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国登月成功取得了哪些成果
几乎在同一段时间内,美国在登月前的准备工作中,也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它先后发射了“徘徊者”9号探测器,“勘测者1~7号”,“月球轨道飞行器”1~5号。其中1966年5月刃日发射的“勘测者1号”,于6月2日在月球登陆,自动摄像机发回了1.1万多幅电视图像。以后“勘测者3号”又在月球的一个火山口软着陆,它的1.8米长的自动臂拿着一把45厘米长的小铁锹,挖掘了月球土壤,随后进行了土壤分析。通过一系列的考察,科学家们对月球的地表情况有了比较一致的意见。他们认为:对于人类的行走来说,月面不是太柔软的,而对于着陆的飞船来说,也不是过于坚硬的。进行了这一系列活动之后,美国雄心勃勃提出了著名的。“阿波罗计划”。
从空间时代的第二年开始,即从1958年8月开始至1976年8月的18年中,前苏联和美国向月球发射了83个探测器。其中,前苏联47个(失败15次,成功32次),美国34个(失败7次,成功27次)。1959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重614千克)首次拍摄了70%月球图片,但发回地球的数目不多;而美国发回的月球电视画面很多,如月球探测“轨道器2号”有184幅,“轨道器3号”有182幅,“轨道器4号”有163幅“轨道5号”。有213幅,特别是“勘查者3号”有6315幅,“勘查者5号”有806幅,“勘查者6号”有3006幅。通过这么多的月球电视图片,完全能够揭开几千年来梦幻中的月球的真面目。月球是一个无空气和水的天体,当然也就无生命遗迹。月球受着太阳风和陨星的轰击,昼夜温度热冷两极化。据推测丹龄有46亿年,和地球年龄相同。
❷ 人类对月球的改造有哪些成果
人类对月球改造最大的成果就是——
月球上的足迹
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2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着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19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寸乘7英寸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
6次的阿波罗号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后。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着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
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据悉,欧航局将在2020年前分4个阶段进行月球探测,计划在2012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设。计划耗资:约890亿元人民币。
❸ 月球激光反射镜的月球激光反射镜-成果
月球激光测距抄实验是还袭在进行中的实验,这项长期实验已经有了一些成果: 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以每年3.8厘米的速率不断的逐渐增加,这种速率已经被认为异常的高。 月球很可能有个液态的核心,大约是月球半径的20%。 宇宙中的万有引力是非常稳定的。从1969年迄今牛顿引力常数 G的变化上限值小于10^11之1。 在高精度下已排除任何诺特维特效应 (使地球和月球朝向太阳,与组成相关的微分加速度) 的可能性 ,强烈支援强等效原理的有效性。 月球激光测距实验结果的月球轨道精确度在爱因斯坦引力理论 (广义相对论) 预测的范围内。 月球上有反射器的存在被用来反驳阿波罗登月是造假的谬论。例如,APOLLO 合作研究 的光子脉冲返回图表,显示在此处,阿波罗登陆地点,有符合锥棱镜阵列的模组存在。
❹ 月球探测成果辉煌是什么
新型探测器经过1年多的研制后,于1965年5月开始亮相,这种探测器重达1~1.5吨,从远处看就像一架直升机,上面装备有电视摄像机、测定月面承载能力的仪器、月球土壤分析设备、微流星体探测器等。
从1965年5月到1968年1月,美国共发射了7个“勘测者号”探测器,除“勘测者2号”探测器由于姿态控制发动机突然失灵坠毁于月面、“勘测者4号”探测器在预定着陆点撞毁外,其余都在月面平稳地实现了软着陆。其中“勘测者”3号和7号在原有装置的基础上,还携带了一个小型挖土机,它可对月球土壤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传回地面。分析结果清楚地告诉人们:在探测器着陆区附近多为玄武岩状物质,飞船在此降落绝不会沉陷下去,人在月面上行走,也不需要穿雪鞋。“勘测者7号”第一次用带偏振滤光片的摄像机对月面摄像,还用摄像机拍摄了发自4个地球站的激光信号,测出了精确的地月距离。
为尽快完成“阿波罗号”飞船登月前的准备工作,美国采取兵分2路的办法,在“勘测者号”实地考察的同时,另一种月球轨道环行器则在绕月轨道上拍摄月球表面的详细地形照片,绘制细微部分的月面图,为“阿波罗号”飞船选择最安全的着陆点。
月球轨道环行器1号、2号、3号的任务是在围绕月球“赤道”的低轨道上飞行。其中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的轨道最低时达到距离月面394米的高度,它用广角照相机拍摄到了许多清晰可见的月面照片,这些照片有许多至今还被完好无损地保存着。3个环行器共对40多个预选着陆区进行了拍摄,获得了1000多张高清晰度的月面照片,美国据此选出约10个候选登月点。
由于前3个月球轨道环行器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已研制成的月球轨道环行器4号、5号只好“另谋高就”,改为执行别的任务。它们在绕月球极轨道上飞行,拍摄更大面积的月球表面照片,并监视近月空间的微流星体和电离辐射。
5个轨道环行器在1年时间里,对月面上99%的地区进行了探测,拍摄了大量高分辨率的照片,获得了月球表面的放射性和矿物含量等大量资料以及有关月球引力场等数据。最后,5个月球轨道环行器撞在月面上“以身殉国”。
有了“徘徊者号”、“勘测者号”和月球轨道环行器获得的这些月球情报以及1965~1966年10次“双子星座号”载人飞船飞行获得的经验,美国载人登月行动已是箭在弦上,顷刻即发。
苏联、美国的月球探测获得了无价的月球样品、数据和探月经验,大大促进了人类对月球、地球和太阳系的认识,带动了一系列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月球探测带动了月球科学,尤其是月球地质学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对除我们居住的地球之外的天体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包括对物理特性、轨道参数、空间环境、表面结构与状态、矿物岩石与化学组成、内部物质构成等的了解。
月球探测还催生了一些新的学科如比较行星学。大量探测数据和样品分析结果,使得对地球与月球的详细比较研究成为可能,并依此延伸到探测数据有限的其他行星的对比研究,极大地加深了人类对其他类地行星的认识。同时,由于在地球上研究地球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近视”,要完全了解我们居住的星球,必须研究其他行星,比较其异同之处,因此月球探测科学研究也促进了地球科学的发展。
❺ 人类探索月球成果有哪些
人类探月史
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2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着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19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寸乘7英寸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6次的阿波罗号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在2004年2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后.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着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据悉,欧航局将在2020年前分4个阶段进行月球探测,计划在2012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设.计划耗资:约890亿元人民币.
