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语文科研成果

语文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0-12-29 00:18:52

Ⅰ 我的汉语文之路 作文 300字

前不久在我主持的教育在线论坛上,我和一些网友就语文教学中对话平等与引导的关系展开了争论。有的老师认为,师生之间不可能有什么“平等”;还有的老师主张“淡化引导”,因为“引导”很容易导致“思想专制”。我当然不同意这些说法,但这样的争论却促使我更加深入思考:什么是“对话”?什么是“平等”?什么是“引导”?“平等对话”中应不应该“引导”?可不可能“引导”?如果应该而且可能,那么又如何“引导”?……这些实际上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于是,我把这个问题当成课题开始研究:阅读有关理论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回顾梳理并提炼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写成论文——最后,一篇万字长文《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便出炉了。
多年来,我的许多教育科研论文都是这样完成的。比起教育专家们的论著,我这些文章显然“档次不高”,但它来自我鲜活的实践和真诚的思考;它不是为科研而科研、为论文而论文的“课题成果”,而是我从困惑中找到的“研究项目”。
至今还有老师误以为只有“立了项”的课题才叫真正的教育科研。应该说,立了项的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没有立项的课题也可以研究——“把问题当课题”。说来也许没有人相信,我从教20余年,几乎没有参与过各级立项的课题实验,但我也可以自信地说,20多年来,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教育科研。我读叶圣陶、读陶行知、读苏霍姆林斯基、读阿莫纳什维利,常常感慨:他们的课题是哪一级的呢——市级、省级或国家级?他们的成果有谁鉴定验收的呢?没有任何人为他们的课题立项,更没有“开题论证”“阶段检测”“成果鉴定”,来自教育实践来自学生心灵的教育科研,使他们的理论成了公认的教育经典。在这里,我绝对没有鄙薄课题研究的意思,只是想说,对于广大一线的普通老师来说,要得到课题是不太容易的;但没有课题并非不能搞科研,还是那句话:“把问题当课题!”——只要我们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会感到,富有价值的课题是源源不断的。《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民主、科学、个性》《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我这些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的获奖论文,都是我对自己的语文教育过程中所遇问题进行研究后的结晶。这就是教育科研!
除了这种“问题式研究”,我还要特别强调“反思性研究”。对于一线老师来说,不一定要“创立什么理论”——实际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理解、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或者根据科学的理论体验、反思并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科研。
严格地说,我至今没有提出任何原创性理论,更没有创立什么“××教学法”之类的模式,但就语文教育科研而言,我一点都不自卑,因为我确信:对优秀教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也是一种类型的教育科研——即让科学理论根植于自己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符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有效操作方式;同时,对科学理论获得属于自己的领悟。比如,正是读了叶圣陶“让学生自己学会改文章”的文章,我便摸索如何让学生自改作文,经过反复探索,我形成了“序列训练,全程作文,学生自改,分项积分,互动讲评”的作文教学操作办法,效果非常明显。又如,我学了陶行知民主教育的理论,便将其运用到语文教育中,进行语文民主教育的实践,最后我不但在教育效果方面取得了成就,而且我还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民主教育观”: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民主精神(包括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法治精神、宽容精神、妥协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这些做法和观点都来自著名教育家的理论,但通过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和理解,又分明打上了我个人的烙印。这难道不是教育科研吗?
最后,我还要谈谈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方式,即论著的写作。写论文写书不等于搞科研,但实事求是的教育科研最后的成果必然要通过写作来表达。然而现在相当多的科研论文,越来越“高深”:名词术语的堆砌、时髦理论的复述、宏大体系的构建——让人在读不懂的同时感到自卑。其实,我们读读卢梭、读读马卡连柯、读读叶圣陶、读读阿莫纳什维利……这些大教育家的教育名著无不平易朴素,而且在平易朴素中蕴含着真正的深刻。他们给我的启示是: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日记等等都是可以用来表达教育科研成果的!因为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其科研方式包括成果体现都不能完全套用理科模式,它更多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是感悟的而不是实证的……所以,我写《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风中芦苇在思索》等教育著作时,更多的是用教育手记或随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这些书受到广大同行的好评,让我再次明白:规范的学术论文只是教育科研表达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教育科研还完全可以更自然、更朴素、更诗意地表达!
——工作并思考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不停地理解、运用、体验、反思、总结,并自然而然地表达……我正是这样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我还将继续这样走下去。

