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卫星成果

卫星成果

发布时间:2021-01-01 21:59:03

A. 当今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神舟七号飞天 重大航天科技成果揭秘 人民网电 神七今天就要飞天了,它的成功发射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价值。 一个科研成果的研究的诞生当然不能只有设备,还要有一批顶尖级的科研人员。而研究中心集合了当今世界和中国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50多位顶尖级院士、科学家。50多位科学家合力破解肿瘤之谜。 太空制药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结晶,涉及到微生物、空间生命等多项学科,政府共调动了包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国防科工委、清华大学在内的27家科研单位,参与了研发工作。魏江春教授、蒋兴村教授、庄逢源教授、刘志恒教授……一批批科研专家、医学专家中的精英们加入了“太空药”研发的行列,其中许多科学家都是该领域里赫赫有名的 “旗帜性人物”。为了给研发工作创造出更好的环境,为了不负国家的重托,生产基地还不断完善着自己,装备着自己:投资200多万元兴建了太空研究所,投资2000多万兴建了中国第一个太空药实验室。 这支浩浩荡荡的研发队伍,叩响了人类空间生命科学的大门。正是因为有这么雄厚的科技力量作后盾,才使人类在太空抗肿瘤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科学家们将一种从人体喉咙提取的具有抗肿瘤功效的菌株带入了太空,希望通过太空特有的环境使得菌株发生基因突变。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他们终于在“神舟三号”卫星搭载后的菌种中发现了一种“多肽”,它不但能够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还能修复肿瘤的自愈系统。科学家们兴奋无比,他们就要揭开人类生命死亡的真相,破解肿瘤难治之谜。 为彰显太空科技对肿瘤治疗药物里程碑式的巨大贡献,科学家们给它取了一个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名字——“神舟三号”。中国唯一一个专门抗肿瘤的太空药终于诞生了,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可以用航天飞船命名的药品。 2003年11月,陕西省科技厅组织各相关领域20几位顶尖专家对经太空搭载的“神舟三号”口服液的生产菌株进行了科学论证,结论为“国际先进水平”。 依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规定,一个课题必须且只能确定一个课题责任人和课题的依托单位。由一个研发单位负责一个领域。亨通光华制药公司作为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年连续两次代表中国实施863计划,是中国惟一连续多次进行太空搭载的企业。公司的863项目主要研发方向是生物菌种的太空搭载、诱变、筛选及其变异规律等空间生物领域的研究,将太空技术、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这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领域相结合,肩负中国发展太空生物制药领域的高科技和实现太空制药产业化的历史使命。这也意味着,现在以及以后,亨通光华制药将在太空生物制药方面长期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太空药微生物菌种在太空反复搭载的累加效应及稀缺的空间搭载资源,使公司在太空生物制药领域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B. 我国在卫星领域取得哪些成果

如今,中国已独立自主发展了多种应用卫星,并在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专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属多的全面掌握高端航天技术并拥有空间系统的国家。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例,拥有以近5000项发明专利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在星船回收、热控、姿轨控、电推进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面向全球服务的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系统建成后性能与GPS相当,将使中国卫星导航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目前已成功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和第二步计划,计划到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中国探月成就在国际航天界广受好评,嫦娥四号探测器计划今年在月球背面着陆,将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C. 卫星研究最终又怎样的成果

在设计生产过程中,陈宜元他们经历了许多艰难,最终还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单就回长期温控系统的研制,答就进行了1000多次的试验,终获成功。

条数#卫星设计的总设计师有谁?

总设计师孙家栋更是全力以赴,投入中国第一颗科学考察卫星“实践一号”的紧张工作中去。按照1971年3月初发射“实践一号”的预定时间,卫星将要出厂运往发射场。在运往发射场之前,尚有大量事情要孙家栋去处理,孙家栋忙得连家都顾不上了。

D. 美国研究气象卫星取得了哪些成果

美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都是当今最先进的,代表了世界气象卫星发展的最高水平。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美国政府一直保持运行两套极轨业务气象卫星系统。一套是商业部国家海洋与大气局的“极轨业务环境卫星计划”卫星系统,其首颗卫星是1960年4月1。日发射的“泰罗斯”卫星;另一套是国防部的“国防气象卫星计划”卫星系统,第一颗卫星是1965年1月18日发射的。

