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韩九强的科研成果
主持完成的“嵌入式软测量柔性开发平台关键技术与系列智能测控仪器设备开发”项目荣获国家2009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智 能测控关键技术及电视成套智能测控仪器装备”获陕西省2006年科学技术一等奖“研究型 自动化学科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获陕西省2009年教学成果一等奖“电嘴火花能量微机自动测控系统”获航空部199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点火装置火花 参数计算机自动测控系统”获陕西省199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完成“河南省人口与经济发展规划”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材料温频特性计算机测控系统”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经济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动力学仿真语言”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原型”获教育部199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得陕西省教育厅和西安交通大学教学科研奖励18项;此外,合作完成的“系 统仿真、分析、系统辨识软件”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主持研制开发的“投影电视会聚特性高速自动检测调整仪”(专利号:ZL02139543.8)、“彩管电子枪扭曲与弯曲特性误差智能检测判定仪”(专利号:ZL200510041939.3)、“荫罩网板孔径的智能测量仪器”(专利号:ZL2005100227317)、“塔吊群交叉作业的安全防护智能测控仪器”(专利号:ZL200610041832.2)、“一种工业智能相机”(专利号:ZL200710199232.4)、“机器视觉教学创新实验平台”(专利 号:ZL200710018798.2)等获国家发明专利。
主持开发的“机器视觉组态软件XAVIS1.0”适合制造、包装、印刷、医学等行业快速开发视觉测控新系统、新装置和新仪器应用需求,为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在工业检测领域广泛应用架起了桥梁,该软件性能完全可与价格昂贵的德国大型组态软件HACOL相媲美,正受到国内广大企业的高度关注,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授权号:2007SR20093);
在研究突破测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在国内外期刊与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 中SCI/EI检索80余篇;主编出版了《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和《机器视觉技术及应 用》、《MATLAB高级语言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等3部教材著作,参加编写出版《过程控制系统》、《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学校本科自动化指导性专业 规范》等教材报告3本;主编出版的《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教材与获得国家发明专 利的“机器视觉教学创新实验平台”有效结合,有力推动了全国高校机器视觉检测技术课程的创建与开设。
㈡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成果和推广
建院以来,共完成科研成果671项,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78项,育成农牧良种195个,出版专著151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小麦育种、玉米杂交育种、生物技术、大白菜不育系选育、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一些研究项目居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一大批科研成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累计创经济效益50亿元。主要科研成果和推广情况是:
1.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 1972至1973年,俞启葆副院长联合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家沈其教授和西北农学院仇元教授,争取国家农林部和中国农科院的支持,成立全国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协作组,有23个科研、教学单位参加。先后在西北农学院和陕西省农科院联合试验,对陕西、河南、江苏、四川、山东、辽宁、新疆、云南等地的32个菌系进行鉴定比较,将棉花枯萎病菌划分为生理型Ⅰ24个菌系、生理型Ⅱ5个菌系和生理型Ⅲ3个菌系,为棉花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学术上、生产上的重要意义。
2.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和保存研究 由植保所路端谊研究员主持,1961年在海拔1600米的太白县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夏季条锈病实验室,采集、鉴定并保存黄淮麦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条锈菌菌种。1974年又争取国家农林部拨款,建成全国条锈病夏季研究中心。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条中18、条中20两个新小种,揭示了当时的主栽小麦品种阿勃和丰产3号抗锈性退化的本质。“文革”结束后,全国原有条锈病研究单位因工作中断,菌种丧失,研究工作难以为继。陕西为保存菌种做出了独有贡献,受到国家农林部的表彰。
3.作物虫传病毒病和陕北小麦下川问题研究 植保所朱象三研究员主持的研究组对陕北和渭北旱作农区的虫传病毒病进行研究。经过多项联合试验,重点对小麦的红矮、蓝矮、黄矮等病毒进行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与国家卫生部、天津劳动卫生研究所合作开展钾拌磷(即3911)残毒研究,共同制订出我国第一个剧毒农药钾拌磷用于小麦拌种的安全用药量和残留量标准。并以蒲城为中心,在渭北500万亩麦田实施药剂拌种、治虫防病等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了陕北川坝地因媒虫和病毒疾病严重发生而不能种植小麦的问题。
