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几种档案编研参考资料的编写
:大事记亦称大事年表。是以时间为线索记载一个地区、一个机关、一个专题、一个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事实)的书面材料。
大事记编写程序与方法:一是明确大事记的时间界限和内容范围,二是广泛收集与之有关的档案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三是摘录应该列入大事年表的事实,四是对摘录的事实进行审核,五是按计划排列大事,组成完整的系统。
大事记编写的体例与形式:多数采用条目式,并以编年体为主要体例。
(2)、组织沿革:系统记载一个地区、机关或专业系统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体制变革等情况的参考资料。
组织沿革的类型:一是地区组织沿革,二是机关组织沿革,三是专业系统组织沿革。
组织沿革的体例:编年法、系列法、阶段法。
(3)基础数字汇集:以数字的形式集中反映某一地区或某一方面情况的参考资料,又称“统计数字汇集”。
基础数字汇集的编写要求:首先应该保证数字、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应该注意体例,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编写方法。同时还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仔细的作风。
(4)专题概要与会议简介专题概要:又称专题资料,是以文章叙述的形式,简要的记述和反映某一
方面情况,以档案文件为基础编写的参考资料。
专题概要的编写一般需经过选题、选材、编辑加工、公开或内部出版几个环节。
会议纪要:利用会议文件或会议资料编写的、简要介绍某会议过程及其基本情况的一种参考资料。
会议简介的类型有国际性的、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专题性的、机关的会议简介。
会议简介的编写一般采用文字叙述方式,要求重点突出、语言朴实、简明扼要、叙述完整。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以编制单位党委会议简介和行政办公会议基本情况简介。可以一年一编,也可随时编写,注意积累。
Ⅱ 档案编研工作具有什么特点
1、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部门系统、广泛地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有了编研工作,才能通过主动提供档案的编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有助于推动和促进地方人文历史、社会科学的研究。
2、编研工作是保护档案史料、方便利用的有效措施。档案大部分为孤本,在开展利用服务时,老是把原件提供利用,容易破损,影响档案的寿命。以编写档案史料的方式提供利用,可以避免档案原件的重复使用,减少磨损,从而延长档案的寿命。也能使这些资料长久保存,便于后人利用。
3、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可以扩大档案工作部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通过编研工作,向社会提供编研成果,使广大利用者看到档案的价值,加深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了解,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4、档案的编研成果具有存史、资政、文化功能外,其教化功能更为明显。如我馆编研成果中的“红军活动”,“抗战时期的讲稿、诗文”,“鼠疫及预防措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专题资料,都是对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5、档案编研工作有利于做好统战工作。档案中有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不乏个人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的主人在当时往往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现在他们的子孙遍布祖国各地。通过编研工作,把这些档案信息提供给他们的后代,使其更加了解祖辈的情况,从而与之交友,建立友谊,互通信息,献计献策,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Ⅲ 写(立)家谱有规定的格式吗谁能告诉我一个样式哦!求教了!
我国具有悠久的家谱档案研究传统,春秋时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大量采用当时公卿贵族如鲁国三孙、晋国六卿等家族的家谱档案资料,成为家谱档案利用研究的篙矢。汉代司马迁编撰《史记》,更是大量采用家谱档案,使家谱档案利用研究正式起步。晋代贾弼撰《姓氏簿状》,这是第一本家谱档案研究专著,家谱档案研究利用趋于成熟。南北朝王僧儒继承发挥贾弼研究成果,编撰《十八州谱》,家谱档案研究利用达到鼎盛。唐太宗、武则天撰《姓氏录》、《氏族志》,林宝撰《元和姓纂》,家谱档案研究虽在发展,但水平没有太大突破。宋代郑樵撰《通志•氏族略》,收录百余部家谱,延续了家谱档案研究的传统。明清时代,虽然私家编撰家谱风气很盛,但家谱档案研究已经接近尾声。“五四”运动以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利用开发家谱档案,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呼声,著名学者潘光旦、杨殿询适应时代要求,对家谱档案经过科学推理分析,发表大量有关家谱档案研究著作、论文,初步完成家谱档案研究从古典到现代、从手工到科学的转变。可惜此后家谱档案研究陷于停顿,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稀少,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作为现代档案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
