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简述冼星海歌曲创作的特色、成就及影响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另外有影片《冼星海》
中文名: 冼星海
别名: 黄训、孔宇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澳门
出生日期: 1905年6月13日
逝世日期: 1945年10月30日
职业: 作曲家,钢琴家
毕业院校: 巴黎国立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 《民族解放》,《神圣之战》,《黄河大合唱》
籍贯: 广东番禺
创作背景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如:《夜半歌声》《莫提起》,充满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横遭封建势力迫害和国土沦丧后的痛切感情与战斗呼号;《热血》和《黄河之恋》都是慷慨悲歌,表达了为自由而战的坚强意志和胜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战时催眠曲》等,则以优美亲切、纯朴清新的民
间音调,抒发了抗战妇女的爱国深情。 为了表现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还探索创造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歌曲样式。其中有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妇女节歌》;有颂扬性的歌曲《赞美新中国》;还有将民间说唱音乐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音调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如《梁红玉》和《打倒汪精卫》等。他很善于发掘歌词语言的韵律美,在表现主题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乐性的发挥。他也很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领唱、合唱和有说有唱等,特别是在群众歌曲中广泛运用轮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当时的抗战歌咏中具有创新的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他在去苏联期间,主要采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在探索新的体裁和民族风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题材、内容的现实性和表现形式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而使各个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于1939年3月的《生产大合唱》,以载歌载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击”和“丰收”4个场面,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音乐具有民间风味,合唱粗犷质朴,其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段落,常被作为独唱和童声合唱曲目,流传至今。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叙事性的大合唱,采用交响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结构,全曲以具有舞蹈特点的音乐主题和悠长深沉的副主题对比贯串和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许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现人民群众在欢庆胜利时回顾抗战历程,激发起抗战到底的决心;其中的女声独唱与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运用了戏曲、说唱音乐中的板式变化手法,具有戏剧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的乐队伴奏,在对民族打击乐器和中国音乐风格的节奏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作于1940年3月的《牺盟大合唱》,是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抗日决死队写作的一部群众歌曲联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齐唱、独唱、轮唱、合唱等6个段落,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黄河大合唱》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创作于1939年,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以及悠久的文化历史,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朴实、酷爱自由、胸怀宽广的崇高品德,愤怒地控诉了敌寇的入侵给黄河两岸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最后以激昂的旋律威武雄壮地奏出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反抗日寇的侵略、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英勇战斗的时代最强音。整个作品自始至终都以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人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战斗,对未来和胜利充满着信心。《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为求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作品,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独创性。 《黄河大合唱》演出后,轰动了整个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校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毛泽东观看了冼星海亲自指挥的演出,连声称赞。同年7月,周恩来也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郭沫若在《黄河大合唱》的序中写道:“《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对抗日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黄河大合唱》的介绍与欣赏
《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因为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要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有几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类的乐器,大多数人都不能识五线谱,所以就用简谱。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本”,就是李焕之1987年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的一个版本。第四个版本是“中央乐团版本”是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第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这个版本是由瞿维来编订的,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 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作品:黄河大合唱(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二月里来、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歌曲)、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室内乐)等等。 论著:冼星海发表过20余篇音乐论文和编写过一些音乐教材。他在去延安之前发表的《救亡音乐在抗战中的任务》(1937)、《救亡歌咏运动和新音乐的前途》(1938)、《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等短文中,着重总结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经验,论述了以聂耳为代表的新兴音乐的方向和发展前景。到延安后陆续发表了《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1939)、《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1940)、《现阶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几个问题》(1940)等论文,并在1940年1月举行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代表大会上作了《边区的音乐运动》的报告。他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就如何发展中国新音乐、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新音乐的大众化和民族形式以及中国民歌的特点和民歌研究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他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指导中国新音乐的建设。他认为不论是音乐的民族形式问题,还是大众化问题,都应以发展中国的工农音乐为基本出发点。他通过实际调查采录和研究,初步归纳了中国民歌具有现实性、形象化、地方性等特点,并认为在音乐创作中吸取民间音乐的因素,能够更真实更生动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大众的语言,创造出更丰富的最具有民族性、同时也是最具有国际性的音乐作品。他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对“五四”前后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和分期,以及有代表性的音乐家、音乐作品的历史作用等,作了简要述评,并论述了新音乐的本质特征和形式特点,指出中国新音乐必须朝着“他的内容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他的形式应该是民族的”方向发展。他的这些理论著述,对中国革命音乐理论的建设起过重要的作用!