根据下一代极轨卫星“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规划,美囱的民用和军用业务卫星系统将合二而一,同时为民、军提供高质量的气象与环境数据。

美国的系列卫星长期以来是全球最主要的极轨气象卫星。NOAA卫星传输给用户的资料共有3种:高分辨率数字资料、低速数字资料和低分辨率模拟云图。

美国还和欧盟气象卫星组织达成协议,共同运行极轨气象卫星系统。大约从2002~2003年开始,美国负责下午轨道的卫星,而欧盟负责上午轨道的卫星,届时美国和欧盟的METOP-1将成对运行。

美国现在使用的静地环境业务卫星(GOES)8、10是第三代静止气象卫星。与前两代静止气象卫星相比,第三代的最大特点是改用三轴稳定方式,且卫星上大气探测器和成像仪可同时进行探测。通过这些改进,卫星可获得连续的和更为精确的观测资料。

E. 中国航天有什么成果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周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据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据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白皮书说,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白皮书说,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F. 纳米卫星是哪些技术的成果

纳米技术,就是来研究尺寸为0.1~100纳米的源微细粒子——电子、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性,根据这些规律和特性,人们再去研究纳米生物学、纳米机械、纳米电子、纳米制造等技术,综合这些技术成果进而研制出纳米卫星。

G. 当今世界航天技术的最新成果有哪些

(一) 民用通信卫星仍是重点

2004年,通信卫星仍占据了民用卫星的主要市场。美国通信公司的AMC10、AMC11、AMC15和AMC16通信卫星,将提供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宽带等服务;由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制造“电星18”、“电星14”和DIRECTV 7S通信卫星,其中前两颗分别为亚太地区、美洲和北大西洋地区提供民用通信服务,而DIRECTV 7S则将为美国提供娱乐节目和本地信道服务。俄罗斯发射了“快船”AM-11和“快船”AM-1两颗民用通信卫星,它们将用于数字电视、电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等服务。在法国发射升空的加拿大通信卫星公司“阿尼克-F2”通信卫星是迄今为止人类制造和发射的最大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发射了采用等离子推进系统进行轨道位置保持的“国际星10-02”通信卫星。为日本提供商业无线电通信服务的“超级鸟6号”通信卫星和日韩共用的首颗移动广播卫星MBSAT都在美国发射升空。欧洲的W3A通信卫星将为欧洲和非洲用户提供商业通信、互联网及电视转播服务。西班牙的“亚马逊1”通信卫星,它将为南美洲、北美洲以及西班牙在内的欧洲西南部地区用户提供电视广播、电话、VSAT、数据传输、因特网连接等多种通信服务。印度发射了世界上首颗专门用做教育用途的EDUSAT卫星,也是该国发射的最重的一颗卫星,它将为远程教育提供通信服务。

(二) 军事卫星不断加强

2004军事卫星仍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俄罗斯两个航天大国,两国除分别完善其GPS和“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外,还发射了多颗秘密军事卫星。美国发射了GPS 2R-11、GPS 2R-12、GPS2R-13 3颗GPS卫星,NRO秘密侦察卫星,以及用于导弹告警的DSP 22卫星。俄罗斯共发射了7颗军用卫星,其中包括3颗“宇宙”系列秘密军用卫星和3颗“格洛纳斯”导航卫星,以及一颗用于俄罗斯军事演习的秘密军事卫星。

军事卫星另一重要领域军用小卫星技术也得到各国的关注。美国国防部相继推出了“微型卫星动能杀伤有效载荷(MKKP)”和“实验卫星系列(XSS)”两个微型卫星计划;由英国国防部和英国国家航天中心共同出资研制的“战术光学卫星”将于2005年上半年发射升空。

(三) “先兆”地球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2004年7月15日,美国最新的地球观测系统(EOS)卫星“先兆”被成功送入700公里高的预定轨道。“先兆”是为NASA建造的第二颗地球观测系统卫星,设计寿命为6年,其主要任务是了研究大气成分,测定污染物的移动和平流层臭氧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卫星与已经发射升空的“陆地”卫星及“水”卫星等一起组成了美国的地球观测系统。

