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那些朝代有深的影响
朝代:南宋、元、明、清。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人欲佛教讲的三毒。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该句意在强调”反对贪欲,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修养“。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B. 存天理,理指的是什么呢
存天理,来灭人欲,这句话是南源宋理学家朱熹说的
本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保留自然的规律,消灭个人的思想,但是要知道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是儒家的代表,他所要说的意思就是人要消除自己的欲望,来服从封建礼教和道德,也就是选项中的第二个。
其实你要理解这句话,你就要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然后再从人物入手,那样问题就好解决了。封建时代的儒学家就是一心只忠于皇帝,不能发挥自己思想的礼教。
C. 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综上,“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虽在静处坐,亦须验个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在朱熹看来,要“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大学章句》认为,人的本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这就是复归于人的本心,即所谓“明明德”。朱熹还说:“‘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莫不知敬其兄。’人皆有是知,而不能极尽其知者,人欲害之也。故学者必须先克人欲以致其知,则无不明矣。”可见,在朱熹那里,“存理灭欲”是属于自我修养、复归于人的本心的道德范畴,即使是统治者也必须遵从。朱熹曾在奏札中指出:“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因此,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就是要通过明辨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在朱熹看来,尽去人欲,“这事不易言,须是格物精熟,方到此”。他还说:“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游兵攻围拔守,人欲自消铄去。”因此,他要求在体认出天理人欲之后,“著力除去了私底,不要做,,味就理上去做,次第渐渐见得,道理自然纯熟”。朱熹还说:“既知学问,则天理自然发见,而人欲渐渐消去者,固是好矣。”显然,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而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当然,这并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希望看到的。
最后一段质疑:
质疑最後一段:
此何言?而朱熹之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果真如是说哉!所谓的“理论上的缺陷”到底是属于人家朱熹还是我们自己?谁告诉你人家把天理、人欲二者对立起来了?而且这一无端的说法本身如何不与你前文对人家的引述自相矛盾?而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天理胜则人欲灭”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又是哪个师傅教的你“天理”就是或“属于社会伦理”抑或既已“属于社会伦理”,那么难道还可以被称之为“天理”吗?你难道可以认为或以为“社会”就是“天”而“天”就是“社会”不成?至于说“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更不啻于在说所谓“天理”乃是由社会“制定”的而且还是依照所谓的“合法的程序”制定的“内容”而这岂不是在说天理就行同或等同于法律了吗?苏格拉底早就明确指出法律是人制定的,既如此,那么它就不是或不再是真理并因此而至少说法律不是而且也不能甚或不可能就是一切!因而这种认识也肤浅、太幼稚或者说太小儿科了,怎么可以拿到《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也许正惟如此,它才可以在这张报纸上发表吧?再说到所谓“天理”的内容“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如何干朱熹本人的事?如何怪得了朱熹本人而不是从任意赋予者身上找原因?就像是说后来的“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又如何可以去怪罪孔子和墨子?还有所谓“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恐怕更无从说起:戴震之所谓“以理杀人”大概要算是“社会”而非“天理”本身的问题。最后“当然这并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希望看到的”一句,看似持之公允,就像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人家一巴掌然后再给他一个甜枣,亦如我们今天甚至一直以来之所谓的“七分优点要说足,三分缺点要点到”蹩脚的“辩证法”一样,以便掩饰自己的内疚,或者显示自己比当事人朱熹本人要更高明;但在我看来,这跟人家朱熹本人显然没有半点关系:无端的,莫须有的。唉,简直是一篇滥文:有之则祸,无之亦可。且看《礼记-乐记》中有关于此的完整叙述到底是怎样的: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其中为作者文中所援引的一句“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很显然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是故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不错“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但问题是什么叫灭天理或天理灭,还应见诸前文。那么如何来节?就像是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那么又如何使之发而皆中节?一言以蔽之曰:礼也。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且小大由之;倘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就像那位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立文教授那样,在有子看来,则有所不行或者亦不可行矣!而且是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但这个礼显然不能等同于法。且不必说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算太史公司马迁则亦尝引贾谊的话云:夫礼禁于未然之前而法则施于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禁者难知。思之!