Ⅱ 胡裕树的科研成果

1. 《中学语法教学》(合作),上海春明出版社,1954
2. 《通俗语法讲话》(合作),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
3. 《现代汉语语法探索》(合作),上海东方书店,1955;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新1版;商务印书馆,1990,新1版
4. 《怎样用词》(合作),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7
5. 《词汇·语法·修辞》(合作),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新1版
6. 《数词和量词》,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新1版
7. 《语法和修辞》(合作),上海新闻夜大学,1959
8. 《初级语法讲话》(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9. 《偏正复句》(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10.《汉语语法研究》(合作),商务印书馆,1989 1.《现代汉语》(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修订本1979;增订本1981、1987;重订本1995
2.《现代汉语使用说明》,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修订本1979;增订本1982
3.《现代汉语参考资料》(共3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1982
4.《辞海·语言学分册》(主编之一),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
5.《辞海·语言文字分科》(主编之一),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6.《大学写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7.《今日汉语》(海外华语学习教材,共14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990
8.《中国大网络全书·语言文字卷》(语法修辞分支),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8
9.《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主编之一),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10.《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语言文字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11.《动词研究》(主编之一),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12.《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13.《动词研究综述》(主编之一),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1.《旧唐书》(16册,参加校订),中华书局,1975
2.《旧五代史》(6册,参加标校),中华书局,1976
3.《五代会要》(参加标校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谈词的分类(合作),《中国语文》,1954,2、3
2.词的范围·形态·功能(合作),《中国语文》1954,8
3.语法·语法学(合作),《语文知识》(上海),1954,10
4.形态学·造句法(合作),《语文知识》(上海),1954,11
5.词和字(合作),《语文知识》(上海),1954,12
6.构词法(合作),《语文知识》(上海),1955,1、2
7.谈宾语(合作),《语文学习》(北京),1955,12
8.用不用关联词语(合作),《语文知识》(上海),1956,5
9.宾语的位置(合作),《语法和语法教学》,1956,5
10.修辞与逻辑、语法的关系(合作),《语文知识》(上海),1957,2
11.基数与序数,《语文知识》(上海),1957,2
12.概数,《语文知识》(上海),1957,5
13.谈结构助词“的”(合作),《语文学习》(北京),1958,11
14.关于《马氏文通》,复旦月刊,1959,3
15.谈时态助词“了”,《语文知识》(上海),1959,11
16.关于语法教学的几个问题(合作),《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79,2
17.有关句子分析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日本),1981,1
18.怎样学好“现代汉语”,《山西青年》,1981,8
19.用辩证法指导修辞学习
20.――陈望道与《修辞学发凡》(合作),《复旦大学学报》,1982,3
21.句子分析漫谈(合作),《中国语文》,1982,3
22.回顾与展望(合作),《中国语文》1982,4
23.对中学语法教学的几点看法(合作),《教学语法论集》,1982
24.试论句首的名词性成分,《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4
25.重印《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序,《汉语学习》,1984,1
26.语法系统和语法教学(合作),《语文学习》(上海),1984,3
27.教日本人学汉语(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28.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84,3
29.如何确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4
30.汉语语法研究的过去与现在,《中国语》(日本),1984,6
31.《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几个有关问题(合作),《新疆教育》,1985,1
32.谈疑问句(合作),《中国语文》,1985,2
33.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合作),《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
34.吴士文《修辞格论析》序,《修辞学习》,1985,2
35.方光焘教授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合作),《复旦大学学报》,1985,3
36.方光焘教授与汉语语法学(合作),《复旦大学学报》,1985,4
37.刘校《助语词》序,黄山书社(安徽),1985
38.从“们”字谈到汉语语法的特点,《语文园地》(广西),1985,12
39.修辞学专著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
40.――评程希岚《修辞学新编》,《修辞学习》,1986,1
41.怎样看待汉语语法的特点(孙德坤整理),《语文导报》(杭州),1986,1
42.《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43.把言语交际作为动态系统来研究
44.――评刘焕辉《言语交际学》,《修辞学习》,1987,3
45.一部饶有新意的修辞著作
46.――评黎运汉、张维耿《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学习》,1987,4
47.《今日汉语》编写中的几个问题(合作),《世界汉语教学》,1987,6
48.大·全·新――中国成语大词典评介,上海新闻出版,1987
49.关于制约汉语语序的一些因素(合作),《烟台大学学报》,1988,1
50.宗廷虎等《修辞新论》序,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51.郭谷兮《语言学教程》读后感,《湖南大学学报》,1988,5
52.韩明安《汉语新语词词典》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53.林玉山《反义词词典》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2
55.评吴为章《实用语法修辞》,《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9,3-4合刊
56.黎运汉《汉语风格探索》序,《修辞学习》,1989,5
57.周宏溟《名句用法词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8.孙莲芬等《公关语言艺术》序,知识出版社,1989
59.四十年来的修辞学研究(合作),《语文建设》,1990
60.宗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61.王希杰等《语海求索录》序言,《汉语学习》,1990,1
62.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序,《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
63.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序,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64.袁晖等《汉语修辞学史》序,《学语文》(安徽),1990,4
65.方光焘《语法论稿》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66.汉语语法(合作),大网络出版社,1990
67.《世界汉语教学网络词典》序,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68.戴磊《修辞学探新》序,《修辞学习》,1991,1
69.《语体学丛书》总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70.《语法修辞方法论》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71.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92,4
72.中田庆雄《寄语可爱的日本和中国》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73.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思考,《语文建设》1992,6
74.为开拓修辞学新境界而努力
75.――评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新探》,《修辞学习》,1992,6
76.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从“淡化语法教学”谈起,《语文学习》(上海),1992,11
77.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78.张志公与汉语修辞学,《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3,7
79.现代汉语动词的次范畴(合作),《营口师专学报》,1993,1
80.倪祥和等《新语法体系详解》序,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81.范晓《语法新论》(出版时改为《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序,《复旦大学学报》1994,1
82.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合作),《中国语文》,1994,2
83.陈光磊《汉语词法论》序,《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学林出版社,1994
84.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学报》,1994,5
85.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序,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86.浅谈语文规范化,《语文建设》,1994,9
87.《黄景欣语言学论文集》序,《南京大学学报》,1995,3
88.关于现代汉语动词的研究(《动词研究》代序)(合作),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9.试论句子的类型研究,《汉语学习》,1995,5
90.新编古今汉语词典前言,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9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序,语文出版社,1996
92.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93.史有为《汉语如是观》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94.关于语言体系的几个问题(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97,4
95.读(沈开木)《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5
96.姚亚平《中国计算语言学》序,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7.句法中的语义和语用,《语言理论教学通讯》(湖南师大),1997,12
98.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说(合作),日本东方书店,1997,3,31
99.吴为章、田小琳《汉语句群》序,商务印书馆,2000