(四) 中国卫星技术蓬勃发展

2004年是中国航天史上创纪录的一年,全年分别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了8次发射,共把10颗卫星送入太空,它们分别为:试验卫星1号、纳星1号、探测2号、第19颗和第20颗返回式卫星、实践6号A和实践6号B、风云2号气象卫星C星、资源2号卫星、试验卫星2号。其中,“探测2号”卫星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实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将与2003年发射的“探测1号”一起,与欧洲空间局“磁层探测计划”的4颗卫星联合布网,将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的6点立体探测。试验卫星1号、2号和纳星1号3颗小卫星的成功发射升空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在小卫星研制领域又取得新的进展。我国首颗电视直播卫星鑫诺2号的研制工作也进展顺利,并计划于2005年5月发射升空。该卫星将大大促进中国卫星业的发展,并推动国内卫星电视直播产业的形成和发展。2004年10月9日,我国和欧盟正式签署了欧洲民用卫星导航“伽利略”计划的技术合作协议,中国将出资2亿欧元,并承担部分卫星的发射任务,对该系统有20%的拥有权和100%的使用权,这将对我国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04年12月14日,世界最大的小卫星研制试验基地——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其设计能力为年产6~8颗卫星,该中心的成立将大大促进我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表示,我国卫星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分阶段实现对中国周边地区乃至全球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三、国际空间站艰难维护

(一) 俄罗斯成为维护国际空间站的主力

由于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美国的航天飞机停飞,俄罗斯成为唯一能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货物的国家,致使国际空间站的维护产生了一定的困难。2004年,俄罗斯共向国际空间站进行了6次发射,其中“奋进号”飞船向空间站运送了4次货物,“联盟号”飞船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俄罗斯无疑已成为了国际空间站维护的主角。另外,布什于2004年提出2010年完成国际空间站美国承担的建造任务后,美国将退出空间站的项目,这也给国际空间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 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成果显著

由于运力的不足,2004年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克服食物和饮用水短缺等困难,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4年4月30日返回的国际空间站第8次长期考察,该考察组的卡列里和福阿莱在太空轨道上进行了20多项长期实验。为准备未来进行火星载人飞行,他们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人体模型试验,测试长期火星载人飞行过程中,太空辐射对人体器官的影响等。2004年10月14日,国际空间站第9次长期考察返回,宇航员帕达尔卡和芬克成功地进行了4次太空行走。前两次成功地将4个大型陀螺仪中的一个恢复供电,使重达200吨的国际空间站能够在飞行中保持稳定,并将太阳能电池板对准太阳。第三次是在“曙光号”功能舱外安装由数个激光反射器组成的激光系统。第4次出舱的主要任务则是在“星辰号”服务舱外安装3个天线。此外,他们还在空间站上进行了约40次科学实验,带回了国际空间站内的一些实验数据和材料,其中包括其培育的第二代太空豌豆种子。另外,由焦立中和沙里波夫组成的第十次长期考察团将在空间站工作196天,在此期间他们将进行大量科学试验,其中包括艾滋病疫苗效果观察等。他们将于2005年1月和3月分别进行两次太空行走,并为迎接明年恢复飞行的美国航天飞机再次飞抵国际空间站做准备工作。

四、地球轨道探测器喜忧参半

(一) “哈勃”太空望远镜将终结使命

“哈勃”太空望远镜无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太空观测设备,它经过了4次维修,已在太空服务了14年之久。由于2004年年初美国对其航天计划进行了调整,宣布将不再对“哈勃”天文望远镜进行维修,使得这一为人类天文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望远镜将不得不于2007~2008年间退出历史舞台。这件事引起了世界各方面的争论,无论如何,在新的设备发射升空以前,这一重要探测设备的退役无疑将给人类对宇宙的探测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 新型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仍在研制之中

1996年,美国正式开始了将取代“哈勃”的新一代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的研制工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预计造价8.2亿美元,设计寿命为5~10年,它将于2011年8月发射升空。该望远镜将携带一台红外摄像机、一台近红外光谱摄制仪以及一台组合式中红外摄像机与光谱摄制仪,将被发射到距地球150万公里的高空。由于距离地球太远,无法派人进行维修,因而其设计制造要求极高。

(三) “引力探测B”升空引人关注

2004年4月20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联合研制,耗时45年,耗资7亿多美元的“引力探测B”终于被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抵达预定工作位置后,还需要2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然后开始长达16个月的测量。这次成功发射意味着美国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长达45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引力探测B”是NASA执行的纯研究项目之一,旨在通过测量地球引起的时空弯曲和地球旋转引起的时空扭曲以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该探测器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以及更清晰地认识物质世界和相对论间的关系。