编
Ⅱ 歌词 保卫文化革命胜利成果,反击右倾翻案风 什么歌
反击右倾翻案风
[ti:未知]
[ar:]
[al:]
[by:]
[00:02.35] [00:14.95]歌手:李秀英 韩国
[00:20.15]歌曲名称:I Believe
[00:30.24]库地古 呀苏古 ki要卡
[00:34.86]伍伊苏咖哟回
[00:37.82]i belive ibelive i belive
[00:44.61]妈米biou 呢苏 嘎答
[00:50.19]莫输不 啊啦库咖哟
[00:54.15]and i belive i belive i belive
[01:01.42]米那较那干那
[01:06.32]NO耶宾切沙泥耶。。
[01:10.45]太嘎革必革,
[01:14.02]古妈奴 楠gi 哟 k哟
[01:18.78]噢奴泥怕劳,
[01:23.16]酷地呀索 砍酷那 林够哟
[01:33.10]莫接莫菜 古烂古来古伊所
[01:40.10]哈不奴左奴欧泥
[01:44.04]不输哇大林沟输
[01:48.26]伊接泥些沙年
[01:51.30]no拉沙拉 奴no奴古泥
[01:56.35]内尬丑莫大尬喜ki比古伊搜
[02:02.26]
Ⅲ 有首歌里面有这几句歌词, 我们是真的爱过,,,谢谢你这样爱我 ,,,为我守护爱的成果,, 不是连起
歌曲:我知道你爱我 歌手:胡量 专辑:《我知道你爱我》
[ti:我知道你爱我]
[ar:胡量版]
[al:我知道你爱我]
[by:陈稳权]
[t_time:(04:00)]
胡量-我知道你爱我
词曲:胡力
谁都不知道
你有多重要
在心里你是我的宝
谁又能知道
心里的烦恼
为了爱我选择了逃
都是我不好
让你受尽了煎熬
如果能够让你更好
命都不要
我知道你真的爱过我
我知道没有你的滋味
我知道你为我掉过太多泪
我知道你真的爱过我
我知道折磨人的滋味
我知道你为我受过太多罪
为了我你受过太多罪
Ⅳ 求国内外流行音乐研究现状述评
流行音乐在中国[内容摘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流行音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到21世纪初为止,已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三个时期,来阐述各个时期流行音乐在中国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流行音乐 中国 研究状况
流行音乐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黑人的民间音乐,迄今为止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流行音乐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出现了多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和大量的流行音乐作品。目前流行音乐发展更为成熟和多元化,并为我们的业余生活也增添了不少色彩。我国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到当今21世纪初为止,已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笔者将分为三个时期来论述流行音乐在我国的研究状况。
一、20世纪80年代——对流行音乐身份的认同阶段
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音乐形成了初步的繁荣,然而我国对于流行音乐的研究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音乐学家们对流行音乐只是进行初步的研究和讨论。对于流行音乐概念、风格特征及其种类的研究是相当浅和模糊的。大多是谈对流行音乐的一些看法或是对某种与流行音乐有关的现象作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个时期也未出版过关于此类研究的专著(根据笔者收集的资料做出的判断)。文献方面以1980年南咏在《人民音乐》第9期的期刊上发表的《还历史本来面目——关于〈何日君再来〉答问》这篇文章为基础,它是我国最早致力于流行音乐研究发表的期刊论文。标志着我国对流行音乐的研究迈出了第一步,后来此类文章相继而出。研究成果可分为两个方面:
1、对我国流行音乐的研究
三十、四十年代曾在上海风靡一时的歌曲《何日君再来》,到了八十年代又突然走红。一些报刊上就如何评价《何日君再来》一歌发表了不同意见的文章。1980年第9期南咏在《人民音乐 》 第9期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还历史本来面目——关于〈何日君再来〉答问》,是我国最早发表的有关流行音乐的研究的期刊论文。在文章中,作者对刘雪庵创作的歌曲《何日君再来》以问答的形式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主要是围绕“这首歌曲是不是汉奸歌曲、黄色歌曲?”这个问题展开的“应该怎样还这首歌的历史本来面目?”问答。作者认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总结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作为创造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的借鉴,是很有必要的。同年,应国靖的《也谈<何日君再来>问世经过 》和长河的《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关于歌曲〈何日君再来〉问世经过的讨论综述》两篇文章也对这首歌的相关讨论进行了综述。