100.殷寄明《语源学概论》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01.卢英顺《形态和汉语语法研究》序(1998),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Ⅲ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学科建设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文艺学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现已形成以方锡球教授为核心的学科队伍,凝练成四个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一、发展历史
1、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省立安徽大学时期,中国文学系就开展了文学批评的教学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在汪长辉教授、顾祖钊教授等的带领下,逐步建构了文艺学学科基础。
2、四次跨越:世纪之交,文艺理论教研室抓住机遇,迅猛发展,8年实现了4次跨越。2001年文艺学学科组建,形成了以方锡球教授为核心的学科队伍;2002年,文艺学学科被遴选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安庆师范学院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
二、学科带头人
安徽省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方锡球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团队负责人,省精品课程《文学概论》负责人,省重点研究基地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带头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双研部”部长,国家级教学团队人文教育团队主要成员,黄梅戏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方锡球教授长期致力于明清诗学研究,其中许学夷诗学理论、方以智诗学思想研究和从前七子到叶燮的“诗变论”研究,起点高,成果多,学术水平在国内居领先位置,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方锡球教授现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诗学与‘诗变’论——从前七子到叶燮”(07BZW041)、 “黄梅戏改革与传承研究”(07BB19),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本学科组建以来,方锡球教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教材1部;获各级各类成果奖18项,其中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
三、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科组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教育厅项目4项。
四、研究方向
文艺学重点学科凝练为4个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分别是文学基本原理、古代文论、文艺美学、西方文论。 本学科融汇最新理论成果,以有目的、有意义的言语运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言语行为与人类历史、社会活动、民族文化、社会习俗、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主体心理之间的关系,揭示言语行为、言语运用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规律,考察探析应用语言学的覆盖领域和理论规律。从教师忌语、行政用语、礼貌语言、戏曲语言等角度和领域入手,提炼多层次汉语言交际原则、话语隐性意图理解规则、骂詈语言构成原则、汉语话语构建的文化模式等语用模式与规则,分析概括戏曲语言的种种特征和一般规律,为应用语言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学科带头人江结宝教授现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黄梅戏语言及文化研究”等科研项目3项;近五年在《语言文字应用》、《修辞学习》等期刊发表论文17篇,出版《骂詈语言研究》、《言语交际论稿》等学术专著。
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语言文字应用》、《古汉语研究》《戏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厅级科研项目4项。 本学科立足皖江文化语境,借鉴中西方语言学研究最新成果,探索修辞学与语用学跨学科发展的途径。运用西方语用学、言语行为学和文化语言学等理论,探索黄梅戏语言的音韵特色与文化意蕴,研究安徽安庆方言的语言学及文化语言学特点,凸现汉语语用研究的地域性特色。学科组成员还借鉴敦煌学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存文献资料,开展徽州契约文书及方俗难词研究,发掘其中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以个案考察和特定的语用学资源推进本学科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学科带头人鲍红教授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安徽安庆方言的语言学及文化语言学研究”和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庆方言中的虚词研究”。储小旵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元以来契约文书俗字研究”。
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6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加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参加3项,主持厅级科研项目8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2项。 本学科组成员以古典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科学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电子文献便于检索的优长,博古通今,订讹辨误,开展扎实的文献整理与史料学研究以及学术史研究,形成了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语言学文献研究、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史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学科带头人刘敬林教授为安徽省精品课程“古代汉语”主持人,近年来在《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红楼梦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28篇,出版《〈汉语大词典〉释义论稿》、《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金瓶梅〉方俗难词辨释》等学术专著;其他成员整理出版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马其昶著作三种》等重要文献。
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桐城派名家文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杜荀鹤文集》校注”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厅级科研项目7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3项。 本学科组成员将接受美学、文学阐释学等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解读方法相结合,考察重要诗歌经典在历代文学批评中的接受情况和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改写与化用情况,注重对选本类文学总集特别是明清时代文学选本的评点进行研究;以中西比较的宏阔视野、扎实的文献考辨和深邃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论证操作,探讨中国诗学、词学史上重大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推进中国诗学、词学研究的发展;深入发掘明清以来的皖江地区的丰富的文学文化资源,着力彰显学科的地域文化特色。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淀,拥有先秦文学、唐宋诗词与诗学、明清文学与文论、近代文学与安徽文化等四个成熟的研究方向,是安庆师范学院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学科。
学科带头人汪祚民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诗经》文学阐释史(明清卷)”、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诗经》文学阐释史(宋元明清)”;在《文献》、《光明日报》、《东方丛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著作二等奖,负责校点的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荣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
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文史》、《文献》、《光明日报》、《东方丛刊》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加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级科研项目6项;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等科研奖2项。 本学科组成员运用宏观纵览与微观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与流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在近现代文学传承改造、全球化语境中中西文学的影响互动、新时期小说理论的生发与沉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本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形成了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社团与流派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与影视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研究。
学科带头人梅向东教授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主持人,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朱光潜与中国二十世纪的美学”等科研项目2项;近年来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评论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王海燕教授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持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小说发展史论”,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对立与和谐:新时期30年小说的发展论阐释”。王永兵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关系研究”。
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评论丛刊》、《光明日报》、《鲁迅研究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加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厅级科研项目8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5项。 本学科组成员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比较文学基本方法与中国诗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相结合,对中西重要文学观念进行了双向阐发,重点考察了明清时期中西文学与文化间的复杂联系,对二十世纪中西文学的基本面貌、重点作家与思潮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学科带头人为方锡球教授。
本学科研究方向明确,注重比较视野与具体文学现象的融合,既对中西文学中事实性的联系做出了实证性的考察,也对中西文学间精神性的呼应进行了探求,形成了3个成熟的研究方向:比较诗学、二十世纪中西文学比较、明清中西比较文化与文学。