(四) “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升空

2004年11月20日,耗资2.5亿美元,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意大利、英国的航天部门联合发起研制的“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经多次推迟后终于成功发射升空。该探测器仅重1470千克,配有三台望远镜,能够在捕捉到伽马风暴后的最短时间内进行暴源和余辉的多波段观测。据称“雨燕”是有史以来旋转速度最快的太空科学探测器,可以完成探究伽马风暴的起源、甄别伽马风暴的类别、研究伽马风暴的演化等任务,从而为揭开宇宙中黑洞形成之迷搜索进一步的证据。

五、2005年深空探测仍是热点

由于2004年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深空探测仍将成为2005年世界航天技术研究的热点。2005年1月8日,日本宣布新的太空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在月球表面建立无人太空基地,以及在比月球更远的地方建立“深层空间站”等。1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深入撞击号”探测器,该探测器将在几个月的飞行后,于7月4日抵达“坦普尔1号”彗星。届时,它将释放一个小型撞击舱以时速37000公里撞击彗核,同时利用观测舱记录下碰撞的全过程并对飞散出的各种物质进行详细分析。1月14日,欧空局的“惠更斯”着陆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并开始向母船“卡西尼”发送数据。5月12号,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开始执行自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的首次飞行任务。8月10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发射旨在寻求火星是否有水的证据的火星侦察探测器。10月26日,欧洲将发射“金星快船”探测器,执行地球近邻金星的无人探测任务。中国也将在2005年下半年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H. 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取得了什么成果

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不到4个月,美国也发射了它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所携带的摄像机使人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完整地看见自己所居住的星球。

