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销是什么意思啊,为什么溢价购买的利息收入要比应收利息少啊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摊余成本计量,以实际利率进行摊销,即取得的利息收益是以版摊余成本和实际利权率计算的,不同于票面利息。溢价购入时因为实际支付金额大于票面金额,所以取得的收益会低于票面利息(可以理解为为了获得大于实际利率的收益率,购买者支付了更高的价格)。在债券到期时,除了取得的利息剩余部分就是债券的本金,如果最后摊余成本不等于面值,那么最后偿还的本金数额会不等于面值,当然会出现问题。
❷ 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作为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溢价时,溢价各期摊销额为什么是逐期增加
每期实际利息收入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回,折价摊销数逐期增答加.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
❸ 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怎么说怎么处理啊
1、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包括企业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
2、持有至到期投资有三个明细科目:“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成本”明细科目仅反映债券的面值,“应计利息”明细科目在核算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时才用。
(一)企业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倒挤差额,也可能在贷方)
贷:银行存款等
注意:交易费用计入“利息调整”。
(二)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
具体会计分录: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票面利率×面值)
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票面利率×面值)
贷:投资收益(实际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可能在借方)
注意:
1.利息调整摊销金额一般是通过投资收益与应收利息(或应计利息)倒挤得到的。
2.如果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与面值计算的利息计入应计利息,在计算期末摊余成本时,不需要减去计入应计利息的金额。因为应计利息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明细科目,在持有期间不产生现金流量。
期末摊余成本的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期末摊余成本 ×实际利率=债券面值 ×票面利率
(三)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银行存款等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明细科目余额)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❹ 持有至到期(债券)的收益计算
债券到期收益率是指买入债券后持有至期满得到的收益,包括利息收入和资本损益回与答买入债券的实际价格之比率。这个收益率是指按复利计算的收益率,它是能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债券买入价格的贴现率。近阶段受国有股减持、查违规资金、银广厦等事件的影响,股票市场处于极端底迷状态。很多投资者逐渐将目光转向债市,国债虽然相对于“牛市”收益比较低,但在“熊市”中,其“金边债券”的优势就凸现出来。正因如此,多个国债品种走势强劲,不断创出新高,更令市场欢欣鼓舞,坚定了投资者进入债券市场的信心。国债投资的主要参考指标是市场利率和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然而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投资者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得到的收益率可能不同,有时甚至相差很大。债券到期收益率的特殊情况说明:如果债券每年付息多次时,按照流入现值和流出现值计算出的收益率为期间利率。如期间为半年,得出的结果为5%,则该债券的名义到期收益率为10%。如无特殊要求,可以计算名义到期收益率,如果有明确要求计算实际到期收益率,则需要按照换算公式进行。
❺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摊销怎么计算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际利率法下根据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得出的金额即为债务人应该确认的财务费用,同样,它也是投资者应该确认的投资收益。在债券市场上,这个投资收益是要形成债券的公允价值的,也就是债券必需要反应投资者应得的报酬率,因此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形成了现金流入,那么对于债券来说就是公允价值的下降,这个下降同时也反应了投资者的风险要求,现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另外如果债券发生了减值损失,说明债券的摊余成本大于其公允价值,此时要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减至公允价值的水平。综上,因此期末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实际利率法摊销就是上面的思路,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人们宁愿把资金存入银行或进行其他投资,而不愿购买债券,从而债券的发行受阻,发行方只能折价发行,折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少付利息的代价和投资方少收到的利息部分的补偿;同理,当实际利率小于票面利率时,人们争相购买该债券,债券供不应求,发行方适当提高发行价(即溢价发行)也仍然有人购买,此时溢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要多付出利息的补偿和投资方将来多收到的利息部分的代价。实际利率法就是目的就是将溢价和折价金额在持有期间逐期确认调整投资方的收益和发行方的费用。
实际利率法的运用在后面章节中还会出现,主要体现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摊销,以及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者出售产品涉及到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它们在原理上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的摊销的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角度来理解: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摊销可以将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支付利息-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清偿的本金。
而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原理是类似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这很好理解,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应收款的余额理解为本利和,而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理解为利息,所以用“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或“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额,然后用本金×实际利率,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因此,从本质上说,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之后的贷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销售商品涉及到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就迎刃而解了。
❻ 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到期时的摊销成本小于债券成本和
借: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计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回
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利息调整答(差额在贷方也可能在借方)
这里注意摊余成本的计算=持有至到期的投资的账面价值*(1+实际利率),不需要再减去票面利息了。这个跟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差别。
❼ 1,实际利率法摊销持有至到期债券 2,现金流量表
第1题是实际来利率法的应用,购源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5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802.1
贷:银行存款52802.1
2007年实际收到利息50000*6%=3000万元,实际确认收入52802.1*4%=2112.08万元,应减少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000-2112.08=887.92万元,则2007.12.31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余额为2802.1-887.92=1914.18万元
第2题:2005年价税合计销售额为1000+170=1170万元,预收账款期初余额为50万元,期末余额为10万元,说明有40万元销售额未以现金形式收到;应收账款期初余额100万元,期末余额为150万元,说明有50万元销售额未以现金形式收到,则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170-40-50=1080万元。
❽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为什么要分期摊销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久,但是我现在想清楚了,我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希望能帮助正在学习且对此处不明白的人。(数据来源是结合一个例题,重在思路理解,勿要深究计算过程)
情况一、实际利率>票面利率 折价购买
支付价款1000元购买:债券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4.72%,实际利率10%,5年期,按年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假定其他因素不考虑。
问题1:如何理解少花的250元
答:因为票面利率4.72%<实际利率10%,也就是说,你把钱用来买债券将来得到的利息还不敢把钱存入银行得到的利息多,所以,你少花的250元,实际就是现在给你的补偿。
问题2:如何理解少花的250元摊销问题
答:你买的债券面值1250得5年以后拿到手吧,所以你少花的250块钱,并不是你现在一次性的收益,你得分摊到5年,至于每年摊多少,就是具体计算问题了。
情况二、实际利率<票面利率 溢价购买
简单的说,你花1250元,购买了面值1000元的债券,你为什么多花250元呢,因为票面利率高哇,你以后得到的利息高于你把钱存在银行,所以你才买债券作为投资。那你现在多花的250元,你得分摊到5年里,每年应该为此多花的250元承担多少。
那利息调整和多花少花的钱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多花少花的钱记在利息调整的科目里,关于计算不详述了。
❾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什么要摊销
为什么要摊销呀,是实际利率法的适用。
实际利率法 什么是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又称“实际利息法”,是指每期的利息费用按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债券帐面价值计算,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与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的差额,即为本期摊销的溢价或折价。
实际利率法中的实际利率,是指使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公允价值的折现率。
实际利率法的计算方法
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计算方法如下:
1、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期初债券的帐面价值 * 实际利率
2、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面值 * 票面利率
3、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4、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注意: 期初债券的帐面价值 = 面值 + 尚未摊销的溢价或 - 未摊销的折价。如果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计提的利息会增加债券的帐面价值,在计算的时候是要减去的。
实际利率法的特点
1、每期实际利息收入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折价摊销数逐期增加。这是因为,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大于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溢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溢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2、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折价的分摊而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增加,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大于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折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折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哪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率更高,热钱向那里走的机会就更高。比如说,美元的实际利率在提高,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在继续,那么国际热钱向美国投资流向就比较明显。投资的方式也很多,比如债券,股票,地产,古董,外汇……。其中,债券市场是对这些利率和实际利率最敏感的市场。可以说,美元的汇率是基本上跟着实际利率趋势来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