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无形资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转让其所有权,二是转让其使用权。 1、无形资产所有内权的转让即为出容售无形资产,按实际取得的转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无形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金”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营业外收入—出售无形资产收益”或“营业外支出—出售无形资产损失”科目。 2、无形资产使用权的转让,出让方仍保留对该项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仅将部分使用权让渡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受让方只能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合理使用无权转让。转让取得的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发生与转让有关的各种费用支出计入“其他业务支出”,不能注销无形资产摊余价值。
㈡ 不是说无形资产的确认不是产生于合并交易中的,不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不确认该暂时性差异影响么
你好,你的理解有误,不是不确认暂时性差异,而是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自行研发回的无形资产确认时产答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于无形资产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这个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确认的,只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计提的减值准备符合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条件,对应的科目是 所得税费用 。
㈢ 购买无形资产为什么会影响会计利润而自行研发的不会,请写出分录
简单而又规范点的说法:不能说不影响,而是在符合资本化支出的前提下滞后影响会计利润。
举个例子更加容易理解一点:
一家公司想置办一项无形资产,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假定无论外购还是自己研发的成本都是1200万元,假定使用寿命为10年。那么:
1、如果购买无形资产:
借:无形资产 1200万元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1200万元
那么按照无形资产当月购置当月摊销的原则,当月,以及以后的120个月还要做以下分目:
借:管理(制造)费用10万元(1200万元/10/12)
贷:累计摊销10万元
当月就减少了10万元的利润。
2、如果自行开发,且符合资本化条件: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12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原材料.....等合计1200万元
当月无需摊销,不影响利润。
直到该项无形资产达到预订用途:
借:无形资产1200万元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12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无形资产达到预订用途”这个期限是多久,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更久?所以在这个阶段,也就是该项无形资产尚未达到预订用途的期间里,是对利润没有影响的。一直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下方的开发支出科目余额里,与当期利润没有关系。
所以自行研发资产的费用化与资本化很容易成为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人为调整利润的手段,同时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重点难点和敏感点。
转入无形资产以后,再开始摊销:
借:管理(制造)费用10万元(1200万元/10/12)
贷:累计摊销10万元
总结:自行研发无形资产不能说不影响利润,而是在符合资本化支出的前提下滞后影响会计利润。
附两个对本问题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小知识:
1、 满足资本化的条件有三个:
第一个条件是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这一条件是指企业购置或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已经发生,包括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和承担带息债务形式所发生的支出。
第二个条件是借款费用已经发生。这一条件是指企业已经发生了因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款项的借款费用,或者所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
第三个条件是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这里所指的“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主要是指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实体建造或者生产工作已经开始,如主体设备的安装、厂房的实际开工建造等。它不包括仅仅持有资产但没有发生为改变资产形态而进行的实质上的建造或者生产活动。
2、现阶段会计准则中 内部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
企业研究阶段(我的理解为没动工)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我的理解为动工了)的支出符合条件的才能资本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如果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㈣ 下列关于无形资产的各项目中,可能影响企业营业利润的有
A,计入管理费用。
B,计入无形资产成本或管理费用。
C,计入专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D,计入其他业属务成本。
E,计入营业外收和或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是不参与营业利润的计算的,参与的是利润总额的计算。
(4)利润属于无形资产吗扩展阅读:
其中社会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自然无形资产包括不具实体物质形态的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等
(1)专利权:是指国家专利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发明创造专利申请人对其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限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
(2)非专利技术:也称专有技术,是指不为外界所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采用了的,不享有法律保护的,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各种技术和诀窍。
(3)商标权:是指专门在某类指定的商品或产品上使用特定的名称或图案的权利。
(4)著作权:制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权利。
㈤ 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收益和可以看成是企业净利润吗
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收益,是企业收益的组成部分,但不一定就是企业的净利润。如内果其他业容务出现亏损,这部分收益首先要弥补亏损的。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
㈥ 无形资产成本为什么不包括研发支出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有关研究开发支出区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费用版化计入当权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以后发生的支出应当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未形成无形资产的,是指研发支出全部都没有形成无形资产那块研发支出。它包括研究阶段支出和费用化的开发阶段支出。
未形成无形资产的,是按照50%加计扣除,所以未形成无形资产的,是按照150%加计扣除不对.
㈦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入营业利润里吗
当期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反映在营业利润中的。
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回准备的会计处理是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而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其他收益。
很显然,在计算营业利润时已经将该部分减值损失扣除了。
举例说明:
某公司2018年1月购入一项专利技术,取得时成本18万元,摊销期10年。2018年12月31日,提取减值准备10800元。
2018年1月购入无形资产时:
借:无形资产 180 000
贷:银行存款 180 000
2018年12月31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0800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0800
假设当年,该公司取得营业收入1000万元,营业成本600万元,管理费用50万元,财务费用-10万元,那么当年的营业利润为:1000-600-50+10-1.08=358.92万元
㈧ 为什么说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
在市场·抄经济·的条件下,无形袭资产作为商品,有其本身的价值。
企业确认无形资产入帐价值的基本原则是,购入或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各种无形资产,按实际支出记帐;其他单位投资转入的无形资产,按合同约定或评估确认的价值记帐。
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为慎重起见,一般只有在能够确定为取得无形资产而发生的支出时,才能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入帐。
无形资产的特征决定了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㈨ 无形资产利润分成率怎么计算
150*(1+450%)/【150*(1+450%)+9000*(1+12%)】=7.565%
无形资产利润分成率=无形资产约当投资量/(购买方约当投资量+无形资产约当投资量)。
该指标能反映企业无形资产投资的获利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将该指标展开,运用因素分析还可以查明影响全部无形资产利润率发生升降的各种原因。其公式为:无形资产利润率=无形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9)利润属于无形资产吗扩展阅读:
利润分成率的确定
边际分析法。
该方法选择了无形资产受让方运用无形资产前后两种经营条件下的利润差额,测算其占无形资产使用后的总利润的比率作为无形资产的利润分成率。边际分析法的步骤是:
第一、对无形资产边际贡献因素进行分析。
第二、测算无形资产寿命期间的利润总额及增加利润总额,并折现。
第三、按利润总额现值和增加利润总额现值计算利润分成率。
无形资产利润分成率=无形资产使用后增加的利润现值总额÷无形资产使用后的利润总额现值总额。
例如:某企业使用某项技术前,年利润为50万,使用后,年利润每年将比上年增加2万元,技术寿命为5年,折现率为10%,则该技术的利润分成率计算如:每年的利润增加额:20、40、60、80、100;每年的利润总额:70、90、110、130、150。
㈩ 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收益和可以看成是企业净利润吗
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收益,是企业收益的组成部分,但不一定就是版企业的净利润。如果权其他业务出现亏损,这部分收益首先要弥补亏损的。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