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嫦娥探月成果

嫦娥探月成果

发布时间:2020-12-30 23:50:25

⑴ 嫦娥五号探月工程获国际社会祝福,这为何是全人类共同的成就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务,计划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所以说着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成就。

嫦娥五号将替我们带回月球的第一抔土,同时,此次任务将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复杂的航天任务。在此次任务重,中国航天人和科学家们解决了很多难题:火箭核载有限,如何减少燃料消耗,留出更多的空间给月球土壤?到达月球时,该如何采集、封装保存月壤?返回地球时,如何保证月壤样本的精准交接?如何抵抗再入地球大气层时产生的高温?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项最复杂的任务,看看嫦娥五号将如何采样、如何将宝贵的月壤送回地球。

未来10年中国将在月球南极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在那之前,会在2022年或2023年做些实验。也正因如此,“嫦娥五号”成为了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航天任务。为了在这场大考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中国航天几乎所有的先进技术都将得到使用,各个部门的“航天人”用完备的论证,充分的实验,辛勤的汗水,凝结成了“嫦娥五号”的战衣,带着我们的希望,伴随她前往这漫漫的征途。

⑵ 嫦娥探月大概资料

www.cctv.com 《特别关注》栏目

⑶ 嫦娥四号为人类探月球奥秘做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

嫦娥四号为人类探月球奥秘做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应该为人类探测套太空的奥秘,进一步吧,中国实现了空中交汇对接,也算是国航空领域的一大进步。

⑷ 政治 “神舟七号”的升空、“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 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创新的成果

我国生命科学成果及产业化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的研发队伍和相当的工作基础,创新和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取得了一批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中国目前拥有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200个,技术和产品研发人员2万多人,许多大学设有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专业。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发展形势喜人,按发表论文数中国在各国排到第8名左右,而专利申请数在第4位前后。

中国目前有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并以每年近100家公司的速度增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1986年中国生物技术产市场销售额大约2亿元人民币,1996年达到114亿元人民币,2000年已达200多亿元,14年增长了近100倍,增长率比同期我国GDP增长快8个百分点左右。

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外延扩大来支撑的,科技对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调查,我国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30%,在生命科学领域,科技成果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率就更加乏善可陈了。

与其他领域科研相比,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难度更大,这主要是因为作为一个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的新兴研究领域,生命科学领域产生的成果带有更多的实验性、阶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成果所带来的附加值高,但风险也很大,特别是目前国内还比较缺乏生命科学成果转化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般规律,生命科学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一般会经历技术、投资和市场等几方面的风险,因此,规避在技术研发、引进投资和市场运作时的风险是科研机构、投资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研究成果本身存在的风险

1.成果转化需经历成功前的“黑暗”

由于技术研发有待深入、资金投入不足和市场定位不准等原因,大多数研究成果仅为实验室或小试产品的研究成果,一般很难达到可以直接进入市场的水平,因此,科研成果在走进市场之前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比较艰难的发展历程。例如,迄今为止,作为国际上公认最有市场潜力的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还没有获得预想的市场收益,主要原因是从乳腺生物反应器获得的大量重要目标蛋白没能表现出生物活性,其结果导致著名的荷兰GenPharm基因药物公司倒闭;基于类似的原因,创造出举世瞩目多莉羊的PPL公司也已被挂牌出售,公司已经生产出来的转基因克隆动物面临安乐死的命运;美国GTC公司已经被迫放弃了即将结束III期临床试验的抗凝血因子-3的研制。

2.加强转化成果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产业部门、投资企业与研究部门的信息沟通仍存在的某些障碍,使得科研一线无法了解市场的需求,科技专利成果离市场较远。由于专利的成熟度和组装配套程度不够,为企业实现专利成果转化带来了困难。因此,在科研立项和企业投资前加强成果的市场和技术可行性分析,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盲目乐观而导致的片面夸大投资前景、投资回报期望值过高,以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等一系列不利后果。

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体制风险

1.科研系统与经济体系相互隔离

我国科技界多年以来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并独立于在经济系统之外的科技管理体系,导致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等过于强调理论,开展的科研工作也大多由国家主管部门资助和支持,科研机构无需为成果和产品的出路操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往往得不到重视,科研机构的选题通常脱离市场需求实际,导致科技成果与经济建设的需求接不上轨,制约了成果的转化。

2.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

由于历史和观念上的原因,造成我国很多科研部门存在“重基础、重研究、轻技术、轻转化”的情况,科研管理在科技开发领域的导向不明确,也缺少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由于以往存在着科技成果产权不明晰的问题,科技人员真正可以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获得的收益非常不确定,造成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工作的动力不足。