4.旱原耕作改制“四改三扩”研究 植保所李立科研究员在渭北旱原地区蹲点实践,把豌豆害虫防治研究方向转向提高豌豆产量的研究,历经10年,于1972年总结提出了提高豌豆产量的“四改三扩”新技术,主要是施足磷肥,改良品种,扩大豌豆麦和复种面积,并在试验区做出样板。实施“四改三扩”后,干旱农区由原来的三年四熟制改变成两年三熟制,增产效果显著。该项研究成果1972年送全国农林科技工作会议交流,为陕西省旱地农业研究和干旱农区低产田改造研究开创了新路。
5.玉米自交系“武105”及杂交种“陕单一号” 由粮作所林季周研究员与西北农学院科技人员协作育成,是国内公认的少数几个优良自交系之一。以它为材料培育出了17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种和多个衍生系。以“武105”为母本培育的“陕单一号”高产、耐旱、耐涝、抗倒伏、适应性广。1975年陕西省种植面积225万亩,占全省玉米杂交种推广面积的21%。该品种在四川、甘肃、贵州、云南、河南、河北、广东等省也有一定种植面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6.抗枯、黄萎病棉花良种“陕棉1155”选育 由棉花研究所王远研究员主持,用表现型差异大的品种与当地丰产性强的品种杂交,后代在致病力强的枯萎、黄萎菌种接种的病圃中连续选择培育而成。1978年育成后,河南、山西、江苏、湖北、湖南等省累计推广面积271万亩,增产皮棉1626万公斤,增收4878万元。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7.线辣椒高产栽培与人工干制技术研究 1963至1970年,蔬菜研究所赵稚雅研究员在耀县菜区设点试验,摸索出一套辣椒高产栽培和人工干制技术,在陕西省14个商品基地推广,有40500亩干椒平均亩产由原来10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以上。采用人工干制后,成品合格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出口量由500吨上升到1700~2000吨。1971年此项成果在广交会上展出,受到周总理重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8.耕牛蹄腿肿烂病的研究 1975至1978年,由畜牧兽医研究所秦晟研究员主持,针对汉中地区多年来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蹄腿肿烂病开展调查研究。该病发病率高,死残率25%~50%。研究揭示了该疾病是由木贼半裸镰刀菌为主的真菌毒素引起的中毒病,并掌握了流行发病规律。该研究成果为我国牛病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并为发病区类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1979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9.苹果新品种秦冠 由果树研究所原芜洲研究员等科技人员经过近30年努力,以金冠作母本、鸡冠作父本杂交,通过有性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结果早、丰产、抗逆性强的特点,已在全国27个省、市栽植,年增纯收益5亿元左右。1989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0.小麦新品种“陕农7859” 由粮食作物研究所宁锟研究员主持育成。该品种弱冬性、耐旱性好、抗倒伏、抗条锈兼抗叶锈、白粉、叶枯、黄矮病。三年省区试及黄淮区试41个点次平均亩产385.5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3.2%。已在陕西、河南、皖北、鲁南、晋南、鄂西、青海等省大面积累计推广9000余万亩,增产粮食20余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1.黄土高原峁状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由朱象三研究员主持。该项目在米脂县泉家沟小流域通过六年的实验,使粮田退耕43%,粮食单产、总产均大幅度提高。在人口年增长9‰的情况下,仍保持人均粮食500公斤左右,人均收入由169.5元提高到380元。林草面积由18%提高到50%,流失泥沙减少45%。该成果已在榆林地区大面积推广,为我国治理黄土高原做出了样板。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2.陕西省畜禽有毒真菌及真菌中毒病研究 由畜牧兽医研究所汪昭贤研究员主持,通过研究基本查清了陕西省不同地区饲草、饲料有毒真菌相污染情况,分离鉴定出103种有毒真菌,新发现微小根毛霉菌病等3种条件致病真菌,新确诊7种真菌性疾病,并在国内首次发现乳牛毛霉菌病与马黄曲霉中毒病,完成了黄曲霉素B↓1等4种真菌霉素的分离、提纯与测定。该成果对医学、兽医学和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3.辣椒新品种“8212” 由蔬菜花卉研究所庄灿然研究员主持选育。该品种具有抗病、抗灾、优质、高产等特点,亩产干椒300公斤,最高达400公斤,出口成品率90%以上。1986至1989年在陕、晋、豫、甘和新疆等省、区推广130万亩,净增值3.6亿元。199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4.小麦新品种“229” 由小麦研究中心宁锟研究员主持育成。该品种耐旱、抗病、优质、高产,在省区试和黄淮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419.2公斤和435.6公斤,比对照分别增产16.7%和8.2%,均居第一位。该品种适宜关中平原灌区、渭北高原南部及黄淮麦区种植。1994至1996年累计推广848.8万亩,新增产值4.07亿元。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5.普通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创制和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 由小麦研究中心薛秀庄研究员主持。该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创制出20个连续稳定自交结实的阿勃小麦缺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首次利用染色体工程育种方法育成小麦新品种“陕麦8003”等。1998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6.秦白系列大白菜新品种 由蔬菜花卉研究所赵稚雅、柯桂兰研究员主持选育。其突出特点是营养品质优良,抗多种病害,丰产、稳定。已在全国10余个省区推广250余万亩,获经济效益10亿余元。该研究成果填补了陕西省自育白菜品种的空白,1990年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㈢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七,科研成果
1 张莉 我国档案概念演变的历史逻辑(三等奖) 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 2009
2 薛冰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09
3 薛冰 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一等奖) 陕西省教育厅 2009