Ⅳ 当教师的前景如何

教师,以教书为生的职业。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受社会的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执行各项教育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

而且众所周知,教师是受人爱戴和尊敬的一个职业,平时的时间比较充裕,而且有编制保障。老师这个职业目前来看,在未来的好几十年,都是不会被淘汰的。因为老师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不会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而限制了老师的就业。

Ⅳ 王运熙的科研成果

六朝乐府与民歌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7月版。
乐府诗论丛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版。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文心雕龙探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版。
中国古代文论管窥 齐鲁书社1987年3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与杨明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与杨明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乐府诗述论(含《六朝乐府与民歌》、《乐府诗论丛》、《乐府诗再论》3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版。
望海楼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4月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王运熙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李白诗选(署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8月版。
李白研究 作家出版社1962年6月版。
古代诗歌选(4册,与顾易生、徐鹏合编,署名王易鹏)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62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3卷本,与顾易生共同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8月、1981年11月、1985年7月版。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7卷本,与顾易生共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9年6月至1996年6月间陆续出版。
历代诗歌浅解 (与顾易生、徐鹏合编,此为60年代初《古代诗歌选》的修订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文心雕龙》译注 (与周锋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1、《乐府前溪歌杂考》,《国文月刊》75期,1949年
2、《离合诗考》,《国文月刊》79期,1949年
3、《论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声》,《国文月刊》81期,1949年
4、《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解放日报》1953年6月15日
5、《说黄门鼓吹乐》,《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6期,1954年5月10日
6、《汉代的俗乐和民歌》,《复旦学报》1955年第2期
7、《吴声、西曲中的扬州》,《文学遗产增刊》第1辑,1955年
8、《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和形成》,《复旦学报》1956年第2期
9、《论〈孔雀东南飞〉的产生时代、思想、艺术及其问题》,《语文教学》1956年第12期
10、《从诗论看我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的一种原因》,《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87期,1956年1月8 日
11、《汉代鼓吹曲考》,《复旦学报》1957年第1期
12、《南北朝乐府中的民歌》,《语文教学》1957年第9期
13、《释〈河岳英灵集序〉论盛唐诗歌》,《复旦学报》1957年第2期
14、《陈子昂和他的作品》,《文学遗产增刊》第4辑,1957年
15、《谈李白的〈蜀道难〉》,《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144期,1957年2月17日
16、《试论唐传奇与古文运动的关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182期,1957年11月10日
17、《读〈柳毅传〉》,《语文教学》1957年第3期
18、《〈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198期,1958年3月2日
19、《乐府民歌和作家作品的关系》,《文汇报》1959年7月7日
20、《蔡琰与〈胡笳十八拍〉》,《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268期,1959年7月5日
21、《略谈〈长恨歌〉内容的构成》,《复旦学报》1959年第七期
22、《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语文教学》1960年第4期
23、《谈高适的〈燕歌行〉》,《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315期,1960年5月29日
24、《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当时诗风的关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362期,1961年5月7日
25、《王维和他的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出版《王右丞集笺注》代序
26、《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文汇报》1961年7月29日
27、《萧统的文学思想和〈文选〉》,同上副刊第378期,1961年8月27日
28、《李白为什么景仰谢朓》,《文汇报》1962年7月28日
29、《杜甫的文学思想》,文汇报》1962年4月11日
30、《王昌龄的籍贯及其〈失题〉诗的问题》,《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403期,1962年2月25日
31、《范晔〈后汉书〉的序和论》,《文学遗产增刊》第10辑,1962年
32、《读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山东文学》1962年第6期
33、《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精神》,《文汇报》1962年1月27日
34、《〈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学术月刊》1963年第2期
35、《刘勰为何把〈辨骚〉列入“文之枢纽”?》,《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475期,1964年8月23日
36、《略谈严羽和他的诗歌创作》,《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520期,1965年8月15日
37、《元结〈箧中集〉和唐代中期诗歌的复古潮流》,《复旦学报》1978年第2期
38、《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文艺论丛》第4辑,1978年
39、《略谈乐府诗的曲名、本事与思想内容的关系》,《河南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
40、《论建安文学的新面貌》,《郑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41、《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局限及其历史原因》,《山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收入同上书。
42、《李白的生活理想和政治理想》,《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收入同上书
43、《刘勰论文学的作用和思想政治标准》,《广西师大学报》1979年第4期。收入《文心雕龙探索》
44、《略谈李白的文学思想》,《语文学习丛刊》第6期,1978年11月
45、《刘勰对汉魏六朝骈体文学的评价》,《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
46、《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文史》第9辑,1980年
47、《钟嵘〈诗品〉陶诗源出应璩解》,《文学评论》1980年第5期
48、《李白诗歌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李白集校注》前言
49、《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4辑
50、《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批评中的文质论》,《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2期
51、《钟嵘〈诗品〉与时代风气》,《文学评论丛刊》第9辑,1981年
52、《〈文心雕龙〉的宗旨、结构和基本思想》,《复旦学报》1981年第l期
53、《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沧浪诗话〉》,《古典文学论丛》第2辑,齐鲁书社1981年
54、《<河岳英灵集>的编集年代和选诗标准》,《唐代文学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期
55、《唐代诗歌与小说的关系》,《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
56、《并庄屈以为心》,《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57、《〈文心雕龙·原道〉和玄学思想的关系》,《文学评论丛刊》第18辑,1983年