赵沨在《从香港三位歌唱家的音乐会想起的》文章中对香港著名歌唱家费明仪、林祥园、陈供生,应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邀请,在北京红塔礼堂公开举行了两场独唱、重唱音乐会。这两场音乐会公开售票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内几千张入场券就被抢购一空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主要是由于一些喜欢流行歌曲的青年错误的认为费明仪等先生从香港来,可能是演唱香港流行歌曲的,所以踊跃购票。说明了国内一些年轻人很欣赏西方、港澳的流行歌曲这一事实。
周荫昌在《“流行歌曲”略析》一文中对“什么是流行歌曲?为什么它对一部分青年具有吸引力?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应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这些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林明在《“流行歌曲”问题》文章中从其他方面对流行歌曲进行了论述,主要针对建国三十年后的今天,“流行歌曲” 出现的问题以及它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进行讨论。
杨晓鲁在《1988年中国流行歌曲鸟瞰》文章主要以1988年中国流行音乐歌曲的创作风格、题材、体裁、节奏、旋律、调性、民族性与审美趣味、歌星演唱以及理论研究的状况这些方面对当时流行音乐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于1979年到1985年中国流行音乐的艰难历程也进行了简单的回顾。
2、对国外流行音乐的研究
钟子林在《谈美国爵士乐》文章中主要谈了三个问题:爵士乐的流传和影响;爵士乐的形成;爵士乐的发展。并在最后简单地谈了一点对爵士乐的看法。
陈地在《对流行音乐的观测》一文中主要对较有影响的流行音乐:爵士乐、节奏与布鲁斯、摇滚乐、摇摆乐、乡村音乐或西部音乐、迪斯科和新浪潮的发展和演变分别进行了阐述。并由此得到了以下结论:1、流行音乐或乡村流行音乐均对资本主义制度不满而产生了“叛逆性”的一面。2、流行音乐都是源于劳苦白人和黑奴。3、流行音乐中,除了民间音乐和以它发展起来的乡村音乐一直流行至今,其它的流行音乐都只是风靡一时。4、流行音乐不是孤立的发展的各派之间互为影响、促进。并在交流中相互渗透、吸收。
陈铭道、宋今为的《失去了灵魂的民间艺术——美国乡村音乐的沿革》文章主要阐述了我们今天所听到的“乡村音乐”是由乡村、布鲁斯、爵士、摇滚混合在一起的杂拌菜——失去了灵魂的民间音乐!“乡村音乐将要在全世界获得商业性的成功,它是成功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唯独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灵魂”。①
钟子林在《美国流行音乐新品种——新时代音乐》一文中主要阐述了美国流行音乐呈现出多样化局面,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都在发展,如摇摆乐、乡村音乐、爵士乐、布鲁斯、索尔(soul,城市黑人的流行音乐)、福音歌、雷盖。这时一种新的时代音乐继60年代和70年代初摇摆乐高潮之后形成并广泛传播。以及这种时代曲的特点和流传因素。
二、20世纪90年代——对流行音乐深入探讨阶段
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音乐占据了中国音乐的半壁江山,我国对流行音乐的研究逐渐深入。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音乐学家对国外流行音乐的研究也只是蜻蜓点水,大多都是较浅的研究国内的流行音乐。到了90年代,我国对国外流行音乐的研究逐渐完善。流行音乐的身份已得到认同,音乐学家们不单是对其进行简单的研究讨论,还专注于其某一方面的研究,并进行深入的探讨。也从各个方面对流行音乐进行了研究。
这个时期相关研究的专著也出版了很多。其中以季永坚,廉维编的《发烧摇滚》、关颖著的《摇滚王族》、黄燎原,韩一夫主编《世界摇滚乐大观》、钟子林编著《摇滚乐的历史与风格》、中国电影出版社编的《摇滚梦寻》等以研究摇滚乐方面的专著成果最为显著。此时,各大期刊上的文章也相继发表,主要以探讨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流行音乐的传播及美学意义为主。笔者将这个时期发表的文献分两个方面来论述其对流行音乐的研究状况。
1、对我国流行音乐的研究
范守生; 华林泰在《流行音乐为何退潮》一文中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以港台流行歌曲为主体的通俗音乐会象一个新生的混血儿在华夏乐坛上诞生了,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观众青睐。然而,只几年光景,它就呈现出风烛残年之。作者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曾经风靡全国的通俗音乐会为何落潮:1、七拼八凑的演出队伍;2、拜金主义的演出意图;3、庸俗无聊的演出内容。
