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科院接收月球样品后如何处理
12月19日,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接收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装有专月球样品的转运箱属首先被送至样品制备室,然后科研人员操作开始。他们打开安全箱,取出转运箱,然后对转运箱称重,摆放氮气真空置换装置。
每一个步骤完成后,操作者都要大声报告“操作完毕”,确保高标准完成,无疏漏。最后样品被送入“地外样品存储和解封室”妥善保存。
(1)中科院出成果扩展阅读
月球样品接收仪式: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将国家航天局移交的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正式交给国家天文台,并向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颁发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责任状。
嫦娥五号探测器将采集的月球样品带回地球,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从月球取回样品的国家。
侯建国院长表示,全院各有关单位和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要牢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强化协同攻关;坚定创新自信,立志实现科技自强自立;提高政治站位,高质量实现月球样品保护利用;瞄准科学目标,不断产出重大科学成果;大力弘扬探月精神,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B.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截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获院、部级以上的奖项38项。
2010至2014年,该所共发表论文935篇,SCI和SSCI论文517篇,其中33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单位19篇)。 2000~2007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度 研究论文 专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论文总数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备注:SCI/SSCI论文统计数字引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1999年论文总数的数字系引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于人员流动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无法统计。参考资料: 2010~2014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份 文章总数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总数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参考资料: 获院、部级以上奖项一览表奖项类别 奖项等级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1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1 2 其他国家级奖 3 3 院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6 4 6 16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 3 2 6 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1 1 其他院级奖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级奖 2 2 合 计 38 参考资料: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
●《古脊椎动物学报》
《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目前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
《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发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及综合性学术论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该刊主要报道: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研究;与人类学研究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年代测定、DNA分析)等的应用及其成果。该刊被GeoRef (美国地质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国动物学记录)、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美>)等检索系统收录。
C. 07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得者是谁
个人:3名
潘建伟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要科技贡献: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制备了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纠缠态,并由此首次完成了三光子和四光子GHZ定理的实验验证。在连续变量的Bell定理、两粒子GHZ定理的证明以及多粒子纠缠分类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以及纠缠交换;在发现线性光学纠缠态纯化理论方案的基础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高精度的纠缠态纯化;首次实验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这是迄今为止量子纠缠的世界记录。首次实验实现了未来长程量子通讯的关键器件——量子中继器;实验实现了13公里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这是目前国际上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的最远距离,也是目前国际上没有窃听漏洞量子密钥分发的最大距离。
李 灿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在光谱上鉴别了表面超氧和过氧等分子离子氧物种以及在低温下观察到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在国际上最早将紫外拉曼光谱应用于催化研究,筹建了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在表面上和纳米孔中合成手性催化材料;发展了用于超深度脱硫的乳液催化技术。发表正式论文26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余件(12件已授权)。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2004年获得“International Catalysis Award”。李灿现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副主席,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常文瑞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主持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的晶体结构”测定,研究结果于2004年作为Article论文并以封面形式在《NATURE》杂志发表。成果的主要内容是:1)在2.72?分辨率测定了重要光合膜蛋白LHC-II的晶体结构,发现了膜蛋白结晶的第三种类型;2)建立了包括膜蛋白、色素分子和脂分子在内的蛋白脂质体的完整的LHC-II结构模型,提供了近三万个(29038)独立的精确的原子坐标;3)首次基于精确的结构数据对高等植物的光能吸收、传递和光保护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NATURE》评审专家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代表了一大突破”,是“光合作用研究的一大跨跃”。这是我国科学家独立自主完成的第一个膜蛋白的晶体结构,填补了我国在膜蛋白三维结构研究领域的空白。该成果被两院院士评为2004年度中国科技进展十大新闻。
D. 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谁的科研成果更多
不用参考资料就可以回答: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更多,想具体可以去查资料但我觉内得比较不合理,北大是教容育的地方,中科院是科研的地方-----------------------------------------------中国科学院有六个学部,12个分院、104家直属研究机构、4个国家实验室、8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212个野外观测台站,2所高等学校、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全院科研人员达5万余人,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