❻ 中国愿与世界共享月球样品科学成果,为何成果需要全世界共享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科学家有国界,但科学无国界,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科学技术是全人类共有的,而且也应该为全人类共同去研究,因为如果一个科学成果不能够由全人类共同去研究的话,那么这个科学其实是不太行的,而且也不能够体现出科学的价值。所以我们才会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需要全世界一起去联合来去投入更多的资金,并且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研究那些科研成果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造福全人类,让全人类更幸福,并且让全人类有更好的体验感。我国一直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而且也有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我国愿与世界共享月球样品科学成果,那为何成果需要全世界共享?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就是全世界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并不是一个隔绝的个体,而且我们也不能够与其他国家去隔绝自己,而且如果我们过分的去隔绝自己的话,我们就不能够让自己有较好的想法,而且也不能够让我们有较好的成就,因为我们不能够和其他国家一起共享成果。
总而言之,科学成果之所以需要全人类共享,就是因为科学成果有这样的价值。
❼ 嫦娥月球探测卫星取得了哪些科学成果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那么,自“嫦娥”探月以来,我们都取得了哪些科学成果?
截至2008年10月,“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完成绕月飞行及探测任务,获得了超过1.37太字节的数据。之后,它又开展了一系列任务扩展试验,于2009年3月1日,按照预定程序受控撞击在月球正面丰富海的平坦区域,圆满结束嫦娥一期工程任务。
根据“嫦娥二号”的探测数据,中国已制作完成包括南北纬90°在内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和虹湾局部地区分辨率为1米的影像图,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11年6月9日, “嫦娥二号”飞离月球,飞向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深空,开展地球远磁尾带电粒子探测、捕捉太阳X射线爆和宇宙伽马爆等拓展性试验任务。
期待有更多的发现。
❽ 我国在探测月球方面有什么大成果
自“嫦娥一号”2007年成功发射以来,中国科学家对月球的研究取得多个方面重要成果,包括绘制月球三维地形图、获得月球元素分布图、空间环境探测等内容。
❾ 前苏联成功登月有哪些成果
1959年新年第2天,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号”无人探测器。遗憾的是它没有完成命中月球的任务,只是与月球“擦肩而过”,成了一颗人造行星。9个月后,前苏联的“月球2号”探测器终于在发射后的第2天,即9月14日凌晨命中月球。这次探测发现,月球没有磁场。紧接着,以探测月球背面为目的的无人探测器“月球3号”于10月4日发射了。10月7日,“月球3号”的舷窗自动打开,两架自动摄影机开始工作,在距离月球6500~6800千米的高度,第一次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在40分钟的拍摄过程中,胶卷自动冲洗,然后用无线电波发射回地面。月球背面的照片以后又一次一次地被发送回地球,人们把月球背面的地点都命了名。当然都是些世界名人的名字,其中包括中国的孔夫子,数学家祖冲之,还有第一个使用火箭的中国人王富。
1966年1月31日,“月球9号”靠火箭的帮助,顺利在月球着陆,在登月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使用降落伞减低速度。这样,在月球上空83000多千米时,探测器的火箭就对准了月球中心,当下降到距月球表面巧干米时,制动火箭开始点火,于是下降速度由每秒1600米降为几米。在降落的一刹那,下降的速度几乎达到零。象这样靠制动火箭降低速度平稳着陆叫“软着陆”。4分钟后,第一次月球一地球之间名符其实的“长途”无线电通讯开始厂。电视自动装置也开始工作,发送回大量照片,照片中某些区段可以分辨出一二毫米的细微末节。
1970年,对月球的探测设备又有了新的进展。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6号”,它在月球软着陆后,用自动钻头采集了100克月球岩石,以便研究将来在月球能否顺利降落。人们曾一度认为,月球到处是厚厚的火山灰,没有可以立脚的坚硬岩石,担心降落到月球上可能会陷到火山灰里去。这一年的11月7日,“月球17号”不仅实现了软着陆,而且把一辆2米多长、宽1.6米的自动八轮小车送到了月球上。小车上装有机械室,工作的电源靠太阳能电池来供应。车上还有电视摄象机,由地面控制人员对它进行指挥。小车白天到处移动并工作,晚上“休息”,因为没有太阳能供电了。在长达11个月的工作期间,小车走了8万平方米的月球区域,摄下了2万多张月面照片,对25个不同的区域进行了土壤的化学成份分析。
❿ 你知道我们国家对月球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果
关于这个问题,可参阅欧阳自远院士等的文章:绕月探测工程的初步科学成果
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2.物质成分探测
3.月壤特性探测
4.空间环境探测
5.受控撞击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