王薇的《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1978──1981》是一篇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这种通俗文化研究的“音乐传播学”论文。文章着重于对历史的研究:认为1978年——1981年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历史起点。分别从三个方面讨论:1、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历史起点;2、音乐传播与打开禁区;3、流行歌曲的是是非非。张彬的《谈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从众现象》一文中主要研究的是流行音乐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青少年群体的从众现象。文章从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
金兆钧在《流行音乐1989》一文中从当时流行音乐创作萧条与风格流派的分化,治理整顿及市场管理的调整,国内音带出版的下降与引进版的畅销,大型活动的减少及“摇滚乐”的发展,港、台音乐的再度走红五个方面论述了1989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在他《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创作的美学观念》一文中主要是以音乐创作的美学观念来研究80年代大陆流行音乐以及“西北风”歌曲和广州流行音乐。韩明昌在《浅论流行音乐的美学意义》文章中主要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流行音乐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它的功能,以及在中国内地的前景。
2、对国外流行音乐的研究
钟子林在《摇滚乐的兴起和影响》文章中论述了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爵士乐的生气蓬勃的节奏意识,活跃的调式变音旋律,以及多样的演奏风格和独特的节奏形态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对爵士乐的节奏形态进行了剖析。
黄明智的《爵士乐的节奏形态与传统的节奏意识》一文论述了摇滚产生的背景和三个来源:1.节奏布鲁斯(rhythm and blues)2.廷潘胡同歌曲(Tin Pan Alley)3.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以及他的社会影响和被称为“摇滚乐之父”的比尔·哈利和有“摇滚乐之王”称号的维斯·普莱斯利对摇滚乐作出的贡献。
三、21世纪初——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步入成熟的阶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当今的21世纪初,跨越了一个世纪的流行音乐也渐渐走向成熟。更多种类和风格的流行曲风相继出现并迅速占领广大市场。由于时代的发展,网络、彩铃等媒介的出现,使流行音乐的制作更加商业化、世俗化。这个时期我国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更加全面和丰富。对流行音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其历史、风格、特征及概念的研究。还包括对流行音乐歌手、流行音乐选秀比赛以及与当今社会、文化和消费者等之关系等研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专著。并翻译了大量国外有关流行音乐的专著。所以,这个时代是我国致力于流行音乐研究突飞猛进的时代。
21世纪初研究我国研究流行音乐方面的专著有金兆钧著《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孙蕤编著的《中国流行音乐简史》,付林编著《中国流行音乐20年》,这些书主要研究了我国流行音乐的产生、发展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包兆会著《我动我晕眩:流行音乐》一书是从媒介角度研究流行音乐、既研究流行音乐的载体媒介发生变化后对流化。由尤静波编著的《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一书是中国第一套成体系编写的流行音乐教材。书中的体例以历史为纵线,以风格为横线,比较详实地勾勒出了西方流行音乐和中国流行音乐的整体面貌。由付林主编尤静波编著的《西方流行音乐简史》一书将西方流行音乐发展的脉络,将爵士乐、摇摆乐、索尔音乐、城市流行音乐、说唱音乐、摇滚乐等众多音乐类型的形成地域、风格特点、乐队、代表人物等全方位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简明而清晰的记载说明。还翻译了许多国外专著,如:《爵士乐简明史》、《爵士乐》、《摇滚乐》《摇滚年代》等。这时期发表的文献也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我国流行音乐的研究
王思琦在《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一文中对流行音乐的概念进行了归纳:(1)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②(2) POP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初期指能吸引广大观众的音乐会。20世纪50年代后期,“POP”一词特指非古典音乐,通常称如甲壳虫、滚石、阿巴等音乐表演者们所演唱的歌曲。③(3)流行音乐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④(4)流行音乐就是在群众中流行的音乐,像《国际歌》、《洪湖水浪打浪》。⑤(5)流行音乐等于通俗音乐,一切形式简洁、曲调流畅,易于被大众接受的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都可以包括在内,它可以是民间小调,可以是艺术歌曲,也可以是古典音乐。⑥(6)流行音乐是在夜总会、舞厅、酒吧间等游乐场所演奏的音乐。⑦(7)流行音乐是那些娇腻缠绵、轻狂迷惘、内容格调不健康以至低级卑俗的音乐统称。总而言之,流行音乐就是黄色音乐。⑧并提出流行音乐的9种文化特征:1.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倾向。2.娱乐性。3.商品性。4.流行性和时尚性。5.很强的参与性。6.传播手段的科技性。7.亚文化的特征。8.商业化运作机制。9.“多细胞体”的文化特征。这篇文章详细的论述了各大音乐词典对流行音乐的定义。但是直到现在在《辞源》、《辞海》两本书中还未有关于流行音乐一词的来源及概念的辞条。