如果说这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的乐爱国先生是一位中年或老年人,倒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他们那一代恐怕也就那样了但如果他尚且是一个年轻人,那么又如何不是未来中国学术发展的莫大悲哀!仅以此引起疗救的注意。
【提示】
程颢:“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程朱的天理,与《礼记》的天理,有继承,也有区别的。否则,程颐不会炫耀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此外,儒学始于孔子,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等级。以社会管理而言,社会分工必然导致等级;以人的本质而言,天赋人权是平等的。儒学 争论总容易成两个极端,根源就在于等级观和为王者立说。
D. 朱熹的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意思啊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内人的欲望。容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立作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对立,则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颢、程颐首先提出来的。
E.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的贡献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这是从理论成果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
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的独特理论贡献,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座里程碑,一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许多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因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从理论体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获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革命和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发展。[1]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命题,这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开始。
F. 四大理论成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的独特理论贡献,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座里程碑,一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许多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因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从理论体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获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革命和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发展。[1]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命题,这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开始。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做了准确的界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 这就把改革开放背景下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整合为一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大范畴之内。这种整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一个重大创新。首先,这种整合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整合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主题。这个时代背景就是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展开,这个实践主题就是改革开放所要完成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开放性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还要随着实践和探索的发展不断实现与时俱进。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简单相加。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拓展,还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来指导新的实践,这些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仍然可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大范畴之中。
G. 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及其政治影响
存天理 灭人欲——理学的形成
两宋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以「理学」着称的学派。理学是佛教、道教思想渗透到儒家哲学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儒家学派。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孔孟之道独霸学坛,由汉至唐经学都颇发达。但汉儒治经偏于考据,流于破碎;唐儒则重于注疏,过于支离。随着儒、佛、道之互相渗透,宋儒不屑拘泥于旧经,便以阐释义理为主,使之发展为新儒学,故称理学,亦名道学或宋学。
“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的初创者为北宋的周敦颐,而发扬光大者是程颢、程颐两兄弟以及南宋的朱熹。程颢字伯淳,程颐字正叔,洛阳人。二人同师于周敦颐。周敦颐提出「无极」是宇宙之根源,而二程则更进一步提出「理」是天下万物之本。但程颢注重内心修养,后为南宋陆九渊所承。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并提出「去人欲,存天理」,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其主张由南宋的朱熹所祖循,并称为「程朱之学」。
周敦颐素来被看作是理学的开山祖师。所谓宋明理学的主题即“心性义理”的提出主要还是周敦颐的贡献。
所谓"心性义理"主要是指性命道德问题,它既是宋明儒学的主题,也是整个儒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孟子和乃师子思,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并没有就这些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证。此后的一些儒者如苟子、董仲舒、扬雄、韩愈等,虽不同程度地提出各种说法,但由于主要停留在儒学淑世淑人的教化目的上,因而只能触及人性的善恶层面,而不可能具有本体的意义。只是到了佛教传入中土后,一些佛教徒为了解决佛性问题,才开始借用儒学的心性术语,从而使心性义理问题具有本体的意义。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周敦颐重提心性义理之学且得到宋儒的赞赏与支持,其思想资源主要是来源于佛教的启示,是数百年来儒佛冲突的真正化解。
说起宋明理学,最著名的道学家当推朱熹,而最具代表性的道学观念是他的“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熹,字符晦,别称紫阳,是继孔子和董仲舒之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古代思想家。他祖籍徽州,但因长居于福建建阳,故其学又称「闽学」。朱熹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有万理,这个「理」就是「太极」、「天理」。它在政治、伦理上的表现,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及「仁、义、礼、智、信」等「三纲五常」。其思想、理论最为后世统治者所提倡。不过,南宋的陆九渊另创「心学」,提出「心即是理」,「宇宙即是吾心」的主张,不同意朱熹的观点。他的思想体系,后来经明代王守仁的发挥,成为「陆王学派」。
一贯道貌岸然的朱熹,有次指斥他的政敌、太守唐仲友与妓女严蕊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为搞臭唐仲友,便逮捕严蕊,施以酷刑,迫她承认。然而严蕊虽为风尘女子,却不肯妄扳他人,宁死不认,尔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件公案在历史上闹得沸沸扬扬,大凡读过几本史书的人都晓得,但后面发生的事,却不为人所清楚了。原来,朱熹的这套桃色攻击法,又被他人借去“以彼之道,还施其身”了。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上疏,指责朱熹言行不一,引诱两个尼姑为小妾。皇帝要降旨贬他的官,吓得他上表谢罪,认罪,还骂自己“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
真真令人意外,看来,道学家中“道行”最深的朱熹,原来也是那种专灭别人的“人欲”,而不灭自己的“人欲”的假道学呵,更遑论一般道学先生们了。?
