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中国探月的成果

中国探月的成果

发布时间:2020-12-29 10:15:03

『壹』 我国探月工程取得了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这句话是病句吗

是病句,“我国探月工程”不能作为主语。

『贰』 中国的探月工程叫什么名字取得了那些成果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取得了发现月球曾经有过智慧生物的成果。

『叁』 中国登月计划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曾经表示,对于中国载人登月工程计划的时间,国内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一些专家说中国可以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工程。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发表演说时也曾说 “假如中国人愿意的话,2020年他们是可以实现载人登月工程的”。第二种说法,航天科技集团的叶培建院士公开发表过自己的观点,认为2025年比较合适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凭借“阿波罗”计
叶培建表示,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共有“三步走”,第一步是从“神舟一号”走到“神舟七号”,前4个载人飞船是无人的,“神五”时杨利伟上天,实现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太空的梦想,虽然比“太了几十年,但两个不是一个数量级。加加林只飞了一个小时,是伞降;杨利伟飞了一天,是软空旅行第一人”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晚着陆,返回舱已达到“容3个人7天往返”标准。加加林落地偏差达400公里;杨利伟落地时,落在中国内蒙古,当时设计“100乘以90公里着陆”都算准确着陆,但最终落地偏差只有10公里,后来“神六”、“神七”落地误差只有1公里,3条飞船实现了第一阶段的全部任务。
计划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叶培建说:“我们正在进入二期计划,最近几天,我们就会打‘神八’,打上去以后,‘神八’和‘天宫一号’要实现远程交会对接,对接后,组合体会在太空运行12天,科学家要进行动力学、姿态控制等验证。‘天宫一号’里面没人,但是按照有人生活来设置环境的,温度、湿度、氧气等指标都要进行检测,为解决将来人进去的问题。二体对接后,还要再分开,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主要是为了掌握实践经验,最后实现2次无人交会对接后 将实现有人交会对接任务,验证组合体飞行、人能在其中生存等问题。”
叶培建说 “第三步就是建立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先向太空打出核心舱段,再打很多舱口与其对接,用太阳翼进行发电。2020年,中国将建立60吨级的空间站,并且,不需要宇航员那样严格的身体条件,只要有基本身体条件就可以去,有钱大佬突发奇想上天空转转,也可以去。好像到2020年,天上只有中国的空间站,美国的、国际的都没了。这是因为,到时候,现有的空间站寿命到了,新兴国家还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只有中国的”。

『肆』 关于中国探月的发展经历

“探月工程一期的关键技术都已基本解决,我们正整装待发。”近日,在北京国家天文台的办公室里,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兴奋地说,虽然探月工程还在等待国家正式立项,但相关科技工作者已经为此奋斗了3年多了,现在实际上已经进入探月工程的启动阶段。

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悬挂着大幅的月球地貌图。欧阳院士指着这张彩图向记者表示,探月工程启动后,3年之内我们就可以把中国的月球卫星送上太空。紧接着,带着五星红旗的中国登月车也将踏上月球。

探月之路:10天飞越38万公里

中国探月计划公布之后,人们关心中国的探月之路到底如何走。欧阳院士首次向记者透露,中国的月球卫星将采取多级推进的方式进入月球轨道。

一般而言,将月球卫星送入环月轨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运载火箭直接将月球卫星送入环月轨道,第二种是先用运载火箭把月球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再由月球卫星依靠自身动力加速进入环月轨道。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目前我国基本决定采取第二种方式。

“探月工程将比发射地球卫星等太空探索要复杂得多。”欧阳院士说,“你想想看,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万公里,这比目前距地球最远的卫星还远多少倍!”他指出,中国的第一颗月球卫星将首先由火箭发射,成为地球的同步卫星,然后再靠自身携带的火箭不断给自己加速,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从而逃逸地球引力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当快到月球时,月球卫星又必须依靠控制火箭反向推动,经过几次减速,然后被月球俘获,从而成为月球卫星。最后,这颗卫星将基本保持在月球极地轨道200公里的高度,绕月运行。卫星发射后直至靠近月球,要飞越近38万公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6—9天。

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只是整个探月工程的第一步。接下来将使用月球车在月球“软着陆”,在月球上进行实地巡回探测。第三阶段,要把机器人送上月球,在月球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采样,并把采样带回地球。欧阳院士说,整个探月工程将用10年以上才能全部完成。

嫦娥魅力:广寒宫内多宝藏

欧阳院士说,全世界都开始用新的眼光来打量离人类最近的星球———月球。现在,人们逐步认识到,月球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资源宝库。最关键的是,地球上的能源正在逐渐枯竭,而月球上的能源开发后,保守地估计也够人类用上几万年。

在我国古老的神话故事里,月亮上有仙女嫦娥居住的广寒宫,还有桂花树和玉兔。但是,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的逐步实施,中国人对月球的认识和利用将翻开新的一页。

目前月球上已知有100多种矿物,其中有5种是地球上没有的。在月球表面厚厚的尘土里,蕴藏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氦3。它在地球上十分罕见,是可控核聚变的主要原料之一。目前,国际上正在加快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建设。有100吨的氦3原料,核电站所产生的电能就大约足够全球使用一年。而据估算,月球上的氦3储量竟有100万—500万吨之多!