金兆钧在《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中国流行音乐的世纪末批判》文章中对20世纪80、90年代的流行音乐以及中国局势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论。在他《蜕变、彷徨、寻根与围城—中国流行音乐当下状态解析》文章中,又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评论。
项筱刚《论“超级女声现象”》一文探讨了“超级女声“对中国流行音乐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湖南卫视主办的“超级女声”打造了以人为本的大众娱乐平台,赢得了媒体与企业的共赢。而罗云斌; 张燚《流行音乐的祛魅和赋魅—兼评“超女”现象》一文则认为无论是从音乐的本源还是从音乐的发展来看,其娱乐功能始终不存在单纯或显著的“高雅倾向”。引用“祛魅”概念,从美学转变的角度对流行音乐加以考察,发现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有其基本的社会性因素。因此,“超女现象”是当代大众化娱乐多元形式的一种催生物,它的娱乐文化意义大于它的音乐意义,视其为低俗加以封杀或者为其所谓民主、自主精神欢呼都是片面的。
陈鹏的《周杰伦——偶像“80后“》和刘艺的《周杰伦——我的下一个目标是电影》两篇文章中分别对周杰伦在独特的音乐风格及创作上面的才华进行了阐述,并给予肯定和赞赏。而友朋的《周杰伦——在音乐上犯骄傲的罪》一文则是更直接说明了周杰伦已经成为华人流行音乐的指向标。只要有华人在的地方,就无法拒绝他的音乐。他在年轻人心中的影响力是无法取代的,只要你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就无法抗拒他的个人魅力。
项筱刚的《李凌与五六十年代的流行音乐争鸣》一文主要对20世纪中国音乐界有关李凌轻音乐的争鸣进行了研究。文章主要从争鸣的缘起,李凌的“轻音乐”思想,反方的思想,争鸣的分析及影响五个方面来论述李凌对流行音乐所做出的贡献和付出。
2、对国外流行音乐的研究
刘筱在《另类的流行》文章中论述美国流行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Rap。论及Rap所属Pop的内涵与外延、以及Rap之前的Pop的表现形态;还论述了在Pop发展变异中Rap的产生、进化与分化、生存环境以及独特的表现形态等,进而又论述了Rap的精神内核和其所以流行的社会心理、衰败的历史必然性;再而论述到Rap向Hip-Hop的发展进程。文章通过对Pop音乐中的独特形式Rap的研究,试图对流行音乐在音乐历史中的社会地位、表现内涵、流行原因等,进行初步探讨。
洛秦在《摇滚乐的缘起及其社会文化价值》一文中论述了摇滚乐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不是一种被欣赏的音乐品种,而是一个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活动。
F.S.Ponick; 王小宁的《美国音乐教室里的巴赫和摇滚乐》一文对是否应当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进行讨论,来论述调整和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满足学生在校外适应社会和生活对他们的要求。流行音乐教学在这点上,可以达到其他类型音乐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对流行音乐的研究经历了对流行音乐身份的认同、对流行音乐深入探讨、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步入成熟这三个阶段。使我们对流行音乐的定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也了解了它与文化生活,社会功能,历史潮流的联系及影响。在这研究期间我们发现了流行音乐新的特征和价值,也发现了它所存在的不足。还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研究流行音乐的音乐学家,如:钟子林、王思琦、金兆钧、项筱刚等。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成果是巨大的,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成果对于我们以后的继续研究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使流行音乐的研究登上新的高峰。
Ⅳ 现在哪个音乐播放软件下载歌曲不收费的
音乐可以抒发情感,让人放松,因此很多人都喜欢听音乐。但是,现在很多音乐下载或在线听都要收费,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感觉不那么爽了。
那么,有哪些免费听音乐的办法呢?
