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无形资产投资的问题
根据最新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回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答,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一)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1、甲企业处理如下:
借:长期投资 500
贷:无形资产 447.5
营业外收入 52.5
2、乙企业处理如下:
借:无形资产(或固定资产) 500
贷:实收资本(假定没有溢价)500
3、本项业务甲企业不需纳税,乙企业需按500万元计算缴纳契税,税率各省在3%-5%内自行确定。
2. 无形资产投资的怎么做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12000
累计摊销 3000
贷:无形资产 15000
投资价值12000大于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体现在商誉中。
3. 以无形资产投资入股的问题,
借:无形资产 1000
贷:实收资本 980
资本公积 20
增值部分也需要交税,与实收资本一样,需要缴纳万分之五的印花税
4. 人才流失对 公司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有哪些方面
直接损失主要包括人才成本、人才重置成本和无形资产损失等损失。
1、人才成本
人才成本是指人才在成长期内公司为其付出的人工成本、培训费用等各项成本之和。
一般来说,人才的成长期因企业的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才成长期内,企业主要是成本投入,回报率几乎为零。如果离职员工工作年限小于人才成长期,企业基本上只是成本投入,而得不到回报。如上所示,在该公司内,由于科技含量高,人才成长期相对较长,平均为5年;同时离职员工工作年限均小于人才成长期,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专业技术人员,该公司只有投入,他们的流失造成公司人才成本损失共1812.2万元。
2、人才重置成本
人才流失后,为了企业的生产需要招聘新人,重新投入成本培养人才,该成本即为人才重置成本。人才重置成本一般高于原来损失的人才成本,该公司又将投入2049万元的人才重置成本。
3、无形资产损失
2001年该公司某技术骨干离职时,带走的科技成果造成公司无形资产损失385万元。2003年某科研小组5人全部被竞争对手挖走,同时带走了一项专利,无形资产损失1721万元。
以上人才成本、人才重置成本、无形资产损失等三项直接损失共计5967.2万元,相当于2003年全年利润总额(6003.4万元)。
间接损失
间接损失主要包括可计算的间接损失和不可计算的间接损失。
1、可计算的间接损失。
由于竞争对手掌握并运用了该项专利技术,开发出的新产品很快抢占了市场,使得该公司市场份额缩水、举步维艰,与2003年相比,2004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下滑了31%,利润下降了37%。
2、不可计算的间接损失。
人才流失对现有员工带来心理造成很大冲击,使得该公司现有员工人心浮动,工作热情相对下降,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人才流失给公司形象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公司的被认可程度下降,使得该公司在人才招聘会上,很少有人问津。通过对该公司人才流失的影响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不可回避和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5. 如何发现、激励和留住员工
人才,是富国强民的基础,更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进入全球化时期,人才争夺战从未停息过。企业必须经常思考企业吸引、激励和留住员工的方式。然而,令人吃惊的现实是:在面对如何发现、激励和留住员工的挑战时,大多数企业总是回天乏术。 由于信息化加速了人才流动,发现人才可能是企业唯一最重要的管理要务。人才争夺战的日益激化和全球化在未来几年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没有其他哪个全球趋势会有如此重要。人们普遍认为,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代价高昂的努力大都以失败告终,这使得许多企业老总更觉灰心丧气。过去几年间,企业为建立人力资源系统和流程进行了大量投入,人才问题已无可争辩地提高了其在董事会议事日程上的位置。尽管这些措施值得称道,且势在必行,但企业还做得远远不够,甚至只是做了些表面文章,以致白白浪费了资源。 然而,很多企业未能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高管所面对的障碍,包括短期心态、业务单元间缺乏协作和人才共享、低效的部门管理、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作用认识不清,仍将人才管理视为短期的战术问题,而不是将其视为长期业务战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企业高层加以关注,并且投入充沛的资源。 为了成功地管理人才,企业必须认识到:人才战略不能仅仅只关注绩优者;不同性别、年龄和国籍的员工是出于不同的原因为某家企业工作(并继续留任);人力资源职能需要具备更多能力并获得更多鼓励,以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的认识,人才管理才能在业务战略的核心确立起地位。 应该说,人口状况的变化、全球化和知识型雇员的增加,正迫使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然而,挑战并不只是来自于外部;企业内部的问题也使得情况恶化。一个特别的人口状况挑战来自80后,他们观点的形成尤其受到英特网、信息过剩和过分热心的父母的影响。与年长的员工相比,这些员工要求更多的灵活性、更有意义的工作、更大的职业自由度、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生活平衡。该人群将其职业生涯视作由一系列二到三年的小篇章组成,随时准备跳槽,因此,一旦他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企业就会面临人员流失率高的风险。80后让人感觉管理他们要比管理他们的前辈困难得多。许多企业一直在热切地注视着这一人才来源,但要驾驭这一新的人口趋势并不简单。 另一个挑战是,企业在实施扩张进入新的国际市场时所面临的全球化的挑战。为了在异国获得成功,企业必须要有高管愿意且能够到海外工作。它们还需要拥有国际观的当地人才,这些人清楚当地做生意的方式,也了解当地的客户,特别是正在壮大的中产阶级的需求。 最后一个挑战是来自于知识型就业人员,这是多数企业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人才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需求和特性。知识型员工有所不同,因为他们能比其他员工创造出更高的利润,并且,他们的工作只需极少的监督。不过,同一行业中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业绩相差甚远,这表明有些企业在努力从这一新扩大的劳动力群体中获取价值。另外,支持其工作的技术已创造出更快和更好的信息共享方式,这进一步推动了对此类员工的需求,并扩大了他们的潜在影响。 企业目前遇到的人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企业本身。的确,对于短期业绩的偏重在很大程度上应由股东和投资分析师们负责,但管理人员往往是以被动反应的方式对待人才,短期化思维分散了管理者对于人才物色和职涯发展等长期问题的注意力。由于对人才这种无形资产的投资被视为费用而不是资本,管理人员可能会通过削减用于人员开发上的可支配支出来提高短期收益。这一趋势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人才短缺阻碍企业发展,带来更大业绩压力,而更大的业绩压力又进一步促使企业将注意力放到短期业绩上。
6. 收到投资方方无形资产的投资,进项税可以计入资本公积吗
你好(*)!