58、《从〈乐府〉〈谐隐〉看刘勰对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态度》,《柳泉》1983年第l期
59、《〈文心雕龙·风骨〉笺释》,《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2辑
60、《刘勰的文学历史发展观》,《文心雕龙学刊》第l辑,1983年
61、《〈物色〉篇在〈文心雕龙〉中的位置问题》,《文史哲》1983年第2期
62、《从〈文选〉选录史书的赞论序述谈起》,《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3年11月1日
63、《刘勰论宋齐文风》,《复旦学报》1983年第5期
64、《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
65、《从文论看南朝人心目中的文学正宗》,《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
66、《读〈虬髯客传〉札记》,《学林漫录》第11集,1984年
67、《谈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复旦学报》1984年第5期
68、《〈文心雕龙〉产生的历史条件》,《文史》第22辑,1984年
69、《〈文心雕龙·序志〉“先哲之诰”解》,《复旦学报》1985年第l期
70、《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l期
71、《刘勰论文学作品的范围、艺术特征和艺术标准》,《文心雕龙学刊》第3辑,1986年
72、《钟嵘〈诗品〉论奇》,《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6年7月29日
73、《说盛唐气象》,《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3期
74、《汉魏六朝的四言体通俗韵文》,《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齐鲁书社1986年。收入《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增补本
75、《应当重视对〈文选〉的研究》,《江海学刊》1988年第5期
76、《〈文选〉选录作品的范围和标准》,《复旦学报》1988年第6期
77、《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潮1988年
78、《李白<古风·其一>篇中的两个问题》,《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79、《刘桢评传》,《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第l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
80、《谈前人对刘桢诗的评价》,《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4辑,1989年
81、《杜句“羯胡事主终无赖”解》,《杜甫研究学刊》1989年第4期
82、《刘勰文学理论的折中倾向》,《暨南学报》1989年第1期
83、《论李白的平交王侯思想》,《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1990年
84、《刘勰对东汉文学的评价》,《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1990年
85、《谢惠连体和<西洲曲>》,《江海学刊》1991年第1期
86、《<旧唐书·元稹自居易传论>、<新唐书·白居易传赞>笺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87、《讽喻诗与新乐府诗的关系和区别》,《复旦学报》1991年第6期
88、《释·‘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89、《相和歌、清商三调、清商曲》,《文史》第34辑,1992年
90、《杜甫诗论的时代精神》,《杜甫研究学刊》1992年第2期
91、《读司空图<注愍征赋述>、<注愍征赋后述>》,《中国文化》第8期,1993年
92、《唐代诗文古今体之争和<旧唐书>的文学观》,《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93、《<文选>简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文选全译》前言
94、《唐人的诗体分类》,《中国文化》第12辑,1995年
95、《读汉乐府相和、杂曲札记》,《中华文史论丛》第55辑,1995年
96、《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第1期
97、《王渔洋论唐代乐府诗》,《上海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98、《说<文心雕龙·序志>的一段话》,《文心雕龙研究》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99、《简论唐传奇和汉魏六朝杂传的关系》,《中西学术》第2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0、《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文学遗产》1997年第l期
101、《<文选>所选论文的文学性》,《古籍研究》1997年第7期
102、《<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我见》,《中国诗学》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3、《元白诗在晚唐五代的反响》,《文学研究》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4、《郭茂倩与<乐府诗集>》,《学术集林》第14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105、《古文论研究应当重视作家作品的评论》,《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106、《谈<文心雕龙>的<风骨>、<通变>》,《文史》第49辑,1999年
107、《读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学林漫录》1999年
108、《鲁迅小说细节描写与域外小说的关系》,《海上论丛》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9、《研究〈文心雕龙〉应全面了解其作家作品评价》,《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学苑出版社2000年
110、《〈文心雕龙〉为何不论述汉魏六朝小说》,《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1、《刘宋王室与吴声、西曲的发展》,《文史》第60辑,2002年
112、《谢庄作品简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13、《文质论与中国中古文学批评》,《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
114、《我研究古典文学的情况和体会》,《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
115、《白居易诗歌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
116、《李白文学思想的复古色彩》,《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17、《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同上刊2004年第1期

Ⅵ 怎样提高记忆力的科学方法

Ⅶ 王洪君的科研情况

科研成果 :
专著:
⒈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论文:
⒈ 关于名词化自指标记“之”的消失,《语言学论丛》14辑,商务印书馆,1987.2。
⒉“见”字分布的变化及意义的演变,《语言学论丛》16辑,商务印书馆,1991.11。
3.山西闻喜方言与宋西北方音,《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
4. 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语文研究》90年第1期。
5. 阳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语文研究》,1991年第4期和1992年第1期。
6 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语言学论丛》17辑,商务印书馆,1992.3。
7. Morris Halle 与生成音系学,《国外语言学》1992年第2期。
8.生成音系学的形成与发展,《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语文出版社,1994.2。 9. 什么是音系的基本单位——说本音与变音,《现代语言学》,语文出版社,1994.2。
10. 从字和字组看词和短语——也谈汉语中词的划分标准,《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11. 汉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12. 汉语的特点与语言的普遍性——从语言研究的立足点看中西音系理论的发展,《缀玉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
13. 普通话韵母的分类,《语文建设》1995年第1期。
14. 汉语语音词的韵律类型,《中国语文》1996年第3期。
15.从与自由短语的类比看“打拳”、“养病”的内部结构,《语文研究》1998年第4期。
16. 获嘉方言Z变韵中蕴涵的时间层次, 《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岁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逆序定中”辨析,《汉语学习》,1999年第2期。
20. 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关系,《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
21. 二字短语凝固度分级初探(与梁源合作),《计算语言学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22. 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与研究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23.山西方言的“也[ia]似的”,《语文研究》,2000年第3期。
24汉语的韵律词和韵律短语,《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Ⅷ 韩陈其的科研成果