重返月球:国际间共同的航天战略

自阿波罗登月计划轰动世界之后,月球探测沉寂了几十年。但随着科学家对月球认识的加深,以及火星探测罕有成就之后,世界各国又重新将目光投向自己最近的朋友月球,这不仅仅出于人类探索宇宙的科学目的,也有经济利益的考虑,而最终要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崭新的道路。

“我们要回到月球,并将在那里一直待下去。”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发出这样的宣言。

1984年,联合国通过了《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简称《月球条约》),规定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人类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事实上,不仅仅开发月球资源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单是航天技术就会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的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世界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因此受益。据统计,在阿波罗计划上投入的每1美元平均带来了5美元的效益。

一个新的月球探测热潮已经到来。美国不久前宣布了“新前锋月球探测计划”,明确今后的深空探测以月球为主;欧洲空间局则计划在2020年之前分4个阶段进行月球探测,最后将完成月球基地建设,宇航员进驻永久性月球基地,年内将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日本计划明年将发射“月神号”月球探测器;印度也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计划;甚至连美国的一些私人公司也加入了探月热潮,计划发射探测器。

巡月之旅:了解一个真实的月球

“首次探月,我们不仅要摸清月球的地形地貌,还要搞清月球上的资源分布和环境状况。”欧阳院士表示,我国3年后发射月球探测器将为未来月球车的登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月球卫星上将安装成像光谱仪等仪器,获取月面三维影像,制作出高精度、大比例尺、立体的月球地图。美国曾经对月球上的铀、钾等5种资源进行勘探,而我国将勘探14种资源在月球的详细分布。

中国探月计划中精彩的一节就是,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软着陆,同时派出月球车巡视探测。探测地点将根据第一阶段月球卫星拍回的精密“地图”来圈定,精细探测对象是着陆区的土壤、岩石、环境,这将为建设月基天文台,进一步开展月球研究打好基础。

发射月球机器人将是探月工程的高潮。通过月球车、机器人等在月球上进行实地巡回探测,广泛采集样品。最终,这些珍贵的月球样品将返回地球。我国科学家在对样品进行充分研究之后,将揭开我国航天事业新的一员:载人登月并建立月球基地。

『伍』 2018年中国探月工程会有什么新突破

2018年,中国探月工程将实现新突破。嫦娥四号任务将于今年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实现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勘察,谱写月球探测历史新篇章。

嫦娥四号任务肩负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使命,将突破一系列极具挑战的高新技术,实现国际领先,是开展后续月球探测的序章,也将促进人类探索向更加深远的太空迈进。

我国探月工程开始于2004年,计划在2020年前按“绕、落、回”的发展思路分三期组织实施,实现探月工程既定目标。

『陆』 中国的探月工程叫什么名字取得了那些成果

目录
3
中国探月工程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网络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刘世开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7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1],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2]

2020年10月底,按照计划中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通过铲取、钻取两种方式,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3]

中文名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
外文名
Chang e project
别名
嫦娥工程
起始时间
2004年3月1日
阶段区分
3个阶段
快速
导航
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

嫦娥三号

嫦娥四号

嫦娥五号

探月寓意
工程介绍
工程概况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4]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而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5]
共2张
合并图册
工程目标
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提供参考依据。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
3、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并评估月球表面月壤层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
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工程图
⊙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 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4]
月球探测三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5个科学目标:
1. 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
利用着陆器机器人携带的原位探测分析仪器,获取探测区形貌信息,实测月表选定区域的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探测区月质构造背景,为样品研究提供系统的区域背景资料,并建立起实验室数据与月表就位探测数据之间的联系,深化和扩展月球探测数据的研究。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探测区的月表形貌探测与月质构造分析;
2)探测区的月壤特性、结构与厚度以及月球岩石层浅部(1~3 km )的结构探测;
3)探测区矿物/化学组成的就位分析。
2. 月壤和月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
月球表面覆盖了一层月壤。月壤包含了各种月球岩石和矿物碎屑,并记录了月表遭受撞击和太阳活动历史;月球岩石和矿物是研究月球资源、物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主要信息来源。采集月壤剖面样品和月球岩石样品,对月表资源调查、月球物质组成、月球物理研究和月球表面过程及太阳活动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月壤岩芯明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在区域形貌和月质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着陆器上的钻孔采样装置钻取月壤岩芯;
2)利用着陆器上的机械臂采集月岩/月壤样品;
3)在现场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样装置选择采集月球样品;
4) 着陆器和月球车都进行选择性采样,月球车可在更多区域选择采集多类型样品,最后送回返回舱。
3. 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
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对返回地球的月球样品,组织全国各相关领域的实验室进行系统研究,如物质成分(岩石、矿物、化学组成、微量元素、同位素与年龄测定)、物理性质(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磁学等)、材料科学、核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实验室分析研究;

