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教长期股权投资,其中公允,账面差额的摊销方式
无形资产公允价值 2000,账面价值 500,
丁公司个别报表每年摊销 500/10=50 两年就是专100
而对于甲公司来说此无形资产价值属应为2000,相应的每年摊销2000/10=200,两年摊销400
丁公司的净利润是按其个别报表计算得来的,对于甲来说要进行调整,因为摊销的多所以要调减,净利润为1500-(400-100)=1200
⑵ 为什么要摊销股权投资差额
股权来投资差额是指长期股权投资自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或者是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时其账面成本或净值与投资协商确认价值之间的差额。 股权投资差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向第三方购买股权时,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份额。这是投资过程投资双方共同自愿形成的结果。
股权投资差额是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项目,调整方式为: 当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时,应调减初始投资成本 当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时,应调增初始投资成本 即:新的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股权投资差额股权投资差额 调整后的结果为: 调整后的新投资成本=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份额 股权投资差额的会计处理。
⑶ 长期股权投资差额怎么处理
一:同一控制下合并差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现金、银行存款等
资本公积(也可在专借方)属
盈余公积(也可在借方)
利润分配(也可在借方)
二:其他方式取得时按照支付的对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三: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支付的对价大于应享有的份额,不用调整。支付的对价小于应享有的份额走营业外收入。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等
营业外收入
⑷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怎么核算
一、权益法和成本法的区别主要在于:适用的范围不同、核算的方法不同。
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
(一)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以下,或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但不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成本法的核算方法
除追加投资、将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转为投资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应当保持不变。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作为当期投资收益。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在成本法下,投资企业收到现金股利时,应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具体作法是: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积数大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时,其差额即为累积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然后再根据前期已累积冲减的投资成本调整本期应冲减或恢复的投资成本;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积数小于或等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时,若前期存有尚未恢复的投资成本,则首先将尚未恢复数额全额恢复,然后再确认投资收益。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
(一)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通常情况下,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或20%以上,或虽投资不足20%但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二)科目设置
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应设置四个三级明细科目,即:
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投资成本)
(股权投资差额)
(损益调整)
(股权投资准备)
(三)权益法的核算方法
1."投资成本"明细账金额
=投资时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投资方投资持股比例
2."股权投资差额"明细账
(1)初始投资时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
股权投资差额=初始投资成本-投资时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投资方投资持股比例
应注意的问题有:
股权投资借方差额应分期平均摊销,计入损益。
①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
②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借: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等
借: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股权投资差额)(借方差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投资成本)
或:借: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投资成本)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贷方差额)
(2)追加投资时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
追加投资时股权投资差额会计处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某一被投资单位来说,股权投资差额只有一个方向,即最终是"借方差额"或"贷方差额"。因此,若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方向与初始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方向不一致,若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小于追加时点初始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的余额,则按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冲减追加时点初始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的余额,二者之差保持原股权投资差额方向;若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大于追加时点初始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的余额,则将追加时点初始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的余额全部冲销,其差额形成新的股权投资差额方向。
① 初次投资时为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追加投资时也为股权投资借方差额
应根据初次投资、追加投资产生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分别按规定的摊销年限摊销。如果追加投资形成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金额较小,可并入原来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按剩余年限一并摊销。
② 初次投资时为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追加投资时为股权投资贷方差额
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超过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企业应按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的金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投资成本)"科目,按照尚未摊销完毕的该项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如果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小于或等于初次投资时产生的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余额,以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为限冲减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余额,未冲减完毕的部分按规定年限继续摊销。企业应按在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的金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投资成本)"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
③ 初次投资时为股权投资贷方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追加投资时为股权投资借方差额 初次投资时产生股权投资贷方差额已计入资本公积的,追加投资时为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以初次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为限冲减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不足冲减的借方差额部分,再按规定的年限分期摊销。如果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大于初次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企业应按初次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借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按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金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投资成本)"科目,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
如果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小于或等于初始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应按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借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投资成本)"科目。
④ 初次投资发生在财政部财会[2003]10号文件发布之前,且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已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并按规定的期限摊销计入损益的,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应与"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的贷方余额进行抵销,抵销后的差额按规定期限摊销。
(3)"损益调整"明细账
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后,因被投资单位盈亏和宣告现金股利影响其所有者权益变动,投资企业按投资持股比例计算的份额通过"损益调整"明细科目核算(但若被投资单位宣告的现金股利属于投资企业投资之前实现的盈余,则投资企业应通过"投资成本"明细科目核算。
①被投资单位发生盈利:
借: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②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损益调整)
③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损益调整)
或: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投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的现金股利属于投资企业投资之前实现的盈余)
4)"股权投资准备"明细账
这个明细科目核算的是被投资单位资本公积的变动影响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单位按持股比例调整的数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股权投资准备)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若将长期股权投资出售,则应将"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金额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如果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金额较大,经批准可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分期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各期计算交纳所得税时,企业应按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当期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部分,从"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转出。
(5)应注意的问题