E.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区别
1、中国科学院秉承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变革,结合国立科研机构的特点,于版2002年设立了权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3年首次颁奖。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予院属单位在近五年内完成或显示影响的重大成果的个人或集体,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授奖总数不超过10个,其中每个获奖集体的突出贡献者不超过3人。获奖者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签署奖励证书并颁发奖章或奖杯。
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是一项覆盖面广泛的科学技术奖。从候选人、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性质来讲,包括了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进步、技术基础和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或自主开发创新的技术等
F. 中科院每天都在研究什么为什么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成果出现呢
导师曾经是中科院软件所的,我也来回答一下,减轻一下我的罪恶感。 现在本科快毕业,本科毕业论文每章节都是已发表的论文。如果按照学校的标准,我的成果够硕士毕业绰绰有余了。 但是我想说我实际上很水,我并不觉得我所做的工作有多少意义。我总是需要申请项目,总是需要做研究,总是需要写报告,我感觉很讨厌但又不得不做。我的论文虽然是自己写的,但是导师会修改,导师的修改只是为了让文章看起来更加像一篇论文,而非内容上有什么重大突破。论文之所以可以在较高级别的刊物上发布,是因为导师和他们很熟,因为他是这圈子里的人。身上挂了很多东西,有项目有论文有著作权,还有申请中的专利,但是我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 但是我整天无所事事吗?当然不是,我几乎是12*7地在工作,看论文看书,思考问题,处理好每个细节。标准的好学生,也没做坑蒙拐骗的事情。我不笨,也不想混日子,但是我想说这样其实很累。因为你总会因为人情事故而烦恼,总需要去明白诸多的规则和道理,总是扛着巨大压力又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否定。 终于快毕业,研究生阶段毅然选了一个并不那么出色的导师,决心接下来只做应用,不再纠结计算机理论。 求折叠。 ------------------------------------------------------------------------------------------------------ 今天上来看了一下,居然莫名的多了这么多赞成,顿时非常汗颜。。。。写这个的时候大部分出于个人低潮期的发泄,居然得了这么多票,颇有劣币驱逐良币之感,也反应了大家对中国科研界一些东西的不满,包括得票数最高的那个答案,也有部分原因。这样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加深误会。这里重新补充一些答案相关的内容。 陈浩的答案提醒了我一点,就是大家可能对中科院的定位有偏差。中科院这样由政府提供支持的科研机构,其目的并不在于出一些你看得到的成果。注意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你能看到的那些成果往往都是公司支持的科研机构研究出来的,因为首先他们的成果本身商业性质就比较浓,偏实用,你能看见,其次公司本身也会对自己的创新性成果进行比较多的宣传。要知道研究所里的东西大部分人是看不见的,外人无法理解,甚至内行人都未必懂,但他们确确实实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理论上的研究走到实践,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也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且在最后产生你能看得见的实体时,你很可能完全不会感受到当初那个理论的存在。 看了上面提到的,突然想到,如果你看到中科院出了什么很实用的成果,反而不是件好事。如果中科院的一个成果很快被你看见了,很可能是这样一个逻辑。第一步,政府觉得我需要一样东西,别的国家有,我们没有;第二步,开始提出一个方向,然后包括中科院在内的众多研究所开始研究;第三步,成果很快出来了,然后宣传一把,接着利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大力推动,扶植一个新的企业,出产品,推市场。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在这里也不想评价这样的模式好或者不好。但是有一点就是这个过程很多时候都太快了,所以导致这些东西反而成了次品。 需要对之前答案进行说明的一点,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在混日子,也有很多扎实的研究工作者。在国内评估教师的好坏,无非就是发多少论文,拉多少项目。有的人踏踏实实,有的人浮于表面,都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这个问题下面也能看到不同的声音。对于这一点,我想那些在国内和国外研究机构都呆过的人,会有更深的见解和想法
G. 名牌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PK中国科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谁的科研成果更先进
大学和中科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上,是不能笼而统之进行比较的,只能具体情况版具体分析。权一般而言,科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设备和基础设施上应该更为先进,科研实力更强一些;但科学院的实验室在学术氛围上是不如大学的。大学因为学科齐全,交叉学科容易出成果,这一点,科学院的实验室是比不了的。要读研,最好去有名的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H. 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怎么样
科研成果:
研究所在为国民经济服务方面,开展了海洋经济动植物的生物学和人工养殖原理研究,先后进行了海带、紫菜、中国对虾、贻贝、海湾扇贝等人工养殖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海洋所共取得9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一等奖6项,国家二等奖2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5项,山东省科技最高奖3项,中科院和省部委重大成果奖、科技一等奖127项,国际奖16项。
共发表论文9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600余篇),出版专著210余部;共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7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0余件,外观设计专利50余件。
(8)中科院出成果扩展阅读:
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600人,两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02人,硕士生导师172人,设有一级博士学位点3个,二级博士学位点9个,硕士学位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和1个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
60多年来,研究所在我国海洋科技主要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中做出了许多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取得1100余项科研成果,共发表论文110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800余篇),出版专著23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近500件。
I. 中科院,清华就是不讲道德,花了国家那么多钱,都不把研究的成果(硕博论文)公开。中文数据库中找不到。
听过知识产权这个词不?到处抄袭到处盗版,也只有中科院、清华这样的还在苦苦捍卫了,竟然有人提出如此之问题,可悲……
J. 中科院将采取哪些方式促进重大原创成果产出
中国科学院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多项举措,旨在保障重大原创成果的内产出。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容局长高鸿钧表示,未来将持续在体制机制、管理举措等方面落实到位,保障重大原创成果的产出。
高鸿钧说:“在支持拔尖科学家冲击国际顶尖科学问题方面,我们将坚持‘雪中送炭’,按照‘按需支持、动态调整、经费统筹’原则,加大对拔尖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力度。在中科院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坚持末位淘汰,评估不只是数论文、数奖项,而是更关注同行专家的意见,希望能形成良性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