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确使用审计取证记录
一是开门见山法。审计人员直接向对方询问需要了解和核实的问题,要求对方直接给予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感觉起来为人诚实、性格直爽的调查对象;也适合业务素质不高以及与调查事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调查对象。
二是矛盾突破法。抓住被调查对象所提供的资料、证言、证据之间的相互矛盾之处,出其不意地用其矛攻其盾,在对方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问出真情。此方法适合于账、证、物之间有不相符且有不真实之嫌者。
三是论据突破法。利用已掌握的部分证言、证据做伏笔,避实就虚,虚实结合,围绕某一方向与对方进行交谈,待对方露出破绽时,再用所掌握的证据进行反驳,使对方不得不在证据面前承认相关事实。此法适用于审计人员已掌握部分证据,但对方隐瞒事实、避重就轻或百般狡辩时。
四是宣传教育法。利用政策攻心、案例教育等手段,向对方反复讲明政策和法规规定,分析违纪违规行为产生的后果以及应承担的责任,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使对方放弃侥幸心理,承认事实,接受处理。此法适用于调查对象对所查出的问题拒不承认,存在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者。
五是突击检查法。对某些问题,当调查陷入僵局,或者对方提出新的情况、新的线索时,审计人员可将计就计提出或采取突击查账、盘点现金和清点测算实物等,进行现场核实,攻其不备。同时,进行现场核实也可验证审计人员的分析、判断是否正确以及被调查人员是否讲真话等
㈡ 年底突击花钱花在哪
突击花钱花在哪儿了?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调查后说:
面对这种暂时无力改变的现状,众多纳税人更加担心自己所缴纳的税款是否已被各级部门单位违规花掉。
一位在地方事业单位工作的财务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很多财政拨款是固定的,比如人员工资费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一些专款专用的财政拨款则受到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机构的监督,通常也不会出现大规模挪用或突击消费的情况。”
白景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虽然12月份财政支出规模确实会大一些,但基本上都是经预算安排且根据政策和实际需要执行的支出,而且绝大部分资金是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
这个解释固然权威,但过于模糊。施正文表示,公众理应知道财政费用花在了什么地方,且这种关注不应仅仅聚焦在“年底突击花钱”上。正是因为一些部门单位大笔花钱“不透明”,才让年底时段的开支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纳税人应当有权利得知公共财政的使用情况,“但这些信息并没有得到公开。如果公民想知道年底大量的支出可以去政府主管部门申请政务信息公开以满足知情权。”他认为,让财政支出更加透明可以让公众更加了解“年底突击花钱”的真实情况。
㈢ 在建工程审计底稿审定表,所附审计证据有什么,取证方法有什么,能够证明的认定有哪些,以及审计程序
审计证据一般就是有结算量和结算价的结算表。取证方法可以实际测量,也可以核对基础资料。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㈣ 年底 突击花钱是什么意思
党政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每年都有费用预算。
如果拨款用不完,今年剩余的钱要收回,而且明年财政可能给的要少。
基层单位花钱的时候,年初不敢花太多,防止年底钱不够。
因此大多单位前期花的不多,年底突击花钱
㈤ 职工福利费年末突击使用是否违反中央八项规定
职工福利费突击使用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违反了正常的福利发放原则。
㈥ 为何会出现年底突击花钱现象
预算,计划怎么花钱;结算,花了多少钱。
当前的财务制度,上级部门,版会审批的明年预算,很大程度参权考是参考今年的结算。
如果预算有多余,对于政府部门不但不是好事,还是非常要命的坏事。
因为多出来的预算,不会发给你,更要命的是,明年会减少预算。那么你明年工作内容增加的话,你就会面临没钱办事的局面,将要被问责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政府、机关、企业等组织,普遍会在年末突击花钱,目的不是腐败,而是要保明年的预算,要保明年在碰到各种突发事件的时候,避免无米之炊而无法解决问题,然后被问责。
㈦ 突击审计一般适用于什么
C,网络文库里都有
㈧ 会计和出纳同一个人审计取证单如何表答
会计和出纳同一个人违反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㈨ 财务报表审计怎样取证
先确定重要性水平,然后确定审计范围。
再开始取证。
。
。
取证要抓重点。
。
比如流动资金看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发生,完整。
。
。
具体事情还要具体操作。
。
多实践实践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