01.多软件搜索
常用的音乐软件还是挺多的,比如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等等,这些音乐软件和视频软件一样,不可能容纳市面上所有的歌曲,想听的歌曲总有一些是搜不到的,因此,需要多下载几个软件,交换着用,总有一个有版权的,总有一个会免费的。
最后,无论付不付费,都祝你听歌快乐。
Ⅵ 三首歌颂祖国改革开放进程及成果的歌曲
春天的故事
改革颂
走进新时代
Ⅶ 辽宁省音乐协会的主要成果
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在40多年的工作中,组织创作、理论研讨,学术交流、演出、评奖等一系列专业音乐和社会音乐活动,其中一些作品的问世及很多音乐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1、 音乐创作方面
辽宁省音乐家创作了大批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作品,许多作品在国内以及国际比赛中都曾获过奖,其中主要作品有:大型管弦乐《渔家组曲》、《蹦蹦组曲》;器乐曲《春天来了》;交响诗《二小放牛郎》、《海之歌》;室内乐《远古风情》、《第一二胡协奏曲》;交响组曲《篝火》;小提琴协奏曲《海滨音诗》;钢琴曲《三首前奏曲》;声乐协奏曲《海燕》;歌剧《草原风火》、《阿诗玛》、《情人》、《归去来》、《海蓬花》、《苍原》、《沧海》、《羽娘》;舞剧《王贵与李香香》、《珍珠湖》、《极地回声》、《二泉映月》、《白鹿额娘》;舞蹈系列剧《月芽五更》、《雷锋组歌》;歌曲《东风压倒西风》、《拉骆驼的黑小伙》、《哈瓦那的孩子》、《我们走在大路上》、《红星歌》、《打靶归来》、《爱社歌》、《黑孩子赛琳娜》、《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和我的祖国》、《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迎宾曲》、《我们美丽的祖国》、《我爱家乡山和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共产党好,共产党亲》、《长江之歌》、《十五的月亮》、《木鱼石传说》、《有一支歌》、《星星月亮太阳》、《向着太阳走》、《相思月亮》、《情是一首歌》、《云月依依》、《过河》、《你别走》、《哪吒闹海》、《在清脆的山谷里》、《小雨点的歌》、《我要做合格的小公民》、《红领巾向着太阳走》、《请不要说》、《南方的父母北方的爹娘》、《不得了》、《爱从这里起航》、《青春赛场》、《光荣啊,当的忠诚卫士——纪检监察之歌》、《边境上我感觉祖国》、《和谐花园》等。
2、 音乐理论、评论及书籍方面
辽宁省音乐家协会自成立以来,组织了各种音乐理论研讨会、采风活动、歌曲、歌词作品的研讨和座谈等,有些研讨会规模很大,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音乐理论建设和繁荣歌曲创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如举办了四届“沈阳音乐周”(前三届东北三省联合举办)、“全省轻音乐观摩演出会和学术讨论会”、“全国轻音乐座谈会”、“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座谈会”、“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座谈会”、“全国歌曲创作研讨会”、“东北三省器乐音乐创作理论研讨会”、“沈阳国际音乐节”、“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辽宁省校园新歌征集评选活动”、 “踏准时代节拍,繁荣人民音乐——辽宁音乐工作座谈会”、“‘辽剧’(辽南戏)新剧目展演和学术研讨会”、“2002辽宁音乐创作理论研讨会”、“辽宁省民族器乐创作理论研讨会”、“劫夫歌曲创作之路座谈会”、“丁鸣80诞辰从艺65周年座谈会”、“王霭林音乐文集并从艺58年研讨会”、“李延忠作品创作研讨会”、“韩振作品音乐会暨作品研讨会”、“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歌曲创作采风笔会”等。