3.缺乏完善的成果转化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的产生是科研成果纳入市场轨道的重要途径,非直接实物形态的科技成果在交易中并非简单的钱物交易,而是技术的转移与消化吸收的复杂过程,因此,从事协调、鉴证和监督的科技中介组织的构建与完善是科技成果交易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技术中介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中介机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仍有很大不足,其媒介、调节、辅助等职能尚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转化过程中的投资风险

1.投资风险

目前我国每年产出许多高新技术成果,吸引社会投资是科研机构促进成果转化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降低风险和整合社会资源决定着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甚至成败。企业结合市场需求来选择科技成果进行的投资成功率较高,但真正达到企业要求的科研成果不多,产、研双方容易产生合作上的分歧,企业的投资风险较大。

2.融资风险

目前,有不少企业积极地和科研机构联合,主要是借用科研机构的金牌效应,再冠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产品的新概念,以期在创业板上市,在资本市场融资。这种没有实质性要素的上市,只能加大融资风险,特别是容易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政府应对新兴产业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上给以多方面的扶植以减少其融资风险。

3.产权风险

建立保护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环境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在成果引资开发的过程中加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影响了投资方对技术价值和预期收益的判断,使投资者不敢涉足风险较大的中、长期项目的投资,也限制了风险投资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动作空间。

⑸ 关于近代探月的成果

六十一年的沧桑岁月, 六十一年的风风雨雨,无数个日日夜夜缏织的梦直到1949年,她终于甩开了脚镣,挺直了胸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十三亿炎黄子孙雀跃欢呼,举国同庆,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六十一年华诞!

第六十一年的华诞,给人以多少遐想,回想 六十一年来中华衰落到繁荣真是感慨万千。坐在舒适的沙发上,陪奶奶看阅兵在天安门广场上飒爽英姿,只见的是奶奶露出了从来没有过的笑容,那么殷慰,那么甜。奶奶告诉我以前旧社会农村很穷,每天日晒雨淋在耕地里耕田,一年啊有那么一,两次有肉吃已经高兴得不得了拉,我们那时候住的是茅草屋,下雨时雨水不停滴下来,屋里的水足有一尺高,辛辛苦苦种来的粮食就淹没了,这时候全家人都要挨饿了,大家都苦着脸。那时的生活啊我着一辈子都记得。真感谢共产党,是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啊! 六十一年后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央央大国从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到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一步一个脚印,从落后走到了今天的繁华。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今天我们十三亿中华儿女欢聚一堂,共同见证——新中国成立 六十一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开始慢慢觉醒,从此新中国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新中国的 六十一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 六十一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般坚不可摧:1999年澳门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7年面对死伤无数的汶川大地震,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情……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一个灾害阻止在脚下!

六十一年中国完成了飞天梦,从1979年远程火箭试验成功后,到2003年“神州五号”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太空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新中国的 六十一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 六十一年!1984年我国许海峰为中国夺的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发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金牌28枚,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奥运,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名!而今天,中国军团在奥运金牌榜上首屈一指,获得51枚金牌。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顺利召开。

61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一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61年的沧桑巨变,6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六十一年的辉煌,六十年的记忆, 六十一年的成果。这个过程惊天动地,感人肺腑。

这 六十一年来,有多少人民辛勤劳动,为人民服务;有多少的人舍身为国。 六十一年的辉煌是我们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的积攒起来的。

这 六十一年的记忆让我们无法忘怀,这 六十一年的成果是我们这些园丁付出的汗水。如今我们收获了,我们收获的是感恩!

六十一年,我们中国的发展迅速腾飞啊!当毛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回首历史,展望现在,六十年来天翻地覆。

六十一年, 六十一年,我们一起来创造下一个惊心动魄把!

祖国,您 六十一了岁了。我祝您生日快乐!

⑹ 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中国人必将登上神秘美丽的月球.假如科学

(1)月球重力与质量关系如下图.
0.08N
0.05kg
=1.6N/kg;
答:(2)是成正比;1.6N/kg.

⑺ 嫦娥月球探测卫星取得了哪些科学成果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那么,自“嫦娥”探月以来,我们都取得了哪些科学成果?