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1号月球卫星
2)月球蕴含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进行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的评估,是人类利用月球资源的前导性工作,可以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人类未来月球基地建设进行必要的准备;根据月球蕴含资源的特征,测定月球样品中He-3、H 、钛铁矿等重要资源的含量,研究其赋存形式;
3)开展He-3等太阳风粒子的吸附机理和钛铁矿富集成矿的成因机理研究;
4)开展He-3 、H 等气体资源提取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4. 月壤和月壳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月壤的形成是月球表面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是研究大时间尺度太阳活动的窗口。月球演化在31 亿年前基本停止,因此月表岩石和矿物的形成与演化可反映月壳早期发展历史;月球表面撞击坑的大小、分布、密度与年龄记录了小天体撞击月球的完整历史,是对比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和灾变事件的最佳信息载体。

各阶段示意图
5. 月基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探测
太阳活动是诱发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人类的航天等活动有重大影响。在月球探测三期工程中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探测包括以下内容:
1)空间环境探测器
记录宇宙线、太阳高能粒子和低能粒子的通量和能谱,分析与研究太阳活动和地月空间环境的变化;探测太阳风的成分与通量,为月壤成熟度和氦-3 资源量的估算提供依据。
2)甚低频射电观测
在月面安置由两个天线单元组成的甚低频干涉观测阵,长期进行太阳和行星际空间的成图和时变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观测甚低频电磁辐射的长久设施。
工程方案
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4]
工程计划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现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发。

庆功大会
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
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它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此外,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
嫦娥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工程,也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工程自2004年1月立项,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成功率为100%。[4]
参与人员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工程师欧阳自远;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

工程总指挥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通信指挥部部长朱民才;
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副总设计师孙泽洲、孙辉先;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志强;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 陈闽慷;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刘建忠;
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副总指挥 李春来;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 副总设计师 张洪波;
“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有效载荷总设计师 孙辉先;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 吴季;
巡视器总体主管设计师温博(女);
测控数传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张婷(女);
天线分系统主管设计师战榆莉(女);
供陪电分系统主管设计师陈燕(女);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等。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的运载火箭长征3A火箭共执行过14次发射任务,成功率为百分之百!
中国计划在2007年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这是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中国月球探测项目的科学目标为: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测量月壤厚度和评估氦-3资源量;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研制中的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
有效载荷
为完成上述科学目标,探月一号卫星将安装五种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设备。包括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探测仪;γ/X射线谱仪和空间环境探测系统。为了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有效载荷的科学数据,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
CCD立体相机和激光高度计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干涉成像光谱仪和γ/X射线谱仪完成第二个科学目标,即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微波探测仪完成第三个科学目标,即测量月壤厚度和评估氦-3资源量;空间环境探测完成第四个科学目标,即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设备简介
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
立体相机由光学系统、支撑光学系统的结构件、CCD平面阵列以及相应的信号处理子系统组成。卫星飞行时,三个平行的CCD线阵可以获取月球表面同一目标星下点、前视、后视三幅二维原始数据图像,经三维重构后,再现月表三维立体影像。
干涉成像光谱仪用以获取月球表面多光谱图像。它包括三个主要的光学子系统:Sagnac干涉计、傅立叶变换透镜和柱形透镜。
激光高度计系统
激光高度计系统用于测量卫星到月表星下点间的距离,激光高度计系统由激光发射器及接收器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的激光发射器用于发射激光脉冲到月球表面,接收器用于接收被后向散射的激光脉冲,激光脉冲的往返时间给出了卫星到月表的距离信息。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运行控制大厅
γ/X射线谱仪
γ/X射线谱仪用以测量月球表面元素的种类和丰度。
月球表面物质的原子或原子核受到宇宙线粒子的轰击而激发,会产生特征的X射线和γ射线;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可以自己发射核γ射线,不同的元素可释放不同能量的特征γ谱线。通过γ射线谱仪测量这些特征γ谱线的能量和通量,科学家可以推导出月表元素的种类和丰富程度

『柒』 中国航天事业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成就抄有:

1、经过50多年的创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过发展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形成了规模。

2、我们国家在卫星方面已经拥有通讯、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卫星系列,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3、在运载火箭方面,截止2017年我国共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运载火箭,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2吨的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

4、在测控通信领域,建立了覆盖国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区的航天测控网,基本满足了航天活动的测控需要。

5、在地面和应用系统方面,建成了包括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

『捌』 我国探月工程取的辉煌成就是我国实施什么发展战略的结果

我咋没看懂啊?获得哪些成就,成就直接写成就可以不没有嘲讽🌚

『玖』 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中国人必将登上神秘美丽的月球.假如科学

(1)月球重力与质量关系如下图.
0.08N
0.05kg
=1.6N/kg;
答:(2)是成正比;1.6N/kg.

阅读全文

与中国探月的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企业知识产权部门管理办法 浏览:455
消费315投诉 浏览:981
马鞍山钢城医院 浏览:793
冯超知识产权 浏览:384
介绍小发明英语作文 浏览:442
版权使用权协议 浏览:1000
2018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表 浏览:884
马鞍山候车亭 浏览:329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 浏览:709
张江管委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浏览:635
关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项目督导的函 浏览:941
闺蜜证书高清 浏览:11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
王者达摩大发明家 浏览:904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