韩陈其教授,善于融会贯通,古今比较,研究内容涵容古今汉语的各个领域:羡馀现象论;语义结构论;音义关系论;文字训诂论;语法词汇论;《史记》语言论;《马氏文通》论;中国语学论;中国语史论;语言研究方法论。国学大师徐复教授《中国古汉语学·序》评曰:韩陈其“于语言文字各部门,均所擅长,凡有所陈,无不惬心贵当,卓然有所树立” 。
韩陈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当代社会流行语综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一)科研概况(语言学类成果共约830万字)
[1]、韩陈其《古代汉语教程》上中下三册以及与其配套的韩陈其编写的《古代汉语练习》一册和《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一册(凡共五册)作为徐州师范学院内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约100余万字。
[2]、韩陈其主编《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第七辑,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约150万字。
[3]、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汉语自学指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写其中20万字。
[4]、至2009年发表语言学论文112篇,其中1.6万-7万的单篇论文约10余篇,共约为100万字。
[5]、古籍整理,约为100余万字。
[6]、正式出版独力专著七部(约310万字):
八十年代一部——韩陈其《古代汉语自学练习》,廖序东《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统一书号:7346·498 ;字数26万字。
九十年代以来六部,书名详下,共约为284万字。
(二)九十年代以来的独力语言学专著六部(约284万字)
[1]、韩陈其《中国古汉语学》(上下册),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约82万字
书号: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装)
ISBN 957-17-1387-2(上册:精装)
ISBN 957-17-1388-0(下册:精装)
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装)
ISBN 957-17-1390-2(上册:平装)
ISBN 957-17-1391-0(下册:平装)
[2]、韩陈其《汉语借代义词典》,徐复《序》,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版——实际约66万字 。书号:ISBN 7-5406-3201-1(精装、平装)
[3]、韩陈其《中国语言论》,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
版——约50万字。书号:ISBN 957-17-1628-6(精装),ISBN 957-17-1629-4(平装)
[4]、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研究》,徐复《序》,许惟贤《代序》,齐鲁书社2001年版—约22万字
书号:ISBN 7-5333-0991-X
[5]、韩陈其《汉语词汇论稿》,徐复《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实际约43万字
书号:ISBN 7-80643-732-0/H27
[6]、韩陈其《语言是小河》,于根元《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实际约21万字
书号:ISBN 7-5017-6700-9/G1243
(三)八十年代以来的单篇语言学论文112篇(约100万字)
1981年
1-A.韩陈其《词的借代义》,《徐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江海学刊》1982年第2期有评介
2-B.韩陈其《现代汉语词语中的古义》,《教学与进修》198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C. 韩陈其《报刊病句评改》,《语文教学之友》1981年第6期
4-D. 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词的活用与词义变化》,《语文教学园地》1981年第4期
1982年
5-A. 韩陈其《“境壤界”是一个词吗》,《天津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6-B.韩陈其《试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中国语文通讯》1982年第4期
7-C.韩陈其《〈说文解字〉义训条例举隅》,《盐城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1983年
8-A.韩陈其《〈史记〉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
9-B.韩陈其《〈汉语成语词典〉读后》,《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0-C. 韩陈其《从〈史记〉看介词“于”在古汉语补语中的有无》,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
1984年
11-A.韩陈其《几种“所”字结构之间的层次关系分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5期全文转载
12-B. 韩陈其《再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13-C.韩陈其《谈谈古汉语中的分数表示法》,《中国语文通讯》1984年第2 期
14-D.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的数词》,《教学与进修》1984年第3期
15-E.韩陈其《古今同形的双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9期
16-F 韩陈其《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11期
17-G.韩陈其《汉字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一》,《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8-H.韩陈其《探求词的古义途径》,《语文教学》,1984年第6期
19-I. 韩陈其《论“修饰成分+人称代词”》,《内蒙古师范大学》1984年第4期
20-J.韩陈其《关于〈史记〉名词性补语的句子特点及其影响》,《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985年.
21-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层次》,《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5期全文转载
1986年.
22-A.韩陈其《三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汉语学习》,1986年第1期
23-B. 韩陈其《汉语词汇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5期
24-C.韩陈其《典型的望文生义》,《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
25-D. 韩陈其《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大学文科园地》,1986年第1期
26-E.韩陈其《试论介词“于”字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规律》,《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7-F. 韩陈其《是芭蕉,还是蜡烛》,《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8-G. 韩陈其《古汉语单音假设连词之间的音韵关系》,《中国语文》1986年第5期
29-H. 韩陈其《错误百出的〈语言文字理论新探〉》,《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30-I. 韩陈其《古代汉语单音假设连词的形式特征》,《赣南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987年.
31-A. 韩陈其《〈上古音与通假字〉质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
32-B. 韩陈其《论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新疆师范大学》,1987年第1期
33-C 韩陈其《四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4-D.韩陈其《语文随笔三则》,《汉语学习》1987年第3期
35-E.韩陈其《汉语语法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六》,《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36-F.韩陈其《百期纪念,读者评刊》,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10期
37-G.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1987年九总第九期
1988年.
38-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辨证》,《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8年第6期全文转载
39-B.韩陈其《训诂零札两则》,《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
40-C.韩陈其《古汉语单音程度副词之间的音义关系》,《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41-D.韩陈其《试论汉语语词的讹变现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
1989年.
42-A. 韩陈其《从“所”字结构看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言语使用的经济原则之关系---汉语羡馀现象综合研究之八》,《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43-B. 韩陈其《试论文言名词充当动词性谓语时的语义结构程式和语言环境形式》,《徐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44-C. 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综论》,袁晓园主编《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12月
45-D. 韩陈其《话是如何被“砍”出来的》,香港《普通话》1989年第2期
1990年
46-A. 韩陈其《从香港故娘说开去——街头语法站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0年第2期
47- B.韩陈其《论文言今译的科学原则和基本方法及现状》,《徐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1年第1期全文转载
1991年
48-A. 韩陈其《我的他:他是谁?——街头语法站谈之二》,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1期
49-B. 韩陈其《佳丽的家族》,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2期
50-C. 韩陈其《论<说文>会意字》,《徐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51-D.韩陈其《论文言判断句的历时层次》,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7月号
52-E.韩陈其《以今通古掌握词义》,《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1期
53-F.韩陈其《比较<刘氏语通>与申小龙“新说”》,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第32期
1992年
54-A.韩陈其《说“老”道“子”——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1期
55-B.韩陈其《苹果树、女人街及其他——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2期
56-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色彩》,《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
57-D.韩陈其《论<史记>复音词的意义特点》,《语文研究集刊》第一辑,语文出版社1992年