由协会会员编著并出版的各种音乐书籍近百部,如:专集《劫夫歌曲选》、《辽宁民歌选》、《音乐的独白与对话》、《新时期音乐论文选》、《建国30年辽宁歌曲选》、《近现代音乐研究》、《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优秀歌曲集和优秀论文集》、《辽宁优秀文艺丛书音乐卷》两卷,其中一卷为歌曲分卷,一卷为理论评论分卷、《辽宁省志——辽宁社会科学志——音乐理论志》;刊物《音乐生活》、不定期的《会刊》、《乐语》、《歌诗潮》;文集《纪念安波文集》、《劫夫纪念文集》;教材《和声实用教程》、《视唱与听写》、《歌曲分析与旋律写作》、《20世纪和声中的个性写作风格与共性思维基础》、《二人转音乐概论》、《满族萨满乐器研究》;还有不少作品在国内重要文学奖项中获奖,如长篇传记《红色音乐家——劫夫》在“第四届辽宁报告文学奖“中获一等奖,《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评歌剧<苍原>的音乐》在“全国首届曹禺戏曲文学奖、评论奖”中获评论奖、论文《满族萨满乐器的形制及文化意义》获全国首届中青年音乐论文评奖一等奖、《古筝教程》获国家较为颁发的优秀教科书二等奖、《钢琴的即兴伴奏教程》获国家较为颁发的优秀教科书“中青年奖”等。
3、 音乐表演方面
在音乐表演方面,辽宁省不少音乐表演人才在国内国际获奖,如辽宁歌剧院张岩生获国际声乐歌剧比赛一等奖及歌剧《黑桃皇后》汤姆斯伯爵角色的第一名;沈阳音乐学院吴艳彧获得第26届“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和“托巴斯·阿尔凯特”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宋波获国际声乐比赛国内选拔赛第一名;佟敏在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中获声乐表演金奖第一名;辽宁省音协主办的辽宁音乐“金钟奖”设立了声乐、器乐表演奖,为辽宁音乐界表演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曾获此奖的有车英、刘辉、毕成、吴彦彧、张岩生、赵劲松、何月、陈丽君、张静、姜淑珍、朱晓红、化春玉、王辉、张书彬、黄华桥、沈德鹏、文佳良、刘刚、赵夺良、张红、于彤等人。
辽宁歌剧院组织创作和演出的歌剧《苍原》获国家“文华”大奖及全部10个单项奖,在全国文艺界一起强烈反响,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并入选第二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前进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歌剧《羽娘》获第三届中国歌剧(音乐剧)观摩演出唯一剧目大奖、7个单项最佳奖、4个优秀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文华剧目奖;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歌舞团创作并演出的舞剧《二泉映月》、《白鹿额娘》在舞蹈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白鹿额娘》在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作品奖;歌剧《沧海》获第九届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近期由本会会员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各种专业赛事中获一等奖的近40人次,如王文俊获“鼓浪屿钢琴艺术节全国少年钢琴比赛”专业一组二等奖;周韵清在第三届“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中获青年专业组第二名,这是多年来辽宁省在全国同级别的钢琴比赛中获得的最好成绩;闫玉璋在第五届“天华杯”全国琵琶比赛中获演奏二等奖,是我省在全国琵琶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
4、 社会活动方面
协会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音乐会和演出活动,如举办了“劫夫作品音乐会”、“首届沈阳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展”、“加拿大温哥华钢琴演奏组”、“德国吉他二重奏组”、“李民铎钢琴大师班”等讲学演出活动等。
协会还参与组织了国际、国内大型的音乐比赛。其中有:“省直机关首届青年歌手大赛”、“辽宁省首届少年儿童才艺大赛”、“首届全国青少年演艺人才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首届全国青少年中提琴比赛”、“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辽宁省暨沈阳市大学生歌咏大会”、“全国声乐、器乐、舞蹈大赛辽宁地区选拔赛”、“亚洲青少年艺术盛典活动辽宁地区选拔赛”、多次手风琴、吉他电子琴大赛等。
四、 近期主要活动
