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资产类科目有哪些
1、资产类科目: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
资产类账户是反映资产增减变动的账户。资产账户按照资产变现速度(流动性) 的快慢又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用来核算各类资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的账户。
2、负债类科目:
短期借款、存入保证金、拆入资金、向中央银行借款、吸收存款、同业存放、贴现负债、交易性金融负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负债类账户按照反映流动性强弱的不同可以再分为流动负债类账户和非流动负债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负债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3、所有者权益按其构成,分为投入资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三类。
(1)小于一年摊销期扩展阅读: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一定日期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资产负债表“年初数”栏内各数据填写: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年末数”栏内所示数字填列。
所有者权益类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在月(季)报中,根据“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和“利润分配”账户期末余额合并或相减后的数额填列(如果采用表结法,则实现净利润额应根据损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计算确定);在年报中,则可根据“利润分配”账户的年末余额直接填列,如果为未弥补亏损,则以负数填列。
⑵ 资产折旧,摊销及纳税调整表因处置资产导致累计折旧小于本年折旧,应怎么处理
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说明:.第1列“资产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计提折旧、摊销的资产原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 2.第2列“本年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 3.第3列“累计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历年累计资产折旧、摊销额。 4.第4列“资产计税基础”: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据以计算折旧、摊销的资产原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 5.第5列“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本年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一般规定计算的允许税前扣除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不含加速折旧部分。 对于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资产,其折旧、摊销额不得税前扣除。第5至8列税收金额应剔除不征税收入所形成资产的折旧、摊销额。 6.第6列“加速折旧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的加速折旧政策计算的折旧额。 7.第7列“其中:2014年及以后年度新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额”:根据《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A105081)填报,为表A105081相应固定资产类别的金额。 8.第8列“累计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历年累计资产折旧、摊销额。 9.第9列“金额”:填报若不填写第6列则第2-5列的余额,若填写第6列则第2-6列的余额。 10.第10列“调整原因”:根据差异原因进行填报,A、折旧年限,B、折旧方法,C、计提原值,对多种原因造成差异的,按实际原因可多项填报。
也就是说,第3列“累计折旧、摊销额”是所有年度‘’本年折旧、摊销额‘’的合计。和你说的那个处置固定资产后的余额没有关系,也和资产负债表上的累计折旧没有关系
⑶ 权益法 对于折旧和摊销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同调整净利润 若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 如何调整
【需要调增】,长期股权投资中的权益法指的是完全权益法,版相对于简单权益法而言,不权仅需要对投资日被投资单位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不论正负)进行调整,还要对内部未实现交易损益进行调整。
比如说A企业年初向B企业投资,那么本年B企业(被投资企业)是按照10万对固定资产折旧的,但是就A企业而言,这个固定资产在其“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中的体现只是其公允价值50万,应当按50万进行折旧,本年应折旧5万。
所以需要调整净利润:300+10-5=315万元,完了再按照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就行了。
(3)小于一年摊销期扩展阅读:
权益法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核算使用的明细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其他权益变动)
⑷ 公司开办费如何摊销,必须不小于5年吗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应当在正式生产经营之日的当专月,属一次性转入当期损益,不再实行分期摊销办法。
根据税法的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应当自正式生产经营之日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平均分摊计入各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会计法规规定的处理办法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法进行纳税调整。
因此,企业开办费应当在正式生产经营之日的当月,将开办费全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编制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开办费摊销
贷: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
在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时,应当按照税法规定的“不短于5年”的期限进行分摊扣除,一般的,均直接采用5年期限进行分摊。由于会计法规与税法规定的不一致,纳税人应当依法进行纳税调整,按照税法规定的扣除办法进行扣除。
⑸ 无形资产摊销 有第三方承诺购买 但是法律年限小于收益年限 怎么摊销
按照5年摊销。而且摊销预计残值不能低于50万元。(1)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期限,取最小值。(2)无形资产饿残值一般为零,但是有第三方承诺或者有活跃市场的除外。
⑹ 土地证的尚可适用年限小于小于50年 无形资产按多久摊销
土地证的尚可抄适用年限小于小于50年,按实际可使用年限摊销。
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对于不同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做出了不同的规定:
第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
第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并按本准则规定处理。
⑺ 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到期时的摊销成本小于债券成本和
借: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计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回
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利息调整答(差额在贷方也可能在借方)
这里注意摊余成本的计算=持有至到期的投资的账面价值*(1+实际利率),不需要再减去票面利息了。这个跟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差别。
⑻ 如果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小于其面值,则利息调整的摊销会导致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摊 余成本逐期增
是的,初始确认金额小于面值是折价购买,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折价利息调整-溢价利息调整,最终的摊余成本是向面值靠近的。
⑼ 资产折旧 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中 当会计本期折旧额小于税法上本期折旧额时,没有纳税调整,为什么
会计折旧小于税法折旧时,以会计折旧为准,不进行纳税调整.
这是税法侧重于保证国家税收的基本准则..
希望能帮助到你!
⑽ 如果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摊销用哪个
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折旧摊销使用确认减值后的账面价值(也就是可收回金额)。