根据家谱自身状况和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完整系统整理,可以发现家谱档案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生死。家谱档案中最首要、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详细记录本家族男性成员的出生、死亡的时间、地点、状况,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本家族人口发展繁衍变化状况。二、血缘。家谱档案详细勾画了本家族男性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构成一幅完整复杂的男性中心、直系血亲关系网络。三、婚姻。家谱档案还描绘了本家族男性成员的婚姻关系网络,每个男性家庭成员妻、妾的姓氏、年龄、家庭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记载内容。四、籍贯。家谱档案对本家族的祖籍、原籍、现籍都有详细记录,这些记录综合反映出该家族长时期迁徙移居的漫长过程。五、事迹。撰制家谱档案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本家族成员树碑立传,在家谱档案中记载本家族成员的主要经历,取得的身份、地位、成就等,理所当然。六、规则。家谱档案大多附载了本家族的清规、戒律、训示,这些清规、戒律、训示的思想内涵,不外是告诫后代要忠君报国、光宗耀祖、弃恶扬善等,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七、文献。家谱档案中附录了大量的家族文献,如家族成员创作的著作、文章、图画、书法等,家族成员获得的旨意、封赠、官诰等,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不可多得。
家谱档案作为一个特殊的专门档案种类,与其它档案种类相比,它所蕴含的信息资源自有其固有的特性。一、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隐秘性。家谱档案的形成、保管、利用都是由本家族、甚至本家族中特定的人物负责的,往往秘不示人,外人不能接近,这就决定了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强烈的私有性、隐秘性,更需要开发利用,使其变成公共资源,为社会服务。二、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长久性。家谱档案本身和它的信息资源都是在长达数百年或数千年间形成的,信息涵盖时间跨度较长,可供长期开发利用。三、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原始性。家谱档案的内容是记载者或保管者的亲自经历,是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后天雕琢加工,朴素无化,其信息资源经过加工,便可成为精美玉雕。四、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稳定性。家谱档案的内容、形式长期以来都已形成固定格式,变化极少,其信息资源比较稳定,有规律可循,开发利用较简易。当然,勿庸讳言,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也存在某种缺陷、不足,有的宣传反动血统论,有的鼓吹个人英雄观,还有的散布封建迷信说,这些都是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中的糟粕,应当予以废弃。
二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的提供利用,有许多途径,直接提出原件供查阅,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家谱档案提供利用形式之一,利用者根据自己利用目的,直接从家谱档案上采用信息资源,使之转化为社会或经济效益。但是,这种提供利用形式,会损害家谱档案本身,还属于初级、简单、低效的提供利用手段。为了避免损害家谱档案,有的档案机构尝试利用照相缩微技术,将家谱档案制成缩微胶片拷贝,供利用者检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提供利用方式。随着微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将家谱档案输入微机网络,供利用者调阅查询,已经成为可能,并已付诸行动。如上海、新加坡联合设立寻根网站,将家谱档案输入微机网络系统,供利用者使用,使家谱档案提供利用上升到高级、复杂、高效的层次。
对家谱档案进行科学研究,开发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编辑加工是家谱档案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家谱档案的编研成果主要有:一、资料汇编。资料汇编的种类有全录式、节录式、全录节录结合式。全录式家谱档案汇编就是将全部家谱档案整理加工出版,它能全面、完整地向利用者提供家谱档案资料,为他们的利用提供选择机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节录式家谱档案汇编主要有名人望族家谱汇编、地区家谱汇编、时期家谱汇编、专题家谱汇编等,但它对全面利用家谱档案则稍显不足。全录节录结合式家谱档案汇编的好处在于既吸收了上述两种汇编的长处,又摒弃了它们的不足,可谓鱼与熊掌二者兼得。二、年表。利用家谱档案编辑名人年表,也是编研成果之一。利用家谱档案资料,按年代、月份、日期、时间顺序,详细记载某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过程,就是某人的年表。年表对利用者了解某人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图集。由于受古代落后科学技术局限,我们已很难识古人庐山之真面目,而家谱档案中保存了大量古人相貌、住宅形状、墓地地势等图画,这些图画绘制精美,真实可靠,把它们从家谱档案中提炼出来,编成图集,是非常难得的珍贵资料。四、论著。开展家谱档案科学研究,撰写论文、著作,既是利用家谱档案信息资源的产物,同时又是开发家谱档案信息资源的工具,它们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编研成果。五、传记。家谱档案还是编撰人物历史传记文学、电影、电视的主要资料来源。人物历史传记的最显著特点是真实可靠,新颖独特,可读性强。要保持这些特点,都离不开家谱档案,家谱档案是传记的原型和基础。六、电子软件。把家谱档案编制成电子软件,输入微机网络,也是科研成果之一,它与将家谱档案直接输入微机网络的区别在于,它对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已经进行了加工,体现了编制者的意图,并非简单地把家谱档案从文字向电子载体转换。