截至2008年10月,“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完成绕月飞行及探测任务,获得了超过1.37太字节的数据。之后,它又开展了一系列任务扩展试验,于2009年3月1日,按照预定程序受控撞击在月球正面丰富海的平坦区域,圆满结束嫦娥一期工程任务。

根据“嫦娥二号”的探测数据,中国已制作完成包括南北纬90°在内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和虹湾局部地区分辨率为1米的影像图,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11年6月9日, “嫦娥二号”飞离月球,飞向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深空,开展地球远磁尾带电粒子探测、捕捉太阳X射线爆和宇宙伽马爆等拓展性试验任务。

期待有更多的发现。

⑻ “嫦娥”探月工程的资料

中国探月工程,又抄称“嫦娥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1离开拉郎日点L2点后,向深空进发现今仍在前进,意在对深空通信系统进行测试。2013年9月19日,探月工程进行了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探月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2014年12月2日表示,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返回器安全着陆在预定着陆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⑼ 探月工程的嫦娥系列卫星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四项科学任务,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两颗初样星进行整星测试。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叶培建2008年2 月21号透露,嫦娥二号卫星将于2010年前后发射。 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发射。这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征三号丙火箭发射。由于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要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象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达到十米左右,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
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叶培建:(嫦娥)二号星的飞行程序和(嫦娥)一号相似,关键是它的工作轨道是200公里,我们准备把它降到100公里,应该在2010年前后发射嫦娥二号。
叶培建介绍,嫦娥工程分为三步,在实现卫星绕月之后,将是发射着陆器到月球上。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已经开始,将在两年内获得突破。全国人大代表、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胡浩表示,嫦娥一号当初还有一颗备份星,目前正在对这颗备份星进行改进,改造完成后将作为嫦娥二号进行发射,发射方式与嫦娥一号相同。
胡浩表示,嫦娥二号暂时还没有发射的具体时间表。“要等攻关结束,问题都解决了,最后的设备系统测试、验证完成后,才考虑发射的问题。”胡浩分析说,我们关注过程,但群众关心发射的结果,大家的关注点并不一样。他透露,嫦娥二号目前正在论证,方案还未拿出,会借鉴嫦娥一号的管理、技术和对空间环境了解的经验,但在技术方面将有所提高。同时,胡浩表示,嫦娥二号的技术状态不想大动,否则容易带来风险,花钱也多。 探月工程二期启动 将发射嫦娥三号、四号 。
1月12日下午15时,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行绕月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发布暨科学数据交接仪式。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兼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陈求发透露,“嫦娥二号”计划于2010年底前完成发射。 陈求发指出,“嫦娥一号”卫星已在轨运行一周年,完成了工程各项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一期取得圆满成功!工程的圆满成功,实现了领导小组提出的“出成果,出经验,出模式,出人才”的目标。 陈求发说,国务院正式批准探月工程二期立项。二期工程主要是研制并发射“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要实现月球软着陆,技术跨越大,工程风险大。为确保二期工程成功,我们对一期工程的备份星进行技术改进,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命名为“嫦娥二号”,主要是先期试验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降低工程风险,深化月球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将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并将选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在科学技术方面,二期工程将实现四个第一,要研制并发射我国第一个地外天体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第一次利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地月转移轨道航天器,第一次建立和使用深空测控网进行测控通信,第一次实现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月球内部结构、地月空间与月表环境等探测活动,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测工程系统。嫦娥三号已经於2013年12月2日凌晨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顺利升空 。 嫦娥四号卫星简称嫦娥四号,专家称“四号星”,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主要任务是接着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⑽ 中国的探月工程叫什么名字取得了那些成果

目录
3
中国探月工程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网络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刘世开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7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1],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2]

2020年10月底,按照计划中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通过铲取、钻取两种方式,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3]

中文名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
外文名
Chang e project
别名
嫦娥工程
起始时间
2004年3月1日
阶段区分
3个阶段
快速
导航
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

嫦娥三号

嫦娥四号

嫦娥五号

探月寓意
工程介绍
工程概况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4]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而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5]
共2张
合并图册
工程目标
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提供参考依据。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
3、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并评估月球表面月壤层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
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工程图
⊙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 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4]
月球探测三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5个科学目标:
1. 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
利用着陆器机器人携带的原位探测分析仪器,获取探测区形貌信息,实测月表选定区域的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探测区月质构造背景,为样品研究提供系统的区域背景资料,并建立起实验室数据与月表就位探测数据之间的联系,深化和扩展月球探测数据的研究。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探测区的月表形貌探测与月质构造分析;
2)探测区的月壤特性、结构与厚度以及月球岩石层浅部(1~3 km )的结构探测;
3)探测区矿物/化学组成的就位分析。
2. 月壤和月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
月球表面覆盖了一层月壤。月壤包含了各种月球岩石和矿物碎屑,并记录了月表遭受撞击和太阳活动历史;月球岩石和矿物是研究月球资源、物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主要信息来源。采集月壤剖面样品和月球岩石样品,对月表资源调查、月球物质组成、月球物理研究和月球表面过程及太阳活动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月壤岩芯明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在区域形貌和月质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着陆器上的钻孔采样装置钻取月壤岩芯;
2)利用着陆器上的机械臂采集月岩/月壤样品;
3)在现场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样装置选择采集月球样品;
4) 着陆器和月球车都进行选择性采样,月球车可在更多区域选择采集多类型样品,最后送回返回舱。
3. 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
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对返回地球的月球样品,组织全国各相关领域的实验室进行系统研究,如物质成分(岩石、矿物、化学组成、微量元素、同位素与年龄测定)、物理性质(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磁学等)、材料科学、核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实验室分析研究;