1、2006年7月,辽宁省音协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出第七届主席团和理事会;10月在大连召开第七届主席团第二次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商榷各专业委员会分工情况、审批马头琴学会成立事宜、研究07年音协建立50周年有关事宜、审批中国音协和辽宁音协会员、大连市部分音乐作品展播等。
2、2005年以来,协会组织或参与组织了多次比赛,协助中国音协等部门进行各种评奖活动,如完成第二届辽宁音乐“金钟奖”创作类、器乐类、声乐类的评奖工作;完成第二届“校园新歌”歌曲征集颁奖晚会及协助省文联完成“辽宁文艺之星·小艺术家”评选颁奖活动;推荐的省直机关工委公务员合唱团、铁西区女教师合唱团进入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合唱比赛半决赛,其中省直机关工委公务员合唱团获银奖;组织“亚洲青少年艺术盛典”活动辽宁地区选拔赛;完成反腐倡廉歌曲评选和演唱活动,报送参赛歌曲3首及推荐5位评委,其中一首获三等奖;完成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辽宁地区声乐选拔任务;与省妇联共同承办省少儿声乐比赛;组织选手赴京参加“2006北京手风琴艺术节”全国手风琴大赛,并获金奖;完成“雅马哈杯”全国电子琴考级优秀奖考生展演辽宁考区的选拔任务,并组织优秀考生进京参加比赛,其中一人获金奖;完成中国音协组织的少儿歌曲作品征集及评选报送工作;报送“五个一工程”优秀音乐作品等。
3、协会重视音乐理论方面的建设,组织了多次研讨会、专题讲座和采风活动,并出版刊物及书籍,如出版3期会刊《乐语》;与沈阳音乐学院联合出版《劫夫纪念文集》,并在“劫夫研究会”成立大会上首发;与沈阳音乐学院共同主办“丁鸣80诞辰从艺65周年座谈会”;举办“李延忠作品创作研讨会”;举办“俄罗斯巴扬演奏家里普斯、谢苗诺夫、斯卡里亚廖夫的演奏风格分析”专题讲座;结合中国音协在全国开展的少儿歌曲征集评选活动,协会组织了“2006年少儿歌曲采风创作笔会”活动,组织部分词曲作者深入新宾农村采风等。
4、协会还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如吴丽君独唱音乐会;与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赵夺良胡琴独奏音乐会;举办李宏伟独唱音乐会;与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歌剧院联合举办“劫夫作品音乐会”;在大连举办李建军少儿歌曲作品音乐会;举办纪念莫扎特室内音乐会等。
5、协会完成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数据库的录入工作,同时进行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重新登记、换证及数据库录入工作,预计06年年末完成。
6、音乐考级工作稳步开展,顺利完成了暑期及冬季的考级任务,并组织开展与考级相关的各专业的短期集中培训工作,如第一届古筝教师培训班;首届二胡考级教材辅导教师培训班;电子琴新教材(第四套)师资培训班等。
Ⅷ 求适合男生合唱歌曲
适合男生合唱的歌曲有:
1、《私奔到月球》原唱:五月天
《私奔到月球》是五内月天的一首歌曲,非常俏容皮的曲风,歌词也很温馨,旋律朗朗上口。非常适合男生的合唱。
2、《风暴》原唱:任贤齐 李心洁
《风暴》是南征北战NZBZ演唱歌曲,收录于专辑《生来倔强》中。用摇滚节奏掀起最强音乐风暴,特别提现男生的阳刚之气,适合男生用来合唱。
3、《光辉岁月》
《光辉岁月》是中国香港摇滚乐队Beyond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黄家驹作曲并为歌曲的粤语版填词,普通话版则由何启弘、周治平填词。该曲的粤语、普通话版分别收录在Beyond于1990年9月发行的粤语专辑《命运派对》以及1991年4月发行的普通话专辑《光辉岁月》中。
4、《温柔》原唱:五月天
《温柔》是中国台湾摇滚乐团五月天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阿信作词、作曲,五月天编曲,收录于五月天2000年7月7日由滚石唱片发行的专辑《爱情万岁》中。
5、《倔强》原唱:五月天
《倔强》是由阿信作词、作曲,收录在五月天2005年发布的专辑《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中,是专辑中的热门歌曲之一。歌词特别扎心,流露真情实感,适合男生之间的合唱,体现男生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