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财务费用摊销问题
如果这个分录 没有写错的话,我认为应该是这个意思。
做账的人的本意 可能是想回 通过“待摊费答用” 到达 预提 财务费用-利息 的目的。
第一个分录:
借:财务费用-利息 113724.16
贷:银行存款 113724.16
这个分录并没有预提财务费用,而是将利息直接计入了财务费用。
第二个分录:
借:待摊费用 113724.16
贷:财务费用 113724.16
这个分录应该是对第一个分录的调整,是把第一个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调到 待摊费用 作为预提的借款利息。
第三个分录:
借:财务费用 55000
贷:待摊费用 55000
应该是一笔正常 预提 利息支出的分录。
我这么觉得不应该是 向楼主说的,利息这东西是不能摊销的,要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过用“待摊费用”做预提利息,貌似不妥。用“预提费用”科目,比较合适。
『贰』 建新厂向银行贷款,请问那些贷款利息是如何分摊的
建设中:管理费用
投入使用做财务费用
『叁』 贷款利息分摊
你这问题没贷款期限怎么算??
以贷款一年为例:B公司需支付专A公司1年期1100万质押贷属款利息为1100万*6%=66万
其中使用700万剩余400万存定期存款收入利息为400万*3.3%=13.2万
则b公司支出利息额为66万-同期定期存款利息13.2万=52.8万
『肆』 利息调整什么意思啊 借方摊销还是贷方摊销啊通俗解释 谢谢
利息调整是指利息上涨或者下降的意思,应该在借方摊销。
因为财务费用在会计分录中应该做在借方。
『伍』 待摊费用的明细科目的具体摊销方法
待摊费用是指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项费用,如低值易耗品摊销、一次支出数额较大的财产保险费、排污费、技术转让费、广告费、固定资产经常修理费、预付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等。企业单位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以及在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已经支付但不能作为当期费用的支出,流动资产项目之一。根据我国会计制度,低值易耗品也可列入待摊费用。待摊费用的概念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也是配比原则的要求。中国新会计准则已废除该科目。
在现金盘点时,如发生账款不符,发现的有待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或溢余,应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即“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科目核算。
例如:出现盘盈状况时,在查明原因前,应记:
借:库存现金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查出原因后,应记:(如果应支付给有关人员的)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库存现金
(如果无法查明原因,经批准后,)
借:待处理 财产损益
贷:营业外收入
出现盘亏状况时,正好相反,查明原因前,应记: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库存现金
查出原因后,冲回,应记:
借:管理费用(一般经营损失部分、定额内损耗)
营业外支出 (剩余净损失、非常损失)
原材料或其他应收款(残料价值、赔偿收回)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对于固定资产的盘亏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盘盈则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核算
『陆』 摊销利息
一般不可以。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应按实际收到的专金额(即减去贴属现息后的净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贴现息部分,借记“财务费用”等科目,按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贷记本科目或“短期借款”科目。
如果一定要摊销,建议你做成“短期借款”,按照贴现贷款期进行摊销。到期后,银行没有遭到拒付再转销应收票据、短期贷款余额。
『柒』 短期借款利息费用两种核算方法
现行复的金融政策,短制期借款有的银行是按照每月结算贷款利息,也有的银行是每个季度结算一次贷款利息。所有的借款利息都在财务费用-利息支出项下列支,这就派生出两种费用核算办法。每月结算利息的当月凭银行利息单据采用直接摊销法全额转入财务费用;按季度结算利息的只有到季度末银行才会收一个季度的利息,可是季度的前两个月没有利息支出,也不会有单据,但是利息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只是没有支付,所以这两个月要预提利息待季度末付息时再从预提费用中扣除,这就是预提法。不知你是否看明白了?不明白可以联系我
『捌』 贷款摊销成本如何计算
看你的摊销年限了,我感觉贷款是几年期的就摊销几年比较合理,然后费用每个月摊销数=总费用/总的月份数
『玖』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摊销怎么计算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际利率法下根据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得出的金额即为债务人应该确认的财务费用,同样,它也是投资者应该确认的投资收益。在债券市场上,这个投资收益是要形成债券的公允价值的,也就是债券必需要反应投资者应得的报酬率,因此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形成了现金流入,那么对于债券来说就是公允价值的下降,这个下降同时也反应了投资者的风险要求,现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另外如果债券发生了减值损失,说明债券的摊余成本大于其公允价值,此时要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减至公允价值的水平。综上,因此期末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实际利率法摊销就是上面的思路,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人们宁愿把资金存入银行或进行其他投资,而不愿购买债券,从而债券的发行受阻,发行方只能折价发行,折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少付利息的代价和投资方少收到的利息部分的补偿;同理,当实际利率小于票面利率时,人们争相购买该债券,债券供不应求,发行方适当提高发行价(即溢价发行)也仍然有人购买,此时溢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要多付出利息的补偿和投资方将来多收到的利息部分的代价。实际利率法就是目的就是将溢价和折价金额在持有期间逐期确认调整投资方的收益和发行方的费用。
实际利率法的运用在后面章节中还会出现,主要体现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摊销,以及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者出售产品涉及到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它们在原理上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的摊销的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角度来理解: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摊销可以将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支付利息-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清偿的本金。
而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原理是类似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这很好理解,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应收款的余额理解为本利和,而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理解为利息,所以用“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或“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额,然后用本金×实际利率,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因此,从本质上说,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之后的贷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销售商品涉及到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就迎刃而解了。
『拾』 如何把贷款的费用摊销到商品的成本上
贷款利息是算财务费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