由此想到宋明道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特色,其一,便是上文所述的“律人不律己。”而其二,便是下文要讲的“律下不律上”。?
按说,封建社会中,最纵欲的当数皇帝了,哪一个不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宋代以前,晋代武帝,拥有后宫佳丽一万多人,弄得他都不知如何应付了,只好坐上羊拉的小车,随便儿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安歇。宋代以后,那明代正德皇帝游龙戏凤,清代干隆皇帝几下江南处处猎艳,满天摘星,这些且不说,就说宋朝,宋徽宗与妓女李师师有染(《水浒》上亦有记载),宋理宗与妓女唐安安有染,以至于清代诗人史梦兰都作打油诗讽刺道“宋史高标道学名,风流天子却多情,安安唐与师师李,尽得承恩入禁城”。好了,如此巨大的“人欲”,怎不见道学家们置一词,批一字呢??
看来,“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家们既不会律己,也不敢律上,那幺,就只有律一律小民百姓了。?
清代著名哲学家戴震,对宋明理学剖析的极透彻。参考他的见解,笔者分析:理学把人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等本性欲望,都归入要“革尽”的“人欲”之中,以“旷世之高节”——也即超越现实、抹煞人性的禁欲主义来苛求于人民,于是乎,规律性地出现了如下后果:?
一是,由于事实上无法达到“灭人欲”标准而在理论上又已成立(宋明理学已成为当时社会思想意识主流),便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格局,许多人以说一套做一套来适应此种社会环境,社会便弥漫开了普遍性虚伪(这才是最大的道德沦丧)。?
二是,由于许多人主观认定应该并可以“灭人欲”,于是习惯了以此标准去苛求他人,评价他人。而事实上他人又做不到“灭人欲”,于是便倾向于不满意他人,这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人际环境的残酷。?
三是由于上述二点导出的最根本的归宿:由于封建社会是等级压迫社会,权势阶层便在以上两点(“虚伪遮己”,“严苛待人”)上占尽上风,盖因权势愈大,便愈有条件在隐蔽地满足自己“人欲”的同时,去指责和剥夺他人的“人欲”,去迫使他人(主要是治下的小民)去做那作不到的“灭人欲”的事,于是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便成为强者剥夺弱者,上层剥夺下层的武器,从而极大加剧了社会不公。
H. 存天理灭人欲是谁的观点,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当然,他说的只是他自己的意见,其当世、后世之人应有自己的观点,不能由其禁锢!)。朱熹这个学说核心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I.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通俗的解释是怎样的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原句出自于先秦戴圣的《礼记》中的《乐记》和《大学》。
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原句出自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
致良知意思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原句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原文:
(1)《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白话译文:
外界事物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讨厌的感觉,如果人的好恶无法完全节制,那么这样一来,不停的累加,最终会被无穷的外界物欲所淹没,以致于人的天性完全丧失了。
外界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再加上人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物后人被同化了,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于是就会生犯上作恶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
(2)《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白话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主要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3)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4)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白话译文: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9)存天理思想成果功效扩展阅读: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J. 什么是理论成果
指人们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
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版和论述。成果指学权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在某一活动领域中通过概念作家的联系进行逻辑思维,管理,联系客观实际,推演出正确的概念,形成原理,经过对众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大脑思维的总结,对某一事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简化的描述事物演变过程的模型,称理论成果。
(10)存天理思想成果功效扩展阅读:
理论成果示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