,宋洋.双层耦联遗传算法求解流域梯级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问题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9(11):107-111[16]钟炜,谭振东.模糊优选方法在流域梯级水电站调度决策方案评估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0(9):169-171.[17] 宋洋,钟炜,吴康新.水电站调度三维图形仿真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2007(3):50-54.[18]钟炜,陆晓春.基于公共财政绩效观点的灾后资金管理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09(12):68-71.[19]钟炜,高华,王博.BT项目业主方最优回购方案决策系统研究[J],建筑经济,2010(11):56-58.[20]钟炜,高华,BT项目回购阶段业主方回购价款确定分析[J],建筑经济,2010(9):55-59.[21]宋洋,钟登华,钟炜.面向电力市场的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7 (3):22-28.(EI:072910703357)
个人著作
尹贻林,钟炜.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建设管理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陈江潮、钟炜合著.“十二.五”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工程造价实训》,北京出版社,2014.

⑺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学院设有3个系(测绘工程系、导航工程系、地球物理系)、5个研究所(测量工程研究所、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航空航天测绘研究所、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研究所、空间定位与导航研究所),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全球卫星导航服务系统(IGS)连续运行跟踪站、武汉大学海洋研究院、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近些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工程项目等各类科技项目10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余项。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夏坚白、陈永龄、叶雪安等老一辈测绘专家、学者的艰苦创业和精心耕耘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以及行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以测绘学科为核心的全国测绘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先后为我国测绘教学、科研和生产行业培养了2万多名测绘高级人才。
新世纪新阶段,学院以测绘学科基础理论与测绘新思维、卫星重力场探测及其应用、现代时空基准与全球垂直基准统一、导航与位置服务、工程测量与工程安全监测、地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空间碎片探测与 预警、组网遥感对地观测与遥感动态监测、海洋测绘与海洋动力环境、移动测量与智能测量机器人、时空地理信息工程与智慧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工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学科发展重点方向,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测绘科技与教学成果,为我国测绘教育事业和测绘科技的发展、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性测绘学院。
秉承“敬业、乐群、求是、创新”的院训精神,学院正朝着“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的建院目标昂首奋进!

⑻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术科研

截止2013年,学校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21个,包含: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 。
国家级科研机构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原“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军用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原“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 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 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基地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CMA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级力学测试中心(国家CMA实验室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985平台”)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国家级燃气轮机产业基地国家级特种材料及特殊加工国际合作研发中心 国家级铝镁新材料中试生产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中心中俄船舶与海洋技术合作中心 中国乌克兰高新技术科研中心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深海工程技术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 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 纤维集成光学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 省部级科研机构 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先进船舶动力技术重点实验室 船舶导航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 (2011计划)核动力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11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导航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重点实验 黑龙江省国家保密局保密技术重点实验室 水下智能作业技术装置实验室 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实验室 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船舶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 舰船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11计划) 先进海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2011计划)黑龙江省工程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控制工程实验室 导航仪器工程实验室 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工程实验室 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制造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 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 船舶动力技术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结构振动与声学技术实验室 船舶控制及交通信息工程实验室 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船舶控制系统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重点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实验室 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实验室 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 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及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综合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学校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是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
2006到2012年,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2012年科技到款7.60亿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2013年,科技经费已达8.4亿元人民币,获得多项科研新成果。全年科技共立项873项,总经费6.99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7项,较同期增长7.3%;总经费5993.5万元,增长1.8% 。
2014年,全年科研到款9.5亿元 ,创历史新高。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专项立项20项,连续四年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00项,立项率达到24%创历史新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3项,位居部属高校和省内高校之首。全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8项,参研的“981”钻井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国防科工局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发表SCI检索论文839篇,同比增长24%。申请发明专利920余项,授权超过300项,专利转化有了新的突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顺利通过保密资格认证复查,全年未发生失泄密事件。
2015年,全年科研经费到款突破10亿元 ,军品民品到款比例达到1:1左右。年度学校科研新立项目近1000项,立项经费大幅增长,突破11亿元 。以多功能水下无人航行器、自治式潜器搭载对接系统、船用高精度组合导航系统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学校牵头申报的国家数值水池创新工程专项(一期)获得立项批复,国拨经费2.1亿元,学校作为副组长单位申报的国家船用低速发动机创新工程专项获得立项批复,参加11个专题研究工作,立项国拨经费总计约3亿元。 馆藏资源:截止2013年,图书馆共有藏书295余万册。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尤以船舶、海洋和核科学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
图书馆将“藏、查、借、阅、参”功能有机融合,藏书区由借阅一体书库、样本书阅览室和密集书库组成;报纸和期刊阅览区由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密集刊库组成;数字化资源阅览区由电子阅览室、多功能阅览区及无线网覆盖区域组成。设置了普通阅览区、预约阅览区、研讨阅览区、教师研修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等功能区域。阅览座位近5000席。 学术期刊《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刊源、英国《科学文摘》数据库(Inspec)、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俄罗斯《文摘》(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海运技术》(BMT) 收录期刊。
《智能系统学报》:中文核心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应用科技》《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⑼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主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863”项目4项、 国家博士点基金3项、 国家教委青年骨干基金项目1项、 国防基础研究项目5项、总装和海军“十五”预研项目5项,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6项,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学校基础科研基金12项,目前在研的项目90项,科研经费累计为3101.9万元。并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2部。机电工程学院115名教师中有70余名参加了校级以上科研项目;近三年全院共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进入三大检索80余篇;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育厅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北京市科技二等奖一项。黑龙江科技三等奖一项,专利授权20项。机电工程学院具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先进的测试手段,其中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是国家CAD培训网络的培训基地。在学校“211工程”建设中,有两个学科方向得到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支持。
学院近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已形成了一支业务水平高、科研素质好、专业配套齐全、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人员梯队年龄结构合理以及比较稳定的研究队伍,还锻炼了一批以博士为主的思想活跃、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科研骨干。他们站在学科专业的研究前沿,具有很强的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和创新能力。每个研究方向都有由学科带头人、后备的学科带头人、研究助手及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的学术梯队。学科专业学氛围好,工作作风严谨,能够发挥群体优势和开展大难度高水平研究工作。
近年在舰船武器、机械强度与设计、水下作业技术、特种机器人技术、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导弹与飞行器控制等军品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民用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形成了具有承担机械工程领域重大应用基础研究、新概念和新技术创新、国防预先研究和重点型号研制中关键技术攻关等能力。

⑽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如何

谢谢邀请,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怎么样,有什么成就?

想必题主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由于美国商务部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在23日凌晨发布的又一轮制裁实体清单,竟然连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这样的双一流学校都没有,但是却有着哈尔滨工业,哈尔滨工程大学,这是为什么呢?不免让大家感到吃惊,更多的是感叹!

新发布的制裁实体清单中有着33家公司包含两所中国高校,这两所学校到底是有多大的成就,才能够让美国政府如此忌惮,要与这样世界各领域领先的企业放在同一个名单?

另外“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席潜水员叶聪正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学生;同样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主要研发单位之一。

美国新列出的这份清单我们不妨反着看,到底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培养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对社会有贡献,值得深思!

(估计2020年会有大批次的学生报考这两所学校,哈哈,加油)

阅读全文

与科研工程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 浏览:709
张江管委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浏览:635
关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项目督导的函 浏览:941
闺蜜证书高清 浏览:11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
王者达摩大发明家 浏览:904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