三
通过开发利用家谱档案信息资源,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编史修志的助手。编史修志是家谱档案最基本、最传统的作用之一。由于年代久远,有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已不能得窥全貌,给编史修志带来极大困难。家谱档案中的有关记载,往往成为解开历史之谜的关键。1992年,全国第六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举行,家住浙江的诸葛亮第49世孙诸葛方成向大会提供《诸葛氏家谱》,解决了长期困扰史学界的问题,即诸葛亮后代2000年间的生存的情况。河北省邯郸市档案局在编写辛亥革命烈士张廷辅著作时,由于史料缺乏,工作陷于停顿,后来通过查阅《张氏家谱》,搞清了许多疑问,终于将该书编辑完成。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家谱档案有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些传统文化绝大部分都有其积极意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继承,加以发扬光大。陕西旬邑县发现《肖氏家谱》,详细记载了该地名人肖之葆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我们从中可以窥视古代科举制度之一斑。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统一祖国的桥梁。近年来,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纷纷回原籍查阅家谱,寻根访祖。特别是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对反对台独,促进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即使台独死硬分子吕秀莲,当初也曾回福建访问故居,查阅家谱。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发展经济的工具。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家庭经济在我国主要经济成分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三胞家族财团,更是比比皆是。近年来,祖国实行吸引外资政策,三胞纷纷来大陆投资设厂,他们投资设厂的首选地点,往往就是家谱档案记载的祖籍、原籍地。有一位祖籍河南新乡市的林姓华侨,通过有关部门收集本宗家谱,建立全国林姓宗亲会,发动会员在桑梓投资办厂,极大的促进了新乡市经济发展。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0余个少数民族,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少数民族史料极其缺乏,而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却弥补了这个空白。云南腾冲县刘氏家谱《彭城春秋》中,记载了许多刘姓少数民家族发展变化史实,难能可贵。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人口资料的来源。我国人口发展史料缺乏,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则恰恰弥补其不足,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从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中,我们可以搜集出古代人口发展流动资料,总结出人口发展流动分析报告。如明万历年间编撰的河北武安《白氏家谱》,详细记录了该家族永乐年间(1403-1425年)从山西移居邯郸的历史。从河北磁县《谢氏家谱》中可以发现自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初乾隆五十四年(1736年)368年间,该家族从一对夫妻已发展到180余人。
家谱档案信息资源是水文地质的资料。由于家谱档案中大多记载着本家族住宅、坟墓周围的风水脉穴等情况,我们可以对它加以利用,从中寻找古代地形、地貌演变历程,了解地质水文概况,为经济建设服务。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
Ⅳ 如何从创新方面进行档案编研的选题
选题上既坚持有所创意,又注重实用
档案编研工作是将馆内静态的档案资源转化为动态的、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的加工制作过程。档案编研的选题只有贴近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贴近人民群众,才能有效地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让档案编研成果满足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档案编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因此,在编研选题上要尽量避免过大、过深的做法,应坚持以编为主,研究为辅的方针,不囿于习惯性的模式,在选题的创新上作一些探索。如我馆坚持“注重实际,贴近现实,立足实用,讲求实效”的选题原则,确立了《龙泉民国档案概要》、《龙泉民国档案专题介绍》、《龙泉民国档案文献选编》、《历史记忆——龙泉民国档案图片集》等主题,在内容安排方面,专题性强,有深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体现了为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文化建设服务的基本理念。
选材上创新方法
档案信息是历代人类通过生产和实践保存和积累下来的,以档案的某种形式供后人利用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任何信息资源都有它的不完整性、不系统性和不准确性。因为档案在收集、整理、鉴定、归档时,无不受到当时当地的历史局限性,总有当时认识不到的、删除不准确的和未收集上来的现象,加上对未来变化和需要预测不足等原因,馆藏现有资源可能难以满足编研课题的需要。对此,我们不能仅靠馆藏档案资源进行编研工作,尚需馆外资料作补充。因此,我们在选材上提出了“档案不足资料补,馆内不足馆外补”的编研工作方针。编研过程中,我们采取“内部发掘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专题的需要走访了一些了解当时情况和保存有历史资料的老同志,并进行了座谈。政协文史委、文化、图书、史志办等单位提供的历史文化资料作了补充运用,从而弥补了一些专题编研资料不足的缺陷,实践证明,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Ⅳ 二次加工编研成果更具有参考作用对吗