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1号月球卫星
2)月球蕴含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进行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的评估,是人类利用月球资源的前导性工作,可以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人类未来月球基地建设进行必要的准备;根据月球蕴含资源的特征,测定月球样品中He-3、H 、钛铁矿等重要资源的含量,研究其赋存形式;
3)开展He-3等太阳风粒子的吸附机理和钛铁矿富集成矿的成因机理研究;
4)开展He-3 、H 等气体资源提取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4. 月壤和月壳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月壤的形成是月球表面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是研究大时间尺度太阳活动的窗口。月球演化在31 亿年前基本停止,因此月表岩石和矿物的形成与演化可反映月壳早期发展历史;月球表面撞击坑的大小、分布、密度与年龄记录了小天体撞击月球的完整历史,是对比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和灾变事件的最佳信息载体。

各阶段示意图
5. 月基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探测
太阳活动是诱发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人类的航天等活动有重大影响。在月球探测三期工程中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探测包括以下内容:
1)空间环境探测器
记录宇宙线、太阳高能粒子和低能粒子的通量和能谱,分析与研究太阳活动和地月空间环境的变化;探测太阳风的成分与通量,为月壤成熟度和氦-3 资源量的估算提供依据。
2)甚低频射电观测
在月面安置由两个天线单元组成的甚低频干涉观测阵,长期进行太阳和行星际空间的成图和时变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观测甚低频电磁辐射的长久设施。
工程方案
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4]
工程计划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现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发。

庆功大会
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
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它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此外,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
嫦娥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工程,也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工程自2004年1月立项,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成功率为100%。[4]
参与人员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工程师欧阳自远;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

工程总指挥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通信指挥部部长朱民才;
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副总设计师孙泽洲、孙辉先;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志强;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 陈闽慷;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刘建忠;
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副总指挥 李春来;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 副总设计师 张洪波;
“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有效载荷总设计师 孙辉先;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 吴季;
巡视器总体主管设计师温博(女);
测控数传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张婷(女);
天线分系统主管设计师战榆莉(女);
供陪电分系统主管设计师陈燕(女);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等。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的运载火箭长征3A火箭共执行过14次发射任务,成功率为百分之百!
中国计划在2007年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这是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中国月球探测项目的科学目标为: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测量月壤厚度和评估氦-3资源量;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研制中的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
有效载荷
为完成上述科学目标,探月一号卫星将安装五种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设备。包括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探测仪;γ/X射线谱仪和空间环境探测系统。为了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有效载荷的科学数据,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
CCD立体相机和激光高度计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干涉成像光谱仪和γ/X射线谱仪完成第二个科学目标,即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微波探测仪完成第三个科学目标,即测量月壤厚度和评估氦-3资源量;空间环境探测完成第四个科学目标,即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设备简介
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
立体相机由光学系统、支撑光学系统的结构件、CCD平面阵列以及相应的信号处理子系统组成。卫星飞行时,三个平行的CCD线阵可以获取月球表面同一目标星下点、前视、后视三幅二维原始数据图像,经三维重构后,再现月表三维立体影像。
干涉成像光谱仪用以获取月球表面多光谱图像。它包括三个主要的光学子系统:Sagnac干涉计、傅立叶变换透镜和柱形透镜。
激光高度计系统
激光高度计系统用于测量卫星到月表星下点间的距离,激光高度计系统由激光发射器及接收器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的激光发射器用于发射激光脉冲到月球表面,接收器用于接收被后向散射的激光脉冲,激光脉冲的往返时间给出了卫星到月表的距离信息。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运行控制大厅
γ/X射线谱仪
γ/X射线谱仪用以测量月球表面元素的种类和丰度。
月球表面物质的原子或原子核受到宇宙线粒子的轰击而激发,会产生特征的X射线和γ射线;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可以自己发射核γ射线,不同的元素可释放不同能量的特征γ谱线。通过γ射线谱仪测量这些特征γ谱线的能量和通量,科学家可以推导出月表元素的种类和丰富程度

阅读全文

与嫦娥探月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介绍小发明英语作文 浏览:442
版权使用权协议 浏览:1000
2018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表 浏览:884
马鞍山候车亭 浏览:329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 浏览:709
张江管委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浏览:635
关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项目督导的函 浏览:941
闺蜜证书高清 浏览:11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
王者达摩大发明家 浏览:904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