4 薛冰 西安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三等奖) 西安市人民政府 2009.2
5 许琳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09.2
6 许琳 西安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西安市人民政府 2009.9.
7 许琳 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二等奖) 陕西省教育厅 2009.
8 许琳 2009年获科技奖 陕西省 2009
9 曹蓉 《西安市公务员在职培训研究》
西安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2009
10 曹蓉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2009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2009
11 何君安 论社会资本与政治系统的关系人文社科(三等奖) 陕西省教育厅 2009.9
12 杨九龙 图书《数字信息资源检索》获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2008年度)(三等奖) 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评委会 2009.9
13 杨玉麟 《信息描述》(教材)(二等奖) 西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 2009.2
14 张盈华 构建西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三等奖) 西安市政府 2009.7
15 刘文瑞、梁忠民、孙录见 管理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西北大学 2009.2
16 刘文瑞、梁梁忠民、孙录见 管理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陕西省 2009.4
17 朱海霞(2)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研究报告)2009年度陕西高校科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陕西省教育厅 2009.6
18 朱海霞(2) 《汉杜陵万亩生态林建设与区域发展》(调研报告)(2009年)第三届陕西科技调研成果奖三等奖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2009.8
19 朱海霞(2) 《大遗址保护与遗址文化产业发展--以汉杜陵(雁塔)区域发展为例》(专著)
2009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陕西省教育厅 2009.6
20 张莉 档案管理:价值转向与范式转换 三等奖 陕西省第九次社科优秀成果 2009
21 牛红亮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研究三等奖 2008年度全省统战工作优秀调研成果 2009.2
22 席恒 西安市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演讲二等奖 西安市科学技术奖 2009.2
23 杨玉麟 “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服务”项目 获国家图书馆“创新服务奖” 2009.2
24 杨玉麟 中国图书馆学会全国图书馆志愿者行动 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 2009.10
㈣ 哪位有《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级别认定办法(修订版)》、《科研业绩认定办法(哲社类)》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的核心期刊。也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核心期刊。
㈤ 孙宏的主要科研成果
1993年发表专著《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获陕西省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8年获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7年发表英文专著Myth and Reality in the Rural and Urban Worlds: A Survey of the Literary Landscape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Regional Literatures(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获陕西省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2001年获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9年发表《世界诗学网络全书》(第二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5年发表译著《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1999年发表《论庞德的史诗与儒家经典》,载于《外国文学评论》第2期。
2001年发表《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载于《外国文学评论》第4期。
2003年发表“Pound’s Quest for Confucian Ideals: The Chinese History Cantos”,载于Ezra Pound and China(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出版)。
2005年发表《〈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生态境界》,载于《外国文学评论》第1期。
2006年发表《“石墙酒吧造反”前后同性恋文学在美国的演变》,载于《外国文学研究》第2期。
2006年发表《解读鲁滨逊的书信体“创世纪”》,载于《世界文学》年第4期。
2007年发表《从美国性到多重性:凯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于《外国文学评论》第2期。
1991-1993年主持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科研项目;1996-1997年主持陕西省教委科研项目。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凯瑟研究的历史沿革与批评经验”。
