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确定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原则
对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由于价值比较容易确认,核算成本较低,应当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在这些问题上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已经达成了共识。而对于商誉、人力资源、知识资本、顾客资源、供应渠道等资源,则应分别情况处理。
(一)关于商誉的会计核算
对于自创的商誉,不应当将其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而对于企业并购活动中发生的商誉,则应当予以核算。这是因为,自创商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价值构成复杂,形成成本具有不可验证性,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也经常波动,对其准确计量比较困难。
而且,笔者认为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并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这是因为企业的有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可能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增值,但出于历史成本原则的考虑,我们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并不对这些增值进行核算。这时如果核算自创商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部分资产的增值进行了间接确认,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而对于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其价值的计量比较简单,而且这种情况下对其他各项资产也进行了评估,考虑了其增值,因此就应当将其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
(二)关于人力资源等的会计核算
对于人力资源、知识资本、顾客资源、供应渠道以及企业组织架构等,由于对其进行计量比较困难,目前不应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尽管这部分无形资源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但这种收益的实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对其他资产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且从产权的角度来看,很难说他们为企业所拥有,并不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对这些资源进行区分、进行计量也相当困难,如果强行将它们纳入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并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相反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最终影响决策质量,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我们核算无形资产的初衷背道而驰。
实际上,这些资产的价值已经由在企业的利润表进行了反映,而且利润表的反映有时更准确,更合理。超额收益就是企业拥有某些特殊资源的体现,正是因为企业收益的不同,我们才能够从收益出发而不是传统的从资产出发去正确估计企业的价值。笔者认为,如果将所有无形的资源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将会使所有企业的资产收益率相等,也就是说等量资本产生等量利润,那时或许利润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我们凭什么去确定企业的价值呢?这个问题有待以后进一步讨论。。。
Ⅱ 政府储备物资是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是错还是对
一、“政府储备物资是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的说法是错误的。政府储备物资属于非流版动资产权。
二、说明:
1、《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第二条定义无形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控制
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很显然政府储备物资是有实物形态的,非无形资产。
2、《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主体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耗用或者可以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2)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资源资产等。
2、《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三条规定: 政府储备物资、收储土地等,适用其他相关政府会计准则。
Ⅲ 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包括什么内容
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专资产确认条件后至达到预属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
1、注册时候,无形资产入账,
借:无形资产
2000
贷:银行存款(现金)
2000
2、对无形资产评估增值,
按照相应的与原账面差额做分录
借:无形资产
500万-2000
贷:资本公积
500万-2000-递延税款
递延税款
计提因为增值要缴纳的税
实际缴纳所得税时:
借:递延税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Ⅳ 政府储备物资是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吗
一、“政府储备物资是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的说法是错误的。政府储备物资版属于非流权动资产。二、说明:1、《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第二条定义无形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很显然政府储备物资是有实物形态的,非无形资产。2、《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主体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1)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耗用或者可以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2)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资源资产等。2、《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三条规定:政府储备物资、收储土地等,适用其他相关政府会计准则。
Ⅳ 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
1、2007年末,根据会计准则,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摊销,但要作减值测试。当时可收回版金额320万元,没有权减值。故,不需要做账务处理。
2、2008年末,因使用寿命仍不确定,不摊销,但要作减值测试。当时可收回金额290万元。故,应计提减值准备10万元。
借: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0万元
贷:无形资产
10万元
3、2009年,因该非专利技术可继续使用4年。故,开始按4年摊销。分月摊销,全年摊销分录合计为:
借:管理费用72.5万元
贷:累计摊销72.5万元
年末账面价值=300-10-72.5=217.5(万元),因少于可收回金额(260万元),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4、2010年,摊销分录同2009年。年末需要做减值测试,如可收回金额少于当时账面价值(145万元),则应计提减值准备。
Ⅵ 关于研发支出的账务处理(请看补充,不是无形资产)
对于企业研发支出费用,账务处理如下:
1、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版出,不权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本科目(费用化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2、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本科目(资本化支出)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
3、期(月)末,应将本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费用化支出)。
(6)不属于无形资产核算内容的是扩展阅读:
研发支出是指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属于成本类会计科目。
企业应设置“研发支出”科目,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首先,研发支出科目下设“费用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个二级科目,在二级科目下根据支出项目设置折旧费、租赁费、材料费、化验费、动力费、合作费、差旅费、会议费,知识产权费、劳务费、咨询费、管理费、薪资费、无形资产摊销、其他费用等三级明细科目。
参考资料:研发支出-网络
Ⅶ 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哪些
无形
资产
核算包括:取得、摊销、处置、减值
1.取得时:
(1). 外购的无形版资产
借:无形资产
贷:权银行存款
(2).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贷:银行存款
结转时,不满足资本化条件
借:管理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满足资本化条件的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贷:银行存款
借:无形资产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2. 摊销
(1).企业自用的,摊销时记入管理费用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摊销
(2).出租的,记入其他业务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累计摊销
3.处置
出售无形资产,取得的价款扣除账面价值,税费后的差额记入营业外支出或营业外收入。
借:银行存款
累计摊销
贷:无形资产
应交税费
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4.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Ⅷ 无形资产的核算练习题
1、2004年7月1日购入专利时:
借:无形资产--专利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该项专利从购入当月起开始摊销,按10年摊销,每年摊销20000元。
借:制造费用等 20000
贷:累计摊销--专利 20000
2、2007年7月1日出售时,已累计摊销3年共计60000元,那么该项无形资产净值为200000-60000=140000元
处置收入=50000 营业税=50000*5%=2500
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50000
累计摊销--专利 60000
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92500
贷:无形资产--专利 200000
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2500
也可以分解:
(1)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50000
(2)计提税金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2500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2500
(3)结转该项无形资产帐面金额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140000
累计摊销--专利 60000
贷:无形资产--专利 200000
(4)结转待处理财产损益
借: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140000+2500-50000) 925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92500
3、租金收入
借:银行存款 3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30000
计提税金
借:其他业务成本 1500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1500
当月摊销
借:其他业务成本 6000
贷:累计摊销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