58-E.韩陈其《对文的比照和词义的推求》,《中文自学指导》1992第2期
59-F.韩陈其《五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1993年
60-A.韩陈其《男驴?女驴?——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
61-B.韩陈其《牛奶与情话之类——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
62-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意义》,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2期
63-D.韩陈其《试论古代汉语同义句式繁化的规律性倾向——汉语羡余现象综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994年
64-A.韩陈其《汉字的男女文化》,《学习》(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
65-B.韩陈其《新婚贺语的文化随想》,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
66-C.韩陈其《论连语的演变》,《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67-D.韩陈其《透过古音洞察文言虚词》,《语文之友》1994年第3期
68-E.韩陈其《人名与文化——汉语专名文化要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
1995年
69-A.韩陈其《论“所”字结构》,《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B.韩陈其《同名互指的历史文化义蕴》,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1期
71-C.韩陈其《街名与文化》,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
合刊
1996年
72-A.韩陈其《论语词组合关系历时变化的理据》,《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1997年
73-A.韩陈其《街名与文化》(署名:晓丹)《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1999年
74-A.韩陈其《初读<马氏文通>》,《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第33——47页)
75-B.韩陈其《试论汉语词义:结构单位选择性》,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9年总第59期
76-C.韩陈其《〈经义述闻〉平议》,《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页)
2000年
77-A.韩陈其《论〈马氏文通〉语法观--〈文通〉百年,乡人评说》,载《〈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4——83页)
78-B.韩陈其《〈经义述闻〉评介》,载《中国典籍精华从书语文名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页)
79-C.韩陈其《〈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七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页)
2001年
80-A.韩陈其《论〈史记〉统括性范围副词》,载《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期(第197——206页)
81-B.韩陈其《汉语词汇学引论》,《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65——76页)
2002年
82-A.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
2003年
83-A.韩陈其《论循境求义》,《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4-B.韩陈其《论汇比求义和文本诠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85-C.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义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86-D.韩陈其《关于汉语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徐州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87-E.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法观》,《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88-F.韩陈其《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004年
89-A.韩陈其《论汉语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原则和释读途径》,《徐州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
90-B.韩陈其《论因声求义》,《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91-C 韩陈其《论比喻义和借代义的释义》,《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
2005年
92-A.韩陈其《论诗歌语词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关系网络——“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新释》,中国人民大会中文系编《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3-B.韩陈其《浅谈“ 几乎”类语词的形式联系和语义强度》,《汉语学习》2005年第5期
2006年
94-A.韩陈其《中国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欣赏系列研究苏轼词释读欣赏(之一)》,《文教资料》2006年第31期
2007年
95-A.韩陈其《韩中语言文化比较漫谈——2004年11月韩国湖西大学大学院演讲稿》,《庆祝廖序东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96-B.韩陈其《论中国诗歌语言的词汇-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以苏词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97-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 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 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苏轼词之一》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7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5月
98-D. 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7 年总第13期;又载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8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10月
99-E. 韩陈其《语言人视域内的关於韩中语言文化教育内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较认识和理性认同思考纲要》,韩中建交15周年纪念, 第9次韩中文化论坛2007年8月
2008年
100-F.韩陈其 立红《论中国古代诗歌的语学释读》,韩国汉阳大学主办《第一届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韩国】李光哲 吴秀琴主编《中国北方文学与文化》,第131---180页,韩国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
101-A.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乡学院学报》2008 年第3期;又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2期【说明:本文与韩国版同名文章, 同名异实】
102-B韩陈其.《尔雅》名义考论新说:尔雅=明义,《辞书研究》2008年6期
103-C.韩陈其《论汉语词典编写的理论原则和规范条例》,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5期
104-D.韩陈其《中华汉族鼠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7期
105-E.韩陈其《同义对称结构四字格所映射的词化现象》,《汉语学习》2008年1期
106-F.韩陈其《视野高而邃发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刘永华博士<马氏文通>研究》,载刘永华《马氏文通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3月
107-G.韩陈其《关于<尔雅>研究的后瞻与前瞻的若干反思与正思》,载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语文论集》(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年
108-A.韩陈其《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启事,刊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
109-B.韩陈其《古诗文言意传输的最新最佳的尝试-----序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载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110-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触觉类、味觉类具象及其感知》,《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11-D.韩陈其《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联觉具象和感知及其变化和转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12-E.韩陈其《中国现行教育的“度”、“量”、“衡”》,《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四)九十年代以来的其它语言学成果(约120万字)
[1]、《古代汉语常识百问百答》(约20万字),载《古代汉语自学指导》(韩陈其主编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全唐文》点校本第794卷——900卷审订(约100余万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五)九十年代以来的语言学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创作
[1]、韩陈其《人:男人·女人》
[2]、韩陈其《花·人·街》
[3]、韩陈其《文身——图腾文化的映现》
[4]、韩陈其《服色与身份》
[5]、 韩陈其《壬申双春喜话猴》
[6]、韩陈其《汉字中的男女文化》
[7]、韩陈其《乡音的魅力和语言的势利》
[8]、韩陈其《花名与名花》
[9]、韩陈其《鸡:人化、神化和文化》
[10]、韩陈其《鸡子·孩子·君子》
[11]、韩陈其《山水咏叹调》(托名)
[12]、韩陈其《读书耦谈》
[13]、韩陈其《父母眼中的子女》
[14]、韩陈其《我的老师》
[15]、 韩陈其《人名与民风》
[16]、韩陈其《景名与游兴》
[17]、韩陈其《酒名与诗歌》
[18]、韩陈其《店名与社会》
[19]、 韩陈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厦》
[20]、韩陈其《新婚贺语随想》
[21]、 韩陈其《三“韩”缘——游韩咏叹调》
[22]、韩陈其《淑明“美”思——游韩咏叹调》
[23]、 韩陈其《韩国教育观“花” ——游韩咏叹调》
[24]、韩陈其《韩中女子名异同谈趣——游韩咏叹调》
[25]、韩陈其《秋色赋——游韩咏叹调》
[26]、 韩陈其《千禧之爱——游韩咏叹调》
[27]、 韩陈其《梦溪乡思》
[28]、 韩陈其《狗头狗脑----狗年的遐思和祝福》
[29]、 韩陈其《乡人赛珍珠墓前的祭思》
[30]、 韩陈其《华盛顿的樱花世界》
[31]、 韩陈其《三游美国费城》
[32]、 韩陈其《美国“牛友”麦乐尼》
[33]、 韩陈其《游祭美国葛底斯堡古战场》