㈥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的获奖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奖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主要获奖人员 获奖情况 1 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区找煤成煤规律研究与勘探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劳炎明,林文英,王觉艺,白宗镛,王绪住 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1)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一八五队主要完成人员 获奖情况 1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锦界,榆树湾井田综合勘探技术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 苏时才,雷少毅,高立强,牛建国,关汝青,蒋泽泉,侯飞龙 200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2煤田综合勘探技术及陕北榆神矿区详查与勘探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范立民,姚建明,刘清泉,王永岩,蒋泽泉,雷少毅 200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3陕北煤炭基地采煤过程中的地下水渗漏及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 蒋泽泉 2006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三等奖 4神南大型矿区煤炭开采水资源动态及保水开采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
中国矿业大学 姚建明、蒋泽泉2011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5榆林地方煤矿安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及应用 榆林市杨伙盘煤矿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
西安科技大学 蒋泽泉201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6生态脆弱矿区矿井水资源及利用研究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 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7矿产资源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灾害与防治关键技术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山东大学、陕西天地地质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范立民、宁建民、蒋泽泉、李成、陈建平、刘辉(山东大学)、张廷会、杜江丽、郝业、郑苗苗、滕宏泉201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一八五队主要完成人员 获奖情况 1 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区找煤成煤规律研究与勘探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劳炎明,林文英,王觉艺,白宗镛,王绪柱,陈全福,李宝珠 1989年能源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 TSP-185型配电柜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季成豹,夏高柱,王玉森 1990年煤炭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中国西部侏罗纪煤田(榆神府矿区)保水采煤与地质环境综合研究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煤水文地质局,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中国矿业大学 段中会,杨宏科,范立民,赵洪林,夏 婓 2000年国家煤炭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4 神南大型矿区煤炭开采水资源动态及保水技术研究 神南矿业公司、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中国矿业大学 姚建明,蒋泽泉 2011年度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3)矿产勘探报告质量奖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员 获奖情况 1 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林)神(木)府(谷)区找煤地质报告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白宗镛,王觉艺,劳炎明,王绪住,林文英,刘子勋,陈全福,赵洪林,王汝墀,潘继光,韩树青,延 伟,陈其祥,李 季,赵文勤,周宗余,赵云祥,田西平,王建华,华春生 1983年煤炭工业部优秀地质报告奖 2 神木北部矿区详查地质报告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林文英,刘子勋,陈全福,劳炎明,王觉艺,王绪住,赵洪林,韩树青,刘世昉,赵文沛,高世贤,等 1988年能源部优秀地质报告奖 3 神木北部矿区拧条塔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葛管社,鲁文宇,赵洪林,劳炎明,王觉艺,郭守营,梁佩君,等 1991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矿产勘探报告质量一等奖 4 神木北部矿区柠条塔露天区勘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陈全福,段中会,牛建国,劳炎明,王绪住,刘子勋,韩树青,王觉艺,侯飞龙,赵文沛 1992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矿产勘探报告质量二等奖 5 神木北部矿区前石畔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段中会,姚建明,范立民,侯飞龙,时亚民,王彦利,蒋泽泉,许开仓,等 1995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矿产勘探报告质量一等奖,1995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八届优秀地质报告一等奖 6 神木北部矿区大柳塔井田(扩大)勘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姚建明,田晓营,魏秉亮,侯飞龙,邓 巍,段中会,范立民,等 1998年国土资源部优秀地质报告二等奖
㈦ 张红霞的科研成果
1、关于复增加陕西省农民工资性制收入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8.(4)
2、陕西省城乡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需求探析[J].《经济师》,2008(9)