I. 实践五号卫星的飞行成果

实践五号卫星发射成功后,1999年5月10日至日进行了在轨测试,5月12日至19日进行了流体科学实验。在这一阶段流体两相流液池连续开机,经过北京站时S波段发射机开机将流体图像和科学数据传回地面,其它有效载荷关机。5月20日以后进入空间环境实验阶段。在这一阶段流体两相流液池关机,5台单粒子研究的仪器和3台空间带电粒子环境探测仪器连续开机,大容量存储器开机,经过北京站时S波段发射机开机将大容量存储器数据传回地面。试验主要成果如下:
1.微重力流体科学实验
在两个阶段8天的时间里,进行了33次空间流体科学实验,获得流体运动图像12000余幅,温度记录曲线近30小时,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科学实验任务。初步分析得到流谱图和液池内的速度场分布,以及微重力条件下定常流和非定常流的对比图像。
多层热毛细对流是国际微重力流体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不仅对发展和改善空间晶体材料生长方法和晶体品质有现实意义,并且对深入认识地面上具有自由面或界面的流体对流运动的特征和机理等流体物理领域的基础问题有重要意义。此次试验是中国首次空间微重力流体科学实验,实验中首次成功地应用了遥科学手段。实验中观测到了低重力条件下的热毛细对流与浮力对流的耦合现象和大量未知的现象,对这些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必将推动中国流体物理学的发展。
这次微重力流体科学实验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在卫星上实现如此复杂的微重力流体力学实验。
2.新型航天器的新技术实验
验证了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1553B总线、CCSDS数据传输标准、高速多路复接技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技术、DRAM固态大容量存储器、S波段数传发射机等新技术能够适应于太阳同步轨道的空间环境。但是无论SRAM还是DRAM都会因单粒子事件而发生翻转,硬件和软件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否则将影响电子仪器在空间环境中的正常运行。
3.空间单粒子事件效应及对策研究和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环境研究
主要进行了空间电子、质子、高能粒子及星内辐射计量测量。通过对实践五号卫星探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在这个轨道上辐射总剂量引起的故障不严重,约为1~2rad(Si)/天,而一般器件耐辐射剂量为5krad(Si)以上。
(2)单粒子引起的锁定是很危险的,但在这一轨道上发生单粒子锁定的概率很小。在这一轨道上80C86和80C31CPU中的寄存器发生单粒子翻转事件的概率也是很小的。实践五号卫星至今尚未检测到这类事件。
(3)在这个轨道上单粒子翻转发生概率:
SRAM约为0.5~4次/(Mb·天)
DRAM约为0.2~1次/(Mb·天)
(4)屏蔽可以减少单粒子翻转的概率,但不能完全避免单粒子翻转。
(5)纠错编码对克服单粒子翻转引起的错误有效,星载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单粒子引起的翻转的影响。采用硬件和软件EDAC的容错设计,是避免单粒子翻转效应的有效方法。
(6)单粒子翻转发生概率与太阳质子事件有正相关关系,通过空间环境观测与预报,使一些重要航天器避开较强的太阳质子事件是减少空间飞行器故障的有效办法。
(7)工业级或商业级器件有可能在空间环境下可靠运行,但必须经过严格而有效的筛选。
4.小卫星公用平台技术得到验证
实践五号是紧紧围绕建立小卫星公用平台思想开发的小卫星,为建立小卫星公用平台,设计上采用了许多新技术。主要成果如下:
(1)公用平台思想得到体现。设计伊始提出平台应为可裁剪的方案,并通过型号研制滚动性提高能力。因此整星在设计上均留有较好的可扩展、可裁剪的接口。首先为了建立小卫星公用平台,实践五号卫星在构型设计上采用平台和有效载荷分舱布放的原则,它不因有效载荷的变化引起平台构型的重大变动。另外,在结构设计上,虽然实践五号卫星当初提出的重量为350kg,但设计是按500kg考虑。它在系统配置上形成可裁剪的组合模式,以适应不同任务对卫星的要求。先进的星务管理系统增强了平台对各类有效载荷遥测、遥控及数据管理的适应能力,同时具有很强的可扩充能力。
(2)全铝蜂窝板式卫星主结构经受住了考验。除对接环及顶板外,卫星结构全部采用铝蜂窝、铝蒙皮板。星体内部长隔板既是仪器安装板,又是主承力结构,这不同于传统的卫星需要单独的承力结构,可提高卫星结构的利用效率。整星试验证明这种结构形式具有很好的阻尼特性。
(3)立足全星集成设计的崭新星务管理技术得到充分验证。卫星采用二级分布式拓扑结构执行全星的业务管理——星务管理。其上层为双冗余的中心计算机,进行全星资源管理与控制,下层为若干规范化的智能管理执行单元(在各分系统设备中的内嵌式下位机),各单元采用具有统一标准通信接口协议和数据通信格式的网络接口,与中心计算机形成主从式工作模式。它可完成遥控与数据管理、遥测数据采集与处理、程控指令提供、时间校时、温控参数采集与控制、数据处理及分配管理等多项任务。这种采用标准通信协议,利用网络进行星上各类信息传递的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
(4)多模式姿态控制系统得到验证。为完成科学试验任务,实践五号卫星设计成对日三轴和对日自旋稳定模式;考虑对地三轴稳定模式应用范围广,在科学试验任务完成后,一个重要的平台技术试验项目就是对地定向三轴稳定。卫星从对日转向对地定向的大角度姿态机动已得到很好验证,在对地定向试验中最好姿态控制精度接近0.30。
(5)中国国内S波段测控首先在轨应用。实践五号卫星是中国第1颗在轨使用S波段测控体制进行测控的卫星。其使用不但对卫星有意义,同时为国内正在建设的S波段地面测控网提供了很好的演练机会。
(6)各类高新、商用器件得到在轨验证,并有待作进一步的考核。从新技术验证出发,卫星设计上部分项目采用了新技术、工业级器件,其中以姿控分系统80386EX、PC104计算机为代表,这是中国卫星上使用的最高档次计算机芯片。
(7)偏置动量轮加磁控的姿态控制技术取得宝贵经验。作为中国国内首次采用偏置动量轮、磁力矩器、磁强计组合姿态控制的技术在轨进行了很好的演练,达到预期目的。
(8)小型电池阵压紧机构得到首次成功应用。太阳电池阵压紧、释放机构完全是一种新型、为小卫星研制的机构。卫星入轨后太阳电池阵顺利展开,证实了这种技术已经开始走向应用。
(9)带翼热管使用效果明显。通过增大热管与仪器安装板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热传导效率。这是中国卫星上首次使用这种技术。在轨数据表明星内环境稳定均衡,热管起了很好作用。

阅读全文

与卫星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 浏览:709
张江管委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浏览:635
关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项目督导的函 浏览:941
闺蜜证书高清 浏览:11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
王者达摩大发明家 浏览:904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