投资企业投资后,因被投资企业的各种原因,如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等,按照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而调整前期留存收益的,投资企业也应按相关期间的持股比例计算调整留存收益,通过"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损益调整)"明细科目核算;如果被投资单位调整前期资本公积的,投资企业应按投资持股比例调整资本公积,通过"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股权投资准备)"明细科目和"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明细科目核算。如果被投资单位的上述变更产生于投资前,并将累积影响数调整投资前留存收益的,投资企业应按投资持股比例调整"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投资成本)"科目和"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的金额。
如果在投资后被投资单位仅就所有者权益各项目所作调整,并不影响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变化,则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保持不变。此时涉及明细科目的,在长期股权投资各明细科目中应作相应调整
⑸ 股权投资差额的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有何不同
1.会计上规定,允许确认股权投资差额。即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内投资企业的容初始投资成本(A)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B)之间的差额,应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处理。A>B,为股权投资差额的借差,即商誉(在10年之内平均摊销),确认为投资损失;反之,为贷差,即负商誉(在不低于10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确认为投资收益。
2.税法上规定,不允许确认股权投资差额。即企业在计算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应将每年实际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的借差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反之,应将每年实际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的贷差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⑹ 请问在旧会计制度中的股权投资差额在新会计中是怎样处理的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享有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合并方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余额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投资方付出资产(合并兑价)的公允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大于享有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不作处理,小于享有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需对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如确无问题,记入“营业外收入”。
3、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又分为: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 以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总的原则是按公允价或协议价,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
综上,借方差额在新准则中不摊销,贷方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另外,因借方差额在新准则中不摊销,在新准则中允许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与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投资企业应分享的部分不相等。但,在按权益法核算的情况下,每期确认投资收益时,需要少确认一部分,金额等于按老制度下应摊销的借方差额。
⑺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股权投资差额是否记入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来资-A企业源(投资成本)27 贷:银行存款 27
借: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投资成本)3 贷:资本公积 3
1998年 借: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损益调整) 3 贷:投资收益 3
分配是,借:应收股利 1.8 贷: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损益调整) 1.8
题中看不出是投资前的还是投资后的,我按投资后的处理
这样你的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上就有27+3-1.8=28.2万
1999年亏损 60*30%=18万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损失18 贷: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损益调整) 18
2000年现在帐面上有28.2-18万=10.2万元
50*30%=15万元此时候你不能全额的做了,应该是帐面的10.2万元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损失 10.2 贷: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损益调整) 10.2
而15-10.2=4.8,这4.8万元你要在账外记着,恢复的话首先要恢复这4.8万
2001年30*30%=9万.因为账外有4.8万,所以你恢复的话只能是9-4.8=4.2万
借: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损益调整) 4.2 贷:投资收益 4.2
⑻ 长期股权投资为什么要摊销为什么最后的摊余成本要接近面值
你说的是长期债券投资,而且是折价或是溢价,不是股权投资,股权投资不用专摊销。
举例,一张债券面值1000元,你属买的时候900元,票面利率是5%,市场利率6%(打个比方,利率没再精确算)
(为什么会折价发行呢,因为人家债券的利率比你的高,而你的利率应经审批定了,想改变很麻烦,又急需用钱,所以只能折价发行,要不没人买,应为你的收益率低)
(1)购买时
借:长期债券投资-面值 1000
贷:银行存款900
长期债券投资 -利息调整100
(2)持有期间
借 应收利息 1000*0.05=50
长期债券投资 -利息调整100
贷 投资收益
最后对方要按面值1000元还本
借 银行存款 1000
贷 长期债券投资 -面值1000
只有这样长期债券投资的科目才会借方贷方平衡
⑼ 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分录
一、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计算初始投资成本:
股票成交金额
加:相关税费
减:已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
(二)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1、借:长期股权投资
应收股利
贷:银行存款
2、收到购买该股票时已宣告分派的股利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三)发生股利时
1、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盗
2、属于被投资单位在取得本企业投资前实现净利润的分配额: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借: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或借记)
二、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一)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注: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二)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
1、1)根据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计算应享有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2)发生净亏损,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2、被投资单位以后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收到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三)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其他综合收益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其他权益变动
投资收益
同时: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投资收益。
会计分录亦称“记帐公式”。简称“分录”。它根据复式记帐原理的要求,对每笔经济业务列出相对应的双方帐户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在登记帐户前,通过记帐凭证编制会计分录,能够清楚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归类情况,有利于保证帐户记录的正确和便于事后检查。每项会计分录主要包括记帐符号,有关帐户名称、摘要和金额。会计分录分为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
简单分录也称“单项分录”。是指以一个帐户的借方和另一个帐户的贷方相对应的会计分录。复合分录亦称“多项分录”。
是指以一个帐户的借方与几个帐户的贷方,或者以一个帐户的贷方与几个帐户的借方相对应的会计分录。
为了保证帐户对应关系的正确、清晰、便于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会计分录必须严格掌握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的基本原则,不允许多借多贷。
三要素
一,记账方向(借方或贷方)
二,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三,金额[2]
种类
根据会计分录涉及账户的多少,可以分为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
简单分录是指只涉及两个账户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复合分录是指涉及两个(不包括两个)以上账户的会计分录
方法
层析法
层析法是指将事物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和层次,逐层递进分析,从而最终得出结果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层析法进行编制会计分录教学直观、清晰,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步骤如下:
1、分析列出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会计科目。
2、分析会计科目的性质,如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等
3、分析各会计科目的金额增减变动情况。
4、根据步骤2、3结合各类账户的借贷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会计科目的方向。
5、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编制会计分录。
此种方法对于学生能够准确知道会计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非常有效,并且较适用于单个会计分录的编制。
⑽ 长期股权投资投入资本与公允价值的差价
楼主说的太笼统了
长期股权投资分为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又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下面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以取得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入账金额,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取得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计量原则: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不确认损益
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初始投资成本以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入账金额,后续计量的时候看是否对被投资单位实现了控制,采用成本法核算,就不需要调整初始入账金额和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如果不能控制则需要比较初始入账金额和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大于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作为内含在初始投资成本中的商誉,不需要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小于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则需要调整初始投资成本,两者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
计量原则:以付出对价的公允来确定初始投资成本
3.非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以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金额
以上说的是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则要看具体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