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且没有不得抵扣的情形,您的分录是对的呢。
7. 个人以无形资产投资入股,这种投资行为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以无形资产投资入股,这种投资行为所取得的收益(如股息,分红),是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8. 求会计论文一篇 题目是: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现行会计对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存在的若干问题
传统的资产计量理论与实务,侧重于对有形资产的计量,而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虽有所考虑但其范围却很狭窄。据调查,经济学中确认的无形资产有29项之多,而会计学确认的却只有12项,真正列入会计报表的只有6项。在知识经济时代,这样的会计信息显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且可能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一、传统会计下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传统会计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是以新颁布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为依据的。根据该《准则》,无形资产只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1)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首先,根据资产的定义,只有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能确认为资产,否则,就是费用。其次,这种利益的流入,应是企业所能控制的。具体来说,企业要么拥有该无形资产的法定所有权,要么是这种权利通过协议受到法律的保护。第三,取得该无形资产的成本只有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才能计算出无形资产的净收益或净亏损,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成本收益信息。此外,《准则》还规定,企业自创商誉因其成本不能可靠地计量,而不被确认为无形资产。
《准则》在规范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的同时,对无形资产的计量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通过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换人、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有可靠依据的账面价值或评估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等等。同时,《准则》还规定了对于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期末,按准则规定的方法确认无形资产的摊销价值后,将摊余价值作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项目中。
二、传统的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模式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窄。《会计准则》规定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只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以及购入的商誉,企业自创的商誉不能加以确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在高新技术企业,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多少,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比如美国微软公司,其账面价值远不及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账面价值,但其产值和利润却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这不能不归功于微软公司的自创商誉。同样,我国也有类似的高科技企业,但由于《会计准则》不确认白创商誉,会使得这类企业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除此之外,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还有很多新兴的无形资产,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最普遍、众多会计学者讨论最多的就是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缺乏合理性。对于《准则》规定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其计量标准亦缺乏合理性。对于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仅将其开发成功后为取得专利所发生的直接费用-注册费和律师费等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而对于其主要的研究开发费用则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使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不能得到全部确认,同时也不符合收益和费用配比的原则。大多数无形资产在尚未开发成功的会计期间里可能不产生任何收益,却要负担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费用,而开发成功以后的受益会计期间仅摊销少量的申请、注册费用,这显然很不合理。
传统的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模式使得企业账面上的无形资产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拥有的全部无形资产,这一方面不利于衡量企业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以及无形资产方面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含量的高低,从而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相关性。
三、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1.增加无形资产项目核算的内容。如由于知识经济环境产生的诸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新的无形资产,应当计入企业的无形资产,以全面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2.对于传统的无形资产项目如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以及购入的商誉等,按《准则》规定的办法进行计量,但为了在资产负债表中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的完整形态,应改变无形资产摊销直接冲减其账面价值的处理方法,设置“无形资产摊销”备抵账户,反映其摊销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通过“无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摊销”两个项目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原始价值和累计摊销价值,并通过两个项目的比较了解企业期末无形资产的净值。
3.企业自创的商誉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是使企业长期存在超额利润的重要因素,因而必须正确计量。自创商誉由于其支出成本不能可靠计量,一直以来都被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商誉的定义,根据其可以带来的超额收益来计量。即在企业实际获得酌净收益中,扣除按社会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净收益及非商誉因素(如政策优惠、特殊行业或垄断经营等)取得的净收益,就是由企业的自创商誉取得的超额收益,将该收益按社会平均利润率资本化,即可作为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具体计算如下:
超额收益=实际净收益-按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净收益-非商誉因素的净收益
商誉价值=超额收益÷平均利润率
4.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上,企业因此对研究与开发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使其对未来经营成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研究与开发费用和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的形成关系非常密切。对于研究与开发费用是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处理,应根据研究与开发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而不能笼统地计入当期费用。研究阶段由于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其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开发阶段如果其产生的无形资产可以确认,即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有目的从事无形资产开发并使用或销售它;完成该无形资产,使其能使用或销售,且在技术上可行;能够证明该无形资产的产出市场和对企业的有用性;有足够的资源保证该开发项目的完成;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则可以将开发费用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否则应作为当期费用。
5.人力资源是企业必不可少的无形资产。高新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的浪潮,已将企业间的竞争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的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核算和管理的方法-人力资源会计也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 郭宗文。对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0.(1)。
[3] 李连华,容少华。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八大挑战[J].财会通讯,2001,(5)。
[4] 郭华平。无形资产价值离合研究[J].当代财经,2001,(1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金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