3、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研究观点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6)
4、陕西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变动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9,(2)
5、张红霞,余劲.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陕西北部农户消费结构实证分析—基于麟游、安塞、米脂三县205个农户的调查[J].乡镇经济2009(2)
6、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36)
目前主持商洛学院教改项目“校地共建模式创新研究”一项、参与课题研究两项:陕西省社科联项目“退耕还林政策对陕西北部农户经营转化的绩效研究”(第二参与人,编号:08Z011)和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商洛核桃产业化发展及战略研究”(第三参与人,编号09JK064)。
㈧ 李松柏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人口质量测评模式与陕省人口质量综合评估研究(主持)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05-2006
失地农民补偿与就业机制研究(主持)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08-2009
陕西省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研究(主持)西北农大人文社科专项课题2004-2005
陕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质量问题研究(主持)西北农大人文社科重大项目2006-2007,
陕西农村人口质量调查(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基金2008
陕西关中庙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主持)西北农大人文社科专项课题2012-2013 近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被CSSCI检索2余篇。发表的主要论文有:
从土地征收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博弈均衡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陕西省新生婴儿性别比失衡及对策探讨西北人口2009.1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间关系解读–以某村妇女主任的个案研究为例农业经济2012.1
农村中老年人口与边缘性流动研究生态经2011.10
“生态贫民”对国家生态保护政策认同度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科学、经济、社会,2012.1
城市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杨凌示范区为例特区经济2012.3
论国家政策某些领域男性“遗忘”现象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
土地征用中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行为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2.4
陕西秦巴山区10个村庄成年人口死因调查医学与社会2010.12
失地农民社会角色转换的困境及原因分析乡镇经济2009.3
实地农民城市适用困境与对策探讨乡镇经济2008.10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调查–以东沟村、石门村为例理论观察2010.3
多元现代性视角下的农民工现代性中国成人教育2008.22
失地农民城市适应力思考–从非经济角度进行的调查与分析理论探索2008.6
农民工“退保”现象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广东农业科学2009.11
秦岭山区板桥村生态模式转变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8.2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分析-以陕西眉县猕猴桃安全生产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2.10
男性的生活胜任模式浅析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S2
陕西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5A
陕西秦巴山区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 学云南农业大学报2006.5A
杨陵示范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和评价现代经济探讨2009综合
关于建立标准人(StandardPerson简写SP)体系的假设2004.3
用人口质量指数分析人口质量的缺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杨凌崔西沟村生态旅游与产业结构调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中国中产阶级消费文化研究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5
陕西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以商洛地区为例陕西农业科学2006.1
陕西省杨凌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素质状况调查陕西农业科学2010.1
新乡村文明建设可测性指标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9.1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危害及对策发展研究2009.3
论女人的社会化消费导刊2008.3
均衡博弈: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社科纵横2008.8
中国家庭男性暴力的原因浅析消费导刊2008.6 大学生如何看待学习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分析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陕西省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2009.9
大学生科技创新校级优秀指导教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