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无形资产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的差异 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吗
如果是无形资产摊销额在会计账务处理与税法上的规定不同,则需要确认暂时性差异
如果是企业内部研发的无形资产加计扣除的问题,只需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不需要确认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Deferred Income Tax ):具体细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法核算所得税。
即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
(1)无形资产不走递延所得税吗扩展阅读: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和暂时性差异相对应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将来可用来抵税的部分,是应该收回的资产,所以对应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是由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对于影响利润的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调整“所得税费用”。
例如会计折旧小于税法折旧,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如果产品已经对外销售了,就会影响利润,所以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调整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如果暂时性差异不影响利润,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则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调整资本公积。
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的,公允价值产升高了,会计上调增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并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因为不影响利润,所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不能调整所得税费用,而应该调整其他综合收益。
⑵ 税务局不允许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资本化,怎么确认递延所得税项资产或负债
这个问题是自己想像的吗?
税法不允许资本化,但可以当期扣除------造成以后账面价内值大于计税基础(容为0了),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如果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还是作为当期发生的支出确认,将如何影响公司收益?为什么?”
作为会计核算,这个很简单:一次性扣除,当年收益减少,以后十年收益增加;分期摊销,收益均匀。不过会计上在规定应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不能一次性摊销,在形成之前的可以费用化。
⑶ 无形资产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后者是外购的无形资产,差异在后期可以转回,属于暂时性差异。前者是研发的无形资产,差异不能转回,加计50%扣除,实际上是永久性差异,所以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⑷ 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吗
按照资产计税方法: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前已税前列支的金额=版将来可税前列支权的金额
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就相当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该资产将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差额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反之则为递延所得税负债.一个是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是递延所得税负债。
1.相反的是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是递延所得税资产
2.或者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是递延所得税负债
3.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
⑸ 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理由是该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
自行研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应按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因而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⑹ 关于无形资产加计扣除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问题,求CPA大佬回答
你说的这个问题,属于财税综合实务范畴。
以下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内“假容如无形资产100,计税基础自然是175”——如果不存在税会差异,那么,计税基础应当是100,不可能会变成175。
第二、“摊销的时候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吗?”——当年摊销的部分,仅仅就摊销的部分进行加计扣除,一般不存在时间性问题,当然不可能确认什么递延问题。
第三、“我认为加计的75%扣除是永久性差异”——这个,这个,可以这么认为吧。
第四、“这个差异在什么时候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呢?”——我以为,应当在每一个摊销会计期间的期末,直接调整所得税费用即可。
弱弱提示一下:不是什么无形资产都可以加计扣除75%的。
上述看法,仅供参考。
⑺ 企业开发无形资产,税法允许将来按照150%摊销在税前扣除,是否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通常情况下,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初始确认时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
对于享受税收优惠的研究开发支出(如“三新”技术开发),在形成无形资产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成本为研究开发过程中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而因税法规定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则其计税基础应在会计入账价值的基础上加计50%,
因而会产生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在初始确认时的差异,但如该无形资产的确认不是产生于企业合并交易、同时在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按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不确认有关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对于初始入账时所产生的未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在后续计量时也不确认,因为这属于初始产生和后续转回的问题,初始入账时没有确认,所以后面也没有转回。
但如果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会计和税法的摊销年限不同等)所导致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当是要确认的,在无形资产使用期满或处置时转回。
(7)无形资产不走递延所得税吗扩展阅读: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资产。
根据税法规定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产生的所得税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在确认相关资产、负债时,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本科目,贷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
(二)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大于本科目余额的,借记本科目,贷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小于本科目余额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所得税——当期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
⑻ 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问题
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的有关规定,题中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只进行减值测试。由此与税务处理之间产生的差异属于暂时性差异。
比如:企业年初购入某无形资产100万元,使用寿命不确定,会计上不进行摊销,年末经减值测试计提5万元的减值准备。在税务处理上,该无形资产摊销期限为10年,当年应摊销金额为10万元(100 / 10)。假设企业不存在其他暂时性差异,未来适用税率25%,则年末:
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 = 100 - 5 = 95万元
该无形资产计税基础 = 100 - 10 = 90万元
该无形资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 95 - 90 = 5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 = 5 * 25% = 1.25万元
假设企业在之后的10年内没有再对该无形资产计提过减值准备,且企业仍旧不存在其他暂时性差异,未来适用税率25%,则第10年年末:
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 = 100 - 5 = 95万元
该无形资产计税基础 = 100 - 10 * 10 = 0万元
该无形资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 95 - 0 = 95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 = 95 * 25% = 23.75万元
再假设第11年,企业将该无形资产转让,则该年年末:
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 = 0万元
该无形资产计税基础 = 0万元
该无形资产不存在暂时性差异,则第10年年末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23.75万元“被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