一次加工的编研材料是指将单位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原始文件(一般是原始文件的重份文件),或者原始文件的复制件汇集装订起来,形成的一种汇编材料。如《发文汇集》、《专题汇编》、《技术标准汇编》等。
一次加工的编研材料的特点是利用原始文件或原始文件的复制件汇编形成的,基本保持档案原貌,编辑相对简单,主要起到依据的作用。
二次加工的编研材料是通过摘录、缩编、剪辑档案内容,并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组织整理,形成的概要性、介绍性材料。二次加工的编研材料类型比较多,有档案文摘、专题简介、提要和索引等。常见二次加工的编研材料有《大事记》、《组织沿革》、《基础数据汇编》、《产品简介》等。
二次加工的编研材料的特点是种类多,针对性强,信息集中系统,提供利用简便迅速。二次加工的编研材料同样具有依据的作用。
三次加工的编研材料是依据档案,并参照有关的资料,在系统、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形成的一种新的参考材料。三次加工的编研材料属深层次的档案编研,常见的大多为工具书式的,如《手册》、《年鉴》、《志》等。
三次加工的编研材料的编写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知识创新过程,难度比较大。三次加工的编研材料的特点是以档案为素材,应用档案中记载和反映的观点、方法、规程、原理、结果和结论,参照有关参考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归纳等加工处理,不同程度地产生其他材料所没有的知识和内容,形成新的知识产品。特别是有关技术开发等工作和活动方面的三次加工的编研材料,带有明显的技术调研报告特点,更具有参考价值。
常见的几种编研材料的编写
参看
Ⅵ 档案编研的运作方式
开放和谐,是疏畅档案编研通途的基本保障。档案编研的路子要想越走越宽版、越走越权通畅,在运作理念上务求开放和谐,走开放式社会化的编研之路。开放搞编研,编研项目成为多家的合作成果,这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而是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共同把档案编研开发这个蛋糕做大,这是档案编研理念的又一拓展。
开放搞编研,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形式上,不是编研部门独家,而是与馆内、馆外多家合作,优势互补,实现科学合理的课题组合;二是在内容上,不仅仅限于馆藏,在依托和立足馆藏档案的同时,适度吸纳社会文化资料作为补充,以求编出更完整系统的文化产品。
开放式编研务须注意这样两个问题:其一,务必抱有开放的心态,讲求协调运作,妥善处理各方关系。其二,务必充分尊重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研开发档案的目的是服务,那么,我们在合作中就要努力服务到家到位。只有这样,档案编研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Ⅶ 什么是三次档案编研成果
三次档案编研成果是在一、二次档案编研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
Ⅷ 查询一本档案编研成果图书,并说明类型,大事记,专题概要
最为缺乏的就是人文教育,仿佛这个时代只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在快节奏中无版暇顾及权读书给人带来人文精神的提升,让人看到的只是金钱和物质的消费,很难领略到人文科学的发展魅力。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发展到最后都是归根于人文的提高和品位的差别上。
Ⅸ 档案编研的内在意义
1、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部门系统、广泛地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有了编研工作,才能通过主动提供档案的编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有助于推动和促进地方人文历史、社会科学的研究。
2、编研工作是保护档案史料、方便利用的有效措施。档案大部分为孤本,在开展利用服务时,老是把原件提供利用,容易破损,影响档案的寿命。以编写档案史料的方式提供利用,可以避免档案原件的重复使用,减少磨损,从而延长档案的寿命。也能使这些资料长久保存,便于后人利用。
3、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可以扩大档案工作部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通过编研工作,向社会提供编研成果,使广大利用者看到档案的价值,加深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了解,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4、档案的编研成果具有存史、资政、文化功能外,其教化功能更为明显。如我馆编研成果中的“红军活动”,“抗战时期的讲稿、诗文”,“鼠疫及预防措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专题资料,都是对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5、档案编研工作有利于做好统战工作。档案中有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不乏个人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的主人在当时往往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现在他们的子孙遍布祖国各地。通过编研工作,把这些档案信息提供给他们的后代,使其更加了解祖辈的情况,从而与之交友,建立友谊,互通信息,献计献策,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