Ⅸ 为了考上清华大学,你做过哪些努力

俗话说的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并非埋头苦干,蛮干,而是有计划的练习与学习,自我反思缺少什么,就补充什么。

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聪明人背后无限的努力。虽然最后,成绩出来时,一切就犹如我们常听见的"刷刷题,考试不难的!!"诸如此类的话语,但这背后无非都藏着努力奋斗的千言万语。

Ⅹ 美术教师资格证怎么考

美术教师资格证要在教室资格网上报名,在学习考试的内容,之后参加笔试面试,最终获得教师资格证。

1.美术教师资格证具体流程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通过后参加面试——面试后参加资格认定。

2.教师资格证笔试一般一年两次,上半年1月出报名公告,进行报名,3月考试,面试每年5月举行,下半年一般9月报名,11月举行笔试,面试每年12月举行,笔面试报名均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网,并缴纳考试费用。

3.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2科;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科;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科;

拓展资料:

教师的主要负担有以下几项:

(1)备课。所花费时间平均为上课节数的四倍,新入行教师可能要高达十倍。

(2)迎接各种评比、考核和检查。工作量无法估计。完全无报酬的情况下,晚上回家加班、留单位加班、暑假的周末加班,国庆节只一天假,是极普通的事,多数教师对此深恶痛绝。

(3)所谓的科研。为了职称,教师通常都要发论文,编教材,搞项目和课题,有些带经费,有些自掏腰包。对于普通学校的教师,发论文通常是极亏钱的事情,发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教师有可能要赔进去1000多元。高校教师科研所花费时间估计与上课节数相当。

(4)勤杂事务和学校活动。花费时间约相当于上课节数的一半。

正因教师工作辛苦,收入微薄,所以我国才有所谓的“教师节”,以安慰教师群体。

当然,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将被逐步纳入国家工作人员统一管理,这意味着教师的工资将得到很大提高,实现与国家公务员收入差距之间的不断缩小。

阅读全文

与语文科研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州加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5
企业知识产权部门管理办法 浏览:455
消费315投诉 浏览:981
马鞍山钢城医院 浏览:793
冯超知识产权 浏览:384
介绍小发明英语作文 浏览:442
版权使用权协议 浏览:1000
2018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表 浏览:884
马鞍山候车亭 浏览:329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 浏览:709
张江管委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浏览:635
关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项目督导的函 浏览:941
闺蜜证书高清 浏览:11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
王者达摩大发明家 浏览:904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