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资产减值损失为什么属于费用
答:资产减值损失属于损益类科目,其核算规定是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版来确认的。
一、资产减值损权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 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
二、损失的确定
1、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2、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
3、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记入当期损益 。
② 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后是安原价值摊销吗
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后,应当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下同),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按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折旧额时,对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1、《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及其指南规定,“(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2、《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除合并商誉外)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
3、【例】甲企业2000年12月30日购入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原价为1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0,使用年限为10年,2001年年末,由于经济因素的不利影响,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为60万元。要求:计算每年应计提的累计折旧,并做出购入至2001年年末的相关账务处理。
(1)2000年12月30日购入,应从2001年1月1日开始计提累计折旧。
2001年年末应计提的累计折旧=100/10=10(万元),分录:
借:管理费用 10
贷:累计折旧10
(2)计提完折旧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00-10=90(万元),而此时可收回金额预计为60万元,所以应计提减值准备30万元,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3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0
(3)2001年年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00-10-30=60(万元),在剩余的9年内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每年应计提=60/9=6.67(万元)。
③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资产减值损失,这些科目啥时候计入借方,啥时候贷方有点不是很懂这几个科目
累计折旧抄对应固定资产,袭累计摊销对应无形资产,都是资产的备抵账户。计提时计入贷方,核销时(售出、报废、投资等)计入借方。
资产减值损失账户是登记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时所形成的损失,借方登记计提的各项损失(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贷方登记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损失后,相关资产的价值又得恢复的金额。
④ 资产减值损失核算哪些内容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 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资产减值》准则改变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减值准备计提后可以转回的做法,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消除了一些企业通过计提秘密准备来调节利润的可能,限制了利润的人为波动。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判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
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当对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资产减值包括所有资产的减值。但是由于资产的性质不同,所适用的具体准则也不尽相同。例如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分别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性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投资性房地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3号--投资性房地产》等。
它主要涉及除上述资产以外的资产,通常属于企业非流动资产,具体包括:
1.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2.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产
3.固定资产
4.生产性生物资产
5.无形资产
6.商誉
7.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
考虑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发生减值后,一方面价值回升的可能性较小,通常是永久性减值;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确认资产重估增值和操纵利润,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消除了一些企业通过计提秘密准备来调节利润的可能,限制了利润的人为波动。
损失确定
1、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2、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
3、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记入当期损益 。
会计处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资产减值损失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确定资产发生的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等科目。
四、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等后,相关资产的价值又得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 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五、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核算
企业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应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并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按资产减值损失的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应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应无余额。
计算
资产减值损失=资产账面价值-资产可收回金额
资产账面价值=资产账面余额-已提坏账准备。
例子:
2010年初A公司应收B公司账款为100w,2月份B公司经营不善导致财务状况不佳计,A公司提坏账准备
10w,3月份B公司财务状况不见好转继续下滑,A预计此项账款的可收回金额为70w。
3月份A公司应提减值准备=账面余额-已提坏账准备-可收回金额=100-10-70=20
3月份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A公司坏账准备 20
贷:坏账准备20
结算方法
1、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增值税不能抵扣,2009年以后可以抵扣了,要直接计入成本。
2、因为不能抵扣,所以要转出
3、资产减值损失,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帐面价值,那么该项资产就不能确认,或者不能再以原帐面价值予已确认,否则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也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其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因此企业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时,表明资产发生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帐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较高者确定
会计处理
发生时,借方,资产减值损失,贷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生物性资产减值准备等等。
期末,余额转本年利润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需要等到处置时才能转出。
现在固定资产可以抵扣进项税
账务处理
企业应当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按照所确认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等科目。
⑤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做相应调整(对还是错)
对。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六条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专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属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
⑥ 资产减值和折旧的区别
资产减值和折旧的区别:
1.两者的性质及目的不同。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它把固定资产的价值按照一定标准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的年限内,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属于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摊过程。而折旧表示的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减损,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转移,它可以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账面净值进行定期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净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该资产在当前市场上的实际价值。固定资产减值所表示的价值减损,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不大,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更需要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断。
2.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累计折旧作为备抵项目是针对固定资产原值而言的,固定资产原值扣减累计折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固定资产净值而言的,因为当固定资产原值发生减值时,如果企业已事先考虑到而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不一定会低于账面净值,那么此时就不会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固定资产减值虽然是通过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得出的,但是它不是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而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
3.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是,企业应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当发现符合一定条件时,应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可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
4.两者处理问题的及时性不同。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可见,折旧政策的变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能及时地调整可收问净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而当折旧估计发生偏差,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在期末及时地予以调整,以确保期末固定资价值信息的真实性。虽然这种价值减损也可以在未来采用变更折旧估计或政策而多提折旧的方法体制,但从确保当期的信息质量来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比累计折旧更加及时、灵活。
5.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折旧是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一种系统分配过程,它与当期的收益相配比,一般折旧是按月计提,所以折旧计提是经常发生的。而固定资产减值则不同,减值损失是一项非经济性支出,固定资产减值产生的原因(市价持续下跌、技术陈旧、损坏等)也不是经常发生的,今年发生了固定资产减值并不意味着明年还会发生。
6.两者计提方法不同。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像折旧那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对期末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与可收回金额的估价、分析比较、判断来进行计提的。
⑦ 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损失,后续摊销年限怎么算
提减值后需要对资产进行重新复核。包括折旧年限、残值和使用寿命。
然后按照新的复核后的,进行提折旧或摊销
⑧ 无形资产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影响无形资产的摊销对吗
无形资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会影响无形资产摊销的。
无形资产摊销=(成本-减值准备-已摊销)/剩余摊销时间
假设一项无形资产成本为150万元,按10年摊销,已经摊销了30万元,而发生减值20万元,
那应该摊销=(150-30-20)/8=12.5万元
要是 没有发生减值的话,
摊销额=(150-30)/8=15万元,或者=150/10=15万元
所以,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会影响摊销额,
有的还有可能改变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比如新技术的出现,原预计10,现在可能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只能使用5年就本淘汰了。
⑨ 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折旧和摊销可以税前抵扣坏账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不可以抵扣
纳税人经营活动中抄使用的固定资袭产的折旧费用、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费用可以扣除。坏账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不可以,会计上可以扣除,但税法上是不认的,由此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七)项所称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是指不符合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等准备金支出。公司办公用车的车辆保险费可以税前抵扣,因为这属于管理费用,公司正常的经营支出。
⑩ 资产减值损失如何来确认
含义: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判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当对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资产减值包括所有资产的减值。但是由于资产的性质不同,所适用的具体准则也不尽相同。
损失的确定:企业在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算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后,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比如,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抵减了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因此,在以后会计期间对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应当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为基础计提每期的折旧额。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资产报废、出售、对外投资、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出、通过债务重组抵偿债务等符合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企业应当将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销。
账务处理:企业应当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按照所确认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等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