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川省哪个部门负责申报四川省医疗成果一等奖的事宜
四川省负责申报医疗成果一等奖事宜的部门应该是四川省卫生厅负责,可以到政府服务中心咨询一下。
㈡ 四川省有哪些科技成果奖
9月14日,四川省科技厅科技奖励办公室在省科技厅网站上,对拟获得“四川省科技进版步奖”的220项科技成果发权出评审公告,广泛征求各界对该次评奖的意见和建议。
参评本次“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的220个科技成果项目中,将有13项成果获得一等奖,52项获二等奖,155项三等奖。
在这些参评项目中,有草坪种植、视网膜病变研究、直肠癌治疗研究、火车动力学研究、新式挖掘机、名茶品质研究、玉米杂交等项目涵盖了物理、生物、化学等几乎所有学科,具有涵盖面广的特点。
此次拟获奖项目中,大学科研机构、各种研究院所仍然是科研项目的主力,其中仅涉及四川大学就有20多项成果。
企业科研力量正在逐步壮大。在220项成果中,几乎全部科研成果都是由科研人员联合开发。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开始成为科学研究成功的必由之路。
㈢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成果
该院是国内卫生检验专业的发源地,该专业也是我院的优势专业,至今学科地位在全国仍位居第一。
近二十年来,学院共承担完成各类科研课题600余项,有110项科研成果获各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部省级奖73项,市级奖33项。学院30余名教师担任全国性学术团体的理事或二级学会的主任委员,40余名教师担任省级学术团体主任、副主任及理事。
学院主办的《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现为中华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发行国内外。
为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崇高目标,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全体教职工正以“自强不息,直道而行,千仞可及”共勉,创造更大的辉煌!
㈣ 四川博物院的研究成果
四川博物抄院拥有专职、兼职研究员30余人。与四川大学博物馆共同组建“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发挥各自在文物资源、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推进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以科研课题培养人才,有千余篇论文发表在全国和地方的学术刊物上,先后研究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馆藏书画精品集》《张大千留蜀精品》《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及大风堂印》《龙泉青瓷》《四川博物馆》《红军长征过四川》等高水平学术著作。为促进四川博物院的学术科研发展,搭建与国内文博同行的交流平台,创办了《博物馆学刊》,赢得了业内的广泛赞誉。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全国两个试点项目之一。2013年3月,该项目顺利建设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该项目的建成不但可以满足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保护研究与修复的需要,而且还通过构建文物保护修复平台为省内外各文博单位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㈤ 四川省佳力后勤的成果
这一年来,来后勤处全体人自员团结一心,同心同德,体现了良好的集体协作精神,主动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服务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档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年的管理、安全、卫生、服务及上级各类检查的后勤保障工作。
㈥ 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档案馆的介绍
四川抄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档案馆成袭立于1984年,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直属事业单位,是四川省和西南地区唯一的科技成果专业档案馆。我馆发挥自身独特的科技成果档案资源优势,集成社会各方优势资源,组织业务骨干组成专业队伍,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服务工作,曾经获国家档案局、省科技进步奖、省档案局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为我省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㈦ 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档案馆的工作职责
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档案馆自成立以来,在省科技厅领导下,致力于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提供科技成果登记和统计、技术合同登记和统计、科技成果收集和保管、科技成果信息的发掘、利用和转化等综合服务,并且承担了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负责四川省科技成果的登记和统计工作,颁发科技成果登记证书,经审查合格登记的科技成果,可以获得申报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基本资格,并优先推荐申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编辑、出版、发行《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公报》,向省科技厅、国家科技成果网提供每年科技成果中各种数据的统计报表。
(2)承担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和统计工作。根据国家科技部《技术合同认定规划》及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合同进行认定登记;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及延伸服务,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撰写《四川省技术合同统计分析报告》,为科技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负责全省科技成果档案的收集、整理、编排、缩微、档案保存、库房管理等工作,并进行系统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
(4)通过各种方式发掘、交流、利用科技成果档案中的信息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知识流动,提高科技成果档案信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通过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全省科技成果资源,形成科技创新网络环境,面向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
㈧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奖金多少
每年奖金都有变化的!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般包括省、市政·府、哲学规划内办、社科联容等部门颁发的关于你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的奖励。
比如你正式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含专著、译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读物、工具书),或公开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以及被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采纳的未公开发表的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都可以申报该奖。
一般情况下,优秀成果奖分著作、论文、调研咨询报告三大类,每类设一、二、三等奖。
㈨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
“十五”期间,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在原研究室基础上建成了养猪、养兔、家禽、草食家畜、饲料、生物技术、动物营养、兽医和兽药9个研究所,相继组建了四川省养猪研究基地、四川省种猪性能测定中心、四川省动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奶业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饲料科技研发中心等开发机构,构建研究开发平台,承担起引领行业研究开发的重任;先后创办了四川省畜科饲料有限公司、四川鼎尖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四川大恒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四川齐卡兔业有限公司和四川省华泰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2003年经省科技厅批准,在大邑县韩场建成四川省畜牧高科技园区,构建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创办了“中国畜牧科技信息网”,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与国内知名畜牧行业网站、科研院校和企业形成资源共享和互动。着力在优质畜禽育种技术、繁殖技术、畜禽安全生产技术和畜禽重大疫病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等关键技术等方面发挥特色优势,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突破。
在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方面,我院在全省畜牧系统率先完成了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在省内科研单位中率先实行技术职称、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实施以岗位津贴(包括岗位责任津贴、岗位特殊津贴、杰出贡献津贴和经济责任目标管理奖)为核心的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科研经济责任制和科技型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在畜牧高科技园区建设中创新性地实行专家领衔制和股份合作制,建立了符合科研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我院制定了创新人才建设规划,着力打造顶级专家,将优秀科技人员分别向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研究生导师和科技企业家等方向培养。通过“十五”的努力,我院现有高、中级科技人员116人,其中研究员23人,副研4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省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后备人选9人,博士13人,客座研究员5人,建设了一支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群体。
我院承担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攻关项目、星火项目、农业部跨越计划、省攻关项目、应用基础项目、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青年科技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与相关高等院校联合科技攻关、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共建重点学科。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家畜研究所、国际马铃薯中心、越南国家畜牧研究所等的国际合作研究不断延伸和拓展。通过认真深入的攻关研究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先后培育四川白猪Ⅰ系、齐兴肉兔、南江黄羊、凉山半细毛羊等6个畜禽新品系,优质肉鸡育种项目培育的大恒D99、大恒S01、大恒S02、大恒S03、大恒S05五个新品系已通过四川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肉兔配套系的培育和优质风味黑猪选育取得重要进展。共取得204项科技成果,其中获部省级二等以上和国家级成果奖58项,获得专利6项,发表科技论文l421篇,其中9篇发表于SCI收录期刊,并在基因库(GenBank)中登记了18条家兔MHC基因序列,出版专著95本。开展畜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112项。
四川省畜牧高科技园区的研发填补了我省了优质肉鸡、优质兔和安全饲料等高端科技产品研发产业空白,建成了优质畜禽育种和优良畜种快速繁殖的高新科技产业化辐射源和示范基地。全面建成后,通过科技研发、示范辐射,能带动、转化农村劳动力3万多,每年农民实现收入25.39亿元,纯收入达7.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